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一)

第955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一)

刘钰琢磨着怎么搞钓鱼,来办一场类似于前朝“空印案”的震惊全国的大案。

京城里,皇帝的面前也挂着巨幅的黄淮流域图。

只是,皇帝手里捧着在看的东西,却似乎和淮河、运河等问题无关。他在看刘钰的一篇关于贸易的奏疏。

《英夷茶税论》

只是皇帝每看一阵,就停下来,目光扫向挂着的黄淮地图,眼睛往海州、扬州等地方瞟。

那是大顺的两大盐场。

一个在黄河以北,一个在黄河以南。

奏疏上,刘钰介绍了一下英国茶税导致走私茶泛滥、走私犯又导致合法茶滞销,合法茶滞销又促进走私茶泛滥等等事情。

这些事,皇帝和大顺的任何一个大臣都能看懂,因为大顺也面临一个类似的东西。

盐。

道理都是这么个道理——税高,私货多,私货多,官货卖不动,官货卖不动,私货更多……和茶一样。

这一次废漕改海,清理淮河,漕米南移,都是些大规模的改革,而且也基本都集中在江苏,这里是这几大改革影响最大的地方。

看似好像和盐没有啥关系。

实则关系巨大。

因为废漕改海,意味着盐的运输线路也要改变了。

之前往南北运盐,都是要等漕米船经过运河之后再运,走的也是运河。

为了方便检查、缉私、防止夹带等等,也要专门设置检查的地方,硬性规定线路,影响规定必须要打捆集中运输方便查验。

现在要废漕改海,不只是百万漕工的问题,还有盐转运问题。

盐要改变转运模式,运河走不了了……今年还能走、明年还能走,但只要废掉漕运,就凭黄河携带的泥沙,最多三五年,运河就彻底淤死了。

运输,不是问题。

从来都不是问题,包括漕米。

运输之外的问题,才是问题。

比如漕米,要考虑没有海军情况下的海盗风险、考虑西洋人直接突袭长江口截断漕米直接南北分裂的可能。反倒是运输的安全性,是最低的优先级考虑。

盐也一样。

运输不是问题,运河就算没了,运输也不是问题。

问题是在现有政策下,与运输配套的缉私、检查机构,才是大问题。

大顺朝廷里都是些顶尖人才,科举那可真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能考科举当状元的,你让他们自小学算数几何物理化学,也基本都是一把好手。

主要是学的那些玩意儿不行。

但真正为官的时候,学的那些玩意儿基本用不上,还是要靠实践积累。他们是聪明人,自然想过许多种改革措施,尤其是盐政的改革。

但之前都不能用,不敢用。

因为朝廷的首要选择,是稳定。

比如大顺的废漕改海,刘钰当初打定的主意,就是等着黄河决口,淤死运河,不得不走海路。只不过皇帝看到大顺下南洋之后,看到海军已经有保证之后,主动尝试了改革而已。

这属于意外的果决,在刘钰计划之外的意外之喜,本以为要等黄河决口呢。

现如今,盐暂时还没出大问题。

皇帝却在看刘钰的英夷茶税论,眼睛不断往地图上海州、扬州的方向瞟……

似乎,有那么点“一个羊是赶、俩羊也是放”的意思,反正废漕改海之后也要改动,不如一块都改了得了。

但究其本质,却不是这个原因。

盐税。

对前朝大明、大顺的重要性,排在首位的,不只是盐税本身。

而是作为一种“紧急财政”,这才是盐问题这么重要的根本因素。

大明和大顺不能搞国债的原因,刘钰已经和皇帝说过无数次了,皇帝当然也羡慕英国的国债制度,但听了刘钰讲明白简单的利息问题后,就知道纯粹扯淡,只能羡慕。

大顺的税收延续明制,穷的叮当响,一年收那几个子儿,一旦打仗、大灾,顷刻间国库见底。

这时候怎么办?

盐商作为“紧急财政”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盐商“捐献报效”,就是大顺的“国债”。

扬州,就是大顺的“Square Mile”。

盐引,就是大顺的“紧急国债”。

这是比平稳税收更重要的东西。

英国政府为什么能让东印度公司买紧急国债?因为垄断权,奥王继承之战开打前的600万两白银的紧急国债,是用二十年垄断权换的。

大顺为什么能让盐商“捐献报效”?因为垄断权,皇帝去江南转了一圈要修淮河,三百万两白银的报效,就是用盐政垄断换的——想干?捐钱。不捐钱?滚。

而且,大顺在盐政问题上一直维系这种政策,还有个重大的历史因素。

理论上,朝廷缺钱了,也可以加税。

但大顺有明末PTSD,所以对理论上百姓负担不至于完全承受不起的“辽饷”、“练饷”、“剿饷”可谓是“记忆犹新”。

太明白这种加税,一旦弄下去会变成什么样了。

英国可以收窗户税,大顺要是收窗户税能直接收出来一波大起义,上面收200万两,下面敢收出来2000万两。

所以,这种理论上的事,大顺不敢用。

既如此,加税不行、国债不能,那就只能保持盐政不变。

然而,伴随着松江府的商业崛起,皇帝的养猪政策,以及巨额的海外贸易,让皇帝看到了一个新的、可替代的“紧急财政”来源。

这里面,就有一个“盐政改革”一直没有实行的重要因素:

大臣们提出的盐政改革方案,所有方案,都能保证一件事:盐税不会比之前少。

但所有方案,都没解决一个问题: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改盐引为盐票,不再垄断,那么紧急财政需求谁来出?

看似盐商每年报效的也不是很多,平均下来,一年一二百万?

但关键就在于这个“紧急”、“平均”的区别。

今年无灾、不打仗,也用不着盐商报效,财政基本不缺钱。

一旦今年大灾,打仗,才需要报效捐献。

崇祯十三年的500万两白银,及得上每年多收50万收275年。

大臣们给出的方案都很好,也完美论证了各种好处,唯独就没说紧急财政的情况。

现在,刘钰把这个问题给悄么声地解决了。

海军一兴,解决了漕运的根本问题,海运难度从来不是问题,蒙元就能玩明白的东西;海上袭击风险和被切断南北联系导致财政崩盘中央集权崩溃,才是大问题。

外贸一兴,解决了盐政的根本问题,盐税从来不是问题,所有改革没有说废除盐税的,都在保证盐税不会少;紧急财政需求下的筹款,才是大问题。

外贸海商“当猪”圈在松江府。

他们可未必比盐商“穷”。

除了松江府猪圈里的猪外,还有前一阵齐国公从荷兰带回来的700万两白银。

大顺……借的起国债了!

刘钰明确告诉皇帝,这借来的钱,根本不用还本金。只要每年支付利息就行,只要那是支付利息,下回都能降到5%的利息。

应该说,至少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内,欧洲的贷款利息,也就基本保持在5%上下的水平了。

这也得感谢20年的那场波及整个西欧、连续爆炸了两个泡沫经济危机。

虽然说,像郁金香泡沫一样,经济上的泡沫和炒作没啥太久的记性,但这时候“井绳”个三五十年还是不成问题的。

因着这两场泡沫爆炸带来的影响,应该说,三五十年之内,还没有能如同后世泡沫那样的投资,能够吸引和容纳足够的资本。

大顺这边只要能保证5%到7%的年息,贷款是绝无问题的。

而且凭借大顺的体量这么大,借国债最怕的打败仗还不起钱,只要体量够大,只要还是那个欧洲所认为的“超越了理想国、乌托邦、大洋城”的完美的、道德哲人王所统治的国度,借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再者,大顺不但借的起国债了,而且刘钰还在松江府搞了银行,或者叫“钱庄”,将外贸白银强制性地储存起来。虽然保证1:1的发行,随时可以兑换。

但是,这玩意儿,平时用不着,一旦需要的时候,真到需要“问亲戚国丈大臣借几百万两不然要亡国”的时候,管他呢?

直接先把白银挪用,只要松江府那两万驻军还在,难不成号称“固若金汤”的银行金库真的就固若金汤?

除了上诉这些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大顺实行的深入加强版的一条鞭法改革。

虽然一条鞭暂时还只是在苏南地区实行,但在别的地方,作为前序的人头税改革也已经拉开了帷幕。

几乎算是说,一夜之间,大顺蹦出来了许多人口。

很多根本不是生出来的,而是之前人头税存在的缘故,用各种手段隐匿了。

这也导致大顺的人口统计数据迅速更新,而人口统计数据,又是和盐引数量息息相关的。

盐,不是地瓜、土豆、小麦、大米。只统计小麦大米产量,要考虑吃地瓜吃土豆的人。

卖大米不会认为人口激增就增加,很多人可能根本吃不起大米,吃点地瓜啥的混着活下来就是了。

可盐不一样。

吃地瓜、吃大米、甚至吃山珍海味的勋贵皇帝,都得吃盐。

氯化钠面前,人人平等。

人口一多,这盐引的数额也得变。

再配上本身废漕改海导致的巡查缉私的路线都要变动。

虽说一个羊是赶两个羊也是放,只是盐政改革的次要促成原因,但这两个次要原因凑在一起,也正好推进了这一次皇帝对盐政改革的决心。

(本章完)

第1372章 里病外治(八)第1293章 死与复仇(十四)第116章 沿途见闻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远第24章 奇怪的圣旨第1024章 割裂(二)第1154章 多歧路,今安在(九)第88章 变革的第一抹涟漪第1182章 剃须 易服第916章 南洋大开发(十一)第152章 入倭第458章 刻舟求剑(下)第956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二)第1144章 最后的布置(五)第992章 最后的盐改配套政策第89章 条约第1406章 迁徙路(九)第910章 南洋大开发(五)第1461章 最后的闹剧(八)第1128章 志向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260章 委婉拒绝第1212章 统一市场与地方利益(上)第1232章 开战(十一)第1189章 理藩学(下)第765章 荷兰灾难年(五)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627章 推测的结果第85章 感言 及关于本书是同人第1280章 死与复仇(一)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动物(上)第1170章 备战(九)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学牌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734章 咱们(上)第1417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八)第1306章 死与复仇(二七)第466章 为何要抑商第3章 出事了第57章 开战第998章 看得见的手第913章 南洋大开发(八)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557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三)第1438章 分歧(四)第544章 皇权最可信的刀第797章 为跑路做准备第1450章 “帝”(二)第193章 恐吓威胁第1493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一)第536章 为什么是锡兰(下)第646章 亮相带来的思维改变第1399章 迁徙路(二)第1211章 全是好处,没有坏处(下)第1251章 复辟的代价(上)第1500章 终章 九三年(十八)第1001章 缺陷第1017章 全都装傻(上)第1365章 里病外治(一)第945章 南洋印度贸易区(下)第1465章 最后的闹剧(十二)第358章 实封第514章 汉时黄瓜顺时枪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这第1378章 凡尔赛和约(五)第580章 同样的荷兰人,不同的态度第1229章 开战(八)第195章 过时了第668章 分赃大会(五)第1389章 凡尔赛和约(十六)第1214章 轮台之思(一)第329章 真正的贵族第539章 带紧箍咒的好汉(上)第269章 俄国需要一位明君第409章 约法三章第413章 自我意识(下)第1207章 守成第331章 雷罚第672章 伐韩?伐蜀?(下)第946章 旗手第1134章 只想当狗第358章 实封第1457章 最终的闹剧(四)第17章 缩头王八生了个横行螃蟹第94章 八股策论实学和没钱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敌对第559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1316章 胆大才能发财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294章 礼贤下士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369章 里病外治(五)第826章 海牙惨案(三)第113章 小人哉第809章 阉党(下)第338章 下心毒第195章 过时了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后的守望第469章 搬出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