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旧怨

第969章 旧怨

第二封奏疏送走之后,刘钰就在黄河大堤上巡视了七八日。

站在高高的堤坝上,拿起望远镜,看着只有一河之隔的对面,阜宁县的巡河徭役们就像是对待敌人入侵一样,恐惧着即将到来的雨季。

几名之前在清口见过面的治淮河的官员,也在对面的堤坝上。

刘钰回头看了看那如一道山丘般的黄河二道堤,那些散布在二道堤与一道堤之间的田野里种满了各式作物,只是不知道今年能不能收获。

自宋至今数百年的冲刷和淤积,已经让黄河高出了平地太多。谁也不知道,或许某一天黄河就会决口北流,好好的济南,怕是要改名为河南了。

如果不废漕运,将来黄河决口,从兰考北上,或许朝廷那边还能选择黄河归故。

现在漕运一废,黄河真要决口了,真的走北道夺大清河入海,恐怕朝廷算一算,觉得就这样吧。

再加上如果淮南淮北的盐改若是成功,淮南苏北的土地改革能够成功,这里面让朝廷决策的天平会更加倾斜。

想着这场百万人死亡千万人受灾的大灾难,或许可能就在今年,可能十年后,也可能几十年后,如同一把随时会落下、但又无法知道什么时候能落下的利剑,刘钰只能冲着黄河讷讷地念叨了两声。

“母亲河啊母亲河……哎。”

史世用与刘钰相熟多年,当年面对看起来千年僭越的那样庞然大物,刘钰都是谈笑间运筹帷幄,如今面对涛涛河水却如此长吁短叹,看着背影有种说不出的无力落寞。

“国公不必感叹,如今海运既兴,漕运被废,朝廷每年也能省出来三五百万两的疏通运河的钱。这也意味着可以多花三五百万两在黄河河工上。人不能胜天,可国公也算是尽人之所能事了。”

刘钰只是笑笑,苦笑着摇摇头,心想自己干的这些事,哪一件不是间接决定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命运?

都说君子远庖厨也,然而只怕将来黄河决口,朝廷最终决定不复故道而走鲁西南向北,沿途的几十万上百万淹溺、饿殍的亡魂,至少有五成的责任在自己,在海军,在苏南苏北的一系列改革上。

“变法还是要继续啊,朝廷应该完善财政税收制度,保证足够的粮食储备,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灾情。变法深入一分,朝廷多攒一分银,到时候便可能少死一个灾民。否则今年死十万、明年死八万,这些已然成为习惯的死亡,加起来也有千万了吧?”

许久,对着黄河水,刘钰像是安慰自己一样,给一时间有些情绪触动心态软弱的自己打了打气。

史世用也跟着叹了口气,心道看来国公也有脆弱的瞬间。朝中早就有人上疏,力陈下南洋之苦之难,备说【装船运送、与畜无异】,非王道也。

这种大仁、小仁、大义、小义之争,当真压心。诸多改革,根子也都出在这:如果不改,每年死的人,都是“正常”死的,正常淹死几万、正常饿死几万,谁都没责任。可要变法,恐怕那些问题都要压在变法者的身上了。

正准备再说点什么,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史世用回身一看,派去京城的手下回来了,跟随来的还有几名禁宫里的禁卫。

没有摆案焚香,传旨的人选也不合规矩,而且不曾宣读,只是将一封密旨交到了刘钰手里。

其余人都退到远处,刘钰自己将密旨打开,皇帝开篇就写了六个字定题。

爱卿忠心可鉴。

后面则是同意的刘钰要和盐商们玩一玩的想法,并让刘钰坚定变法之心。本来准备先淮北、后淮南,一步步的来。既然刘钰准备连根拔起,那就让刘钰放手去办。

又说担心刘钰的息本不足,又送来五十万钞。

刘钰看着密旨开篇的忠心可鉴四个字,心下只想笑。自己在皇帝看来,可不忠心可鉴嘛,自己送出去这么大一个把柄,收受贿赂,这等于给皇帝递过去一个随时可以用、但又根本无法说清楚的把柄。

只是自己送的把柄已经够多了,本来就想的清楚,打好基础,一旦皇帝身体有不行的征兆,就立刻跑路。

也不差这一个了,算是给皇帝背个黑锅,换皇帝生前继续敢用吧。

合上密旨,刘钰回头冲着黄河拜了拜,心想既走到这一步了,已经不能退了。

现在已经是不进则退了,但愿漕运废掉、淮河修完、苏南苏北加盐税改革完成,朝廷能积攒下足够的银子,应对可能的黄河决口北上山东的大灾。

只盼着母亲河可怜可怜千万百姓,三五年内不要决口,等着朝廷的库银从修淮河、改漕运、安置漕工等恢复过来后,再决口吧。

不然,没钱赈灾,不知道要死多少呢。而且说不定就要给皇帝扣个“上天预警”、给自己扣个“天诛国贼之警示”的大帽子。

一众人也不知道皇帝的密旨写了什么,只看到刘钰走完接旨的程序之后,又在那拜黄河,一时间不解其意。

许久,待刘钰拜完了黄河,走到众人旁边,拉着缰绳的时候,忽然猛力地呼了口气,似是下了什么决心。

翻身上马,故意用一种高亢的、仿佛要冲走刚才的那些抑郁情绪的语气,大喝道:“儿郎们,随我回海州!”

说罢,竟也不等身边的护卫和随同前来的孩儿军,一马当先径直冲了出去。

史世用等人赶忙上马,追赶过去。

一路烟尘,竟少停歇,不日到了海州。

再入海州,盐商们自有耳目,只说兴国公这几日根本没在盐场长久停留,反倒是在黄河岸上驻足数日,实不知是何等打算。

盐商们越发感到困惑,怎么都看不明白了,心说这么大的事,或者在海州、或者去扬州、亦或者去盐场,都能理解。

可是,跑黄河堤上干什么?

还听说跟兴国公一路来的孩儿军,这几日散出去,有些人在打听私盐贩子。

朝廷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是皇帝修完了淮河,还要修黄河堤,觉得上次在扬州要的钱要少了,可已经要过一次了,这一次也不好再伸手,却叫兴国公来要钱来了?

若这么想,似乎竟也解释的通,否则孩儿军怎么来查私盐贩子、却不查官盐贪腐等事?

海州这边的盐业总承包商郑玉绩这几日也没闲着,将这边的情况快马加鞭地送去了扬州。

淮南、淮北,至少在盐上,那是一荣俱荣、一废俱废的,没有橘枳之别。

…………

得到消息的扬州,几日后也乱成了一团。

几个大的淮南总承包商,抛却了平日里的明争暗斗,坐在了一起,讨论着这一次朝廷派刘钰去淮北的意思。

只从这一次盐商密会的名单上来看,会感觉这一次盐商聚会过于魔幻。

天保府的何家、天波府的闫家、西京的张家、大同的马家、蒲州的韩家、安徽的汪氏、邹氏、郑氏、江氏……

平日里他们的关系可不好,相当不好的那种不好。

秦晋商人与徽商之间的斗争,可是从明朝中期就开始的,两边的商贾基本上是不结亲的。

能把秦晋商人和徽商聚拢到一起谈事,足见这件事对盐商来说已经严峻到了什么程度。

历史上,明朝的“商籍科举之争”,只是两边斗争白热化的表现,可不是两边斗争的开始。

历史上,最终徽商全面胜出。

而如今这个时代,两边则是平分秋色,还未彻底分出胜负。

这和大顺的勋贵皇族都是陕西人,没有什么关系,至少没有太大的关系。

主要原因是满清和大顺起家的位置不同。

历史上的满清本身就起家于辽东,征服了蒙古,然后南下窃取神器。

如今的大顺是被怼到了荆襄,在荆襄绝地反击,一步步反推回了辽东。

这就产生了区别。

对辽东犁庭扫穴、对西北蒙古用兵作战,需要商人协助办后勤。明朝的开中法,正是这些秦晋商人崛起、深入两淮盐业的巅峰。

历史上的满清,是往南打,北边本来就是他们的老窝。

大顺是往北打,需要深入辽东、蒙古。

历史上的满清,用不着秦晋盐商来帮着办后勤……至少在其开国的前几十年,不是很用得着,即便用规模也没那么大。

而大顺,往北打,就需要秦晋盐商帮着办后勤……至少在其开国之初犁庭扫穴的阶段,很需要。

于是这个蝴蝶的翅膀,就导致了此时和历史上的区别。

历史上徽商凭借地利和宗族人脉,因为满清前期不需要秦晋商人办往北打的后勤,所以秦晋盐商衰败了。

现在,徽商依旧凭借地利、宗族、人脉、祖上百余年的积累,却只比那些陕西、山西的商人略占优势,不能做到历史上几乎的“清一色”。

明朝需要防备北方,尤其是土木堡之后,所以特殊的“商籍”里,秦晋商人从正统十四年到崇祯最后一年,一共出了37个进士、82个举人;而江苏浙江安徽的“商籍”,从正统十四年到崇祯最后一年,一共出了12个进士,35个举人。

而满清对北方防御的迫切性没那么大,所以扬州地区的秦晋籍商人进士、举人数严重降低;而作为对比,单单一个徽州,41个进士、94个举人。至于别处的,江苏浙江的商籍都算上,那就直接把秦晋商籍的人甩没了。

同样的,这种军事环境的改变,在大顺这里,就体现的非常有意思:开国前五十年,秦晋这边的商人科举的人多;但开国五十年后,渐渐少了;到开国80年以后彻底征服漠北蒙古后,不再依靠盐商而是依靠陕晋的皮货、茶叶、放贷、碱面商人后,数量更少。

徽商和陕西山西的商人习惯不同,或者说,陕西山西的商人很难适应江南的风俗。

所以,被讽刺为:高底馕鞋踩烂泥,平头袍子脚跟齐。冲人一身葱椒气,不待闻声是老西。

而徽商则喜好结交文士,号称“左儒右商”,是以在江南如鱼得水。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实际上在解决了西域和罗刹问题后,徽商也早晚要把陕西山西商人给彻底赶走的。

这个节骨眼上,看似差不多是势均力敌,实际上则是徽进陕退——不要忘了,大顺开国之初的几十年,北方战争一直持续,盐商协助后勤的制度也一直有用。所以实际上山、陕的商人是在极大的五十年优势下,被挤到现在这种势均力敌的地步的。

实际上,这就是败了。

其实很多陕西商人已经跑路到四川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两淮不留爷,爷卖四川盐去也!

是以走私盐问题中的“川盐入楚”问题,也可以视作是陕西商人两淮正面打不赢,转战四川“曲线斗争”去了。

理清了扬州盐商之间的关系、矛盾,以及旧时代商会的地域性要素之后。

就可以很直观地理解,这一次陕西、山西、安徽的盐商居然能坐在一起,是多么魔幻的一个场景了。这是一个在日本长崎,宁波帮、福州帮、漳州帮都能因为地域而打的你死我活的旧商会时代。

如今,一个幽灵,盐政改革的幽灵,在两淮上空徘徊着。为了对付这个幽灵,天保府的何家、天波府的闫家、西京的张家、大同的马家、蒲州的韩家、安徽的汪氏、邹氏、郑氏、江氏,抛却了从大明正统十四年开始的三百年恩怨,联合起来了。

(本章完)

第953章 步步危机第1235章 三战定印度(二)第780章 抓与放第1494章 终章 九三年(十二)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933章 觉醒(五)第1320章 施加神圣性(下)第1294章 死与复仇(十五)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590章 借头一用,以平民怨第129章 拓展天下观第1231章 开战(十)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691章 棱堡时代的终结 会战时代的开启第295章 自信的开端第1308章 死与复仇(二九)第433章 宜缓不宜急第1290章 死与复仇(十一)第136章 争朝不争夕第593章 资本的去向第968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10章 疯子炸粪坑的爆竹第77章 入吾彀中第1296章 死与复仇(十七)第1438章 分歧(四)第604章 互相猜错的底线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六)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93章 破题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204章 投名状第123章 小团体第1101章 工业革命(十四)第434章 恶心的战术第921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五)第1022章 事物的两面性(下)第199章 报捷第1061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五)第742章 巴达维亚新政(三)第511章 依旧还是收租的模式第3章 出事了第608章 无耻的小报第881章 区别对待(下)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191章 预想第905章 罗马和迦太基第949章 欧洲贸易区(下)第285章 黄淮患第953章 步步危机第32章 布置第7章 纷至沓来的麻烦事第1417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八)第1465章 最后的闹剧(十二)第830章 海牙惨案(七)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八)第452章 有福了第132章 新型宗藩关系第32章 布置第358章 实封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304章 死与复仇(二五)第5章 落后第1332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三)第474章 屎里掺饭第108章 断章取义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456章 你想尝胆,却没人演夫差第1323章 贸易割裂第1436章 分歧(二)第493章 盗火 护火第611章 十八路诸侯准坏事第112章 绝缨第681章 隐喻(下)第1201章 木牛流马(八)第1413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四)第1285章 死与复仇(六)第79章 以朝鲜为跳板第30章 立信第733章 朋友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三)第1435章 分歧(一)第810章 圣君第607章 下三滥手段第589章 面子里子第234章 打小抄第1310章 死与复仇(三一)第536章 为什么是锡兰(下)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1229章 开战(八)第1097章 工业革命(十)第807章 阉党(上)第88章 变革的第一抹涟漪第1443章 歪经已成(中)第717章 臀与脑第147章 听说过没见过的熟人第1506章 终章 九三年(廿四)第1417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八)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685章 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