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乌托邦

“樊公就这么恨王莽么?”

那“王莽头”被带下去传示三军后,真王莽这才缓过气来,心有不甘问了樊崇一句话。

“当然恨!”

樊崇的回答理所当然,他做了大公,也没什么礼仪,依然盘着腿在榻上,说起当初还在莒地做佃农时,当地新官巧立名目,利用王莽颁布的五均六筦,将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以至于他们连上山砍柴都得交税,樵夫当场失业。

“明明是海岱之地,官府的盐却卖得奇贵无比,吾等苦不堪言,索性做了盗贼,该砍柴砍柴,该贩私盐贩私盐。”

王莽有些惭愧,可这不是他的本意啊!五均六筦是为了抑制豪强控制山林,顺便由官府给贫者贷款,以免他们落入豪强的债务陷阱中,沦为奴婢佃农。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刘姓和豪右的错!

王莽也吸取了教训,五均六筦和改革币制这种复杂的事,暂时就不必再做了。

他遂向樊崇献上了第二策,关于土地。

“古时候,每八户人家设井田一处,一夫一妇耕田百亩,什一而税,如此则国给民富而颂声并作,这便是唐、虞之道,三代之治也。”

王莽照旧甩锅秦朝:“然而暴秦无道,坏圣制,废井田,导致土地兼并,贪婪卑鄙之徒产生,豪强大户拥有良田千顷,贫弱小民没有立锥之地。汉承其弊,豪民侵陵,分田劫假。百姓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富者则犬马食人食,骄而为邪,这便是樊公与赤眉经历的一切,王莽虽有责,但根源在于土地!”

王莽做皇帝时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颁布王田令,将天下田土皆收归国有,杜绝买卖兼并之道,这一刀,直接砍向了支持自己上位的豪族,宣布与过去几十年的阶级感情一刀两断。

结果可想而知,法令才推行了三年,就以灰头土脸而收场,连王莽这么执着的人,也服软了,不强求豪强交地恢复井田,只死死咬着土地禁令不准买卖,好歹刹住了一点兼并之风——起码是关中的。

如今新朝一灭,兼并重新盛行。尤其在南阳,豪右和绿林合流,混到了官职,手握兵丁,更始肆无忌惮。

王莽被绿林抓壮丁前就听流民说,连参加绿林军的人,回乡后都不一定能保住田亩。

既然如此,赤眉就要体现出与绿林的不同之处,这一刀,必须切下去!

他上前一步,抛出了自己的老药方。

“治季世当用猛药!”

“灭豪右,分田地!”

……

“灭豪右,这我擅长。”

听王莽提出这六个字,樊崇立刻就精神了。

从泰山到南阳,一路过来,赤眉都是这样干的,他们注定和所有贵戚豪右不死不休。樊崇也从没想过要妥协共处,只是过去流窜作战,吃完就走,土地则撂下,爱谁要谁要。

“如今既然要扎下根来,便不能如此了。”

王莽道:“赤眉已夺宛城,南阳其他县也迟早能拿下,每个县派遣一营万人过去驻扎,本地豪强再大,还能家家都凑得出几千徒附来?要么逃要么降。”

“等诸县拿下后,不论大小,皆不可赦!尤其是舂陵刘氏、宛城李氏,新野阴氏、邓氏、来氏,湖阳樊氏等,皆乃南阳豪族大宗,土地数百乃至于上千顷,富比王侯,应将他们一家不留,统统铲除!”

这也算公报私仇,南阳豪强拥护绿林反叛新室,王莽当初就心心念念要将其族灭殆尽,却没想到是假赤眉之手做到。

王莽道:“豪族夷灭后,其广袤田土,则分予赤眉战士耕之,多余者用来安置本地人,每户分一百亩。”

王莽不想承认,以武力强行均田的设想,源于第五伦在魏地的做法,他最后一次与阿伦相见时,王莽还想扫平绿林后,便在南阳试点推行,可惜旋即就被第五伦背刺,美梦成空。

樊崇对此策倒是赞同,但也有顾虑:“田翁之意是,所有人,不论身份,都分百亩?”

王莽道:“没错,樊公及诸公也得如此!以为表率,有诗云,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田翁别念诗了,我听不懂。”

樊崇头疼,对王莽好不容易在典籍里找到损富益贫的证据不感兴趣,接着道:“于我而言,自然愿与兄弟姊妹均等,想必其余诸公也是如此……”

话虽如此,但樊崇还是有点担心:“可按照田翁的分法,赤眉兵卒与南阳本地人,亦无高低之分,也是每人分百亩?”

“必须如此!”

王莽坚持道:“田都是公田,不得买卖,更决不能有佃农。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这样,才能使耕者有其田!”

王莽流亡这一年时间,也偶尔听到来自魏国的消息,他以为,第五伦的均田,根本就不均!

首先是军队内部不均衡,根据军功,得田从几十亩到几百亩不等。其次是外人分不到田,关中百姓只能当佃农,替第五伦的兵种地,这是万恶的暴秦汉初名田宅制啊!王莽岂会效仿?

他要走相反的道路,绝对平均的井田制!

诸如每八户共有一井,中央是公田百亩,八户人家平素还要去公田干活,同时上交十分之一的收成。

王莽已经想好了施行之法:“秋收结束后,先将各县豪强土地集中,收归赤和大公幕府所有,再举行度田,丈量完毕后,将其一一划为井田,春日便可开种。”

樊崇觉得,此举或许能使南阳贫者拥戴赤眉,且先答应现在宛城附近试试看,但又遇上了一个难题。

“田翁,赤眉中,恐怕凑不出那么多识数之人,没法丈量土地,你所说的地契也不够人写……”

赤眉在中产中的名声太臭,宛城士人都跑光了,上哪寻那么多刀笔吏啊。

王莽却有一个妙计:“樊公军中,正好有一批人,可做丈量记述之事。”

他指的正是俘虏营中已去奴名,实际上仍然为奴的刘姓宗室,像刘盆子兄弟那样的人,加起来有一百多,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千金之子们跟着赤眉千里征途后,五体已勤,五谷已识,只用来放牛太浪费了,倒不如利用起来。

“每县派几人去,何虑计吏不足?”

樊崇一愣,旋即大笑:“好,此策甚善!”

“用昔日的大豪强刘姓子弟来度田均田,田翁啊田翁,你真是个大才!”

……

同样做着一个均贫富梦想的樊崇,基本答应了王莽的提议,等离开郡府时,王莽看到“王莽头”正在赤眉军中传阅示众,一群年轻的赤眉兵,像踢蹴鞠一样羞辱那老人的头颅,让它在地上滚来滚去。

但在王莽低头经过他们时,众人却又敬重地朝这位“老祭酒”行礼。

王莽的目光,与地上的“王莽头”空洞洞的眼眶交汇,胃中一时翻腾,竟忍不住跑到水沟旁吐了起来。

巨毋霸的大手掌轻轻拍着老疯子的背,王莽喘过气来后,只暗暗道:

“天生德于予,故予受尽背叛与磨难而未死。”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予之不死,必是天将降大任于予!”

王莽的心一度死了,如今再度复苏,但他必须找到老天让自己活下去的理由,诸如完成项崇高伟大的事业,好让自我感动胜过自我怀疑。

那他折腾了这么多年,甚至不惜将堕落的子孙四杀五杀,为的究竟是什么?

王莽想起自己年轻时,便是王家的另类,被五侯冷落,过过一段孤贫的日子,因而折节为恭俭,在贫穷怨愤中看尽了汉末黑暗,他是想改变这天下的!

他师事大儒勤身博学,贯通五经,但主攻的是还是《礼经》,里面的《礼运篇》对他影响极大。

孔子说,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这六位圣贤,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

然而那个时代,也只能称之为“小康”,天子、诸侯的宝座,父传于子,兄传于弟,家天下而私之。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财物生怕不归自己所有,勾心斗角、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即便有圣贤辈出,迟早也会走向礼崩乐坏。

但孔圣又说了,在这“小康”之前,还有一段时光,那是大道尚存的年代。

大道不止是先王之道,也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在唐虞时代,君主是禅让的,百官是选贤与能的,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男女异途,各安其份;百姓没有私心,助人为乐。那时候没有尔虞我诈、阴谋诡计都用不上;大家都没有私心,自然就不会去偷盗,所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的时代,就叫“大同”!

在孔子的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很难回到唐虞的大同了,所以他就只能先求其次,一心想着恢复周礼,先回到小康。

王莽一度也想如此打算,但他想要践行的大道,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天下人,第五伦、刘姓这些野心家的私心所摧毁了。

过去王莽还以为是自己要求太高,如今看来……

是他要求太低了!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既然如此,倒不如一口气再迈一步,直接回到“大同”!

在王莽看来,赤眉不但战力惊人,作为“三皇五帝之民”,是有这种潜质的。

赤眉有幸遇上樊崇这样的领袖,心存均贫富的梦想,所以起兵数年来,内部依然没有分化太明显,不用官号,只称三老从事,战士间互称巨人——相信赤眉军中人人平等的,除了樊崇,又多了一个王莽。

因为一直是流亡状态,自然也难有贫富分化,在赤眉中,当真会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觉。

就比如王莽在沟边呕吐时看到的一幕:

一个赤眉战士,正费力扛着一袋粮食,将其送入一个因为年迈,无法离开宛城逃走的老人门户中。赤眉满脸笑容,朝老人行礼,临走时还摸了一下他家的孩子,而王莽让人去打听后,才知道,他们并非其父、子。

又问是否有隐情,那户人家连忙摇头,都说是赤眉战士主动给粮。

这让王莽颇为感动:“不仅孝顺自己的双亲,不仅疼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哪怕是鳏、寡、孤、独、残者、病者都可以得到照料供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同之世,便是如此啊!”

这个孤例让王莽信心倍增,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帮樊崇找到大道,带着赤眉抵达到大同。然后将这世上与大同之道不符的野心家们,统统摧毁,不论汉魏!

“这一次,予将彻底抛弃私心!只为天下!”

然而在王莽听不到看不到的地方,那“无私抚养他人孤寡“的赤眉战士等王莽等人离开后,才松了口气,暗道好险,大骂田翁多管闲事,也庆幸苦主识相。

他眼睛瞥向那户人家,窗扉中还有一个人的身影,女人只默默穿着衣裳,为往后的命运哭哭啼啼,却又有点暗自庆幸,毕竟王师是倒贴,绿林是白抢,赤眉还给点粮。

袍泽们围过来则打趣道:“巨人,这女闾之娼要一斗粮食才给睡一次,究竟长什么模样?”

另一人熟门熟路地笑道:“不如城外野女,一斗粮能换十次。”

赤眉战士呸了一口:“一斗粮买下了!彼辈若是敢反悔、告状,我就将她老父扔出城喂狗,再杀了她儿!”

“不是不让蓄奴婢么?”

“胡言乱语,这哪是买奴婢。”

赤眉战士哈哈大笑:“这是亲若姊妹的‘家妇’啊!”

……

而另一头,得知樊崇已经同意“均田”之议,谢禄顿时暴跳如雷。

“樊公是越来越糊涂了!”

他们的本意,是尊樊崇做皇帝,然而樊崇不愿,其余人就没资格。

那就退一步,扶持一个刘姓皇帝,那样众人就能像绿林一般,封王拜将,各有封邑,带着手下人去奴役南阳人,过好日子。

可樊崇听了田翁的话,搞了什么鬼共和,废奴他们还能换个名字搪塞,但均田却让徐宣等人颇为失望。

这田翁,非但耽误了他们诸侯的之名,连占田的豪贵之实也不肯给啊!

诸公和三老、从事们跟着樊崇造反,转战千里,历经千辛万苦,就是为了来南阳分到一百亩地?骗傻子呢!

别说他们不乐意,赤眉战士也绝不可能接受这个结果!和南阳人同贫富?凭什么?刀子一横,地也好,人也好,不就全是他们的么?

谢禄已经起了杀心:“老叟挡路,不能留,得想办法除掉他!”

倒是徐宣陷入了思索。

“废奴、均田……这些举措,我怎觉得这般熟悉,对了!”

徐宣一摸头顶的委貌冠,是了,很多年前,东海郡确实颁布过来自常安的诏令,王莽老儿还真搞过这两件事,只是下头没人当真,不等推行就忘了,只堆积在无数来自朝廷,却从没实行的政令中发霉。

徐宣顿时疑心大起。

“这田翁,莫非是莽朝某位定策的大臣?他害完新室覆灭,又要来祸害我赤眉军!?”

第253章 陨石第678章 次元第404章 猛虎出笼第536章 好人第547章 换马第321章 待到秋来九月八第256章 天变第533章 不识大体第175章 大腿第307章 骄傲第462章 你若以礼来降第223章 打得赢就打第148章 搭班子第298章 不破不立第502章 穿插第285章 王侯将相第338章呼吸第303章 摸尾第440章 猛兽第618章 不许秀!第540章 伦秀(上)第310章 七寸第213章 大新忠臣第554章 荆襄第545章 你把握不住第552章 朝辞白帝彩云间第364章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第395章 大公第594章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第575章 绳结第249章 运输大队长第1章 传火第320章 年年岁岁花相似第412章 抓大放小第525章 画圆第336章 千万人之心第566章 围魏救赵第588章 先帝创业未半第415章 想桃吃第600章 第五层第358章 好消息第233章 肉食者第696章 窗外日迟迟第112章 争个屁第50章 你为什么这么熟练第500章 乱拳打死老师傅第555章 欲穷千里目第402章 饭稻羹鱼第692章 双管第613章 这不是和平第31章 西蜀子云亭第201章 硕鼠还是飞蝗第194章 凛凛人如在第35章 家里有矿第400章 东头一个汉第587章 还有一点想笑第503章 敢动第594章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第105章 刈麦第110章 跟我上第238章 杀去常安第529章 细线第542章 第五包围网第250章 广厦第92章 第五纵队第637章 河湟隔断异乡春第653章 砍头第102章 灭国第306章 高屋建瓴第75章 地皇元年第607章 武德四年第147章 要文斗第593章 常山之蛇第43章 酒酣胸胆尚开张第280章 破竹第181章 守土长官第641章 他跑我就追第618章 不许秀!第233章 肉食者第312章 上驷第193章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第44章 未曾设想的道路第585章 是非曲折,难以论说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45章 诸君!第273章 棋逢对手第678章 次元第347章 冲就完事了第634章 要多想第347章 冲就完事了第38章 年轻人不讲仁德第91章 官匪一家第426章 就算是五万头猪第669章 当阳第570章 我全都要第316章 柱天第454章 怎么是你第586章 坚定守住,就有办法第166章 前浪后浪第690章 “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