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献礼

第1002章 献礼

这么说吧,蒸汽机提卤,就是陕西盐商集团的“进步”极限。

再往前半步他们都不会走的。

因为毫无意义。

花大价钱,去投资大笔的钱搞冶金工业研究,研究油丝绳,以取代打卤的竹篾绳?

除非董事会脑子进水了。

花大价钱,去投资蒸汽钻井技术?

别说蒸汽钻井,就是核动力钻井,能让它的盐多卖出去一斤不?

不能的话,花这笔钱干啥?

理论上,运销如果不分离,陕西资本集团可以选择“自产自销”,彻底控制盐从生产到运输、销售、下线银钱兑换、配合盐商的典当行高利贷的全产业链,这也可以让他们暂时不买地而是把资本干这个。

但那是扯淡,刘钰不允许,朝廷也绝对不允许。

所谓的堕落、反动,其实非常容易理解。

就拿历史上的川盐举例,蒸汽时代之前就能修几十里长的引卤管道、天然气管道、打1000米深的机械钻井,资本雄厚,利润充足,愣生生造出来一个三四十万人口的大型工商业区。

然后呢?

然后无监管的资本全都流向了土地、高利贷、典当行。

这是管的太多以至于没发展起来?

还是因为恰恰朝廷无能,管不到资本、管不到土地兼并,管不到金融放贷,才会致资本趋利性自发涌向利润率最高的地方?

怎么管,这是个大问题。

是比扶植一个新财团更大的问题。

否则就等着爆出大事吧。

在扶植之前就必须要考虑怎么管束他们,怎么把他们的资本引向“促进生产力发展而应该去”的地方,而不是“利润高就去”的地方。

资本的逻辑内核,是利润,不是生产力。

有时候,利润和生产力的方向一致,比如英国的阔里班克纺纱厂,那是高利润和生产力进步的一致,比在加勒比群岛买种植园的利润还高。

有时候,利润和生产力的方向不一致,比如在大顺开办个类似的工厂,有那钱真不如买地、囤地、放高利贷。

理论上,放着不管确实没问题:资本都去买地、放贷,总有一天买地的利润会低于投资工厂的、放贷的利息会降下来的,你看英国的利息不就从12%降到4%左右了吗?

可就像休谟给自由贸易出的讽刺主意:使劲儿买中国商品,让中国的人均存银量和欧洲一致,那么英国商品就有竞争力了。

理论上没错的东西,现实里没法操作啊。休谟故意讽刺的主意,结果就是到那一天的时候,就他妈没英国商品这个概念了。

而同样的逻辑,放在大顺的土地问题上,这需要先把大顺的自耕农全都消灭,每个土地拥有者都是大地主、大资本,全面倒退回奴隶制或者封建农奴制。

这样就不会轻易卖地了,奴隶和农奴需要个毛的典当贷款啊,贷款利率不自然就降下来了吗?

然后买地的利润回报就降低了,然后资本就自发流向工业了。

可最大的问题是大顺的将近3亿百姓,并不想死,也不想当奴隶和农奴。

放在现实的川盐资本集团来说,产量问题,最多三年到五年,就能达到极限。

再多就毫无意义了,因为卖不出去。

那么,三年五年之后,这些做川盐的,他们的进步性就彻底没了——他们完成了自己的阶段使命,使得川南盐井普及了蒸汽机,促进了川南煤矿业的发展。

但因为他们阶段性的进步有功,就放任他们日后反动、堕落去放贷,去买地?

这就引出了资本出川的问题。

四川就在那。

北边是陕西、西边的雪山、南边是贵州……往哪边出?

自然是东边的两湖。

资本出川的第一道难题,就是交通问题。

大顺肯定没能力修三峡。

但炸掉三峡的暗礁、修一条从宜宾到重庆的拉纤之路,这个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关键是,钱谁出?

朝廷是为了运铜、运铅,运锌,不修贵州、滇北的交通不行,所以朝廷出钱。

那从宜宾到重庆的折断拉纤之路的钱,朝廷会出吗?

这对朝廷是锦上添花,可不是必须的。

同样的钱,朝廷可以用来造舰、可以用来修珠江口、整治海河,却不会用在对朝廷来说够用但对资本发展来说不是很够用的出川航道。

刘钰毁灭两淮资本之后,给那些资本留下了去向。南洋、苏北垦荒、海外贸易,都是去向。

而刘钰在扶植了川盐资本后,也必须给这些最多三五年就要饱和堕落的资本,找一个去向。

土地问题,他解决不了。

高利贷问题,本质还是土地问题,他还是解决不了。

但他可以引导资本,至少弄成尿分叉的效果,不至于全都跑土地和高利贷上。

哪怕有五分之一投向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方向,那就算是好结果了。

那么,四川资本最佳的投资方向是哪?

看了一圈,就俩地方。

去贵州开矿。

再就是,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有棉花,而且棉产量不低。

有煤矿,就在长江边上的黄石。

有铁矿,有铜矿。

有适合发展水泥等重工业基础的石灰岩,而且就在长江边上。

只有先加强江汉地区和四川的经济联系,才能让扶植起来的川盐资本,不是只蹲在四川囤地、放贷、典当。

而是逐渐把目光沿着长江往下伸展。

最终配合松江府的资本,合力完成沿长江的工业起步。

松江等地,将来要用湖北的铁、湖北的煤、湖北的石灰水泥。

通过这种引导,将盐这个聚金兽从湖北吸到四川的白银,再吐回湖北。

否则全憋在四川,那就是重演原本的故事,全转行买地和放贷了,把个曾经生女必举的四川,短短几十年就弄出了溺婴风气。

当然这个投资的过程是缓慢的,但第一步肯定是加强四川和两湖的联系,使得川人不再畏三峡之险。

简单来说,就是让在四川赚钱的陕西人,把目光不要放在四川和陕西,而是放在湖北湖南。

造成一种其实湖北比陕西离四川更近的意识。

只不过,这些道理,和这些陕西商人讲是没有用的。

你跟他说,囤地、买地、收租是反动的,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你应该投资工商业。而投资工商业的第一步,是应该打通出川的交通。

直接这么说,和放屁没什么区别。

不是听懂与否,而是哪怕懂了哪怕明天他们也能写此观点之论文,那也该囤地囤地、该放贷放贷。

所以刘钰讲了另一番道理,和这个一点关系没有,就像是忽悠皇帝一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在破了陕西商人的防、羞辱了一番他们无能之后,刘钰借着威势,问道:“我便这么说,你们若是赚了钱,会干什么?”

“是不是,肯定会在陕西老家、在四川买地,收租。开典当行,放高利贷?”

“你们甚至不会投一笔钱修路、修河。因为你们觉得,现在是官运、商销,你们只负责生产,你们凭什么要修河道呢?”

“你们可能会在家乡修桥,做善事,但绝对不会在你们赚不到钱的地方投一分钱。”

“我说的再明白点。”

“朝廷为了运铜、运铅,修整了贵州、川南、滇北的运输线。这意味着什么?不止意味着四川的盐能买过去,也意味着四川的大米粮食,能卖到那边去了。”

“也就意味着,在四川买地收租,大有赚头。我说的没错吧?”

这话也没错。

陕西商人低着头,不敢直视。

刘钰趁热打铁道:“还有个事,就是集结力量振兴川盐,是我的主意。那么,将来你们买地、囤地、放贷,弄得四川小农破败,到时候我在朝中怎么办?”

“现在朝廷暂时也不在西南用兵,你们也没有机会为朝廷做事。加上你们垄断,必有人眼红,到时候会不会拿这个说事,来攻击我?”

“这倒不是说交换之类,而是说,你们得做点什么,让朝廷把垄断权给你们,给的名正言顺吧?”

“还是那句话,这种朝廷想扶植谁谁就起来的生意,会有人眼红。既然大家都是废物,都是朝廷扶谁就是立起来,那么你们总得给朝廷一个‘你们和那些废物不一样’的交代吧?”

“凭啥给你们?最起码你们得给我个台阶吧?”

点的这么明白了,刘钰接着道:“再一个,现在让你们干点啥,你们觉得这是和朝廷的交易,很公平。”

“等着将来真让你们干了,再让你们出钱,你们就觉得朝廷克扣你们,贪婪无厌之类的。”

“朝三暮四的故事,讲了两千年,现在还是一样。你别看你们现在说两淮商人抱怨的不对,那是因为你们被从两淮赶跑了,要你们屁股坐在那,你们也抱怨。”

“有些事,事前做、事后做,不一样。”

“真给你们垄断权了,就要正规收税,不再有报效之类。一个口子都不能开。”

“在没给之前,你们办点什么事,那叫为社稷出力,然后朝廷奖励你们垄断权。”

“明白这区别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陕西商人大为上道,忙道:“我等正有为社稷出力之心,奈何现在朝廷并不在西南打仗,我们有力也难使。”

“加之蜀地这几年风调雨顺,也无大灾,协助朝廷赈济也无可赈者。”

刘钰哈哈一笑,直接点道:“自夔东至江汉,险滩遍地,朝廷运铜铅之船多有沉没;而蜀地少棉,江汉多布,又使得逆上之船难以通行,而至蜀地布贵。”

“再者若遇灾荒,欲启蜀粮济楚,亦不便。”

“我看,你们何不趁此机会,出资修缮自夔东至江汉之纤路?”

“我自将你们的善举告知朝廷,朝廷赞许有加,特许你们专营川南之盐,而省地租之昂。”

“朝廷又在修淮河,若淮河入海,三峡通畅,皆可为祥瑞盛世之举,献诸陛下。”

“再者,你们占六成,川商占三成半。你们出力社稷让朝廷给了你们垄断的机会,川商跟着得利,岂不是感恩戴德,觉得你们大度还分给他们三成半,一笑解川陕商贾之旧怨,日后方能通力合作。”

“如此,国安民乐,蜀楚受益,陛下赞赏,授权有名,岂不美哉?”

(本章完)

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644章 细思恐极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九)第811章 改革决心的对比第548章 配合第17章 缩头王八生了个横行螃蟹第590章 借头一用,以平民怨第688章 三个人,一个印度第247章 海参崴第477章 四凶第559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23章 扎心的话第1281章 死与复仇(二)第1123章 乡约村社(四)第729章 最后的平静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1196章 木牛流马(三)第455章 卖旧货第484章 也就那么回事第963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434章 恶心的战术第270章 先驱者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746章 巴达维亚新政(七)第1166章 备战(五)第10章 找茬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顺第1472章 最后的闹剧(十九)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560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151章 资敌以粮第444章 暂苦诸君十年第1279章 特色第1088章 工业革命(一)第514章 汉时黄瓜顺时枪第143章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第1406章 迁徙路(九)第930章 觉醒(二)第620章 大顺在欧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239章 三战定印度(六)第863章 妄想第414章 找出路第356章 画蛇添足第962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八)第56章 埋伏第413章 自我意识(下)第1461章 最后的闹剧(八)第686章 距离“仁政”差一年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182章 随时准备着第244章 拱火之书第132章 新型宗藩关系第929章 觉醒(一)第1182章 剃须 易服第347章 君子圣徒第540章 带紧箍咒的好汉(下)第538章 感谢荷兰人第808章 阉党(中)第861章 哄一哄第1406章 迁徙路(九)第599章 煽风点火第605章 怀念过去(上)第1411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二)第262章 纸老虎第676章 科学院(中)第271章 巴达维亚的必然(上)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调过低第1110章 上国心态(四)第300章 又一个战略欺骗的牺牲品第1403章 迁徙路(六)第834章 同病相怜第1001章 缺陷第607章 下三滥手段第1480章 临别告诫(六)第1114章 上国心态(八)第1113章 上国心态(七)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顺便平第1254章 封爵加分项第27章 临行第265章 反对一口通商第1292章 死与复仇(十三)第132章 新型宗藩关系第296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1185章 再度被坑的法国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744章 巴达维亚新政(五)第421章 混乱第1482章 临别告诫(八)第552章 理想国第1461章 最后的闹剧(八)第700章 反围城第325章 迎天使第119章 昂贵的马屁第716章 归义军(下)第246章 探险队第210章 航海条例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