武则天再嫁李世民儿子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十二年,不受宠爱,默默无闻,生活平淡而无味。然而,李世民死后,武则天降了一辈,又嫁给了他的儿子李治,从此华丽转身,开始了轰轰烈烈、极不平凡的人生。
两唐书记载,公元649年,英雄一世的李世民走完了人生之路,与世长辞了,他的儿子李治继位当了皇帝。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和其他没有子女的嫔妃们,按惯例被送入长安感业寺,当了一名尼姑。
这些当了尼姑的嫔妃们,一般来说,都是敲钟念经,青灯孤影,在寂寞无聊之中了却一生,结局悲惨而可怜。当时,武则天只有二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华。她入宫这些年来,不仅没有出人头地,反而沦为尼姑,心中十分不平,也很不甘心。可是,她只是一个弱女子,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任凭命运主宰。武则天每天拜佛诵经,祈求佛祖保佑,期盼能够出现奇迹。
奇迹真的出现了。公元650年,在李世民去世一周年的忌日,李治到感业寺进香,遇见了武则天,立刻龙颜大悦,两人情意绵绵。陪同进香的王皇后自然看出来了,出于不可告人的原因,她建议将武则天接回宫中,给李治当妃子。
李治当然很高兴,但他正在守孝期间,是不能纳妃的。这样又耐心等待了一年,等到李治守孝期满,武则天就被接进皇宫,嫁给了李治,被封为二品昭仪。从此,武则天又扑到了李治的怀里,而且由原来的五品越级升成了二品。
两唐书对武则天二次进宫之事,记载得十分简略,对两人过去有没有旧情,也只字未提。可是,按正常情况分析,事情决不会这么简单。如果没有前因,李治是不会轻易地娶一个尼姑的,而且还是他过去的小妈。
当时,武则天的身份,既是先帝的嫔妃,又是尼姑,并且比李治大四岁,哪一条都不符合皇帝纳妃的条件,纳她为妃,肯定是会引起许多非议的。可是,李治全然不顾,硬是把武则天接到宫中,如果没有旧情,这怎么可能呢?李治在登基之初,就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众人反对,公然娶自己的小妈,胆子够大的!这哪里像一个软弱无能之人呢?
对李治和武则天的感情纠葛,两唐书没有说,其他史书却有记载。北宋宰相王溥,编写了一部史书,叫《唐会要》。《唐会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它取材于唐代的实录文案,记载了许多两唐书没有载入的史实,历来被史学界所重视。《唐会要》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李治与武则天的爱情故事。
武则天进宫的时候,年龄十四岁,而李治只有十岁,那个时候,是不可能有什么事情的。后来,两人年龄逐渐增大,偶尔相遇,互有好感,也属正常,但宫中森严,耳目众多,应该是没有机会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世民晚年的时候,经常有病,二人时常侍疾,这给了他们难得的机会。两人从熟悉、爱慕,发展到爱情,感情迅速升温,以至于干出了苟且之事,两人成了情人。这是武则天二度进宫的感情基础和主要原因。
李治的所做所为,有点像隋炀帝杨广,可杨广惹了一身骚,李治却比杨广干得漂亮多了。李治在为父亲侍疾期间,就敢与小妈胡搞,分明是胆大包天,哪里是懦弱之人呢?
武则天被迫当了尼姑之后,回想起十几年的宫廷生活,唯一值得留恋和慰藉的,是李治对她的感情。武则天对情人李治念念不忘,为此专门写了一首情诗,题目叫《如意娘》。
武则天写道:“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意思是说,我天天想念你,泪水常流,以致于面目憔悴,精神恍惚,经常把红色的东西看成是绿色的。你如果不信,就请打开我的箱子,看看我裙子上的斑斑泪痕吧。
武则天的《如意娘》,充满了相思之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李治见了,能不动情吗?这首诗,至今保存在《全唐诗》里。
武则天对李治如此思念,又知道李治是唯一能够救她出苦海的希望所在,所以,当她听说李治要来进香的消息,立即做了精心准备。李治进香,前呼后拥,人员众多,想要见面,并非易事,肯定是武则天事先谋划好了,选择了最佳的时间和地点。两人见面以后,武则天泪水涟涟,悲悲戚戚,惹得李治也潸然泪下,他们自然就旧情复发了。
对李治、武则天两人不同寻常的表情,傻子都能看得出来,侍立一旁的王皇后,当然心知肚明,于是建议,把武则天接进宫去,让李治纳她为妃。李治正中下怀,满心欢喜,很爽快地顺水推舟了。
公元651年,一顶豪华轿子来到感业寺,迎娶武则天。武则天抛掉僧服,脱离苦海,二次进宫,摇身一变,成了李治的妃子。从此,武则天在皇宫大显身手,开创了宏大事业。
对于皇帝李治来说,留恋旧情,贪图美色,迎娶武则天,完全符合情理。可是,作为皇后,本应该对皇帝纳妃之事怀有妒忌和敌意,王皇后却一反常态,十分热心地促成了李治和武则天的好事,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
令王皇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促成武则天进宫,却引狼入室,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