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割裂(三)

第1025章 割裂(三)

登州距离海州不远,船上的年轻人也没遭多少颠簸的罪,还没等把黄胆吐出来呢,船就到地方了。

泊靠的地方,距离一座名为墟沟的城镇很近。

而后世的连云港,现在还并未出现。

前面有连岛挡着,做天然的防波提。后面有五十年前才和大陆连在一起的云台山,制高点完全可以控制连岛防波后的港口,只不过战略位置很一般,虽有军港的身板,但却没军港的命。

不过,连岛加云台山,连云港的名字倒是可以定下了。

到了墟沟,带队的人领着这些年轻人就去了这里墟沟的一处地方休息,原本是一处天主教堂。

那时候天主教传播太快,尤其江苏等地又是中心,连墟沟这等小地方也有这么一座教堂。

不过禁教之后,这里已经被抄没为官产了,如今买扑出去,成为了一个歇脚的店铺。

那些不符合禁教规定的装饰早就拆除了或者砸碎了,剩余的地方,如今铺满了木板和麦草,成了一座很标准的底层休息的车店。

这种底层的车店,一般的顾客也就是锔锅锔盆、耍猴乞丐、货郎贩子跑买卖的。

海州的盐业改革才刚开始,徐州那边的煤炭运输也还在筹备当中,包括连云港这个港口,也还在建设之中。

真跑江湖的都该知道,这种车店,以前的主要顾客要么是走海路卖私盐的、要么就是倒腾走私品的。

条件很是简陋,但这些学生也都不是什么好家庭出身的,但凡家里要是有个二十亩地,也不至于为了那几个银子背井离乡跑苏北去。

麦草上一堆,吆喝着互相挤一挤,一群人几乎是人挨着人地挤在简陋的床铺上。

带队的说是明天一早再去海州,参加什么“吏员培训班”之类的东西。

这群年轻人刚展开行李,店老板就堆着笑说道:“诸位,咱们再挤一挤吧。这几天人实在是多,也没个别的去处,又来了条船。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再挤一挤,空出来点地方。”

“我再弄些麦草,不行在地上凑合一宿。都不容易,见谅,见谅。”

或许是这些年轻人上学上的,听话听习惯了,毕竟小时候关系到中午那个免费的馒头能不能吃到,倒也没说什么别的,只发了两句“再挤就要挤香油”的牢骚,便给让出了一片地方。

很快,就从外面又进来几个人。

有几个,看样子就是那种跑江湖的,这时候能出现在这种地方的跑江湖的,多半都是私盐贩子。

如今淮北盐改,把握的细节就是“化枭为商”。

简言之,就是已经得了第一桶金的,以后也能入局卖盐这个行业了。

至于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之前的私盐贩子,既往不咎。

昨日还是罪无可恕的私盐贩子。

过了这个月,摇身一变那就成了合法的票盐商人了。

除了这几个明显是“前”私盐贩子的商人外,还有一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年纪也不大,约莫也就二十岁左右。

身上穿一件青衫,头上包着方巾,背着一个褡裢,腰间悬着一支燧发短枪。

在里面正在闲聊的几个学实学的年轻人,一看这书生模样的人,只瞥了一眼,便不再多看。

两边根本不对路子。

如在登州府时候,这些学生发的牢骚一般:就算到了科学院,也混不到个赐同进士出身。

而他们这些人,又是十四岁以后没有直接回家干活,而是继续上学的一批人。

论本事,自认还是有一些的。

虽然他们是被“挑剩下”的,但含金量却也不低,自认比个秀才差毬不多。

大顺科学院用的是莱布尼茨的科学院构想方式,而在培养人才上又是彼得堡模式:搞数学的院士,尤其是外籍院士,带几个弟子。弟子兼科学院新学生的讲师。

其实根本带不了多少人,能进科学院的那也真的是凤毛麟角。

而入军校,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良家子”问题,那边也是学实学的,朝廷这边肯定是要按照割裂出来的身份,划定录取名额的。良家子才几个鸟人的人口基数?这要是不控制录取名额,用不了几年,军官全都是底层实学百姓了。

当然,理由倒是说得冠冕堂皇,只说良家子素质更高一些,能骑马打枪体格也更健壮,这些佃户出身的底层这些肯定是没法比的,是以良家子的名额多一些也是为国选材。

最上面的两个名额有限,剩下的也就是他们了。

现在公司初建,苏北垦荒还在尝试阶段,公司那边也收不了几个人。这些人都是提前扩招出来的,学的是农学、测量、简易水利之类的学问。

倒是也听说,过一阵说不定垦荒公司还要收人。

但架不住吃饭要紧啊,爹妈兄弟姊妹眼巴巴地盼着能赶紧赚钱让家里稍微轻松一点呢,哪能在家干等着?

朝廷这边虽给二两银子,但再加上管吃饭之类的,说不定以后还要再给亩地什么的,总归是比在家干等着强。

他们自认自己其实也应该算是读书人,然而朝廷却根本不认他们是读书人。

是以,这群人看书生那是真的不对付。

简而言之,写诗作对我不行,但种地你也不行啊,凭啥我们就不算读书人你们就算?你会背十三经,老子还会算方程组呢,礼、乐、射、御、书、数,都是六艺,凭啥你们算正经学问,我们就算是百工巫医?

就如同京城里武德宫和国子监经常打架一样,民间实学兴起之后,两边虽说因为身份等级不同打不起来——武德宫和国子监,那身份等级是相同的,实学专科生和秀才举人那身份等级可差远了——但打不起来归打不起来,彼此之间互相看不顺眼那是实打实的。

在那聊天打屁的新学年轻人,根本不在乎来的这几个人,就像是根本不存在一般,继续在那聊天。

书生大约也知道这群人是干啥的,皱眉看了看乱七八糟的麦草,嗅了嗅空气里糅合着屁臭脚臭潮湿味的大通铺特有味道,有些不太适应,但也还是在角落里躺下。

一旁的几个“前”私盐贩子,则非常熟悉这种店铺的规矩,自取了几文钱,买了柴草,借了店家的锅,去将身上携带的吃的热一热,买了店家几块干粮。

这时候店家这边准备的饭也好了,在那聊天打屁的新学年轻人,一人领了三四个杂和面窝窝,一人就着两根切开的老腌萝卜,吃的津津有味。

一边吃,嘴里可没停下。

吃的是杂合面窝窝,聊天的内容却有点高卧隆中纵横天下的意思。

一个年轻人一只手熟练地拿着杂和面窝窝,四个窝窝一根咸菜,竟只需要一只手的三根手指便能稳住。

一看便知,若非是个吃了十几年的杂合面窝窝的穷命,着实吃不出来这等水平。

一只手捧着窝窝,另一只手却不闲着,抖着一张面积颇大的满是文字的纸张,说道:“就运河地场做买卖的,这时候还不挨帮去海边,那都是痴死。淮安离着海边就这么距远,现在不去海边,将来有他们草急的时候。”

商人躺在那,只当是听故事了,对面说的也不能说不是官话,只是习惯性地夹杂了一些方言,但使劲儿听听也还听得懂。因为海军也好、陆战队也好、亦或者是一些实学出身的,很多都是这边的人,去南边的不少。

听了个大概,好像是说运河边上做买卖的人,这时候还不赶紧变卖了产业去海边赶紧转行,那就是傻子。

现在朝廷废了运河漕运,虽没说不让用运河了,但少了朝廷的修缮,运河还能撑几年?

没有运河,淮安等地就根本撑不起此时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城市。早晚要衰落,趁着现在还没有直接崩到底,变卖产业跑路去海边寻找机会,才算是有点脑子。

躺在那当听故事的商人听到这句话后,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见着在那侃侃而谈的几个年轻身上带着补丁的衣服,心想如今的年轻人好生了得,想我这么大的时候,可没想着这么大的事。

只看那些年轻人的衣裳,吃饭的熟练模样,便知肯定是穷苦人出身。

自己年轻时候也是走街串巷,靠着肩膀挑着扁担卖私盐的,穷苦人家的孩子能有啥见识,他如何不知?

然而这些人却不一样,竟好像他们穿的不是带补丁的破衣裳,却仿佛是绣着补子的官服;竟好似不是住在这等最低贱的车店,而是在那等往来无白丁的府邸。

这商人是真觉得这些穷苦的年轻人有些见识,因为他原本是贩私盐的,后来攒了些本钱,也在运河边上盘了店铺。

只是,伴随着海运兴起,以及最终朝廷下令废止运河漕运这件事,使得运河两岸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很多商铺宁肯抱怨生意一天比一天差,却也不想离开去谋别的活路。

这商人则不同,狠狠下、咬咬牙,觉得运河两岸迟早要彻底衰败,便将产业都变卖了,另寻活路。

这一次来海州,按说趁着这个“化枭为商”的机会,做回老本行去卖盐,是最好的。

但他当个走私贩子,却也知道,如今朝廷这般改革盐政,改引为票,而且小资本只要有个几百两银子就能入场。

只怕之前卖盐这等一本万利的买卖,恐也不是很好做了,利没那么大了。

终究专业对口,也就当是个兜底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新产业,自己之前也不曾做过,且等着过些日子去松江府那边转一转,看看再说。

商人实在没想到,一群身上穿着打补丁衣裳、住麦草铺的穷孩子,竟能有这般见识。

好奇之下,他将耳朵支棱起来,想听听这些人到底还能说些什么。

那几个年轻人讨论了一阵运河被废后的局势,又谈到了海州。

其中一人就说起来海州的前景,指点江山般说道:“我看以后海州可是好地方。之前报纸上就说了,这苏南缺煤,也缺柴草。若按照上面说的,把路修好了,这里运煤去南边,如何兴盛不起来?”

“书上说,蒸汽机一物,毕竟大行天下。事都说的这么清楚了,要说运河边上那些商贾,就该琢磨着开煤矿、修路之类的。”

“合股去把这边运煤的路修起来,收运费,还有个不赚钱?”

“也就是我没钱,我若有钱,非要在港口那边屯好大一片地。日后就算盖仓库,堆煤,建货栈,都能赚回来。”

“将来海州肯定不是因为盐而名闻天下,必是因为苏南所需的煤。”

说到这,在那侧耳偷听的商人就已经有些听不太懂了。

他又不曾看过这些学生的书本,如何知道什么叫蒸汽机、什么叫未来的蒸汽车的构想,什么叫铁路之类的。

当然,这些年轻人肯定也没见过。

但这些年轻人也没真的去过非洲,却知道那里的人浑身漆黑;这些年轻人也没真的摸到了引力,却笃信万有引力导致他们跳起来还要落在地上。

他们对书本上的很多内容,笃信不疑。

如同后世每一个没去过太空却笃信地球是圆的不是平的的正常人一样。

商人本来还想着听听他们有什么高见呢,现在听的都是一些根本不懂的东西,也就失去了刚才听他们说运河两岸迟早要完时的兴致。

再加上听到那几个年轻人居然鬼扯什么在港口附近盖货栈什么的,更觉扯淡。

海州卖煤,能赚几个钱?

谁家挖矿卖煤,能比卖盐的赚钱?这不扯淡吗?

心道原本以为有些见识,原来也不过如此。

商人心里只觉得好笑,心想便是你们知道这些稀奇古怪的什么蒸汽机之类的,又有什么用?还不是穿带补丁的衣服,连个秀才公都混不上?

我虽不知这些万里之外的事,但明日到了海州,摇身一变,便是正宗的凭票卖盐的合法盐商。日后就算真的煤之一物大行天下,也轮不到你们去开矿,还是我们。

你们继续在那啃着窝窝,鬼扯什么此物必大行于天下、什么煤矿必兴吧。便是一万年,只要人还吃盐,这海州名闻天下也得靠盐,不是靠煤。

商人自不去听一群傻子在那胡扯闲聊,角落里那个书生模样的人却对这些人说的话起了兴趣,竟然主动向前搭话。

(本章完)

第801章 时代的浪漫(下)第524章 怀疑对象第579章 废物第333章 礼部谈利 军方谈礼第1515章 终章 九三年(卅三)第715章 归义军(中)第1312章 死与复仇(三三)第81章 麻杆打狼两头怕第1341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一)第1424章 言方兴(下)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924章 开眼看世界第348章 怕疼第664章 分赃大会(一)第1490章 终章 九三年(八)第373章 强盗逻辑第669章 分赃大会(六)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043章 新危机(上)第309章 无夷可征的征夷大将军第298章 道德绑架第392章 最适合的俄国模式第1418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九)第1332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三)第278章 不要做梦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038章 大获成功(三)第681章 隐喻(下)第1302章 死与复仇(二三)第1489章 终章 九三年(七)第1263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九)第373章 强盗逻辑第1367章 里病外治(三)第44章 三百年后第1185章 再度被坑的法国第1429章 王谢燕,百姓家(中)第656章 光荣复辟(上)第1091章 工业革命(四)第1435章 分歧(一)第1457章 最终的闹剧(四)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89章 虚张声势第1314章 逼着商人赚钱(中)第1008章 这就叫斗争第845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七)第332章 可压榨的第491章 前后左右 三路不通第1301章 死与复仇(二二)第247章 海参崴第312章 偶然第288章 法国笑话第194章 卸力第37章 大胆的想法第104章 浩然正气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889章 东学西渐的诡异产物(下)第237章 欧洲突破口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046章 破绽第399章 恰合时宜第232章 工业还是金融地产第968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841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三)第102章 见人说人话第1090章 工业革命(三)第518章 城里城外(中)第429章 先活下来吧第1379章 凡尔赛和约(六)第1226章 开战(五)第666章 分赃大会(三)第1354章 英国的总崩溃(三)第600章 捧杀第1162章 备战(一)第1356章 英国的总崩溃(五)第843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五)第1250章 钻石湾屠杀(六)第677章 科学院(下)第711章 悄然改变的心态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561章 启蒙工具人(上)第439章 回援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755章 表演战(五)第1478章 临别告诫(四)第1286章 死与复仇(七)第52章 模棱两可第1316章 胆大才能发财第1186章 我杀我自己第532章 巴达维亚“苏丹”的理解能力第1415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六)第677章 科学院(下)第84章 请别死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第761章 荷兰灾难年(一)第415章 愿天下无有武穆三闾第561章 启蒙工具人(上)第619章 越简单 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