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章 最后的布置(二)

第1141章 最后的布置(二)

话只是寻常的话。

但话里面所描绘的场景,着实吓人。

但孟松麓也知道,刘钰不是在危言耸听。

废弃运河的影响,其实至今只有江苏一省完全消除了,靠的也是几十万的闲民雇工转型,和急剧扩张的对外贸易。

从京畿到皖北,废运河的遗留问题,只是被压住了,可并没有被解决。

农民起义很可怕。

农民起义里面,掺上工商业者、河运漕工,那事儿可就更大了。

黄河决口这个事,伴随着海运兴起,已经不需要讳疾忌医。

大顺的选择,其实也真的很有限。

刘钰说,或者朝中很多人说,运河废弃,兴于海运,则淮河可治。

敢说这些话的人,庙堂之上、江湖之远,加起来不下一万。

可,要说我能根治黄河……

敢说这句话的人,大顺一个都没有。

治不了。

这是个现实。

江苏已经是天下财税之半。

淮南垦区提供了大顺第一的长绒棉产量。

徐州煤与松苏工商业的密切关系,工商业与朝廷赋税的密切关系。

这些非常现实的东西,也如刘钰所言:当运河被废弃的那一刻,保北不保南的传统黄河水灾政策,就宣告结束了。

大顺不会选择让黄河向南泛滥的。

海运兴起,使得大顺朝廷与松苏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海运兴、钱财到位,粮米到位,那么镇压也好、赈济也罢,都有操作空间。

这句话说得不需要那么直白。

潜台词就是,如果黄河从河南决口向北,朝廷或许会默许其夺济水入海,而不是琢磨着复黄河故道。

而这些年刘钰的改革,江苏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得大顺对于黄河决口的善后政策,其实有了一定的倾向性。

关东地区,辽河平原,可以提供上百万人的粮食所需。

别的不敢说,高粱米管够。

而放弃保北不保南的政策,也就意味着灾民基本出现在河南北部、鲁西南、鲁西北、冀东南。

这些地方的人,如果朝廷有心,可以组织他们闯关东。

辽河流域,是资本所喜欢的地方,因为那里可以种植商品化的大豆。

而辽河运输线之外的地方,还有大量的土地。

凭借这些年江苏把辽河流域拉进商品化生产的体系中,作为大豆换茬副产品的高粱,可以提供一定的移民粮食。

这种大方向,使得“移民”这件事本身,成为了解决黄河灾后问题的一个优先选项。

“移民”是优先选项。

往哪“移民”,只是这个优先选项的下属选项。

一旦事情真的发生,如果美洲西海岸有一定的移民基础,那么往美洲西海岸地区移民,也就成为一个不算太奇怪的言论。

当然,前提是,那里真的能提供粮食,维持移民的前几年生存。

其实刘钰即便说的这么郑重,依旧还隐藏了诸多东西,隐藏的这些东西,整体上还是对朝廷的不信任导致的。

他宁可相信可以引导资本的力量,也不是很相信封建统治者的觉悟和良心。

因为用不着黄河决口这件大事,现在岭南地区的工商业被刘钰一脚踢翻,遗留下诸多的问题,封建统治者若真有国族觉悟和良心,就该组织移民去南洋了。

但现在为止,并没有做,而是采取不断镇压小规模起义的方式,因为更便宜。

黄河真要决口,能影响封建统治者做出“良心”的移民举动的缘故,更大程度,是因为晋东南、鲁西北、鲁西南这些地方,距离京城太他妈近了,怕出大事。

所以,移民美洲西海岸,占坑这件事,刘钰更愿意去引导资本的力量,而把朝廷的力量视作一种附加选项。

既然要依靠资本,那么就需要为资本创造舒服的环境。

黑人奴隶在东海岸,很昂贵。

但此时在西海岸,一文钱不值。

因为在东海岸,一个奴隶,每年可以创造130元的价值。

种出来的东西,是依靠欧洲市场销售的。

奴隶主,不是闲着没事干买些奴隶,来当封建庄园主搞自给自足的。这么搞的,是西班牙殖民地;北美殖民地是市场化的。

现在对大顺来说,情况更特殊。

大顺资本尝试过往西海岸移民,结果是失败了。

因为物质基础、法律条件、土地控制这些东西,不能复制过去。

到了那边,压榨的狠了,百姓就起义逃亡。

压榨轻了,资本会发现自己在做慈善。

现在,维系大顺在美洲西海岸开拓的,不是拓展民族生产空间之类的宏伟理想。

只是庸俗至极的、铜臭气熏天的55元一张的海龙皮、8块钱一张的水獭皮、一块五一张的海狗皮、一船能换一堆银子的海洋哺乳动物脂肪。

大顺本土工商业的发展、中上层的消费需求、勋贵阶层的皮草奢侈品爱好引领、西北东北地区的良家子屯垦军团的毛皮赏赐,才是遥远的、数万里之外的美洲西海岸大顺开拓的根本原因。

但,这种贸易撑不了多久。大顺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灭绝了大海牛。

毛皮贸易的不可再生性,以及毛皮的特殊性——这破玩意儿,不像棉布似的,冬天穿秋天就得补窟窿,毛皮这玩意很可能穿个十年八年都坏不了,甚至可能当传家宝。

依靠毛皮贸易搞移民,三五万人顶天了,不可能再多了。

那么,在毛皮贸易已经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下一个引爆资本投资移民的点是什么?

也就只能是金矿、银矿了。

否则还能是什么?

资本跑西海岸种粮食,靠着风帆舰,乘风破浪越过太平洋,和南洋一年三四熟的稻米、关东优良的大豆搞竞争?

这肯定不行。

但如果搞出来金矿、银矿,那么种粮就有利可图了。

历史上,华人在夏威夷开拓的契机,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开打。

华人敏锐地察觉到了蔗糖、咖啡等南方贸易品,会有一波利好期,果断投资种植园,开展蔗糖业,大发其财。

而且,不只是华人,而是资本的整体动向,直接引爆了夏威夷地区的旧经济基础瓦解。

大量的资本入场,买地、垦荒、种植园、招聘劳工。

几年之内,人口比例迅速失调。

那么,对大顺来说,怎么吸引大顺的资本入场檀香山?入场美洲西海岸?

简单,只需要一个“开辟种植园”、“雇人垦殖有利可图”的契机,资本就会蜂拥而至。

正如辽河地区,大顺有明末恐惧症,搞了这么久,移民数量不如刘钰在江苏折腾让大豆商品化短短数年间的人数。

对美洲的开拓,算是刘钰出镇松苏这个使命之下,最后的一项计划。如同他为鲸海节度使时候定下的鲸海移民计划一样,是个长久的、但第一步必须要迈的好的计划。

简而言之,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让孟松麓等人去檀香山,支持酋长统一,获得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通过他们的实学水平,提振檀香山的生产力,渗入檀香山的政治高层。

他给孟松麓的时间,是二三年,实际上他可以接受的是三五年。

第二步,毛皮公司转型,去育空河地区挖金子。

以檀香山作为后勤补给基地、粮食基地,支撑从育空河河口向育空河内部的淘金热。

这对大顺来说,是有非常有利的条件的。

因为育空河的河口,在太平洋。

如今没有铁路,河口、河流,是最佳的运输线和扩张线。

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借着之前惠法引发的人参貂皮问题引动英法在北美争夺。

大顺在前期看戏,法国撑不住的时候,用印度交换,大顺下场。

看戏期间,放出育空河谷有金子的消息,吸引资本从大顺抓人去挖金子。

而挖金子,又能带来一波檀香山、美洲西海岸的种植垦殖投资。

挖金子,让种粮食有利可图。

不挖金子,在西海岸种粮食,是脑子有病。资本是要盈利的,是要把粮食作为商品的,没有人消费,去种粮食干啥?

挖金子,不只是挖金子,而是一个挖金子的,带动农民、铁匠、手工业者、瓦匠等。

第三步,那就是以后的事了,看一战打得怎么样。

一战结束前,大顺是不会在旧金山方向扩张的,刘钰也会严格保密“金山”这个名称。

因为一战,基本上大顺要彻底废掉英国和葡萄牙,彻底把两边的势力都赶到波斯以西。

这也意味着,大顺肯定要和西班牙做一段时间的盟友。

这期间,在美洲西海岸,只能是避开与西班牙的冲突。

然而一旦一战打完,多半欧洲要炸,大顺就可以直接翻脸不认人了。

到时候,有了之前檀香山、育空河金矿等打下的人口基数,移民基础,那主动权就在大顺手里了。

是策动殖民地起义?

还是做西班牙帝国在美洲最强大的帝国反动势力的援手,用以交换土地?

这就还是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总之,现在最值钱的旧金山地区,大顺是不可能碰的、刘钰也是绝对不会放的,放出来那就是给人做嫁衣裳。

毛皮——檀香山农业——育空河矿业,这两条线,就是大顺开拓西海岸的支柱。

其实也不用太多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檀香山加西海岸加育空河或者西雅图挖金子的人,农民、雇农等,能有个四五十万人,剩下的就好说了。

黄河可怜可怜她的儿女,憋到一战打完再决口,大顺选择向西海岸大量移走山东、河南、河北南部的百姓,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那时候大顺这个中央集权还没崩的话。

崩了的话,那也无所谓,资本的逐利性会完成这个使命的。

所以孟松麓这一行,就非常关键。

他要在几年之内,完成能够支撑大顺去育空河挖金子的粮食需求。

所以利用当地劳动力,是最优选择。

《周礼》派的田赋、奴隶、井田、公田等,会让当地统治者手里掌握足够的、可以出口的粮食,保证大顺挖金子移民所需。

此时一个阶级分化、且有明确统治阶级的社会,既能提供稳定,也能提供可观的粮食出口,统治阶级会把底层的粮食收上来、并且作为商品的。就像此时的李氏朝鲜不断向松苏出口大米一样,实际上人均粮食拥有量可比大顺低不少。

檀香山要买的东西可多了,铁器农具布匹丝绸火枪大炮,还不是都得拿粮食换。

残酷点说,等到开始挖金子,资本觉得垦殖有利可图的时候,天花、梅毒之类的病毒,基本上能把檀香山的本地人弄得也就剩下二三十万吧。

那时候,资本就算不想从遥远的大顺移民,也不行。

因为近的地方没人,只能选择从山东、河南等地弄人过去,补充奇缺的劳动力。

现在运人过去赔钱。能挖金子了,运人过去就赚了。由畸形的产业,增加人口;人口增多,正常的商业也就出现了。

只不过,刘钰可不能明明白白地和孟松麓讲这些残酷的现实。

还是扔出去一个伟大的意义、黄灾的威胁、百万灾民的潜在可能,把这件明明是对外扩张殖民的事,和传统的天下社稷绑在一起。

不管怎么样,黄河治水、水灾赈济,这都是传统的天下社稷的大事。这一切,可以让孟松麓这等儒生,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符合其心中大义的事。

反过来,若是是为了挖金子,那多半听起来就觉得比较庸俗了。

对有信仰的人,让他们干点什么,最好是让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但我的意义,不是你的意义。所以要把我的意义,用你的意义讲出来。

(本章完)

第555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一)第1060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四)第37章 大胆的想法第572章 蓝狗子第330章 谁的责任?第1397章 强迫去过好日子(下)第6章 邀请第1345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五)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82章 卖第1289章 死与复仇(十)第824章 海牙惨案(一)第234章 打小抄第111章 廷议菜市场第910章 南洋大开发(五)第1045章 平衡第677章 科学院(下)第879章 随意问问第1074章 恶龙残影(九)第1256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二)第538章 感谢荷兰人第118章 软实力恫吓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这第130章 暴论第1092章 工业革命(五)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960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六)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727章 毁尸灭迹第1028章 割裂(六)第1201章 木牛流马(八)第206章 狠话第1251章 复辟的代价(上)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322章 五月第828章 海牙惨案(五)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936章 绑定(下)第182章 随时准备着第245章 垂钓第1074章 恶龙残影(九)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470章 试错第887章 看懂了史书的传教士第1243章 三战定印度(十)第1344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四)第183章 变阵第809章 阉党(下)第866章 我是来监管你们的(二)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559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393章 一人可当两万兵第926章 战前舆论准备(上)第1479章 临别告诫(五)第754章 表演战(四)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学牌第357章 有货,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第1088章 工业革命(一)第555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一)第129章 拓展天下观第125章 红装武装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79章 以朝鲜为跳板第777章 艰难的第一步(上)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1454章 最终的闹剧(一)第494章 不当靖海侯第1046章 破绽第670章 伐韩?伐蜀?(上)第499章 洗头第671章 伐韩?伐蜀?(中)第1012章 圈地第370章 翻译优先级第518章 城里城外(中)第418章 诸君免送第1438章 分歧(四)第1418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九)第1313章 逼着商人赚钱(上)第318章 润物细无声第1139章 “温柔”的殖民者(下)第960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六)第1373章 里病外治(九)第536章 为什么是锡兰(下)第736章 机遇(上)第880章 区别对待(上)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1408章 土豆和向心力(上)第1433章 鸩酒 解药(下)第171章 萌芽第271章 巴达维亚的必然(上)第1163章 备战(二)第1073章 恶龙残影(八)第105章 正义使者第1123章 乡约村社(四)第124章 女无脂粉闺中态第997章 量身定制第1281章 死与复仇(二)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十)第705章 海战(三)第1350章 三角贸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