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胪音

第381章 胪音

当初礼政府还出面斥责了写李昑继位教书的赵泰亿,没文化不会写就不要瞎鸡儿用词,继位教书楞写成了“烛影斧声”的版本,水平有待提高!

“谁知半夜之间,遽承凭几之命;若仁、明之相承”。在朝鲜,朝鲜仁宗被毒死的,已经和赵光义砍死大哥的故事一样深入人心了,再加上前面那句“谁知半夜之间”,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合法性质疑。

按朝鲜的礼制: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天子曰诏,诸侯曰教。

这教书,就是李昑继位时候当众宣读的,基本等同于天朝的登基诏书。教书写成这个样子,可想而知。

满清故事里的传十四和传于四;赵宋故事里的斧子砍头,总归是个传说,可朝鲜这玩意儿却是个当众宣读的。

当年北上与罗刹作战的时候,英国公就提出过趁着朝鲜内乱的机会,加大对朝鲜的控制。

权衡之后,大顺没有支持举着为先王复仇、李昑毒杀兄长旗号的“乱党”,如果支持了现在就该叫“讨逆之师”了。

虽然支持这些起兵的反对派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甚至可能直接让大顺拿到对朝鲜极大的控制权。

但是询问考察之后,发现这些乱党可以号召民众、底层士人多有参与,甚至可能颠覆朝鲜的腐朽政治使得朝鲜政局焕然一新。

长远看对大顺不利,故而还是支持了李昑,继续维系朝鲜腐朽种姓的朝政状态。

人情太大,总要还。

现在,是要回报的时候了。

至于地方,刘钰也早就选好了。

南边的釜山,东北的元山。

前者是为了隔开日朝,防止朝鲜搞走私贸易,监视日本。

后者是为了移民鲸海,将来他是希望移民穿越朝鲜在元山登船的,这样可以极大的缩短距离,使得移民成本骤降。

至于贸易,只要打开一个小缺口,慢慢自然会冲击朝鲜原本的真正封建社会,以物易物的时代很快就会崩溃。

釜山对朝鲜很重要,但只要大顺死咬着将那里作为出兵日本的中转港,日后赖着不走,朝鲜也无计可施。

朝鲜君臣虽然打心眼里不愿意,但使臣现在看着趴在那的琉球王,就知道这事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

天朝要脸,自然好说。

可天朝只要还是一天天朝,若是不要脸了,藩属又能怎么样呢?越南还能靠气候、炎热、疟疾、蚊虫、水土不服等等,大顺的京城和朝鲜京城却几乎是统一纬度,靠什么?

再说天朝的理由,朝鲜也没法反驳。

罗刹是洋人,若是鲸海不实边,将来真打过来,朝鲜不也跟着遭殃吗?

日本只要有狼子野心,必然要从朝鲜登陆,拿不下朝鲜就别想进入中国。为了防止朝鲜遭受前朝万历年间的灾祸,先把日本打一顿,朝鲜不支持那就是反对。

况且琉球王都已经哭诉日本的侵略了,而且大顺还故意选在了正阳门这种大庭广众之下,攻倭已成定局。

攻倭借你点地方屯兵怎么了?大顺开国之后,可是没有倭寇之患的,打倭国还不是为你们这些藩属国打的?

这理由太过名正言顺,朝鲜使臣心里盘算,这个交易也是值得的。

自己所能争取的,只有一件事。

那便是让天子手书一封,宣布朝鲜之前暗地里以明为正朔,是出于报恩之心,有情可原。

既往不咎。

白纸黑字,免得大顺以后在这件事上找麻烦。剩下的给琉球定得罪,朝鲜一个都不沾。

只是,朝鲜使臣感觉到,大顺的宗藩政策,似乎要有大的变动。

朝鲜使臣希望仔细聆听一下琉球子的话,判断出来大顺今后的宗藩政策到底会是什么样。

跪伏于地的琉球子尚敬,很快便根据刘钰之前在那霸的“提点”,根据天子给琉球国定的四条罪,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鉴于琉球兵弱,一旦宗主有变,琉球也不能支持,而且远隔大海,是以请求天子允许天朝海军在琉球驻扎。

琉球会出人修筑军港,琉球会出资建造两艘战舰,请天朝派人去担任舰长,并且训练琉球的水军。

鉴于琉球倭学兴盛而汉学衰弱,琉球子恳求圣天子效前朝洪、永旧事,赐三十六姓于琉球,教化琉球百姓,兴盛汉学,清除倭学的影响。

鉴于琉球把岛屿割让给了倭国,是愧对社稷,琉球子恳请圣天子征伐倭国,为宗藩雪耻,以彰天朝之威。

另外当年日本掠夺了琉球的王室珍宝,作价五百万两,此些珍宝本欲献给天朝,恳求天朝问日本要回这些珍宝,琉球愿意献给天朝。

尚敬将这几项说完,心道朝贡贸易的事,这时候也不要提了。

不如好好表现,等到日后再提吧,现在说这个,这是不长眼力价。

李淦听完尚敬的请求,心道你也是个聪明的。

第一项是军事控制,第二项是文化同化,这两项也正是天朝此时想要的结果。

虽然刘钰认为琉球的军港,在大顺拿到北海道、南洋之后,就是个鸡肋,但考虑到将来的事谁也说不准,也算是一个保底的退路,花点钱就花点钱吧。

第三项请求大顺出兵,就算是为对倭开战一事定下了基调。将来要战争赔款,那也是替琉球要的。

此事,大局已定。

这一次故意把仪仗摆在了正阳门,允许百姓旁观,就是因为李淦受不了朝廷的廷议了,直接当着百姓的面,借着天朝的自豪感,直接宣布对倭开战。

谁要反对,谁就要冒着被百姓戳脊梁骨说是窝囊废的风险。

虽然明知道这么搞是没有退路的,将来一旦怂了,就会遭到极大的反噬。

但李淦想的可不仅仅是日本的事。

对日开战,就算朝中有反对的,也完全可以压住。

日本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天朝颜面全无被骗了一百多年,琉球王哭着来京算作被迫告御状,就算又反对声也不成气候。

可是将来下南洋,那就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名正言顺了。

放任荷兰人屠杀巴达维亚的华人之后再动手,有一利一弊。

利是,朝中反对的声音能够被压服,名正言顺,谁反对就把谁头上扣个大帽子。

弊是,杀完人再动手,将来在南洋立足经营就很不利。

问题是,刘钰判断,照南洋的蔗糖贸易和畸形的种植园经济,荷兰人最晚在两年之内就必然要动手。

这是经济规律,是无法扭转的。

而两年之内,可能并不是一个好时机,所以这一次要拖下去,默许荷兰将巴达维亚的华人迁到别处,大顺对此可以表示认可。

如果这件事认可了,将来动手的话,朝中反对的声音必然极大。认可荷兰对南洋华人的迁徙、甚至派人去监督,那似乎就等同于认可了荷兰在南洋的统治,到时候又不屠杀,似也师出无名。

南洋太远,攻之无利,地主阶级的文官得不到利,反而会助长一批特殊的军功阶层;香料贸易,很可能被皇帝内帑垄断,被人眼馋却分不到,那就等于无利益。

反对恐怕是必然的。

预想到将来的事,李淦觉得有必要提前准备准备,等到将来机会来了,还可以再来一次这样的办法,将民众的舆论煽动起来,给反对派施压。

大顺控制不了江南儒林的舆论,但却可以试着控制京城的。

这一次既是尝试,以为南洋;又不仅仅是为了南洋,而是……更多其余的想法。

李淦知道自己的声音没有那么宏大,不可能让看热闹的百姓都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故而也早有准备。

之前尚敬还是琉球王的时候,便明知故问了琉球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叫琉球王把万历三十七年的琉球惨剧说一遍。

从萨摩入侵、到琉球宗庙被烧、再到琉球王室被抓到日本监禁、再到“逼迫”琉球欺诈天朝继续朝贡等等事,全都说了出来。

说的时候,有人记录。

记录之后,便以传胪。

上传语告下称为胪。

天子的话,通过书面,传递到在百姓面前的内侍或者勋卫,再由这些人将上面的内容直接念给百姓听。

在京城百姓的眼里,这琉球虽然是国,但却也是天朝的一部分,听到琉球发生的惨剧,一个个也是义愤填膺。

这些年京城没有遭受什么灾荒,北面也没有夷狄侵扰,战争都在距离京城的数千里之外,死人最多的还是和普通百姓够不太上的良家子,京城的百姓这些年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小日子过得不错,才有对天朝二字的荣耀感。即便战火已经远离京城几十年了、京城遭受战火洗礼的人即便那时候才出生现在也都垂垂老矣,在听到琉球发生的事之后,情绪还是很快地被煽动了起来。

远离百官的百姓发出了一声声的叫喊,激愤的情绪响彻云霄,震得官员的耳朵有些痛。

官员之中的年轻人固然激愤,老成者心中却忧虑。

这件事,皇帝似乎做得有些越界了。

文武百官并不知道今天会发生这样的事,他们以为皇帝摆驾正阳门,是为了学学当年唐太宗在承天门斥颉利可汗的事,彰显一下威严罢了。

可没想到,皇帝竟然绕开了朝廷,直接把舆论抓住,做成既定事实。

现在让朝中怎么说话?

大势已成,朝中就算有反对的,又能说什么?

点火容易,灭火却难。一些大臣心想,这么做固然一时得利,可却后患无穷,民众群氓亦愚,天子若是做个穷兵黩武之君,日后谁能阻挡?

天子身前,群臣不敢说什么,只能互相看看,默默摇头。

摇头的未必反对对日开战,甚至也有不少是坚决支持对日开战的,但这件事不该用这种形式。

这打破了长久以来的规矩。

事实上,勋贵群体中站着的刘钰,也不知道皇帝会选择这么玩,这实在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隐约间,刘钰感觉到有些不太对,皇帝想要的,怕不只是为了这么一件事,甚至也不只是日后继续扩张的原因。

皇帝想干什么?

(本章完)

第1387章 凡尔赛和约(十四)第499章 洗头第97章 风波起第398章 主心骨第998章 看得见的手第1404章 迁徙路(七)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78章 钓鱼先撒饵第542章 恶毒第1000章 扶植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现第1387章 凡尔赛和约(十四)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235章 市什么骨第1310章 死与复仇(三一)第1452章 “帝”(四)第380章 内外有别第149章 胆子这么小,还想当军官?第1432章 鸩酒 解药(中)第965章 扣帽第745章 巴达维亚新政(六)第911章 南洋大开发(六)第506章 举着复古的大旗往前走第929章 觉醒(一)第627章 推测的结果第281章 专业行贿第850章 误解第513章 皇帝的职业病第313章 乱力怪神第1264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十)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952章 交出主动权第1334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五)第470章 试错第988章 拍马屁(上)第160章 大灾将至和人口买卖第1340章 最后的增兵第470章 试错第1186章 我杀我自己第367章 平平无奇第98章 十六年后方为人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457章 刻舟求剑(上)第293章 第三种可能第1058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二)第1124章 乡约村社(五)第266章 开源节流 与民争利第91章 提点第1071章 恶龙残影(六)第1254章 封爵加分项第859章 最终还是看天意(上)第431章 主战者皆国贼也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五)第1033章 修补者的绝望(上)第112章 绝缨第667章 分赃大会(四)第976章 猜疑链(中)第280章 隐忍胜于现在就反抗第1342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二)第912章 南洋大开发(七)第230章 科技攻关小组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357章 有货,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第29章 雪盲第1280章 死与复仇(一)第97章 风波起第287章 女人的视角看政事第532章 巴达维亚“苏丹”的理解能力第669章 分赃大会(六)第1480章 临别告诫(六)第762章 荷兰灾难年(二)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63章 军歌第1344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四)第273章 巴达维亚的必然(下)第1227章 开战(六)第422章 突入第1140章 最后的布置(一)第272章 巴达维亚的必然(中)第215章 海军部第1039章 大获成功(四)第951章 撒旦与震旦第534章 此时此刻不新鲜第661章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下)第855章 短暂当人(上)第1252章 复辟的代价(中)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352章 二虎竞食第1093章 工业革命(六)第381章 胪音第402章 这还得了?第32章 布置第1173章 备战(十二)第742章 巴达维亚新政(三)第1323章 贸易割裂第938章 笑话第462章 买办是条不归路(中)第1022章 事物的两面性(下)第1026章 割裂(四)第681章 隐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