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盘

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盘

想要让九州岛诸藩马首是瞻,就得打胜。不但要打胜,还要守住下关海峡。

幕府给他的命令,也是守住下关。

他要是不守,直接跑回萩城避战,等于卖了与下关海峡相关的诸藩。

万一大顺的目的并不是占领日本,幕府没有倒台,幕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追究长州藩擅自放弃长府、致使下关海峡大开的责任。

现在长州藩的局面就是这么恶心。

守海峡,必守炮台。

水军是恶心大顺海军的,可从没想着能击败大顺海军。

真要是海军狠下心,拼着两条船的损失,封锁海峡毫无问题。

除非大顺海军进入海峡,正在炮台下,忽然一点风都没有了,然后无风的天气持续三日,日本水军靠划桨特攻,天照大神庇佑,把大顺的船都烧了——这不是没可能,但大顺海军需要考虑这种万一的可能,毕竟大半的家底子都在这,而且大帆船没有桨,而倭人的船有桨;九州岛诸藩可不会把希望都寄托在这种万一上,毕竟全部的家底子都在九州岛,就凑了这点野战部队,支援长州后被人把海峡一堵,眼巴巴看着大顺在九州岛上练习攻城、均田免粮?

幕府把他们一卖,把侧翼全露给大顺,自己溜了。

幕府的口号喊得邦邦响,又是国耻,又是玉碎的,下层武士们热血沸腾,一个个都要报国死战。

幕府的如意算盘,忽悠下层武士和小百姓,还是能忽悠的。忽悠这些学过所谓“帝王学”的藩主,却是忽悠不住的。

割地也好、占土也罢,大顺可不会舍近求远,去割幕府的地。九州岛上就长崎是幕府直辖的,剩余的连个谱代大名都少,几乎全都是幕府一直防着的外样大名。

九州诸藩要考虑自己,长州藩也得考虑自己。

如今这局面,只能硬着头皮打。

山县昌贞的建议,并不是唯一可用的方法,但却是可以让九州诸藩支援一些兵力的唯一办法。

这一战,按其所想,大顺军攻击的关键,就是长府藩附近的炮台,拿下了炮台,就可以封锁海峡,驱赶海峡里的水军。

水军被驱赶走,大顺的军舰就能进入海峡,炮击长府藩厅栉崎城,这就可以发挥出大顺的最大优势:海军。

否则,就是陆战作战、海军看戏,始终瘸一条腿,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将军会选择的战术。

既如此,就可以让九州诸藩出一些兵,帮助防守炮台一线,长州藩主力则在远处隐藏。

待大顺军攻打炮台的时候,自后杀出,包围歼灭。

战术已定,便叫一些武士在绫罗木村附近严密监视大顺军的动作,派出长州藩老中坂时存去见在九州协调各藩关系的幕府大目付稻生正武。

大目付平日的一大任务,就是监视各藩。从柳生宗矩开始,就建立起来了密布全日本监视诸藩的情报网。否则也就不可能把锁国政策、武家法度执行的这么严密。

稻生正武不太懂兵,但懂后勤民生,现在九州岛诸藩手里其实也没有多少兵。

大顺军攻城挺厉害的,海军又能到处跑,就算用救火战术,也不可能把兵都集中在一起。

现如今九州诸藩的总兵力,号称十二万。但凡有号称二字,那水分就太多了。去掉水分,也就七八万。

这七八万不是全部的野战力量,还得分兵驻守,防止被偷家。

野战部队里,大半还是后勤辎重兵,刨除掉要必守的几处登陆地、炮台等,也就两万多的野战机动兵力,还要分南北驻守。

不是所有的武士,都能拉出来野战的。久留米藩正在闹一揆,还需要武士镇压。

唯独不用担心百姓一揆的,是萨摩藩。

因为萨摩藩采用外城制,将低级武士扔到各个村子,完全春秋时代采邑的管理水平,百姓就算一揆也就集中在各个分封的村子里——封建制度一点都不瓦解松动,自然也就保持了中世纪水准的安稳。

但这种制度,对内封建统治很适合,对外作战就很不适合。

召集这些城外武士守城还行,野战缺乏训练,无法结阵,根本没用。

况且,这一战大义上,就是奔着萨摩藩来到,萨摩藩不会同意把兵力集中在北面。

而北边诸藩要防守的地方就太多了。

长崎、熊本、福冈、平户……这些地方都有可能被登陆,尤其是长崎和平户。

平户,那是明末时候大海贼李旦、颜思齐、郑芝龙等人久居之地,可以说大顺这边若是有心,熟的不能再熟了。

长崎,开战之前大顺海商年年都来,去那里可比大顺去土佐、鸟取容易太多。

小仓还要守,若是小仓失守,海峡一样暴露给了大顺,海军通行无阻。

福冈城距离海边不到一里路,也在大顺的炮击范围之内。

这些地方,都可能被登陆。在这里登陆个大几千人,可比跑到小滨容易的多,不可不防。

救火、救火,那得先守住自己家,才能指望被救。本丸都没了,那是救火吗?那是武装游行。

靠海诸藩的本丸里,都塞了不少守兵。能调动的机动部队,本就不多。

稻生正武协调了半天,各藩藩主都不同意出兵渡海,支援长州藩。

岛津氏的藩主因为疝气,从三年前就一直在江户居住,一直没有回来。现在萨摩藩很担心藩主会被幕府当做谈判的筹码扔给大顺,更是要死守鹿儿岛,认为北上愚蠢。

熊本藩、佐贺藩也认为,出兵北上支援长州藩的做法,很不明智。焉知不知大顺的调虎离山之计?

今日在绫罗木集结军舰,就以为要在绫罗木登陆;明日炮击长崎,长州藩是不是也会把兵都调到长崎?

武士靠两条腿,渡数里宽的海峡就得一天时间,来回折腾,可大顺这边乘船,三五日就能从下关跑到长崎、佐贺。

佐贺城前几年刚刚失火,城又距离海岸不过数里,到时候没有援兵,还不是很容易就被攻下?

各藩有各藩的利益,反正九州岛诸藩对下关海峡不甚太在意:虱子多了不痒,就算大顺拿不下下关海峡,仍旧有许多地方可以登陆九州岛。拿下下关海峡,也就多了几处登陆的可能而已。

下关海峡对日本很重要。

对九州岛诸藩,可不算太重要。

故而他们希望在这里调节的大目付稻生正武,是否可以代替幕府做出决定,与其去支援长州藩,不如让长州藩把兵力都集结在九州岛,抱团死守,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然而,稻生正武并不想违背幕府的命令。他又不是大坂城代,就算是大坂城代,也只是名义上有资格调动西国诸藩之兵,可实际上还得向上汇报。

幕府给他的命令,可不是守住下关海峡,而是协调九州岛各藩,守住九州岛。

不调兵,九州岛守不住,那还可以说是力不能及。

可要是调兵过了海峡,大顺这边声东击西,登陆九州岛,那就要负大责任的。

或者让长州藩放弃下关海峡,全都缩到九州岛上,长州藩也绝对不会同意。

锁国之后,幕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稳定上,百余年形成的习惯,使得没人敢“僭越”发令。

本身的体制就是为了对内的镇压和稳定,可不是为了打仗的体制。

这时候长州藩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落在了稻生正武身上。

坂时存讲了一大堆唇亡齿寒的道理,九州岛诸藩油盐不进。

稻生正武担了好大的责任,终于同意出兵两千,帮助长州藩防守炮台一线。

之所以是两千,因为海峡里的船,最多一次也就能运送两千部队。

这两千人要能去,也得能回来。

真要是守不住,就缩回九州岛。

毛利宗广知道这两千武士已经算是九州诸藩的极限了,有总比没有强。

他担心一旦开战,这两千人见势不妙,直接开溜,跑回九州岛,所以希望这两千人能够作为野战力量,而让长府藩长州藩的兵来守炮台一线。

然而带兵过来的武将根本不同意,说藩主和大目付给他们的任务,是防守炮台,可不是加入长州藩的兵力野战。

这简直就像是明末的翻版,每个人的选择,于大局去看,都是脑袋有问题;可放在私人身上,却又几乎是每个人的最优解。

毛利宗广无可奈何,只能集结了长府藩的全部武士,加上一部分长州藩的兵力,与九州藩兵力合计五千人,在栉崎城和炮台之间布阵、筑垒。

其余主力隐藏在长府以北,准备以怯战死守的姿态,诱使大顺军进军攻打炮台。

在绫罗木附近的武士不断回报,说是大顺的海军军舰数量,每天都在增加。在岸上登陆的大顺军,正在抓取乡民,修筑一些防御和登陆用的码头,看样子是要搞大规模的登陆。

折腾了七八日,馒头这边终于收到了李欗的命令,大军集结出动的时间已经定下。

计算了一下日期,馒头便放弃了绫罗木的登陆场,南下,炮击了小仓。

大顺不知道长州藩的兵是不是都在下关,但这些日子一直佯装要登陆,就算不在,这时候也该调来下关了。时间上也差不多了。

炮击小仓一日后,继续南下,又炮击了福冈城。

几番动作,彻底让九州岛诸藩绷紧了每一根神经。

大顺在绫罗木村附近的动作,到底是声东击西之计,实际上要登陆九州岛?

还是大顺真的要在绫罗木村登陆,炮击小仓和福冈,才是声东击西?

猜不透、摸不清,水军缩在海峡里,只能看着大顺军炮击完毕后扬长而去。

萨摩藩如临大敌,不断加固鹿儿岛的防御,担心大顺会炮击鹿儿岛。

然而等了许久,并不见大顺军炮击鹿儿岛的事发生,反倒是萩城那边传来了消息,大顺军主力登陆了萩城。

(本章完)

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114章 上国心态(八)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1440章 分歧(六)第548章 配合第67章 开眼看世界的契机第940章 自觉(二)第1236章 三战定印度(三)第1402章 迁徙路(五)第694章 做给百姓看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247章 海参崴第646章 亮相带来的思维改变第544章 皇权最可信的刀第329章 真正的贵族第1354章 英国的总崩溃(三)第520章 科班与草莽第643章 反对重商主义第1275章 攻防心理(十)第56章 埋伏第1501章 终章 九三年(十九)第612章 抢人才第1169章 备战(八)第487章 开眼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847章 双赢(下)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809章 阉党(下)第1490章 终章 九三年(八)第347章 君子圣徒第55章 说服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605章 怀念过去(上)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动物(下)第842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四)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868章 我是来监管你们的(四)第742章 巴达维亚新政(三)第1192章 还得靠争霸第1483章 终章 九三年(一)第156章 新思维第123章 小团体第449章 提条件,不谈判第1101章 工业革命(十四)第422章 突入第444章 暂苦诸君十年第487章 开眼第643章 反对重商主义第264章 金刀计第1342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二)第30章 立信第1350章 三角贸易(下)第569章 金钱操控舆论第1462章 最后的闹剧(九)第711章 悄然改变的心态第138章 良家子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117章 天诛!第170章 绝路之泣第442章 打人还要被感谢第1253章 复辟的代价(下)第303章 这一年,世界的轴心在京城(上)第1301章 死与复仇(二二)第914章 南洋大开发(九)第164章 摊丁入亩第51章 小小批评第456章 你想尝胆,却没人演夫差第235章 市什么骨第347章 君子圣徒第28章 初来乍到第310章 先装嫩后装孙子第882章 不得其时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443章 诱降第967章 转正第401章 战前准备第429章 先活下来吧第1487章 终章 九三年(五)第682章 打印第99章 酒醉多言第981章 决胜千里之外(四)第1465章 最后的闹剧(十二)第387章 意外之请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八)第526章 也不想背锅第882章 不得其时第23章 扎心的话第1343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三)第308章 礼法还是利益第1386章 凡尔赛和约(十三)第464章 立碑第598章 奇葩的时代第1287章 死与复仇(八)第1239章 三战定印度(六)第1458章 最终的闹剧(五)第744章 巴达维亚新政(五)第1196章 木牛流马(三)第1020章 心慈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