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李世民的皇后贤明儿子却闹心

唐太宗皇后很贤明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贤君,他的妻子长孙皇后也是人们公认的贤后,两个人珠联璧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唐朝初期的稳定和发展,真是一对模范夫妻。

两唐书记载,长孙皇后是洛阳人,鲜卑族,原本姓拓跋氏。因为北魏孝文帝强力推行汉化,他们的祖上属于长房子孙,所以改姓为长孙,长孙是复姓。

长孙皇后出身官宦世家,高祖父、曾祖父、祖父都当过大官,父亲长孙晟则是隋朝著名大臣。长孙晟曾经采用离间计,使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实力衰落下去。长孙晟还曾一箭射落了两只大雕,留下了“一箭双雕”的成语。

长孙皇后自幼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史书,总拿历史上的善恶之事作为自己的借鉴,一言一行,都严守礼法规范。李世民重视历史,恐怕是受了贤妻的影响。

长孙皇后的伯父对侄女特别看好,常对弟弟长孙晟说:“这孩子聪明智慧,不同常人,择婚时一定要选个好人家。”长孙晟看中了李渊家庭,让女儿与李世民从小订了娃娃亲。

长孙皇后八岁那年,父亲长孙晟病逝。长孙皇后的同母哥哥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少年好友,极力促成两家婚事。于是,长孙皇后十三岁那年,嫁给了十六岁的李世民。

婚后,小两口十分恩爱,先后生了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长孙皇后对公婆特别孝顺,婆婆窦氏生病的时候,长孙皇后衣不解带,精心侍侯。李世民常年领兵在外,长孙皇后在长安替他行孝,细心照顾李渊。李渊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破例把只有几岁的孙子李泰封为卫王。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太子的斗争中,李世民手握兵权,在外边势力很强,可在皇宫之内,由于受立嫡立长封建继承制度的影响,大臣和嫔妃们多数都倾向李建成,李渊也曾经想要压制李世民的势力。长孙皇后经常出入宫中,用心与嫔妃们交往,多方缓和矛盾,努力弥补李渊与丈夫的嫌隙,尽力在宫中为李世民争取力量。长孙皇后以她的聪明贤惠,在宫中发挥了无人能够替代的作用。李渊始终没有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这其中也有长孙皇后的很大功劳。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愈演愈烈,长孙皇后知道已经不可调和,于是坚定地站在丈夫一边,她与哥哥长孙无忌参与了谋划玄武门事变。事变那天,李世民率军在玄武门设下埋伏,长孙皇后从容不迫,亲自前去慰问将士,激励军心。事变成功,李世民登上帝位,十三天之后,就册封长孙皇后为皇后,从此君明后贤,交相映辉。

在玄武门事变当中,长孙无忌立有大功,他又是李世民的少年伙伴,关系亲密,所以,李世民称帝以后,想封他为宰相。长孙皇后却对李世民说:“我的地位已高到极点,不应该再让哥哥执掌大权了。汉代吕雉、霍光的教训,应当汲取。”

长孙皇后再三劝谏不要让哥哥当宰相,李世民不答应。长孙皇后又去劝哥哥,长孙无忌认为妹妹说得有道理,又觉得自己的理政才能比不上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坚决推辞掉了。所以,在贞观之治前期,长孙无忌的官职不是很高,直到多年之后,他才担任了司徒。不过,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心腹,仍然参与国家大事,为贞观之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与李世民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甚至可以随意出入李世民的寝室。后来,李世民评定二十四功臣的时候,把长孙无忌列为第一名。

长孙皇后酷爱读书,即便在梳妆打扮的时候,也手不释卷,因而通晓古今,颇有见识。李世民常与她共执书卷,谈论心得。长孙皇后从容以对,能够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这对李世民执政大有益处。不过,当李世民问她一些具体的朝政事务时,长孙皇后却不回答,而是说:“女人不能干政,就像母鸡不能报晓一样。”李世民更加敬重她了。

长孙皇后虽然不干政,却十分关心朝廷大事,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护慰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提醒李世民要行仁政,做个明君,在许多方面对李世民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贞观之治的辉煌,也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长孙皇后特别赞赏魏徵,认为魏徵敢于犯颜直谏,是朝廷的幸事。李世民夫妻十分疼爱女儿长乐公主,长乐公主出嫁时,想送给她比大公主多一倍的陪嫁。魏徵进言反对,说长乐公主的地位不如大公主高,陪嫁不能多,否则不合礼制。李世民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感慨地说:“朝廷有如此忠心敢谏的臣子,真是幸运极了。”长孙皇后派人带着几百匹帛,送到魏徵家里,予以嘉奖。长孙皇后还让人告诉魏徵,希望他一直保持直言进谏的做法,当个铮臣。

魏徵经常直言相谏,有时让李世民下不来台,李世民很恼火。有一天,李世民气呼呼地回到后宫,对妻子说:“朕以后找个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原来,又是魏徵不留情面地批评他了。长孙皇后闻言,什么也没有说,而是换上正式的朝服,郑重其事地向李世民贺喜,说:“我听说君明则臣直,魏徵敢于直言,说明陛下是个明君,所以要向您祝贺。”李世民听了,由怒转喜。

长孙皇后崇尚节俭,从不奢侈豪华,又宽厚待人,严格要求亲属,因而受到朝野尊敬。长孙皇后文学出众,多才多艺,著有《女则》十卷,书法水平也达到很高的境界。

长孙皇后留下了一首活泼浪漫的诗,叫《春游曲》,写道:“上苑杏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需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李世民见了,“啧啧称美”。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感情至深,生死相随。有一次,李世民患了重病,久治不愈。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日夜不离左右,并且把毒药藏在腰间,准备李世民一旦驾崩,她随即服毒殉情,决不独生。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不幸病逝,年仅三十六岁。李世民非常悲痛,亲自撰写碑文,谥号“文德”,即德才兼备的意思。

后世对长孙皇后给予高度评价,说她“厚德载物,凝辉丽天”。“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绝无仅有”。长孙皇后被公认为是李世民的贤内助。

有人评论说,在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外无魏徵,内无长孙皇后,所以,就出现很多失误了。可见,贤内助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夫妻俩都十分贤明,让人羡慕;想不到的是,他们生的儿子却不贤明,甚至有点另类,使人感到遗憾。

李世民儿子挺闹心

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完全让人满意的事情,一代明君李世民也不例外。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都以贤明闻世,可他们的儿子却是另类,互相争权夺利。李世民为了立太子之事,犹豫难决,左右为难,心中烦躁,竟然要拔刀自杀。这实在不像是英雄所为,令人无语。

两唐书记载,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生的嫡子有三个,分别是长子李承乾,排行第四的李泰和排行第九的李治。

嫡长子李承乾,出生于长安皇宫中的承乾殿。李世民以此殿为他取名,既有纪念的意思,更有“承继大业,总领乾坤”的深意。

李承乾小时候很聪明,深受父母喜爱。史书说他:“性聪敏,太宗甚爱之”。李世民登基以后,随即立七岁的李承乾为皇太子,明确了他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李世民对这位皇太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继承光大自己的事业。李承乾只有三岁,李世民就让他读书,五岁时,又特意请了著名儒学大师孔颖达等人,教授他儒学经典。等到李承乾十二岁的时候,李世民就开始锻炼他的政治能力,让他在朝堂听政,有些事还让他参加处理断决。李世民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煞费苦心,甚至有点拔苗助长。

李承乾在父母的严格约束管教下长大,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却出现了青春期叛逆。他喜欢音乐、美女和游山玩水,喜欢与一些放荡之徒尽情玩耍。恰在这时,长孙皇后不幸病逝,李承乾更加无约无束,放荡不羁。李承乾不仅喜欢美女,也喜欢美男,与一个美少年搞起了同性恋,并且给他取名叫“称心”。

李世民知道以后,勃然大怒,下令将“称心”处死了。处于热恋中的李承乾非常伤心,日夜哭泣流泪,还偷偷为“称心”立了灵牌,每天祭奠。李承乾对父亲产生了怨恨,叛逆心理更重了。

李世民对儿子的变化感到忧心忡忡,他派出最好的大臣,去教育辅导太子。房玄龄、魏徵、孔颖达、于志宁、李百药等十多位著名大臣,都当过东宫辅臣。他们治国理政都是高手,可教育青年未必在行。这些人都是忠诚正直之人,敢于犯颜直谏,轮番教导太子,要求十分严格,甚至把李承乾斥责为秦二世,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李承乾又患上足疾,成了瘸子,走路一瘸一拐的。身体上的缺陷,让李承乾的性格也有些扭曲。他羡慕突厥人的习俗,学着突厥模样梳成发形,穿上胡人服装,装扮成突厥可汗,令东宫奴仆都换上胡服,打着五狼头大旗,在宫中奔跑玩耍。李承乾高兴地大叫:“如果让我拥有天下,披头散发当个可汗,该有多痛快啊!”众人都认为他中了魔,这实际上是李承乾对压抑生活的渲泄。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荒唐行为,既气愤,又失望,感到他难以继承大统,于是,便开始关注起第二个嫡子李泰来了。

李泰也是长孙皇后所生,比太子李承乾只小一岁。李泰聪敏绝伦,很有心计,爱好文学,书法也很好。他组织一批文人学士,用了数年时间,编写了一部《括地志》,记述了各地的沿革、地理、古迹、传说和重大事件,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世民很高兴,不断对李泰进行赏赐,赏赐数量超过了太子。

李泰见自己得到了父亲的宠爱,而太子李承乾越来越让李世民不满意了,便自然产生了谋取太子的想法。李泰在朝中拉拢大臣,结党营私,贿赂父亲宠爱的嫔妃,让他们变着法地诋毁太子,赞美自己。

李承乾见李泰咄咄逼人,自己的太子之位受到威胁,也不甘心坐以待毙。李承乾采取了极端手段,派刺客前去暗杀李泰,可李泰早有防备,没有成功。李承乾又匿名上书,诬告李泰谋反,可李世民根本不相信。李承乾对李泰无可奈何,一筹莫展,他只好再找机会。

公元643年,李世民的第五子、齐王李祐起兵叛乱。李祐是李世民的阴妃所生,阴妃的父亲是隋朝留守长安的将领,李渊攻打长安时被杀。李世民见阴女漂亮,纳为妃子,却不料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阴妃与李氏有杀父之仇,对儿子李祐从小就灌输仇恨。李祐当齐王以后,横行不法,朝廷予以责罚,他在舅舅阴弘智的煽动下,干脆举兵造反了。李世民听说儿子造反,十分恼怒,命李勣率军平叛。李勣不到一个月,就平定了叛乱,李祐、阴妃、阴弘智等人均被处死。亲生儿子竟然造反,这给了李世民沉重的一击。

太子李承乾见弟弟李祐造了反,心里却很高兴,感觉是个好机会。李承乾想学老爹李世民那一手,趁乱起事,武力逼宫,提前登基。当时,魏徵、长孙皇后均已离世,李世民多有过失,引起许多人不满。因此,李承乾在朝中拉拢了不少人,连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李世民的七弟李元昌、名臣杜如晦的儿子杜荷等人,都参与了太子的阴谋。

李承乾很高兴,对众人说:“我们东宫的西墙,离皇宫只有二十步远,一旦发动起来,瞬间就能攻入皇宫,夺取皇位易如反掌。这样的优势,李祐那个傻子怎么比得了?”

可是,李承乾万万没有料到,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发动,李祐叛乱就被平息了,而他们的阴谋却暴露了。太子造反,这对李世民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

李世民面对这个曾经寄予厚望、如今彻底失望的嫡长子,心痛不已,他念及父子之情,没有处死李承乾,只是把他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李承乾心情郁闷,第二年就病死了,年仅二十六岁。

废黜了李承乾,太子之位似乎非嫡次子李泰莫属了。可是,李承乾临走之前,对父亲说了一番话,却让李世民感到心惊肉跳。李承乾对父亲说:“李泰十分阴险狠毒,他如果当了皇帝,我肯定性命不保,而李治和其他兄弟,恐怕也活不成了。”李世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震动,他不得不为李治和其他儿子们的安全担忧。

李治,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生的第三个儿子,排行第九,当时只有十五岁。李治自幼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特别孝顺。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李治只有八岁,哭得死去活来,所有的人都被感动地落泪。李世民对这个幼年丧母的儿子特别疼爱。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当太子的优势最大,李世民确实也想立李泰为太子。有一天,李泰去看望父亲,父子俩谈得很融洽,谈了很长时间。李世民在心情愉悦之下,禁不住向李泰吐露了心迹,说打算立他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由于李世民担心李治和其他儿子们的安全,便问李泰,问他将来会怎样对待弟弟李治?

李泰一听自己能够继承皇位,顿时心花怒放,但他高兴得过了头,为了取悦父亲,竟然说:“我知道父皇特别疼爱李治,我只有一个儿子,以后,我要杀掉自己的儿子,把皇传位给弟弟。”李世民听了,非常感动,觉得李泰真是太孝顺了。

李世民把李泰的“孝心”向众臣夸耀。不料,大臣褚遂良当场反驳,说:“父子天性,远胜过兄弟之情,从古到今,从来没听说过有杀子传弟的事情。这是谎言,陛下千万别相信。”李世民毕竟不是一般的人物,一听此言,猛然醒悟,反过来对李泰产生了戒心。李泰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李世民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伤透了脑筋。他想立李泰,但感觉李泰心计很深,不够忠厚,而且有些残忍;想立李治,又觉得李治文雅软弱,怕他担负不起重任。李世民绞尽脑汁,反复掂量,犹豫不决,但到了最后,逐渐开始倾向李治。

李世民认为,如果让李泰继承了皇位,那么,李治和其他儿子们的安全是没有保障的,搞不好会被李泰杀掉;而李治儒雅仁慈,是不会杀害兄弟的。这个时候,李世民站在了一个父亲的角度上,来看待和处理皇位继承问题。李世民是通过杀掉哥哥弟弟才登上皇位的,他对此有着切肤之痛,所以,他要极力避免自己的儿子也手足相残。这对一个父亲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李世民很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立太子这样的大事,自然要经过群臣商议。在朝堂上,大臣们议论纷纷。因为李治性格软弱,又排序在后,许多人并不同意,而赞同李泰的比较多。李世民听着大臣们的议论,心里矛盾,感觉很烦躁,太子之事便没有定下来。

散朝之后,李世民把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三人留下。李世民满脸愁云,苦恼地说:“我的两个儿子造反,立太子的事情又弄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烦乱,觉得活着很痛苦,不如死了算了。”说着,拔出佩刀,就要自杀。

在场的人全都大惊失色。长孙无忌一个箭步向前,死死抱住了李世民。李勣也赶快扑了上去,一把夺下李世民的佩刀。三人一齐跪倒在地,大哭说:“陛下千万不要这样,您想立谁为太子,我们一定遵命。”

李世民说:“朕对这个问题考虑了很久,思虑再三,觉得只有立李治为太子,将来由他继位,才能够稳妥一些。”长孙无忌立即表态,说:“好!我们就听从您的诏令,如果有不同意的,臣一定亲手斩了他。”

两唐书记载了李世民要自杀的情节,不知道李世民是真想自杀,还是假的。不过,因为立太子之事,把雄才大略的李世民逼到这种程度,也够难为他的了。

公元643年4月,李世民终于下了决心,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此后,李世民每次上朝,都把李治带在身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政务,还让李治参加朝议,悉心培养他的执政能力。

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发现,李治果然是宽厚有余,能力不足,把江山社稷交给他,实在是不放心。李世民觉得自己的第三子李恪,很有才能,当时二十四岁,明显比李治强一些。因李恪不是嫡子,所以之前没有把他列入选太子的范围。

有一天,李世民试探着对长孙无忌说:“这段时间以来,朕发现李治确实懦弱,恐怕不能守护社稷。而三子李恪英武果断,十分像朕。朕打算改立他为太子,你看怎么样?”

长孙无忌坚决反对,说:“打天下的时候,当然需要像您这样的英武之人;而守护社稷,最重要的是仁义,不一定英武。李治虽然没有陛下英武果敢,但宽厚仁孝,深得人心,又有众大臣辅佐,一定会守住江山的。再说,立太子是大事,怎么能够反复无常、多次更改呢?”李世民听了,觉得有道理,只好打消了再次更换太子的念头。

公元648年,李世民亲自撰写了《帝范》十二篇,交给李治,向他传授为君之道,希望他能够守护好社稷。

公元649年,李世民终于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之路,很不放心地离开了人间,终年五十二岁。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明皇帝,被历代所赞扬,他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永载史册。

李世民死后,他亲手开创的贞观之治,会怎么样呢?他无奈之下选择的接班人李治,能够守护江山社稷吗?

精选7、真实的唐僧取经故事精选3、瓦岗英雄归大唐精选4、兄弟喋血玄武门精选1、李渊造反是儿子逼的吗35、中流砥柱狄仁杰14、房谋杜断的启示27、武则天先嫁李世民5、进军关中几乎夭折精选9、李治并非软弱无能17、李勣攻破高句丽18、保家护院两门神81、唐昭宗贤能却无力回天精选7、真实的唐僧取经故事66、乱世之中的杜甫9、天下未定杀功臣29、王皇后引狼入室64、叛军屡见儿杀爹5、进军关中几乎夭折74、甘露之变宦官逞威31、武则天是怎样当上皇帝的46、女中豪杰太平公主精选3、瓦岗英雄归大唐75、唐武宗会昌中兴8、瓦岗英雄归大唐精选6、西藏布达拉宫是为文成公主修建的63、夷族忠臣李光弼74、甘露之变宦官逞威50、优雅才高的张九龄19、当枪手当成宰相2、隋末大乱各地兴兵51、口蜜腹剑的李林甫53、唐玄宗霸占儿媳妇40、神龙政变女皇下台精选1、李渊造反是儿子逼的吗54、祸国宰相杨国忠74、甘露之变宦官逞威12、大胸怀才能创大业71、铁血宰相武元衡24、李世民儿子挺闹心79、黄巢起义唐朝崩溃77、唐懿宗昏庸骄奢72、宦官又杀一皇帝46、女中豪杰太平公主20、欲殉帝葬两忠臣6、历史上首支“娘子军”31、武则天是怎样当上皇帝的精选2、历史上首支“娘子军”46、女中豪杰太平公主76、唐宣宗大智若愚76、唐宣宗大智若愚51、口蜜腹剑的李林甫42、李显被妻女毒杀21、文成公主远嫁吐蕃51、口蜜腹剑的李林甫45、巾帼宰相上官婉儿精选6、西藏布达拉宫是为文成公主修建的18、保家护院两门神精选6、西藏布达拉宫是为文成公主修建的2、隋末大乱各地兴兵62、忠武双全郭子仪69、宦官干政掌大权11、兄弟喋血玄武门41、千年妄议无字碑4、李渊起兵不反隋22、陈玄奘西天取经69、宦官干政掌大权36、唾面自干娄师德63、夷族忠臣李光弼7、李渊建唐平天下61、骂贼不怕割舌的颜杲卿53、唐玄宗霸占儿媳妇55、包藏祸心安禄山27、武则天先嫁李世民35、中流砥柱狄仁杰77、唐懿宗昏庸骄奢精选8、李世民的皇后贤明儿子却闹心9、天下未定杀功臣77、唐懿宗昏庸骄奢68、唐德宗削藩惹兵变68、唐德宗削藩惹兵变29、王皇后引狼入室45、巾帼宰相上官婉儿81、唐昭宗贤能却无力回天43、韦皇后想当“武则天”81、唐昭宗贤能却无力回天30、皇帝皇后并称二圣54、祸国宰相杨国忠14、房谋杜断的启示18、保家护院两门神48、向皇帝提条件的姚崇76、唐宣宗大智若愚精选7、真实的唐僧取经故事37、忠贞之臣魏元忠8、瓦岗英雄归大唐63、夷族忠臣李光弼精选2、历史上首支“娘子军”52、唐玄宗乱国先乱家69、宦官干政掌大权33、武则天至少有四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