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立国

武德二年正月下旬,亦是“吴王二年”,随着东海郡首府郯城悬挂赤色汉旗,意味着这徐州大郡正式归附吴汉。

“大王料事如神。”

建义将军朱祐纵马入城,对一旁的中郎将来歙说道:“事先因邓禹不在,众人皆以为东海乃是赤眉老巢,不可攻,唯独陛下力排众议。”

刘秀是这样与他们说的:“余听闻赤眉立五公,建共和,五公之中,除却樊崇是莒人,逢安是琅琊人外,其余徐宣、谢禄、杨音三公,皆乃东海郡人。”

“但为何彼辈当年大胜新军,荣归故里后,却在琅琊、莒、东海无法立足,只能仓皇离开,继续流窜诸州呢?”

这就是群臣没想明白的地方,一般来说,乱世之中,豪杰都是在故乡比较受欢迎,也爱用子弟兵,比如刘邦,麾下多有丰沛子弟,又如项羽,江东八千子弟是其起家的基础,也是落败后唯一的选择。

倒是刘秀道出了他的推测:“其一,赤眉诸渠帅虽起兵海岱,但其势力壮大,主要是在兖州、青州,裹挟了河患灾民,故而樊崇东归,在徐州海岱之人眼中,已是客军,颇受当地人敌视。”

“其二,琅琊、东海等地豪家强横,故能助莒城拒守,又助当地二千石击败樊崇,赶走赤眉。”

反倒是那位董王董宪,在投靠梁汉变质后,却得到了东海郡的欢迎,成了当地的庇护者。

而琅琊豪强则扶持了张步作为守土长官。

只可惜如今董宪西去救援梁汉战败,投第五伦,回不来了,赤眉逢安部在围攻彭城的同时,也再度进入东海郡,于是刘秀认为,时机已到!

“东海郡阻海连山,为南北襟要,当与彭城并重,皆乃东南之藩蔽,得彭城可以守淮北,得海可以窥琅琊,援青州,吴越北向而霸,皆先取东海之地。”

刘秀在战略上隐忍憋屈已经很久了,一年前,梁汉遭到赤眉进攻,产生大崩溃时,他没有急吼吼地北上,陷入与齐王张步及赤眉的混战中,而是好整以暇地收拾了后方山越和淮南残留的盗寇,起码将他们打进山里水泽中,巩固了后方。

下半年,又采取邓禹的提议,让他的冯异带着舟师向西夺取江夏郡,然后就打着“救驾”的名义,慢慢蚕食绿林残部控制下的荆南。

绿林诸王正被楚黎王势力打得灰头土脸,刘玄这面旗帜是真的快打不下去了,反观刘秀,他们也曾是“绿林”啊,天下势力里,还能有比这更亲的?大渠帅与刘氏兄弟有过节还在犹豫,小渠帅却成批成批地投降邓禹、冯异,一时间强臣逼主之势已成。

直到前几日接到二将回报,南方形势已定,刘秀才终于对北面出手。

一如刘秀所料,东海郡豪强势力不容小觑,他们与赤眉三公确实是老乡,见面却不是眼泪汪汪,倒是分外眼红,阶级仇恨远大于乡党之情。

眼看梁汉垮台,董宪失踪,北面的齐王张步也因贪食兖州,被赤眉重创,兵力都放在青州西部,无暇南进,想要赶跑赤眉,就只能与吴王秀合作了。

于是往往是来歙将兵把东海乡野抄粮的赤眉一顿狠揍,而朱祐则负责与县城豪强搭上线,他们从临海的海西县往西挺近,一路上尽是“携壶浆以迎王师”的场面。

对此,朱祐有些飘飘然,来歙倒是颇为清醒,对他道:“别忘了大王说过的话。”

刘秀告诉他们:“汝等进入东海后,或将为当地豪长所迎,勿要麻痹,不管来的是谁,汉军、第五伦、张步,甚至是来了一条狗!”

“只要能将赤眉驱走,东海豪长皆会伏地而迎!”

二人进入郡城后,朱祐要留在当地与豪长们虚与委蛇,设法巩固汉军对东海的控制,建立起刘秀、邓禹这两位战略大师预想中的“淮北藩篱”的东半块。

而来歙则在当地稍加补给后,带着本部四千人,开始向西南方挺进!

来歙的目标,是刘秀淮北战略里的“西门”,亦即徐州首府,彭城!

……

过去整整一年,第五伦横扫河北、陇右、河西期间,对与淮南近在咫尺的徐州北部,刘秀只派人拿下了彭城作为战略支点,就这还被赤眉打了,导致彭城被围。

但整整一个冬天,刘秀仍在不慌不忙地整合内部、调遣兵勇,没有急着来援。

直到今日。

在东海郡西南部的下邳城,舟师与陆路并进的吴汉军队两万人,正准备拔营出征。

刘秀则带着刘植,在城头观望大军。

自刘子舆覆灭后,从河北逃来的刘植一路辗转,欲投梁汉,其为赤眉所破,只能继续往南,总算跑到了淮南。

最初时,吴汉群臣皆以为刘植居然依旧坚持,刘子舆是真刘,悖逆祖宗,应该弃而不用。

但刘秀却不以为忤,他听完刘植所述刘子舆对抗第五伦的悲壮故事后,给刘子舆发丧,还承诺,往后或可给刘子舆“赐刘姓”,封王定谥——这就是皇帝才能做的事了,但吴王却一直拖着不曾称帝,急得手下人心焦火燎。

对刘植,刘秀认为他一心向汉,拜为偏将军,还封了侯。

“伯先家过去是昌成侯,南方也有个地方名‘昌’,卿便且先做‘南昌侯’罢!”

刘秀指点山川,颇有些伤感:“余也是背井离乡,从南阳舂陵流落到这东南吴越之地。像不像昔日周泰伯、仲雍奔吴之事?”

“二人文身断发,自降为蛮夷,以避贤弟季历,但不管如何断,根却依然连着,依然是东南一姬。”

对刘秀而言,泰伯已逝,只余仲雍在世,兄长未完成的理想,就只能由他来实现了。

他对刘植道:“不管身在何处,总要记住故乡的一些事,更要记住,你我这‘刘’姓,乃是高皇帝血脉所遗啊!”

所以在这“汉家气数已尽”被第五伦唱得天下皆知的当口,对那些还愿意归附汉旗,为光复大汉而战的人,刘秀都会加以接纳。

同榻坐卧几次后熟络了,刘秀也会直白地问刘植:“伯先以为,余与刘子舆相比如何?吾等谁更像高皇帝?”

刘植实话实说:“嗣兴(刘子舆)虽有大志,但好故弄玄虚,少了些坦荡。反观大王,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听刘植夸自己与高帝相当,刘秀却哈哈大笑:“不然,高皇帝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为;余如今喜爱政事,处理政务能恰如其份,又不爱饮酒,远不如高帝!”

且慢,这么一说,吴王如此自律,岂不是还胜于高帝么?但再往下,刘秀却笑而不答,这是他为人君数年来的感悟,岂能随意说?只道:“不过纵如高皇帝一般天授其才,也有败绩的时候。”

刘秀指的就是彭城大败……

那是刘邦一辈子的污点,五十六万联军啊,明明已经拿下西楚老巢,眼看天下将定时,居然被项羽三万兵打得落花流水,老刘家跑路能力发挥到极致,父亲老婆不要了,差点连儿女都踹下车。

但刘秀以为,彭城之战,项羽的战术,很值得他学习……

“赤眉逢安部近十万人,剽掠泗上,围困彭城近两月,至今依然不走,就是为了诱余来救。”

赤眉深韵钓鱼战术,刘秀刚开始没接,可事到如今,这一仗却非打不可了。

因为刘秀收到消息,第五伦,在陇右战事刚结束时,就急不可耐地向中原进军。

吴汉群臣大喜,认为赤眉足以和第五伦缠斗几年,让他们从容收拾南方,甚至进军青州了。

但刘秀却以为不然。

赤眉的结构,决定了它们就不是能持久作战的政权。

“赤眉要么大胜,要么大败,没有例外。”

“赤眉恐怕难敌第五,迟则入秋,快则春日,胜负将分!”

果不其然,马援在敖仓大败赤眉的消息传来,刘秀对赤眉更不看好:“第五伦长于兵略,定会驱赶赤眉狼,来吞余这江东虎,使吾等两败俱伤。”

所以他必须在北方大决战分出胜负前,构筑起完整的淮北藩篱,不管对面来的是赤眉还是魏军,都要挡住。

吴汉内部也有人表示担忧:“逢安纵是赤眉别部,毕竟是五公之一,麾下十万贼众,而我军主力尚在江夏,纵尽征淮南、江东之兵,亦只有两万余人可供出征。”

刘秀却道:“固然是敌众我寡,但这两万人,多是丹阳兵,参与过灭淮南、剿山越,也算差强人意。”刘秀总算保住了一个属于他的成语,没叫第五伦“无意中”抢了去。

“再者,比这相差更悬殊的仗,余也打过!”

此言掷地有声,无人再有异议,这世上将帅虽多,但也只有刘秀有资格说这句话啊!

刘植越发佩服,他过去能被刘子舆吸引,而以今日所见,刘秀的个人魅力还更胜子舆几分,因为刘子舆往往言虚而实难至,刘秀则全然相反,脚踏实地,一步步在淮南、江东经营起汉家最后的希望。

而当需要他彰显英雄气概时,刘秀亦会舍我其谁!

如今随着来歙传来消息,亲将偏师自东海北部绕后,重复项羽当年创造奇迹的侧翼进攻,刘秀的主力,也开始向彭城进发。

刘秀只与众人打气道:“昆阳之战,乃是立身,秀之名姓初为天下所知。”

“合肥之战,是为立家,拿下了淮南,吾等才算在东南有了立足之所,不必再为丧家之犬。”

“但众卿屡屡劝进,余皆辞让,则是因为,时至今日,汉家凌迟扫地,绿林刘玄弃都而走,流落荆南;陇右孺子婴为权臣所弃,献予公孙述为玩物。”

“河北刘子舆纵是假刘,亦身死第五之手;梁王刘永,妄自尊大,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

刘秀也能无奈啊,他在昆阳一战打出来的威风、汉家的名声,全叫这些亲戚一点点败坏,短短三年,竟从人心思汉,到了今日的无人再言复汉……

真是可惜啊。

大汉,不能只靠隐忍与偏安来重建,它还需要一场震撼天下的大胜利,来鼓舞人心!

“彭城之战。”

“是为立国之战!”

……

PS:其实与历史上相比,已经一削再削,但每次写刘秀,就算让他死大将,受限制,甚至挂机不动,还是有人说开挂……行吧,不装了,我七本伟,就是要给秀儿开挂!

第521章 假民主第610章 纪昌学射第659章 阴阳不调第487章 浊流第424章 君王死社稷!第303章 摸尾第219章 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汉第422章 北京第690章 “陨石”第433章 学会了哥的运营第274章 政治正确第307章 骄傲第502章 穿插第683章 大敌第211章 改变第537章 暴力第387章 尊王攘夷第639章 得加钱第211章 改变第624章 异端更可恨第84章 起飞第581章 骑步第487章 浊流第157章 真·秀第697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第329章 无题第651章 刻板印象第543章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第508章 豹尾第558章 猎物第245章 义在东军第314章 赌徒第386章 亡国第85章 剿匪第250章 广厦第140章 该死第110章 跟我上第577章 违背祖宗的决定第71章 扬子(今晚0点上架)第602章 不行第517章 再见第142章 反贼何苦难为反贼第88章 刁民第615章 神化第600章 第五层第640章 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第211章 改变第574章 马鹿第480章 盖棺定论第152章 俺也一样第302章 破釜第387章 尊王攘夷第27章 疏不间亲第119章 莫欺少年穷第646章 弱水流沙第533章 不识大体第305章 横跳第267章 我为王第69章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第242章 举不举?第488章 虫子第539章 敌手第231章 兵谏第336章 千万人之心第18章 公元一世纪什么最重要?第19章 犹豫,就会败北第591章 茅塞第571章 天要下雨第536章 好人第462章 你若以礼来降第335章借贷第284章 盗跖第111章 整整齐齐第375章 乐土第380章 军粮第379章 尝新第79章 遇事不决第358章 好消息第549章 大树将军第454章 怎么是你第551章 战争使者第472章 形势一片大好第486章 良善第207章 红白黄第150章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第387章 尊王攘夷第26章 流氓有文化第471章 改革第594章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第351章 报与桃花一处开第392章 衔环第469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671章 借荆州第96章 防不胜防啊第448章 山海情第635章 三路伐魏第353章 四灵第630章 脸都不要了!第362章 打虎第444章 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