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7章 守成

第1207章 守成

皇帝这话说的其实不怎么对。

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又是对的。

如果是想让太子做旧时的守成之君,那么这句话显然就是错的。

因为这句话很可能发展成刚愎自用、不听劝谏、隋炀之暴,等等。

可与此时大顺的情况,这句话又是对的。

在大顺实质上已经出现严重的内部割裂的现实下,旧时的守成之君、什么都不做,那对大顺李家王朝简直就是毁灭性的作为。

现在皇帝不怕将来太子选错了、做错了。

而是怕太子压根不选,或者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也有理、那个也有理,朝令夕改,那才是要出事。

因为两边的割裂过于严重,一旦皇帝耳根子软,那么对另一方就是毁灭性的打击。真搞成宋时新旧党争的做派,皇权只能选边站的时候,大顺李家也就离着覆灭不远了。

就大顺现在这情况,传统科举之臣和那些事功之臣之间的割裂,可比宋时新旧党争的时候严重多了。

这种情况下,皇帝耳根子但凡软一点、但凡没有点自己的主见,那对大顺李家来讲就是一场灾难。

一旦一派彻底得势,那就是让皇帝和臣子站在一起,对另一派进行全面的清算。

真清算的话,那可不是新旧党争那点朝堂的小事了。真要清算,在皇帝看来,那可就要不死不休了。

于是,皇帝给太子讲了一个过去不久的故事。

“前些年,废运河、修淮河事。论起来,其实还是六个字。尽人事、听天命。”

“当时,耗费重金,国库见底,险之又险。一旦当时黄河泛滥,决口向南;亦或者,初春河道未成时候,阴雨不停,泥沙淤积新挖掘的河道。”

“天命若不予,则功亏一篑。”

“若当时,真的功亏一篑了,为天子者,既是认定了,那就要撑住。”

“今日不成,明日再来。今年不成,生聚力量,五年后在做。”

“既要做,就做成。”

“否则,若是半途而废,处置众进言修河废漕者,则朝政糜烂矣。”

“如今黄河事,也是一样。”

“朕既决心修铁路,难道铁路会往黄河决口可能影响的地方修吗?实则朕心已决。”

“此事,决断之时,当应考虑。”

“淮河事,运河既已被废,今日失败,积攒几年钱财,下次便可成功。即便尽人事、听天命,若是天命不予,输也输得起。大不了从头再来。”

“黄河事,若选人工开河,迁民,提前修束水堤……非一朝一夕之役力、一年两年之财政。真要做成,非得五年、十年;耗费不下亿两。”

“只有一次机会,本钱太大。”

“一旦做了一半,黄河却不等你做完便决口,皆前功尽弃。届时,虚耗钱粮,并无成果,可就没有再试一次的机会了。”

说到底,皇帝还是决定给太子讲一点真正冷血的东西。

就太子琢磨的那点权谋,在皇帝看来,距离冷血,实在还差得远。

将太子叫到身前,皇帝在桌上取出一张地图,拿起桌上的炭笔,很随意地在地图上画了几条线,三五个圈。

纵着的一条,是预想的大顺的第一条正式的长途的铁路。

画的很随意,自京城斜着向下,直抵开封。再从开封,画到了淮河、信阳,再往南。

上面横着的一条,显然是暂时还没有改道、但将来可能会改道的黄河。

下面一个圈,显然是从海州徐州往南的松苏区。

简易地将地图画完后,皇帝又道:“大灾之后,必有大乱。铁路不可能修到灾区,可能受黄河大灾的地方,也绝对不能修。”

“所以,泛滥区内,救济依旧颇难。”

“若能救,最好,民不乱。”

“若民已乱……”

皇帝的指甲冷冷地在那条“改道”的黄河上划了一道,淡淡道:“有黄河阻挡,乱贼流寇,不得北窜,必要阻挡在黄河之南。”

“有旧黄河、运河阻隔。又有铁路运送粮食稳定旧河以西,民心安稳,便无人从贼。加之铁路运兵,贼寇若成团,则破之。是以,乱贼流寇,不得西逃联络河南荆楚。”

“有松苏富庶地,兴国公改革已成,兴盛繁荣,粮食源源不断,此地自不能乱。加之海军近海几处港口,皆可机动运兵。而当地乡绅豪商,提防流寇贼人入乡,必然踊跃捐助、支持朝廷。是以,乱贼流寇,不得南逃而乱松苏。”

“向东者,死地,海也。”

“东南西北,皆不能逃,此必死之局也。”

“若无铁路,朕若为流寇乱贼之首领,必要拼死一搏,不可渡河向北、亦不会兵抵富庶之南,必要越过运河、旧黄河,直入中原,转战川楚,拖以待天下有变。唯如此,方有一线生机。”

“而一旦如此,中原川楚糜烂,则天下乱矣。便成不得事,亦恐为王前驱。”

“然既有铁路,则可保中原荆楚无虞。”

“届时,便可急、可缓。”

“急者,守黄河、守中原,自东海出兵,挤于绝境,歼而灭之。”

“缓者……日后残留之民无多,则或均荒田、或移之往海外。”

“是以若修第二条路,则必徐州而至海州。一则保海州之盐;二则防皖北之乱。切割地方,使之无论哪里起事,都不能糜烂数省,不过一省之地。”

“只要将他们困在一省之内,不至糜烂数省,则以松苏之钱、辽东之粮、南洋之米、京畿之兵,皆可剿平。”

“其中关键之物,一则海军。无海军,则无松苏之税。”

“二则铁路。无铁路,则无切割之势。”

“其余者,变亦可、不变亦可。”

“变,则重在移民域外。每有灾,则募其青壮,往扶桑、南大洋。”

“不变,则一切如旧,不过只方便了赈济与镇压而已。”

“是以,天下事,只在这几处。这几处不乱,则无大碍。”

说罢,手指在地图上,划了几个圈。

然后缓缓道:“此为守成之法。若连这几件都做不到,便是守成,都守不住。今日守成,已与过去不同。”

皇帝这是在手把手地教太子,到底什么叫“守成”。

过去的守成之法,现在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而大顺走到这一步,要做一个守成之君,需要修至少三条铁路、维系一支优质海军、维系货币稳定、完成货币改革、保证中央财政税源、维系对外贸易扩张、保证商品粮数量。

听起来,哪一项都像是一场改革,甚至随便拎出来一项,比起三十年前的大顺,都算是一些听起来不可思议、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事。

可实际上,这只是做一个守成之君的基本要求。

做不到这些,只怕连守成之君都做不成。

而这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内外有分,但千万千万不要把内地当成先发地区的殖民地。

其实单单是这一点,皇帝的希冀就有点过高了,甚至可谓是高上天了。

皇帝的意思已经说的不能再明白了。

现在对皇权来说,力量来自于财富、军队、稻米、粮食,这些工商业发展起来的地方,这是大顺皇权的力量支柱。

而对皇权来说,威胁来自于旧的、不曾改革的地方。这些地方会按照旧时代的传统,出现连绵不绝、此起彼伏的起义。

不要激化起义。

也不要放弃力量。

对内,继续延续过去的统治方式。

甚至,完全可以交给天佑殿,把天佑殿搞成群相制,让宰相去按照旧经验、旧传统,去治理内部。

目的……目的是啥?

之前历朝历代的目的是啥?

难道真有什么远大的理想,真的有琢磨着搞三代之治,甚至真的有琢磨着要去搞井田制的?

没有。

之前统治的目的,就是统治。

收税,统治,防止造反。

现在,大顺皇权手里所能掌握的财富,半数来自于内地土地税,半数甚至更多来自于松苏、东北、南洋、贸易。

其中的盐税、出口利润、垄断专营、香料,甚至将来还要加上印度的税收。

内地就按照过去的经验去治理吧,轻徭薄赋也可、或是怎样也行,按照既定的、原本的、传统的、王朝周期的一切,去搞。

这些,宰相们,会弄明白的。

而外面的商税、贸易收入、工商业、海军等,皇帝一定要抓在手里。只要抓住这些,舍得赈灾,维系内地的小农经济传统,那么就可以续命数百年。似乎是这样的,皇帝是这么认为的。

至于说,皇帝知不知道,这些东西,治标不治本,只能稳住一时?

显然,皇帝是知道的。

所以,皇帝才教太子,在现有的基础上,做个“守成之君”,应该是什么样。

因为,皇帝觉得,太子的才能,不足以搞改革。能做个守成之君,就不错了。

想要彻底解决内地的诸多问题?有没有这个能力?务实一点,皇帝觉得,只要别瞎折腾,那就谢天谢地了。

皇帝自己的想法,都伴随着二十多年来开始的改革、扩张、技术进步等一点点变化。

而且皇帝自认为自己肯定比太子强,所能想到的办法,也不过就是对外扩张,不要让松苏对小农的冲击,冲击内地,而是去冲印度、冲南洋、冲波斯、冲非洲、冲欧洲。

按照皇帝的理解,一般来说,王朝的周期也就四百年的命运,自来如此。如今在内地保持原样,再靠着铁路切割、赈济、再加上外部的资源,那翻个倍,来个兴周八百年,似也不是做不到。

至于说全面彻底的变革……最起码的一点,想要变成什么样?

皇帝自己都不知道。

皇帝对新时代的理解,也就停留下造火枪、铺铁路、造船这点洋务运动级别的理解上了。

(本章完)

第1406章 迁徙路(九)第1352章 英国的总崩溃(一)第361章 不担责任的表演第1244章 三战定印度(十一)第336章 无中生有第111章 廷议菜市场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1064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八)第886章 恐吓第366章 模式选择第834章 同病相怜第1261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七)第302章 这大英,药丸呐第592章 海上马车夫的遗产第144章 先卖后奏,皇权特许第304章 这一年,世界的轴心在京城(下)第433章 宜缓不宜急第585章 要忍让第854章 一分钱难倒天子(四)第709章 谁占了最大的便宜?第1292章 死与复仇(十三)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001章 缺陷第981章 决胜千里之外(四)第190章 为所欲为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920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四)第1249章 钻石湾屠杀(五)第314章 绑定第568章 英国是讲法律的第250章 欺瞒第754章 表演战(四)第520章 科班与草莽第1190章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上)第312章 偶然第396章 权轻而言重第250章 欺瞒第1280章 死与复仇(一)第1279章 特色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753章 表演战(三)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1213章 统一市场与地方利益(下)第1335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六)第374章 送礼的格局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962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八)第213章 西学东渐来不及了第1479章 临别告诫(五)第864章 相对的仁义第620章 大顺在欧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348章 三角贸易(上)第1471章 最后的闹剧(十八)第1057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一)第1090章 工业革命(三)第734章 咱们(上)第428章 精锐对精锐第1249章 钻石湾屠杀(五)第1375章 凡尔赛和约(二)第240章 纳税做个好商人第971章 割袍(上)第795章 南巡意第1029章 不公第212章 为什么要学习第103章 黑骑士和公主第1349章 三角贸易(中)第506章 举着复古的大旗往前走第1307章 死与复仇(二八)第630章 鼓励西进的真正目的第39章 心思不纯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1449章 “帝”(一)第1238章 三战定印度(五)第96章 未雨绸缪第401章 战前准备第1100章 工业革命(十三)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这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480章 临别告诫(六)第1478章 临别告诫(四)第755章 表演战(五)第678章 做美梦的皇帝第928章 战前舆论准备(下)第27章 临行第1432章 鸩酒 解药(中)第799章 时代的浪漫(上)第129章 拓展天下观第513章 皇帝的职业病第1349章 三角贸易(中)第93章 破题第1002章 献礼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05章 正义使者第706章 海战(四)第143章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第560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959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五)第497章 急躁第220章 双簧保底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