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1章 国运(上)

第1041章 国运(上)

“国公,有句话我还是要讲。变法也好、改革也罢,哪怕是国公自己说的修修补补,总要稍微悠着点。”

“我是支持变法的,但恕下官不支持把淮南的盐业都转移到淮北。”

“改煮盐为晒盐,确实,原本以薪柴煮盐的盐户,未必不利。但,除了他们之外,打包的、扎捆的、背盐的、运输的,外加那些依附淮南盐商为生的厨子、花匠、园工,以及文会、社团、依附盐商而生的儒生。”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淮南盐,十倍于淮北过去,这些人,国公就不去考虑他们的生计吗?”

“总之,下官支持煮盐改晒盐。”

“但下官认为,淮北的雨、热、煤、滩等等好处,未必能大于淮南那些人的生计。”

“此外……国公也应考虑扬州儒生的影响力。他们依附盐业生存,没有财富,就无法豢养他们。江南文华,要被国公废掉大半。”

“戏曲、诗词、评书、小说、书法、绘画……说句难听的,这些人都是盐养的。”

“而他们之间又盘根错节,宗族姻亲、门生故吏,牵扯之大,实在不容易动。国公可以废掉大盐引承包商,他们不会激烈反对。但国公要把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废掉,此事必然地动山摇。”

“张家卖盐,他做张家门客;王家卖盐,他为王家文宾。国公废了张家,没事,可去换了门庭去王家。”

“但国公却直接把‘卖盐’这件事废了。那就真要考虑民意汹汹了。”

林敏内心很清醒,哪些是可以作为“牺牲”扔掉的,哪些是不敢轻易作为牺牲扔掉的。

盐户可以牺牲。

读书人可不好牺牲。

淮南问题的难点,并不在于改煮为晒。

而在于淮南那种类似于战国封建公子式的的分封制下的风气,只不过那时候封的是地,现在封的是盐。

大量的文人是依托盐商生存的。

文人生活水平很高,文化自然昌盛。盐商也乐于花钱结交这些文人名士,缺钱的时候也多给一些帮助。

宗族,门生,遍布。

那是江南的灵魂。而灵魂也是依托经济基础的,没有盐商和大地主的钱,就没有那么繁华的文化。文人是要为他们服务的,否则没钱吃啥喝啥玩啥。

林敏也拎的清,淮南的盐政改革,当然要改。但不能步子迈这么大。

江苏现在已经够乱了,之所以现在还没有乱起来,只是因为朝廷大军驻扎在附近,而且还有两万多的精锐野战部队驻扎在苏南大营。

当然也不能说只有读书人是既得利益者。

毕竟改革牵扯的方向太多,就说扬州那些盐业工人,做打包运输工作的,他们和文人可是八丈远的关系。但如果动淮南盐业,他们肯定不满。再配上读书人呢?

所以林敏希望折中一下,保持淮南的主要产业,只是改进一下产盐的方法。

终究还是觉得让扬州、淮安这两个富庶之地彻底衰败,是件听起来就叫人毛骨悚然的事。

他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后,刘钰只是嗯了一声,并没有对此意见发表过激的看法。

只是说道:“林大人觉得,这淮南只能依靠盐之一业兴盛吗?我倒是觉得,淮南真的不适合盐业。”

“前朝淮南盐业完全没有改革,依旧保留了煮盐的办法,这对本朝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感激前朝的大好事。”

“既你也认可徐光启官员盐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垦荒的看法,为什么不认为淮南可以转型呢?”

“林大人不是也去垦荒公司巡查了吗?日后种棉花、摘棉花、剥棉花、搓棉花,这不都需要人吗?难道还真的怕他们无可为业吗?”

听刘钰说起来垦荒公司的问题,林敏只能哎了一声,不知道该怎么定性这件事。

从春日开始,垦荒公司已经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圈地垦荒了。

而这场垦荒,也让林敏觉得,日后的江苏节度使是越来越难当了。

垦荒是没问题的,资本圈地垦荒,整体上他也是支持的。

但垦荒的目的,则已经不是他所能理解的了。虽然垦荒公司的人和他解释过,但也正因为这个解释,他才感叹日后的江苏节度使越发难当。

垦荒公司的人率先垦荒的地方,在南通州靠海的地方,那里现在还是一片荒芜,没几个人住。

垦荒不是那么容易的,想象中好像那么多空地,百姓缺地,跑过去垦荒不就结了?

然而实际上,在一片荒芜之地垦荒,远不是现在的小老百姓所能承担的起的。而且这时候交通又不发达。

如果在家里还能过的下去,谁去背井离乡垦荒?

如果在家里过不下去,凭什么能支撑过垦荒到收成所需要的时间?他要是有一年的存粮,又至于在家里活不下去吗?

这种荒滩地垦荒,林敏作为江苏节度使自然支持。

但垦荒公司说,以后要种棉花。

因为现在种植的天竺棉,棉绒太短,质量一般,而且实质上这东西是很难成为以后的机械纺织的原料的。

谁告诉他们的?自然是刘钰。

所以之前科学院那边能拿出来盐碱地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并且测出来合理的盐度范围对棉花生长的促进或是抑制作用,是因为刘钰这边早就已经开始从美洲那边引进墨西哥的棉花种子,开始种植培育了。

现在,大顺想要当先发国家,就不可能按照就有的路子走。

历史上的路子,至少在棉花一项上,大顺是走不通的。如果不自己推广墨西哥棉,那么大顺的棉纺织近代化,就不可能完成。

本土棉不适合机械化纺织。哪怕19世纪初最先进的骡机,也无法纺织亚洲棉。

松江府现在的棉纺织业,是靠黄道婆传播的技术、靠朱元璋强制推广的棉花种植铺开的。

而现在,大顺想要继续往前走,既需要新的“黄道婆”;也需要新的“朱元璋推广棉花”。

新黄道婆是新机械纺织技术。

新朱元璋是推广墨西哥棉。

原本历史上的路子,本土的民族资本纺纱业,前期发展,靠的是英国在印度推广的棉花。

现在,既然要自己做先发国家,自己走完这条路,那就不得不去考虑,自己去做完棉花换种这件事。

大顺有大明开国初年的基层控制力吗?显然,现在没有。

况且,从0到1简单,而把1全都变成2,是很难的。历史上,这场本土的棉花改良运动,前期不断失败的原因,是一个想不到的词——穷。

新棉种推广下去,小农户种了棉花,把棉花籽也都榨油了。

然后第二年再掏弄一些旧棉花籽撒上,或者干脆就混种,最多三年时间,新棉种全部退化。

至于棉籽油绝育、棉籽油烟大、棉籽油不适合实用等等,这都是不是肉糜,就那时候,有油吃就不错了,管的了这么多?

【农民自由领种,优劣混淆,并任由天然杂交。收花轧棉,也多混杂。良种推广,不及数年,皆混杂劣变】

这就是小农经济的组织能力。

最后得出的经验,也是残酷且证明统治无能的。

【只有在百里绝烟、民不聊生、大灾之后、兵匪摧残之地,才有可能推广新棉种】

因为基层控制能力无能。

所以,只能选择在大灾之后,兼并土地,强行画出数十万亩的隔绝区,强制种棉,最终获得了成功,稳定了棉籽、改良了棉种。

这个经验,对大顺也是一样的。

大顺的基层组织力,是否有能力发给农民棉籽,并且在秋季保证回收?

不能。

如果大顺对乡村的组织力、控制力达到这个程度,修个淮河入海也不至于需要举全国之力、耗国库数年积蓄。要有那份组织力,这分明就是一个省自己就能干的事,哪轮得到举国之力?

大顺的基层控制力,是否有能力保证,收棉花的,不把老旧棉花混在一起,轧棉的时候种子混杂?

当然也不能。

如果有这等程度的对小商贩的控制力,大顺的商税早就可以直接把盐税废掉了,估么着商税早碾压三十税一的农业税了。

大顺的基层贫穷程度,是否能保证小农不吃棉籽油?

这个就更不可能了。

要是富裕到这种程度,刘钰闲着没事干啊,非要出去抢海外市场?这消费能力和市场,肯定碾压如今的欧洲加美洲了,直接上轻工业化内循环吧。全国不再吃粗棉籽油的时候,苏联都他妈解体了。

好在,大明给大顺留了一份非常伟大的遗产,仿佛是冥冥中的国运。

即,大明没有对淮南进行晒盐法改革,保留了最原始落后的小户煮盐法。

这使得,大顺可以在淮南直接圈地,废盐改垦。

这是天然的【百里绝烟、民不聊生】的空地,不需要等着大灾之后再合并圈地保证棉种。

同样的,垦荒公司的组织能力、技术推广能力,比单独的小农强得多。资本也雄厚,不用做出杀鸡取卵的事,至少不至于在前期就把好容易培育出来的棉籽都榨油了。

应该说,直到这件事办完,也就是把亚洲棉替换成美洲棉这件事办完,再加上机械纺纱织布机器,大顺才算是有了轻工业革命的全部前置科技。

蒸汽机……蒸汽机在有了镗床之后,真的是这一系列前置科技里最简单的了。

而且应该是暂时看起来最不起眼的一个,这就是个动力,水车一样可以驱动起19世纪初最大的纺织厂。

既然要主动往前走,要做先发国家,就得做许多准备。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大明留下的这份煮盐法遗产,推广长绒棉这一件事,还真就不好办。

国内真就没地儿适合种棉花了。远了不行运不来;近了要不是大明保持煮盐法方便控制征税,哪会有这么大的空地能搞大土地农场?

这些,也就是林敏感叹日后做江苏节度使越发难做的原因,这里面能讲给他听的道理,他全都能听懂,也全都认为确实有道理。

但是,哪个江苏节度使能自发想到这么多?他只觉得,怪不得自己这个江苏节度使就是个空架子,那是真的管不明白这些工商业的事啊。先发国家工商业的事,可不只是要管雇工和雇主斗争这点事。

(本章完)

第1440章 分歧(六)第1034章 修补者的绝望(中)第839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一)第1462章 最后的闹剧(九)第782章 身份第1315章 逼着商人赚钱(下)第1229章 开战(八)第1243章 三战定印度(十)第909章 南洋大开发(四)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658章 光荣复辟(下)第1388章 凡尔赛和约(十五)第417章 最后的机动兵力第1196章 木牛流马(三)第398章 主心骨第496章 高规格的宴会第1259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五)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66章 认可第1222章 开战(一)第1456章 最终的闹剧(三)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兰西(中)第1487章 终章 九三年(五)第230章 科技攻关小组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489章 终章 九三年(七)第1115章 上国心态(九)第254章 聚成大猪圈方便割肉第704章 海战(二)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五)第418章 诸君免送第511章 依旧还是收租的模式第980章 决胜千里之外(三)第1502章 终章 九三年(二十)第18章 归化第517章 城里城外(上)第1455章 最终的闹剧(二)第1296章 死与复仇(十七)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1418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九)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294章 死与复仇(十五)第1189章 理藩学(下)第559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77章 入吾彀中第84章 请别死第1490章 终章 九三年(八)第1213章 统一市场与地方利益(下)第1072章 恶龙残影(七)第65章 报捷第1111章 上国心态(五)第87章 混乱 曙光第1392章 凡尔赛和约(十九)第1281章 死与复仇(二)第1207章 守成第65章 报捷第1483章 终章 九三年(一)第735章 咱们(下)第853章 一分钱难倒天子(三)第834章 同病相怜第1193章 皇帝第754章 表演战(四)第1345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五)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268章 瑞典人也卷入对俄忽悠第389章 战前就分赃第1335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六)第1462章 最后的闹剧(九)第678章 做美梦的皇帝第880章 区别对待(上)第748章 巴达维亚新政(九)第698章 巴达维亚的决断第41章 得来全不费工夫第761章 荷兰灾难年(一)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805章 从道不从君第1039章 大获成功(四)第1504章 终章 九三年(廿二)第852章 一分钱难倒天子(二)第766章 荷兰灾难年(六)第997章 量身定制第266章 开源节流 与民争利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顺便平第683章 皇家私事第55章 说服第596章 好人我来当 坏人你来做第1321章 熟人社会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第933章 觉醒(五)第883章 无用功第1227章 开战(六)第757章 表演战(七)第6章 邀请第1162章 备战(一)第918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二)第615章 政变加盟第824章 海牙惨案(一)第685章 试试看第467章 粮食定价权的布局第848章 威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