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脉络

第1116章 脉络

那儒生唱完了这一段“顿悟歌”之后,又说道:“咱们唱一遍乡约歌,也需知道这天理就在人世间。”

说罢,他起了个调子,数十人齐声常和起来。

“天地生人必有先,必有先。”

“但逢长上要卑谦,要卑谦。”

“鞠躬施礼宜从后,宜从后。”

“缓步随行莫僭前,莫僭前。”

“……”

“都说尧舜尤万镒,夫子还在尧舜前。”

“帝力何有于我哉,尧舜有位方有治。

“哪及夫子翻手间,至简至易便做成了尧舜事。”

“是故孔子是灵丹,废瓦也能点金精。”

“君相不学这灵丹道,且往乡间亲自教。”

赵立本听的津津有味,基本上这些东西,他都能听懂,而且配上音乐,倒也是朗朗上口。

哪怕他都不怎么识字,也就认得这几年发行的纸币上的那些字,但这里唱的这些东西,还真就听得懂。

若是生活在这里,再唱几遍,自己也能记住了。

实际上,他是听得懂,又听不懂。

听得懂,是说这些平民化儒学的传教法,把前朝的《太祖六谕》演绎了一下,也就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尽可能用口语的方式传诵,确实百姓能听得懂。

也确实,把高高在上的儒学,化成了教会一样的道德规范,传唱之间,叫人明白到底啥叫道德,应该怎么做。

走路该怎么走。

长辈要怎么敬。

说的听不懂,因为这些东西,牵扯到明亡顺兴、泰州学派演化的诸多内核。

读史的人,或者那些在庙堂上为官的、有敏感的政治嗅觉的人,是很容易听懂这里面的一些“有趣”的东西的。

这些想法,也确实是王艮的想法,他对“尧舜万镒,而孔子九千镒”的说法,颇为不赞同。

他认为,尧舜不过是因为做到了那个位置上,所以做出了一些功绩,是站在那个舞台上的正常发挥。

而孔子在民间,位天地,育万物,视天下如家常事。要是孔子在尧舜那样的帝位上,做的肯定比尧舜要强,尧舜只是舞台比较高而已。

孔子是师。

尧舜是圣。

为什么他这么认为,要看他的想法。

是要“出则为帝者师,处则为天下万世师”。

要做师。

所以师的地位,要比圣高。

但等到王艮传到颜钧、再传到罗汝芳的时候,情况就变了。

嘉靖皇帝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问题,对“孝”之一字,极为重视。

毕竟涉及到亲爹问题,还专门把曾子的后人找出来封爵了。

孝,再往上,就要孝到太祖那里了。

而本来一些人就琢磨着“予以为圣人出为帝师,而未尝不师天下后世;处为天下后世师,亦未尝不师帝”的人,为了弘扬学派,那就肯定要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然后引以为进身之阶,从而实现王道。

这时候,嘉靖皇帝搞孝。

孝再往上追,那就是太祖皇帝。

那么,学派到此为止,该怎么办就很明显了。

师,肯定是重要的,否则师的地位下降了,当帝师、当天下师的意义何在?

孝,肯定也是重要的。

皇帝正因为亲爹的事,提倡孝呢。

那么,怎么把“师”和“孝”融合起来?

显然,以“太祖为师”,以“太祖六谕为本”,教化万民,既孝、又师,绝对的政治正确。

而这时候,就不能用王艮坚持的“孔子比尧舜强”的说辞了。

因为,“太祖直接尧舜之统”。

聚和会、萃和会的歌谣,都是“会中启口劝勉,罔非祖训六条”。

把太祖六谕,做成平民易懂的东西传播。

那么,既符合孝。

也符合师。

因为以太祖六谕为道,那么,太祖就是师,即达成了孝即师、师即孝。

当然最终还是要突出师的目的。

孝,毕竟是皇帝孝。

皇帝可以换,师却万世师。

而到了此时,在大顺的统治之下,为何又要提孔子比尧舜要强呢?

两点原因。

其一,就是大顺开国之初,做的有点过火。

衍圣公奉祀侯、师圣一体剥离这些事,终究还是让天下儒生不满的。

这里面说的是尧舜和孔子,实际上还是那句话——帝力何有于我哉,尧舜有位方有治。

其二嘛,大顺对这件事也不甚在意,源于大顺树立的官方正统学问。

大顺的道统,不是接的尧舜。

而是按照陈亮的学问,认为尧舜等,在道上,得了满分;汉唐,仍旧有道统,得了六七十分。

大顺接的不像是前朝,不是直接尧舜的法统。

而是尧舜,传给大禹,然后商汤,然后文武,然后刘汉、李唐……道统始终在,只是“做的尽与不尽”。

陈亮的这套道统说,可是大顺开国之初急需的东西。

按照朱子的道统说,事儿就麻烦了,对大顺很不利。

之所以大顺选择永嘉、永康派的学问,试图为官方正统。

一方面是因为李过的遗泽。

另一方面,也真的是统治需求。

虽然说,这个学说是战斗的学说,等着逐渐稳定之后,发现其实还是朱子学更好用。

但毕竟大顺开国过于艰难,有些东西传承的时间太久,一时半会真就不好掰开。

而且和满清极大的区别,就在于最适合大顺道统合法性的学问,只有靖康耻之后的永嘉永康学派,而且是真不好用理学。

偏偏这两个学派又是发源于商品经济开始出现的江南地区的,里面确实重视工商业发展。

当然,对统治者而言,道统合法性是主要需求,工商业那一套算是附加赠品。

但这些“赠品”,还是对大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既是选了这个学问,即便没立起来,可里面的说法便多了。

按照大顺开国之初推崇的意识形态学派,道统一直在。

只是一套试卷,得分不同。

那么,尧舜等先王是帝?还是圣?还是帝圣一体?

再换句话说,帝、圣一体,那么是不是把这套“试卷”做到满分,帝就是圣了?

皇帝,按照这一个道统说法,是有封圣可能的。虽然只是有可能,但圣、帝一体,帝“考试”只要卷子满分,就能升格职称为圣。

至于那句“君相不学这灵丹道,且往乡间亲自教”,大顺统治者也只当是“做不得帝师,发发牢骚,何必去管”而已。

而这学派在乡间宣讲太祖六谕,帮助维稳,倒也没必要进行打压。

再者,又因为当初有人为了自己的官位想搞文字狱,也就是泰州学派的“武王伐纣该请薇子做天子、自己回陕西”这个事。

虽然没搞起来,但基本上可以宣告这个学派在官方层面上,彻底废了。

废,指的是不可能作为官方学问了。

既是本身废了,正道走不通了。

其在乡间自干维稳,倒也挺好的。

《太祖六谕》对封建统治者可是好东西。

不只是对大顺这边好,文化圈都一样。

幕府那边,六谕讲义是教科书;琉球那边,也是御教条。

重点就在于“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当然,像是赵立本这样的大字不识几个的百姓,也没有居庙堂之高过,哪里知道这几句唱词里面,隐藏了这么多东西。

反倒是那些比较通俗易懂的道德规范,他是非常容易听懂的。

善自为善,与人为善。俱要勤吾耕煎,守吾门户,爱吾身命,保吾室家。务须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毋以强凌弱,毋以众暴寡,毋以奸欺良,毋轻易忿争。小心奉官法,勤谨办国课,恭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

见善互相劝勉,见恶互相劝诫。

永为良善之民。

这就让赵立本心里有些迷糊。

他算是良善之民吗?

想了一下,只怕自己怎么也算不上良善之民。

当年兴国公搞盐垦改革,他的利益受损,对改革相当不满,选的可不是去当良善之民,而是直接和一些兄弟干了波大事。

被骗到黄龙府金矿之后,自己要是良善之民,就他妈死在那了。靠着一身本身,和当初盐户暴动时候的经验,组织了矿工暴动。

熬到了大赦,终于可以返乡了,虽然大赦之后自己的罪没了,但自己就是良善之民了?

见善互相劝勉,见恶互相劝诫。

啥是善?

啥是恶?

自己倒是兄爱弟敬,长惠幼顺。毋以强凌弱,毋以众暴寡,毋以奸欺良,毋轻易忿争。

可,小心奉官法,勤谨办国课……

官法直接圈地,这也需得奉?不奉便是恶,奉了才是善?

他虽不识许多字,但也算是走南闯北,开阔了视野——虽然是被动的。

但这种从黄淮走到黄龙府、经历过小农经济还未建立就直接瓦解的关东城市乡村的人,哪里还能是这些东西所能管束得住的?

赵立本心道,这些玩意儿,说给那些一辈子没出过村子的人听听,或还有用。我这辈子,怕是悟不了喽!

还是找到弟弟,看看老婆孩子是否还活着,离了这,自去关东好好过日子去。

他在路边等了一阵,直到儒生引着他们把歌唱完,这才走上前去,叫了声叨扰,询问了一下弟弟的下落。

倒也别说,这里的人似也确实比别处更有教化。

说话客客气气,指点了他弟弟的田地,告诉赵立本可能在地里忙呢。还很热情地询问了赵立本从何而来,怕赵立本不知道,还仔细指引了路。

赵立本道了谢,自沿着指出的路,去找自己的弟弟。

虽然不会念诗,可那种近乡情更怯的心情,还是充满了心间。深吸了一口气,带着一种比当初在金矿暴动时候更紧张的心情,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本章完)

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现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兰西(中)第710章 点到即止第1133章 济天下和利自己第625章 手段第1000章 扶植第164章 摊丁入亩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462章 买办是条不归路(中)第975章 猜疑链(上)第1286章 死与复仇(七)第457章 刻舟求剑(上)第977章 猜疑链(下)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87章 混乱 曙光第1016章 做成死案第591章 不如归去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690章 锡兰的双重属性第799章 时代的浪漫(上)第646章 亮相带来的思维改变第339章 取义第808章 阉党(中)第834章 同病相怜第1235章 三战定印度(二)第131章 以霸道 兴王道第205章 入营第1135章 假装心怀社稷第1510章 终章 九三年(廿八)第618章 十月的圣彼得堡第847章 双赢(下)第558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1233章 开战(十二)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1133章 济天下和利自己第45章 冰墙第415章 愿天下无有武穆三闾第856章 短暂当人(下)第121章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第418章 诸君免送第1223章 开战(二)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462章 买办是条不归路(中)第374章 送礼的格局第1031章 显学胚子第161章 全家死绝优先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392章 最适合的俄国模式第588章 另一条腿第1031章 显学胚子第1478章 临别告诫(四)第38章 扣个人质第1187章 理藩学(上)第635章 集齐七美德的刘钰第113章 小人哉第1168章 备战(七)第715章 归义军(中)第749章 卧榻之侧(上)第279章 中转港的尴尬地位第418章 诸君免送第108章 断章取义第426章 错觉第605章 怀念过去(上)第732章 窗户和门的区别第1482章 临别告诫(八)第934章 觉醒(六)第117章 天诛!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455章 卖旧货第437章 唯手熟尔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559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868章 我是来监管你们的(四)第357章 有货,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第1335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六)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685章 试试看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1384章 凡尔赛和约(十一)第1407章 迁徙路(十)第363章 最难的三件事第154章 问蛋别问鸡第1023章 割裂(一)第619章 越简单 越有效第1047章 大改第934章 觉醒(六)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667章 分赃大会(四)第1350章 三角贸易(下)第607章 下三滥手段第378章 还是朝贡第1342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二)第1265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十一)第1298章 死与复仇(十九)第189章 虚张声势第754章 表演战(四)第841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三)第434章 恶心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