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

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

修改屏蔽:

同路之后,必是歧路。

皇帝既选择了支持攻伐印度,那么便等于皇帝在打造一柄昂贵和华丽的上吊绳。

当然这根上吊绳有可能和崇祯那根同款,也可能是之前没见过的新品,这主要看是谁逼他上吊的。

印度市场成为大顺工业资本集团最大的市场,并且伴随着倾销压榨,引爆印度的起义和混乱,造成市场锐减。

印度觉醒,市场锐减的危机传导回大顺,造成极端商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引爆大顺自己的危机。

皇帝没得选择。

他站在自己家族的角度,觉得打印度确实挺好的,收税充实内帑,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他看来,也不过是一种换了个模样的郑和下西洋。

但其实,大顺这边急速发展的工商业,总得把东西卖出去。

要么卖给印度。

要么卖给松苏之外的国内。

朝廷也总得考虑那些商人和作坊的生计,只不过鉴于现实情况,还要考虑小农男耕女织的生计。

卖印度,确实看起来两不误。

既不伤男耕女织的小农。

也不会让那些“失业则死、得业则生”的人,无有生计。

毕竟,卖给国内,就是在摧毁大顺的稳固的男耕女织。

对皇权而言,当然是死路。

皇权的经济基础就是小农经济,不管是贵族地主搞庄园邬堡郡兵藩镇、亦或者新兴阶层搞新的一套,皇权都不好受。

把男耕女织瓦解,搞的绝大多数的小农都活不下去了,多半就得领一根崇祯同款。

卖给印度,其实还是死,只是慢性中毒,在阈值达成毒发之前,皇帝看不出来而已。

纺纱机总要替代手搓棉纱的,大顺的织布业越发达,印度那边从事手工搓棉纱的人就越多。

搓的越多,大顺的织布业就越发达,就会使劲儿往印度卖。

卖的越多,越便宜,印度原本的手工布就越少,就更多的人去搓棉纱。

技术升级替代之后,大顺这边一上蒸汽加骡机,几十万上百万原来搓棉花条、绕棉花纱的就得瞬间失业。

人越多,引发的混乱也就越大。

越大的混乱,市场越萧条。

市场萧条、急需市场,这个问题总要解决的。

要么,放开内部市场,瓦解小农经济。

要么,消灭产生这种旧时代、之前没见过的危机产生的阶层基础,消灭新兴阶层,消灭机器,消灭工业。

要么……其实没有要么了,地球就这么大,有消费能力的市场也就这么点。

这两个要么,无论选谁,谁都不肯死。

两边总得死一个。

又都不肯主动去死,那就只能打。

谁赢了听谁的。

最终的结果,无非三个。

要么:

最老练的封建统治者跳出来,装模作样,配上儒教特色的平均空想加忠孝、再配上地主军功良家子、再配上复古颜李学的军人四民论和异教清除论、再配上财阀,搞极端反动忠君皇权小资那一套,搞成个怪物。

刘钰为了改革的种种妥协和不得已,确实把这个怪物的零件都补足了。

刘钰教出来很多怪物,尤其是那些新学体系出来的人。

他们是传统的,延续着宋明以来,读书人理所当然是人上人的传统心态。

他们又是扭曲的,他们自嘲自己不是读书人,当然此时的士大夫阶层也不认可他们是读书人,可实际上他们内心仍把自己当成传统的读书人,并且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应该做人上人。

当危机爆发的时候。

一群核心是中小地主的军功良家子军官团;配一群在城市里边缘的、带着传统读书人心态的、在经济危机中苦难的、欲做人上人而不得的、新学知识分子小资阶层……

这种诡异的农村和城市的、中小地主配小资的组合、必须以契合传统而造出来的先贤经书,那是什么奇葩古怪可怕的东西,是不言而喻的。

要么:

新兴阶层操控和利用底层,搞掉皇帝和封建制度、小农经济,撕开内外之别,把整个大顺的省份、城市、农村,都强行拉进新的体系当中。

这也是一种扩大市场。

印度市场炸了,河南陕西四川补,总要吃饱,吃不饱自己就会死。

然后,再反手再把利用完的底层卖了。

大顺的资产者正式踏上历史舞台,看看能不能自己抗住小农经济瓦解的超大规模起义。

刘钰为了改革的不得已,使得大顺新兴阶层真没机会当买办了,一旦觉得可以和皇权掰腕子了,那可真是没软弱性了,标准的内残外狠。

掉封建统治者,去打碎过去的旧时代,抗住转型剧痛的小农经济瓦解的大起义,是一项硬性考核。

这个考核不过关,那就是真的是,给你机会,你不中用了。

要么:

……届时,欧洲的最反动的封建分子,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时,他们一定会看到从西元前221年就最闪耀、最有分量、世界上最沉重的那顶皇冠,落地摔得粉碎,无人敢拾。

当这些欧洲最保守的封建分子,用他们熟悉的拉丁语读出来这个万里长城上的国家名字时——因为欧洲最保守的封建分子,一定不会说英语,连拉丁语都不会,怎么配当欧洲最保守的封建势力——所以他们会这样读出这个国家的名字:

SINAEAN POPULUSQUE REPUBLIQUE

S·P·Q·R

若走到这一步,届时,大顺的皇权、贵族、勋贵、良家子集团和封建势力、士绅废物、食利地主,肯定会被一扫而空的。

因为是封建势力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所以也就不存在妥协,只会砸个粉碎。

要么你死,要么我死。

不过那就无所谓了,大门一关,肉烂在锅里。

当印度完成了传导革命这个使命后,对中国的价值,只剩下“不在别人手里,所以大顺炸了的时候,东南亚和东亚没有外人可以染指——因为没有印度做跳板,所以够不着”。

内部炸完了之后,边界就在锡兰省。

边界扩的越靠外,炸的时候,你死我活绝无妥协空间的程度就越大,因为没有外部势力干涉的话,一统天下的传统,不存在任何的妥协可能。

在没有外部势力干涉的情况下,也就是胜利者摧枯拉朽传檄而定。

是以,印度这件事,对大顺挺重要,但对中国更重要。

既要作为原材料产地和市场,把松苏的新兴集团养肥,养出来上百万与之光影半生的另一半。

还要承担印度觉醒,大起义之后,市场萎缩,把矛盾传导回大顺的任务。

这是内功,至关重要。

这关乎着世界的命运:中华主导的、与欧洲同步进行的、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的同步全面工业化、以及让旧世界崩溃的生产相对过剩……

反倒是孟松麓在檀香山打基础,为将来把北美切成法、中、英、西、外加个缓冲区的北美原住民民族国,那倒是次要的了。

甚至是不需要怎么上心的、或者专门去费心思经营的。

因为世界是物质的。

檀香山的檀木、旧金山育空河西雅图的黄金、旧银山的白银。

那边劳力的匮乏、利润的诱惑、大顺工业发展导致的贵金属货币不足。

这些现实的物质条件,将注定会有一场延绵数十年、横跨太平洋的大迁徙;一场属于大顺特色的东进运动,和美洲大开发。

也正因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注定了大顺对印度的侵袭,绝对不会犯下鸦片战争这样的罪恶。

倒不是大顺的资产阶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只是因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注定了无利可图。

毕竟,鸦片贸易的利润,本质上是因为清政府还维系着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并且在全国禁绝鸦片。

英国资产阶级在鸦片战争中的真正诉求,其实恰恰是中国禁鸦片。

所以鸦片战争用“自由贸易”做借口,才显得无比荒谬。

老马的预言很快成真,当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而放开鸦片厘金、地方割据、自种自卖之后,印度鸦片种植业很快就知道“自由贸易”这个借口多可笑了。

没有任何科技含量的玩意儿,是不配用自由贸易做借口的。

现在的印度,既没有一个能执行律法的莫卧儿帝国,也没有禁烟令。

德里都能被阿富汗人扬了的帝国中枢,这时候往印度贩芙蓉膏,那简直就是往营口卖黄豆、往海州卖盐、往南洋卖甘蔗。

商业天才。

老马还说,金银货币条件下,货币就这么多。买鸦片了,就买不了棉布了。

能买得起鸦片的人,才是消费商品的主力,底层既买不起鸦片,也买不起棉布。

英国搞罪恶的鸦片战争,是因为平衡贸易逆差。

印度的确是从二百年前开始,吸走了美洲欧洲和波斯的不少金银贵金属,但大顺也不需要非得卖那玩意儿才能把金银弄走。

刘钰好容易把松苏的工业革命搭起来来,这时候自不会不去卖棉布,反而去卖芙蓉膏。

完后,还卖不出去,而是在给印度王公作嫁衣裳,让他们自己种后抽税,积累钱财,养兵买枪,抵抗大顺的入侵?

让印度王公从“中产”那抽走鸦片税,买英国枪、法国炮,武装起来一群底层的被大顺商品冲击的苦难百姓,把大顺赶下海?

既然老马早已经教过这个问题,那就老老实实卖工业品吧。

一方面是物质现实下的本身无利可图。

另一方面,大顺的帝国中枢还没有崩,朝廷说话还好使,在印度的开拓也不是那种私营的印度公司,至少禁烟令是可以执行的。

对朝廷来说,或者对皇帝而言,他也不想让印度王公抽走鸦片税,去英法那买枪买炮来抵抗大顺的侵入。

再一个,那种事,对一个道德传统深厚的保守传统来说,也确实接受不了。

大顺不会往井里吐痰,因为大顺还要喝这个井里的水。

(本章完)

第1225章 开战(四)第566章 领海和内海第387章 意外之请第999章 和过去不一样了第1309章 死与复仇(三十)第1203章 木牛流马(十)第1295章 死与复仇(十六)第813章 大顺不再是个背景板了第1166章 备战(五)第1436章 分歧(二)第679章 北方的最后一件事第98章 十六年后方为人第533章 荷兰人也会以史为鉴第7章 纷至沓来的麻烦事第1218章 轮台之思(五)第521章 离开体系只是普通人第740章 巴达维亚新政(一)第674章 归国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983章 决胜千里之外(六)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412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三)第310章 先装嫩后装孙子第1027章 割裂(五)第997章 量身定制第426章 错觉第1248章 钻石湾屠杀(四)第968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040章 大获成功(五)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980章 决胜千里之外(三)第1474章 最后的闹剧(廿一)第1235章 三战定印度(二)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365章 垄断权的军事义务第171章 萌芽第1461章 最后的闹剧(八)第961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七)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725章 杀心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第78章 以商控蒙第226章 节度鲸海问朝鲜第1492章 终章 九三年(十)第936章 绑定(下)第102章 见人说人话第177章 机遇期第879章 随意问问第100章 枪和枪第331章 雷罚第88章 变革的第一抹涟漪第44章 三百年后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510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1196章 木牛流马(三)第394章 军费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184章 区别很大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1189章 理藩学(下)第76章 恍然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1279章 特色第269章 俄国需要一位明君第1123章 乡约村社(四)第1505章 终章 九三年(廿三)第875章 留人诛心第934章 觉醒(六)第1394章 优势第636章 鸡肋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四)第978章 决胜千里之外(一)第204章 投名状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179章 无处可抄的体系第1236章 三战定印度(三)第1121章 乡约村社(二)第552章 理想国第992章 最后的盐改配套政策第1041章 国运(上)第97章 风波起第1009章 亲不亲第870章 “不正当”竞争(二)第1191章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下)第745章 巴达维亚新政(六)第877章 辩经的着力点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23章 扎心的话第377章 最后一次外交(下)第1396章 强迫去过好日子(中)第680章 隐喻(上)第1344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四)第1467章 最后的闹剧(十四)第529章 服从性测试第1011章 错乱的美第1459章 最终的闹剧(六)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332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