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数月之后。

西夏兴庆府,承天寺。

";阿弥陀佛。";一间禅房之内,一老一壮两个僧人垂眉对坐。壮年的僧人,正是此时兴庆府内最炙手可热的明空大师,而须发皆白的那位僧人,却赫然是大宋汴京相国寺的主持智缘大师。明空双手合什微礼,向智缘说道:";师兄远来,一路辛苦。";智缘也微笑着回了一礼,";大事将谐,何言辛苦。";明空的身子微微颤了一下,眼中露出热切的光芒,他努力抑制着自己心中的激动,抬眼望着智缘,缓缓问道:";要举事了么?";";兴许快了。";智缘含糊的说道。

";阿弥陀佛。";明空低声宣着佛号,也不再多问。但是他心中却被智缘的话激起了波浪,一时竟无法平息下来。他微微拨动着佛珠,半晌,方说道:";夏主虽颁布改制诏,然梁氏党羽密布朝堂,百官多数阳奉阴违,除去改汉服汉礼以外,改制之诏,几成一纸空文。三月份之科举考试,因梁乙埋百般阻挠,考生仅五十一人,其中三十八人是朝中官员子弟,九人是各部贵人子弟,平民只有区区三人而已。夏主想通过科举招览人材为己所用,不料各派贵人反而利用此机会,来谋取私利。";明空微微叹了口气,但是神色中,却殊无同情与愤怒之意,反带着几分讥讽。

智缘淡淡一笑,道:";邯郸学步,夏主较之辽主,有若云泥之别。";明空点点头,又说道:";夏主设立讲武学堂,以文焕为大祭酒,主持其事,不料国内派系林立,讲武学堂亦不免成各派争权夺利之所。夏主虽亲任山长,然其中讲官,几乎被梁乙埋与仁多澣推荐之人瓜分殆尽。武官若不肯趋附梁氏或仁多,根本不能进入讲武学堂。文焕到任不足一月,梁太后又找了借口将他调走,夏主的讲武学堂,已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智缘含笑听着,并不插嘴。

自从梁永能与禹藏花麻巡边之后,宋夏边境的形势就变得更加微妙。梁永能到任后,连只鸽子都飞不出西夏的边境,西夏反而不断的派出探子,刺探宋军军情。而禹藏花麻虽然一面不断地向宋朝暗送秋波,又派人主动和董毡修好;一面却也没有放松对边境的控制,使得间谍往来,更加困难。甚至连仁多澣控制的静塞军司,对往来宋夏间的行人,盘查也变得严厉起来。职方馆陕西房,在三月至六月的时候,几乎与国内失去了联系。因此智缘才接到石越的密信,请他亲自走一趟西夏。智缘颇费了一番周折,在横山信众的帮助下,吃了不少苦头,才终于来到兴庆府。到了这之后,却发现这里的情况,其实非常乐观。

明空继续向智缘介绍着西夏的情况,";……至少夏主雄心悖悖的军事改革,以我看来,是遥遥无期。夏国底层之百姓与兵士,因为夏主失信不能真正减少赋役而感到失望,虽则不至于民怨绿色,但依我的观察,则百姓与兵士,亦不会十分支持夏主。而各级官员、各部落的首领、贵人、缙绅,若非漠不关心,便是已明白改制无法成功。加上梁乙埋不断派人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这些人对改制都已不抱任希望。梁乙埋数日以前,曾经请我过府,替他卜卦……他蛰居不出的日子,眼见就要结束了。";";梁乙埋已将箭搭在弓上。";智缘沉吟着,";夏主那方又如何?";";李清诸人,皆不信佛。";明空摇了摇头,";从表面看来,似无异常,夏主与李清众人,看似深陷改制的各种事务当中,焦头烂额,对梁乙埋根本没有足够的警觉。";";那师弟以为我们又要如何应对?";";莫若顺其自然。";明空沉吟了一阵,方压低声音,道:";我有一个想法……";";哦?";明空的双手不停地拨动着佛珠,一面说道:";梁太后与梁乙埋皆信佛祖,对我亦甚为亲厚……";智缘望着明空,悟道:";师弟是说……";";正是。";";也好。";在一瞬间,智缘便做出了决断。

李清接连几个月,都难得露出一丝笑容。改制遇到的困难,超出他的想象。成立讲武学堂,本意是培养一批忠于夏主的中级武官,为重建一只由夏主亲自掌握的军队作准备,但是每一项改革的出台,都意味着新的利益瓜分,连讲武学堂也难逃此劫。各方势力闻风而动,拼命向讲武学堂安插自己人,并且竭其所能地攻击异己。到了后来,竟然所有讲官的名额,都被梁乙埋与仁多澣这两大实力派瓜分殆尽,连文焕都被排挤出来。

李清与文焕盘腿对坐在一间静室之内,轻声读着新科状元郑大恩的一份奏折。";……陛下临朝愿治,欲思革故鼎新,须权归于上。若权不在陛下,则……";";说得真轻易。";李清摇摇头,放下手中的奏折,";如今的夏国,哪可能权归于上?内有太后掣肘,外戚专权;主上欲抗衡梁氏,便不能不倚重仁多,仁多因此而自大,俨然自成藩镇。纵使果真驱除梁氏,焉知仁多不为董卓?";李清放肆的说着,猛然想起文焕是仁多族的女婿,连忙收嘴。

文焕微微一笑,示意李清不必介意。";迫不得已,亦只能倚重仁多。依我之见,主上若想独揽大权,终须仿效辽国。辽主登基以来,便以契丹、汉、奚三族为国之根本,重用汉、奚士人,不仅使国内三大族不致互相仇敌,收恩于上,并可以此牵制契丹贵族。主上若要改制成功,终须倚重汉人。";";没有兵权,终是无用。";李清只觉得文焕的说法,听起来不错,但是实施起来,根本不可行。

";若是组建一只全由汉人组成的军队呢?大夏国内汉人,劲勇并不逊于蕃人。若是建成这样一支军队,由主上亲自控制,又当如何?";文焕突发奇想。

李清眼睛一亮,随即黯淡下去,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反问道:";朝中谁会同意?";文焕也默然。

";如今只有一策可行。";李清咬着牙,几乎是一字一字地低声吐出这句话。";否则,任何改制,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文焕甚至没有抬头,他已知道李清想说什么。";若是失败,又当如何?";李清站起身来,踱至窗边,背对文焕,没有说话。他心里非常明白失败的后果,一旦失败,自己可能会死,夏主可能被软禁成为傀儡。但是,事到如今,还能不赌上一场么?自己真的甘心做一辈子的蕃人么?如果夏国成为一个汉化的国家,汉人在夏国有着光明正大的地位,如同现在的辽国一样,汉人可以穿自己的衣服,用自己的文字,并且分享权利,那么为这个国家效忠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无论如何,李清心里其实是非常地在意,他究竟是象个汉人一样活着,还是象个蕃人一样活着!

如果不能象汉人一样活着,活着的意义也就相当有限。这一刻,李清的心里,有了一种决然。若是这个国家最终也改变不了成为";蕃邦";的命运,那它也没有存在的价值——李清虽然不知道这些词汇,但是他心里却是确然这么想着。

";若真是那样的话,便降宋吧!";李清在心里默默地说着。这个想法冒出来的时候,李清用一种留恋的目光看了一眼窗外的景色。

文焕移过身注视着李清的背影,他并不清楚李清在想什么。这几个月来,他不断的诱导着夏主秉常,坚定他不除梁氏,不能改制的信念,将改制遇到的全部问题,都推到了梁乙埋身上。新科状元郑大恩的这篇奏折,更是恰到好处——这必将进一步坚定秉常";梁氏不除,夏难未已";的信念。

文焕非常期待地盼望着西夏内乱的到来。";但愿石帅已准备妥当。";文焕也在心里暗暗说着。

简单地忠诚于大宋,比起李清那种不自觉地对华夏文明的忠诚,的确要简单得多。

时间的流逝,有时极慢,有时候又极快。

西夏国内的局势,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的紧张,对利益的争夺也越发的激烈,隐隐已显出几分剑拔弩张的气氛来。在七月的时候,一直告病的梁乙埋突然之间宣布病情好转,隐忍了将近一年的梁乙埋,似乎已经确定自己又重新站在了有利的一面,正式上表弹劾李清等人乱国,请求夏主暂停改制,起用元老重臣,驱除倖进之臣。秉常将这份奏折留中,只是派人好言抚慰梁乙埋,叫他";安心养病,莫问他事";.但是梁乙埋既然出了头,便决不肯";莫问他事";.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空气中的风一日凉似一日,天空也似乎渐渐高起来。在以往,这意味着西夏的大军要出动,而宋朝的防秋正式开始。但是,仲秋之时,一桩大事,再次震惊了整个兴庆府,甚至是西夏全国。

九月,董毡突然出兵,抄掠凉州,斩首五百级。禹藏花麻下令守将出兵报复,结果被董毡打了个伏击,折损三百骑!

军报传至兴庆府,朝野之间,弥漫着愤怒、无奈、羞辱的情绪。

梁乙埋要求领兵出征,报复吐蕃,但是西夏国内盛传董毡的出击是受石越密令,目的是警告不肯听话接受宋朝提出的和约的西夏,如果大举出兵,不仅仅不一定能打得赢董毡,反而可能导致宋军趁虚而入。自元昊去逝后,夏蕃之间的战争不断,西夏的确也从未占到过优势。报复吐蕃的打算,就此被压了下来。

但是以兵威雄踞西北,曾经有打败过所有的邻国纪录的西夏,沦落到任人欺负的地步,却始终是无法忍受。战争并且胜利,才是西夏立国的基础。

深感屈辱的夏主,在战报传至兴庆府的第二天,就决心尽快重建铁林军,恢复西夏的军威。冲动的夏主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向民众许下的诺言,西夏在失去了宋朝的岁赐之后,府库资金并不宽裕,而且还要优先满足兴建佛寺、佛像的需要,重建铁林军所需要的资金,已不是西夏的国库所能承受。于是秉常接连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增税,并且强令中产以上之家,甚至贵族出资报效。

不满的情绪如同瘟疫一样在西夏全国范围内蔓延。

大多数西夏人,特别是党项人,会为西夏的战败而感到羞辱甚至怒不可遏,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财产,来为大夏报仇雪恨。大多数普通人,最在意的事情,永远是自己的财产。

更何况,夏主信誓旦旦要减免税赋的诏令,颁布还不到一年。这一年来,税赋并无半分减免,反而要增加一大笔钱,所谓的";改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若只是官员们穿什么衣服,用什么礼仪,这关普通百姓与士兵们什么事?科举与讲武学堂,离普通百姓与士兵们也一样的遥远。

所谓的改革,除非有足够的实力信念坚定的采用极端的手段,否则,想要成功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让大多数人感觉到自己因为改革而受益之前,至少不要让他们感到因为改革而受损害。

年轻的秉常显然不明白这个道理。耶律浚用前一个方式而成功,石越用后一种方式取得成绩,但是秉常却既无耶律浚的决断与实力,又缺少石越的智慧与耐心。

唯一的悬念,只是最后一根稻草,究竟在何时,由何人来压上……

十月十七日。这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霜早已融化,淡蓝的高空如冰一般地澄澈。路边的枫树、杨树,红叶飘坠,承天寺的菊花,正是盛开之时。

五百余人的卫队戒备森严,在这秋天的清晨,更显出几分肃杀之意。

";大病初愈";的国相梁乙埋拜过佛之后,便在明空以及一干僧人的陪同下,去参观承天寺塔。前不久,承天寺迎来了一位高僧的舍利子,便供奉在承天寺塔之内。

";不知道这承天寺塔,较之宋朝的开宝寺塔如何?";站在承天寺塔下,听着铁铃随风作响的声音,梁乙埋的心又开始膨胀起来。宋朝汴京的开宝寺,与相国寺并驾齐名,是东京右街僧寺的首领。开宝寺舍利塔是汴京最高的塔,八角十三层,高达三百六十尺,本是木塔,但是毁于仁宗庆历四年的雷火,在石越回到宋朝之前的二十年,亦即耶元一零四九重建,同样是八角十三层,但是却是琉璃砖塔,因为塔的外表呈铁褐色,俗称";铁塔";.开宝寺塔号称汴京";形胜之所";,若单以高度而论,被焚的开宝寺木塔自然最高,铁塔与承天寺塔却是不相上下,但是随同之人,却毕竟无人知道,又恐说错招人笑话,不便胡谄,一时间竟然全都瞠目结舌。

明空也是怔了一会,忽然灵机一动,笑道:";好叫国相得知,敝寺正有一个宋朝高僧西游,在此挂单。若唤他出来一问,便可得知。";";噢?宋朝高僧?";梁氏一门,都极为崇佛,梁乙埋立刻笑道:";既有高僧在此,怎不早点请来相见?";";只恐唐突国相。";明空笑道。一面向小沙弥吩咐道:";快,去请法明大师。";法明却是智缘在承天寺塔挂单用的假法号。见着小沙弥应声去了,明空又向梁乙埋笑道:";这位法明大师,早年学道,通晓易理,后皈依我佛,佛法精深。真是天授之人。";梁乙埋听到这话,心中一动,又问起";法明";的情况,明空一一回答。二人说得一阵,便见小沙弥引着一个须发皆白的僧人,缓缓过来。梁乙埋料是法明,忙整了整衣冠,郑重相迎。果然,便听明空合什向那个老僧人躬了下身子,道:";师兄,这位便是大夏国的国相,国相好善乐施,亲近佛门,亦是我佛有缘之人。";";法明";脸上却是波澜不惊,只向着梁乙埋微微一礼,宣一声佛号,朗声道:";阿弥陀佛。贫僧法明,见过国相。";";高僧不必多礼。";梁乙埋亦合什回礼。

明空在旁笑道:";师兄自宋朝来,可知这承天寺塔较之开宝寺塔,孰高孰低?";";塔之优劣,不在高低。";";法明";淡淡回道。";山在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塔之高下,又何足道?";";大师高明。";梁乙埋连连点头,笑道:";我等俗人之见,让高僧见笑了。";";岂敢。";梁乙埋虽是国相,";法明";却始终保持着淡然的态度,言语中并不因此而加以辞色。

";听说大师精通易理?";梁乙埋含笑注视明空。

";天下之大道,并无二致。儒释道三教,亦是同源。以易之无穷,贫僧岂敢说精通易理,不过粗晓一二而已。";";大师过谦了。";梁乙埋笑道,";不知我是否有缘,求大师片言指点?";";法明";目中霍地精光一现,看了梁乙埋一眼,随便又眼帘垂下。";国相是想问卦、看相、还是测字?";";大师自南朝来,便测字罢。";梁乙埋笑了笑。早有随从捧了文房四宝过来。梁乙埋提笔沾墨,沉吟着,实则梁乙埋并不通擅文墨,他能写出来的汉字,并不太多,至少比他认得的少很多。他想了一会,在两个随从捧着白纸上,挥笔写了一个草书的";去";字。他素来听人说某人写字";力透纸背";,却不晓其意,只是写起字特别用力,写到最后一笔之时,手腕用劲,竟然将纸给戳破了。写完之后,梁乙埋又端详了一下,自觉颇为得意,方得意洋洋地将纸交给";法明";.

“法明”接过纸来,仔仔细细看了一眼,便将纸张认认真真的叠好,放入袖中。梁乙埋与明空莫测高深地望着“法明”,都不知道他在弄什么玄虚。

“国相,可否借一步说话?”沉默了一阵之后,“法明”终于开口了,语气十分的小心郑重。

梁乙埋疑惑地望了“法明”一眼,心忽然“怦怦”地跳动起来。他点了点头。明空立刻引着二人,进到承天寺塔内,将众人隔在外面,然后自己也退了出去。

“法明”这才从袖中抽出那张纸来,指着那个草书的“去”字,眯着眼睛,笑道:“国相看这个‘去’字,象什么?”

梁乙埋接过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看了一眼,茫然地摇了摇头。“还望大师赐教。”

“国相以为象不象一个‘天’字出头?”

梁乙埋依言再看一眼,果然,草书“去”字,便如同一个“天”字出了头。他点了点头,心脏却跳得更剧烈起来。

“法明”也郑重地点了点头,双手合什,意含双关地说道:“阿弥陀佛。国相欲行之事,便是要‘天’字出头,破‘天’而出,且可居‘天’之上。”

“敢问大师,这是凶是吉?”梁乙埋听懂了“法明”的话。

“大吉。”

梁乙埋心中大喜,但是却还有几分将信将疑,毕竟这个“法明”他不知虚实,也不知道他是瞎矇还是的确有几分神通。不料“法明”沉吟了一会,又说道:“然则大吉之前,必有凶事。”

梁乙埋大惊,忙问道:“为何?”

“国相写这个‘去’字之时,将纸戳破,此为不吉之兆……有句话,贫僧不知当讲不当讲?”

“大师尽管直言。”梁乙埋素来迷信,此时心中有事,不免更加忐忑。

“贫僧曾夜观天象,月乘右角,此亦为不吉之兆。《荆州占》曰:月乘右角,后族家及将相有坐法死者……”

“啊?!”梁乙埋不由得失声叫了出来。

“天事难知,人事难料。贫僧初观此象,以为是应在大宋高遵裕身上。遵裕逃过此劫,且遵裕事在前,天象在后,贫僧便以为或是遵裕事又有反复亦未可知。而《荆州占》、《河图帝览嬉》又皆言,月乘右角,兵起。贫僧又疑它是应在西北兵事之上。但是……”“法明”摇头叹了口气,道:“月犯东方七宿,从来都是大凶之象。但应在何事之上,凡人难以预料。国相写这个‘去’字,本是吉兆,或者天象不过是示警,又或者此天象毕竟应在兵事之上。”

“法明”虽然说得含含糊糊,但是梁乙埋向来信奉这些事情,心中不由大为惊骇。不过回念想到自己相字得了个吉兆,总算稍稍心安。他却不知他相字其实也是凶兆,不过“法明”故意把顺序颠倒,说他是先凶后吉。

“那敢问大师,我当怎生应对?”

“贫僧不过是方外之人,岂知世间之事?”“法明”摇了摇头,道:“国相在大吉应验之前,小心防范便是。若依贫僧之见,国相非夭寿之相,必应吉兆。只是吉兆之前,亦难免有一凶事。”

梁乙埋心又放下去一点,“多谢大师指点。不知大师是否有留,在敝国盘桓数年,弘扬佛法,我也可以时时请教……”

“多谢国相盛情。待贫僧自西天归来之时,必再拜贺国相。”

自承天寺出来之后,梁乙埋心神就一直不能安定。后来与明空的交谈,又让他知道了“法明”的许多神通,明空在西夏佛众之中甚有威望,是梁乙埋认可的高僧,西夏国对他的敕封,还是梁乙埋颁布的。而“法明”又是明空所拜服的高僧。梁乙埋听“法明”讲了一阵经文,也认为这个“法明”佛法精深,只在明空之上——一个这样的人物,所说的话,在梁乙埋心中,无疑是极有份量的。

“破天而出,立天之上。”梁乙埋骑在马上,嘴角不禁流露出笑容。不是高僧,如何能一口说中自己的心事?只是万万不能让这个高僧和秉常见面,不过,秉常他们现在也没有空见和尚吧?联想到那个凶兆,梁乙埋还是决定要小心,一定要防备着万一才成。

卫队在前面开路,路上的百姓早被赶开。离相府只有三四条街的距离了。忽然,一阵巨大呼啸声裹着一团黑黝黝的东西,从空中向梁乙埋飞来……

“刺客!”

“刺客!”

士兵的呼声叫起一团。梁乙埋下意识地往马下一扑,翻身滚到马下,尚未抬头,便听到一声重物砸地的巨响,碎石与肉泥溅得梁乙埋满头满脸都是——一个亲兵当场就被一支巨大的铁锥砸成了肉泥!

但梁乙埋根本来不及看清楚这些,弩箭发射的声音,在屋顶、坊墙后响起,几十个亲兵未及反应过来,当场就被射杀。梁乙埋早被吓得说不出话来,整个身子都在地下蜷成一团,完全不受控制地颤抖着。国相府的亲兵死命地围成一团,护着这个被吓得魂飞魄散的国相,两个队长指挥着亲兵,依托战马,向刺客还击。

“刺客只有几十人!”梁乙埋的卫队长宁葛是个身经百战的西夏武士,他一面护着梁乙埋,一面很快就从刺客的突然袭击中回过神来。“罗庞,带队左边!折四,右边!别放跑一个!”

随着宁葛的吼声,两队人分左右两路,向刺客埋伏的坊墙后包抄过去。其余的卫队则在宁葛的大声喝叫之下,不断的射箭反击。很快,人数占优的相府卫队在火力上压倒了对方,刺客开始且战且退。

“不要放走刺客!”宁葛脸上横肉狰狞,高声吼道:“把坊门堵起来,坊内的人都不准出去。妹讹,你带五十人追杀。其余的,随我护着国相回府。”

“是!”一个身着黑色铠甲,高大粗壮的汉子应声而出,大吼一声:“随我来。”带着几十个卫士,朝着刺客后退的方向追了过去。

被亲兵扶起来的梁乙埋,这时候总算是惊魂稍定,嘴里兀自不停地说道:“真神人也!真神人也!”

刺杀梁乙埋的行动并未得逞,二十几名刺客,有十几名当场被梁乙埋的卫队格杀,其余几个人也都自杀了,没有抓到一个活口。但是梁乙埋却不愿意这么善罢干休,兴庆府全城大索。刺客埋伏的两个坊内数百户居民,不论无辜与否,男子全部处死,女子全部抄没为奴。仿佛是长久沉默后的爆发,大安五年最后的几个月,兴庆府陷入一片血腥之中。梁太后震怒,梁乙埋誓言要查出幕后主使,否则绝不罢休。于是,不断的有人被怀疑与刺客有牵连,被抓出去处死。

大安六年到来之前,已有千余人因此被处死或者抄没为奴。人命比狗都卑贱,没有审判,不需要证据,一语牵涉,立时抓捕拷打,宁可错杀,决不漏过。

没有人可以阻止这一切。梁乙埋就是要用无辜百姓的鲜血,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并且树立自己的威势。

但这种淫威能不能吓住他的敌人,却只有天知道。

***

在同一段时间,宋朝的都城汴京,也发生了一件意料之中的大事——熙宁十二年冬十月十四日(己酉日),太皇太后曹氏陷入昏迷当中。

“娘娘,娘娘……”慈寿殿内,不断有人低声抽泣呼唤。太医们低着头,轻手轻脚地快速出入殿中。所有人心里都明白,太皇太后的寿年到了。但是,没有一个太医敢在此时触霉头。

皇帝赵顼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立时宣布停止视事,亲自到慈寿殿来伺候。朝廷的大臣们,心照不宣的准备着拜谒景灵宫,祷天地、宗庙、社稷等等事宜。甚至有些伶俐人还开始期望“德音”,在这个时候,皇帝是有可能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祁福的……

不过这一切与清河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有不少人羡慕着清河,她受到的待遇,甚至比公主还显得亲贵。此刻被允许在慈寿殿侍奉的,除了皇帝、高太后、向皇后与朱妃外,便只有蜀国公主与清河郡主两个人。连昌王赵颢与嘉王赵頵两个亲王,都只能在殿外候着。

以为皇家就没有亲情的外人是无法理解清河的痛苦的。

自己深爱的丈夫战死在环州,甚至没来得及看上他的亲生儿子一面,紧接着,一向很宠爱自己的太皇太后,又要撒手人寰,这种痛苦,对于清河这样的女子来说,实已是无法承受之重。

狄咏的死讯,清河是在顺利生下孩子后一个月,才被告知。清河开始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石夫人从产前到产后,陪了自己整整四个月。还特意派人将包夫人程琉接到京兆府陪她解闷,每个月从汴京千里迢迢送到京兆府的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赏赐甚至有三次……清河虽然感觉到有点不合常理,但是她并没有向最坏的方面去想。当孩子生下来后,她还在幸福的憧憬着狄咏以后会给他们的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将来是让他学文还是习武?

但是孩子满月后,当清河无意中翻出一张过了时的《秦报》之时,才发现,原来天地早就坍塌了。狄咏每个月都一封简短的家书,中间停顿了一个月,但之后立即补上了……清河重新检查这些间短的家书之时,才发现原来都是石越专门找人模仿狄咏的笔迹写的。

在清河的逼问下,梓儿终于告诉了她事实。

也许是事情其实早已过去,清河甚至都没有哭泣。但是她心里面要忍受的痛苦,却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皇室与石越夫妇,的确是在煞费苦心的保护自己,但是她为什么就没有资格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深爱的丈夫的死讯?

现在,她连痛不欲生的权利都没有。因为她又有新的责任——她要抚养自己的孩子。

一向被人视人乖巧懂事的清河,默默承受了痛苦。但是直到现在,她没有完全接受狄咏已死去的事实。有时候做事时,突然就会觉得,狄咏正站在她身后,默默地望着她。但等她回头,却是空无一物。

很快她接到太皇太后与皇太后的懿旨,回到京师,与柔嘉一道住进了静渊庄。失去了丈夫,至少还有亲人,还有一向宠爱自己的太皇太后。

但是,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太皇太后,又将要弃她而去。

在别人眼中,曹太后是贤明的太皇太后,精擅权术的女人,反对新法的顽固老太太……但是在清河的眼中,曹太后始终是疼爱自己的祖奶奶。皇室的确有勾心斗角,有尔虞我诈,但是世间任何一个普通的大家族,不都有同样的勾心斗角与尔虞我诈么?

这些,并不能阻隔亲情的存在。

大宋的皇室,与一个普通的大家族,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清河也许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到这些,但是她的心里,却的确是宽容的对待发生在宫廷中的事情。她的确是“乖巧”,她懂得人情世故,但是她自己并没有陷入所谓的“人情世故”当中,她的“乖巧”,是因为她的理解与宽容,还有她对亲情的珍惜。

但,这不是外人所能理解的。

在带着成见之后,她的任何一举一动,都只会被视为有心计,处世圆滑。所有,没有几个人会真正相信她的悲伤,她的痛苦。

接连失去两个至亲的人的痛苦。

“十一娘。”蜀国公主轻声推了推清河,宋朝的公主,有刁蛮任性得让人瞠目结舌的,也有温柔贤淑得让人不可思议的,但却没有一个公主让人感觉到可恶——蜀国公主就是属于那种温柔贤淑得简直不象一个公主的女子。“你去休息一会吧。你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先回静渊庄看一眼孩子。”

清河摇了摇头。她几天前就进宫侍疾,的确很挂念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本来就没什么母乳,孩子是由乳母喂养,柔嘉也懂事许多,至少可以放心得下。她没有机会陪狄咏走完最后一段,至少希望陪着太皇太后走完最后的人生。

蜀国无奈地望了她一眼,在心里叹了口气。她不知道是该羡慕清河,还是该同情清河。

殿外。满眼血丝的赵顼红着眼睛向侍立在阶下的文彦博、吕惠卿几个辅臣下达诏令:“明天罢朝一日,朕拜谒景灵宫,卿等分别向天地、宗庙、社稷祷告。”

“遵旨。”

“陛下放心,太皇太后吉人自有天相……”

赵顼点了点头,却没有听完这句话,转头对李向安说道:“召翰林学士张璪觐见。朕另有旨意,今日学士院锁院。”

“遵旨。”李向安接旨去了。

文彦博与吕惠卿等人都将头低了下去,这些人心里都知道,学士院锁院,皇帝多半是准备大赦天下了。只是皇帝显然也是在心神不定,本来这样的举措,自是不宜当着众多辅臣的面说出来的。万一事先泄了密,岂是小事?

文彦博在心里暗暗记着在场之人的官职与姓名,预备着万一。这位三朝元老、枢密使,时时刻刻都不忘以国事为重,他没有时间为曹太后的即将离世而悲痛,虽然文彦博很惋惜大宋即将失去一位贤明的太皇太后,但是事实无法挽回之时,他也会坦然接受。文彦博心里真正担心的,是太皇太后在此时逝世,而种种迹象表明西夏似乎又将有千载难逢的机会,为这一刻准备很久的宋朝,会不会因为国丧而丧失这次机会?墨绖用兵,毕竟是犯忌之事。

但这一切,文彦博当然只敢压在心底。

果然没有出乎众人的猜测。十五日祷福之后,紧接着,皇帝就颁布了德音,宣布大赦天下,天下囚犯,死罪减一等,流罪以下全部释放,希望这些功德能够为太皇太后换回一些阳寿。

但是生死的规律,虽帝王之尊,又无法改变。

太皇太后在病榻上昏迷了六天,中间只有短暂的苏醒,到了乙卯日,即十月二十日,太皇太后却突然清醒过来。

所有人都知道,这已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曹太后带着几分疲惫环视榻前诸人,“哀家想和官家说几句话,其余的人先退下吧。”

众人应声退下,很快,寝宫内只剩下曹太后与皇帝。

“哀家很快要去见仁宗了,大宋有官家这样的皇帝,哀家很放得下心。”曹太后的语气很达观,“曹家是功勋之家,家产丰厚,哀家死后,陛下不必赏赐。丧事能简则简,不必铺张。百姓戴孝一日,一日即可,不要过于扰动百姓。孝道不在这里,哀家愿官家学汉文帝。国家要花钱的地方正多……”

“娘娘……”赵顼不由得哽咽起来,想说什么,却卡在喉咙上,说不出来。

“死生有命,何必悲伤。”曹太后甚至微微笑了笑,她说话还是很吃力,甚至有点断续,但是眼神却很清沏,“只要官家时时体验百姓疾苦,善纳忠言,做个好皇帝,哀家死了,也很高兴。”

“娘娘放心,朕一定会做个好皇帝。”

曹太后微笑着点了点头,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司马光……范纯仁……是社稷臣……官家当倚赖之……祖宗遗训……莫、莫让石越没了好结果……”

“朕记得了……”赵顼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告诉十一娘,哀、哀家知道她的苦、苦……”曹太后的话终于没有说完,她的手臂无声的滑下,双眼永远地闭上了。

哭声从慈寿殿中传出,很快,便传遍了整个汴京城。

熙宁十二年冬十月乙卯日,太皇太后崩。诏易太皇太后园陵曰山陵……辛酉,命王珪为山陵使……

第7节 上第5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三)第19章 黄金错刀白玉装第10节 吕氏复出上(02)第十章第15章 天机云锦用在我(三)第22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第十一节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十节第28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第14章 两河百郡宋山川第11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第六章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第六章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一)第4节 集英殿风波中(01)第11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第1节 熙宁二年(上)第21章 云重阴山雪满郊第一章第24章 天下自古无能才第10节 上第28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第20章 关河迢递绕黄沙第30章 自古和亲诮儒者第13节第3章 上第9章 上第一章第1节 熙宁二年下(02)第28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第三章第八章第15章 天机云锦用在我(二)第22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第16节 十字(一)第1节 下第四章第14章 两河百郡宋山川(三)第十章第3节 终南捷径中(03)第5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四)第16节第十二节第九章第8章 上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三节第七章第28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第8节 离间计(下)第14章 两河百郡宋山川(三)第15章第14节 匪斧不克(下)第十四章第14章第一章第13章 一夜大雪风喧豗(四)第2章 上第9节 下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四)第27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第15章 天机云锦用在我(三)第六章第35章 平昔壮心今在否第7节 拗相公中(01)第10节第二十二章第7节 ?拗相公(下)第30章 自古和亲诮儒者第31章 与昔一何殊勇怯第30章 自古和亲诮儒者第20章 关河迢递绕黄沙(二)第34章 谁其当罪谁其贤第3章 谁持白羽静风尘(一)第二十四节第2节 下第二 卷尾声第31章 与昔一何殊勇怯第6章 下第33章 山河百战变陵谷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四)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第二十章第六节第六章第31章 与昔一何殊勇怯第3章 上第13节 婚姻大事(下)第3节 终南捷径上(03)第25章 河潼形胜宁终弃第四章第4节 集英殿风波下(2)第6节 下第26章 真刚不作绕指柔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