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制礼

第565章 制礼

“也许吧。但愿这些人去了欧罗巴,所见一切,便如那些欧洲人此时看到的中国一样。用他们自己所知的那一套,来理解对方。”

“之前耶稣会那群人能把陡斯在这翻译成上帝、在日本翻译成大日如来,这是因为浸淫了几十年的功底,可谓知己知彼。若没有几十年的苦功,也确实很难做到能把远方的事理解清楚。”

“你说得对,文化的隔阂,可能确实很多事让他们难以理解。”

虽然听起来康不怠有些过于乐观,刘钰考虑着好像这时候除了焦虑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好也乐观地去考虑。

文化隔阂是个问题,但有一种依托于经济、阶级的分析方式,是文化隔阂无法影响的。

刘钰担心的就是朝廷里面有高人,会用类似的手段去盯着欧洲的情况,为皇帝找到西方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一些可怕之处。

但怕也没有用,也就只好如此了。

康不怠听到刘钰举大日如来的例子,这时候也不想再让刘钰焦虑,便借着这个话题引到了别处,蓦然笑道:“公子说起这个,我倒是想起来一件事。咱们的话,西洋人听不懂;西洋人的话,咱们也听不懂。”

“有时候说话,还真就得像是那些搞出上帝、大日如来的传教士一样。要用他们能理解的话,和他们说清楚一些事。”

“比如今日英国船一事,公子还是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讲清楚。这件事是公子故意为之早有图谋?还是事发偶然借势而为?”

刘钰想了想道:“算是事发偶然吧。这时候我还不想挑起事端。但今天在英国人那,事赶事。”

“一来那个乔治安森颇为自大,我心中着实厌恶;二来他一巴掌抽在我的脸上。就航海钟那事,抽的我的脸生疼,我也算是恼羞成怒吧。”

“当然,还就是法国人中途的补刀。牵扯到僭越逾制之意,我也不得不表示表示。”

“事已发了,我也只好借此机会,杀鸡儆猴呗。”

康不怠道:“杀鸡儆猴,只怕他们未必看得懂。他们眼里,还是没弄明白英国人到底错在何处。反倒是觉得本朝行事,全凭个人喜好。”

“既说咱们的话,他们听不懂;他们的话,咱们也听不懂。那就真的要学学那些传教士,用他们听得懂的话和他们说话。公子不妨借着这件事,给他们讲清楚。”

“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做了要受惩罚,以及今日的惩罚到底依照何等规矩。”

“比如公子给英国人的罪名,是擅闯天朝领海。”

“那么,领海是什么意思?什么叫领海?咱们规定的领海,和西洋人理解的领海,是不是一样大?最好趁着这件事说清楚。而且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说明白了。”

“有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即便是欲加之罪,那得是罪。罪者,违法也。法者,明令也。”

“昔者,赵简子铸刑鼎,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皆明确。”

“如今,公子不妨趁着这个机会,以惩戒英国为契机,勒石明令。非给百姓看,而是给那些西洋人看,让他们知晓那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

“此其为内也。”

“其为外者,公子不是常说,如今本朝尚无能力做这地球五洋大九州的‘天子’,但亦不能当春秋战国时候的希腊,远在西陲毫无影响力。而是要做五霸,主动走入这大争之世。日后五霸制礼,本朝必要为发起国。”

“如今也正是个机会。何谓领海?至少此事,当可明确。亦算是本朝走出五霸制礼的第一步。”

“一来此事看似废话,但正因废话,也更容易成为本朝制礼的先河。二来此事也正是今日英国事的缘由,也正好说清楚。”

“现在本朝只能说废话,毕竟不是废话的话,也出不了南洋。那就不如从废话开始。”

刘钰点点头,笑道:“仲贤之言,大有见解。不过,何谓领海,这还真不是废话。但你说的也对,本朝现在只能说这种看似是废话实则不是废话的废话。”

…………

傍晚时分,海军那边的人面见了刘钰,告诉刘钰英国那边已经服软,正在拆卸船上的火炮、补给,准备交出一艘巡航舰,作为歉意。

“大人,英国那边说大人只要他们交一艘船,可没说让交大炮和船上的货物。那边让下官来问问大人,这事怎么办?”

“就这么办吧。我也不屑要他船上的那点东西,要船就行。”

“是。不过,他们挑了艘最破的船,据说前一阵在海上遇了风浪撞了礁石,差点沉了。用木板简单维护的。”

“那也无所谓,我只要个船就是了。认错只在态度,不要闹这么僵。你去告诉他们一声,等英国人拆完了船上的东西,就把穿拉到虎门炮台去。”

“遵命。”

军官复述了一遍刘钰的命令,确认无误后,便匆匆离开。

刘钰想着康不怠说的话,越发觉得有些道理,于是连夜去了广州,见了见广州节度使和防御使,说了一下大致的打算。

两人对于和西洋人打交道这事,也没太多经验,听到刘钰要把一些事写清楚,两人自是乐意。

免得日后再出什么麻烦,西洋人若能明白,想来也不会主动再惹出这样乱七八糟的事。

也暗自庆幸刘钰今日是在广东,若不然海军那边的性子,只怕直接就和英国人打起来了。倒是自己这边,只要英国人没有靠港、或是贴近炮台,多半也不会管,哪里能因为几十里外的海上傲慢就没事找事?

既是定在了虎门炮台,刘钰又商议了一些事,都算不得大事,两人一并答应下来。

几日间,这个消息就在节度使的安排下,很快在广州传遍了。

约定好的日子一到,闲着的百姓、或是进了秀才的读书人,颇有不少跑到了虎门附近观看。

刘钰主外,节度使主内,同一件事,便有不同的说法。

对内便是天朝威严不可轻触,有犯天威者,必以重罚。

对外则是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衍生的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国际法雏形,说清楚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参与定义“领海”的意义,作为大顺日后“五霸制礼”的第一步。

那艘连帆布都被拆下来的破船,在听到另一个版本故事的百姓齐声欢呼中,缓缓被拖拽到了炮台附近。

几艘船已经挂上了绳索,准备趁着涨潮拖到岸上。刘钰不准备击沉了,而是决定放在这里留个纪念,当个勒石的信物,以儆效尤。

虎门炮台正是进出广州的必经之路,放在这里但凡来广州贸易的,都会留下印象。

如今的虎门炮台,此时已经不再是多年前寒酸的虎门炮台。

自从大顺开始建设海军,皇帝确定了海军的可怕在于战略机动性和战役主动权选择权上后,就斥资加固了虎门的炮台。

之所以选在这里,即便不考虑原本的后续的屈辱历史,只看之前已经发生过的,这座炮台也算是见证了中英之间的关系。

崇祯十年,中国官方和英国的第一次冲突,就发生在虎门。当然,论起来商人之间的冲突,可能要更早,英国人当年在东南亚与荷兰有《东南亚共同防御协定》,没少劫前往马尼拉贸易的中国船。

不过崇祯十年的那件事,算是第一次的官方冲突。

既没必要妄自菲薄,也没必要妄自尊大。不管是对当时已经摇摇欲坠的大明,还是对当时在亚洲实力孱弱的英国,其实双方都没把这件事当个大事。

也就是海盗袭击级别的。

当年的虎门炮台,连个驻守的兵都没有,就有几个游哨。看到英国船后,才把人慢慢运到崇祯六年刚被大明海盗攻破的虎门炮台。

英国抢了点猪,大明丢了点喷砂子的破炮,最后外交手段解决。

英国赔了2800两银子,为了贸易单单是在平户给李旦等海贼的疏通费也有不少,但赔完钱目的达到了,把货卖了;大明允许英国把船上的货卖掉就滚蛋,以后不准来,大明的目的也达到了,保证了自己在珠江口的主权。

几十民丁守卫的炮台,被英国人攻下也没什么值得震惊的,觉得大明孱弱不堪,小股海盗四年前都攻下来过,那本来就是个巴掌大点的小海防据点,根本不是一鸦前的正规炮台。

英国则是老毛病了,不经允许私自闯入他国领海,挨打活该。赔了2800两银子也没必要惊呼天朝不可战胜,英国的目的是卖货,最后还是卖了货才走,算是交了靠港费,把货一卖,也知道就自己当时在亚洲的势力还没资格参与对华贸易,买个教训。

那时候对双方都不算事,都没有太在意。

但此一时,彼一时。

那时候英国没能力在东南亚站稳脚跟,荷兰人在安汶岛屠杀英国人,英国人连个屁都不敢放;德川秀忠让英国人撤了长崎之外的商馆,听就听,不听就滚,英国当时也不敢说啥;西班牙抢了英国的货船,也只能跑到日本幕府那边去告状,说西班牙人太坏了;大明告诉他们以后别来了,他们也乖乖的没有再来,直到天翻地覆新朝鼎定。

此日今非昔比,已然能够军舰舰队规模的环球航行……虽然死亡率百分之九十……但比起当年腰板是硬的多。

东印度公司涨了记性,海军的人却耀武扬威的惯了,根本没有东印度公司的记性。

旧病复发,又是没有提前汇报就直入大顺领海,等到了之后才打招呼。

刘钰也正好给现在腰板硬了的英国人涨涨记性。

虽说如今被拖拽过来的船,值钱的、不值钱的、连帆布都拆了,完完全全一个空壳子了。

但要的也就只是一个态度,做给别人看,里面有没有大炮不重要,反正人们看到的只是表面。

现如今英国有航海钟,有沿途的海军基地,一巴掌扇在刘钰的脸上,刘钰除了那贸易吓唬之外,也没有别的反制手段。

真的没能力把军舰开到泰晤士河口,只能适可而止。

毕竟贸易只能吓唬吓唬。

大顺不想关上门当天朝上国,而是想要走出去、想要去欧洲当走私贩子,那就没办法做到“无欲则刚”,制裁贸易也就成了双刃剑,说说罢了。

这要是还关上门当天朝上国,这件事反倒简单了。灭了这支舰队,断绝对英贸易,英国对大顺也无可奈何:就乔治安森这种舰队远航的死亡率,来了也是送菜的。

双刃剑悬在头顶,刘钰也只好尽可能把握好度。

此时跑来看热闹的百姓聚集了数万。

各国商馆的人、以及还没有离开的使节团也都被邀请过来看。

驻扎在这边的海军倾巢而出,虽说数量不算太多,但胜在有一艘足够大、能压制别人的战列舰,足以撑撑场面。

炮台附近,一群倒霉透顶的刚刚被抓的海盗,也被押到了炮台附近。

巨大的绞刑架已经竖起来啦,这些海盗本来也是死罪,但运气不好,从砍头变为了绞刑。

为了不把事情闹得太大以至于不好收拾,英国这边请求不要在那艘杀鸡儆猴的船上悬挂英国国旗。

可以默许大顺这边勒石刻碑的时候,写清楚是这是英国船。

反正英国也不认得中国字,只要不认得,那就可以当做不存在。但要是悬着英国旗,每年各国进进出出珠江口的船这么多,面子实在是不好看。

而这些运气不好的海盗,则是到时候在破船的桅杆上挂起来。日后风干后,也认不出到底是哪国的,就假装是被抓的英国人。

这倒不是刘钰的主意,而是节度使的主意。

这是糊弄本国百姓的。

刘钰接洽那些外国使节,在另一边,确保百姓听到的内容和刘钰谈的内容,互相之间听不到。

节度使在远处,冲着百姓说了一大堆天朝威严之类的话,把事情魔改成了英人无礼天朝怒击、英夷落荒而逃恳求原谅,大顺不可战胜,吾皇声威远播异域之类。

刘钰则是在另一边,直接和各国使节与商馆的人,讲一些天朝之外的东西,把一些事说清楚。

一个是天朝的做法,一个是中国的做法,两边互不干扰。

(本章完)

第527章 作孽则心忧第304章 这一年,世界的轴心在京城(下)第889章 东学西渐的诡异产物(下)第144章 先卖后奏,皇权特许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669章 分赃大会(六)第1254章 封爵加分项第600章 捧杀第521章 离开体系只是普通人第681章 隐喻(下)第464章 立碑第542章 恶毒第1479章 临别告诫(五)第242章 泰兴十六年的变化(中)第208章 记忆第885章 县令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1252章 复辟的代价(中)第155章 官商之别第51章 小小批评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596章 好人我来当 坏人你来做第1296章 死与复仇(十七)第94章 八股策论实学和没钱第1492章 终章 九三年(十)第1208章 洋务运动式思维第152章 入倭第1184章 区别很大第1357章 英国的总崩溃(六)第341章 朱子阳明第1372章 里病外治(八)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中)第1265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十一)第1487章 终章 九三年(五)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1456章 最终的闹剧(三)第425章 掩耳盗铃的新境界第77章 入吾彀中第543章 萌芽?萌个屁第657章 光荣复辟(中)第1188章 理藩学(中)第787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四)第452章 有福了第515章 南进之前定北疆(上)第439章 回援第724章 墙头草(下)第1297章 死与复仇(十八)第16章 震动第104章 浩然正气第572章 蓝狗子第1346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六)第355章 对骂第1394章 优势第694章 做给百姓看第1248章 钻石湾屠杀(四)第396章 权轻而言重第1437章 分歧(三)第831章 海牙惨案(八)第1270章 攻防心里(五)第1466章 最后的闹剧(十三)第968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039章 大获成功(四)第1287章 死与复仇(八)第1043章 新危机(上)第1115章 上国心态(九)第992章 最后的盐改配套政策第1239章 三战定印度(六)第905章 罗马和迦太基第527章 作孽则心忧第92章 钦定?第339章 取义第362章 治标治本二选一第587章 不平等第1401章 迁徙路(四)第19章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第940章 自觉(二)第1184章 区别很大第1028章 割裂(六)第1186章 我杀我自己第463章 买办是条不归路(下)第567章 预判了你的预判第1024章 割裂(二)第798章 伪赤子的人设第209章 变脸第1289章 死与复仇(十)第745章 巴达维亚新政(六)第1050章 坐庄(中)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二)第1213章 统一市场与地方利益(下)第748章 巴达维亚新政(九)第536章 为什么是锡兰(下)第205章 入营第1246章 钻石湾屠杀(二)第1046章 破绽第1414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五)第119章 昂贵的马屁第1245章 钻石湾屠杀(一)第117章 天诛!第1494章 终章 九三年(十二)第674章 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