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山河百战变陵谷

十月入冬的河北,鸡鸣一遍的时候,天还是黑蒙蒙的。但环州义勇都指挥使何灌却已经从床上起来,披挂整齐。当他走到营中校场的时候,他的三百余名部下,已经牵着各自的战马,整整齐齐的在校场中列队等候。扫了一眼这些部下,何灌的心中,不由泛起一丝苦涩来。

当初他们从环州出发的时候,是整整一千人,到达河北的时候,实际有九百六十四人,屡经大战,一大半熟悉的面孔都已从面前消失,除去不到两百名被送往东光养伤的伤员,到如今,便只剩下了这么点人马——其中还有相当的人马,是在他们攻下饶阳之后损失的。攻取饶阳后,何畏之给了他们一个几乎是九死一生的任务。他们要靠着简单的地图,分成一个个的小队,穿过人生地不熟的河间府,往东直达君子馆,往北要渡过几条河流,深入博野。他们负责刺探辽军的情报,以便宣台可以随时掌握辽军的动向,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既要小心翼翼的避开辽军的大队人马,又免不了会与小股辽军遭遇,发生恶战。许多人就此失踪,一去不返。

直到三天前,也就是十六日,因为辽军突然侦骑四出,加强了对肃宁、君子馆周边地区的精戒,环州义勇意外折损了十余人,何畏之才不得不下令暂停行动。这让何灌暗暗松了一口气。自从与辽人作战以来,功劳薄上,没少记他的名字,几天前,雄武一军的都行军参军褚义府特意来恭喜,他打听确实,宣台叙功,他因屡立战功,升了两阶,很快就将荣迁翊麾校尉,只待朝廷批准了。大约战争一结束,他就会离开环州义勇,去某处担任军行军参军或者营副都指挥使——褚义府之意,大约是想试探他的口风,希望他去雄武一军。而仁多观国则更加直接的告诉他,不必去理会褚义府的拉拢,即使他战争结束后止于翊麾校尉,唐康也会荐他一个兵部主事的职位——由武资转文资,虽然必须要降一阶,但任谁都知道,何者更有前途。大宋的七品官不知道有多少,能在六部中谋个主事差遣的又有几何?但是,何灌却并没有很高兴的感觉。这几日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一些琐碎的杂务。自从熙宁以来,大宋朝对军队制度进行了许多的改革,有些变化是微不足道的,比如普通士兵薪俸、奖赏的发放方式——但这些细节上的完善,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却关系重大。环州义勇有不少士兵的薪俸是直接由家属在环州州衙支领的,但也有一部分将士却是随军支领,还有许多人的奖赏也并未支领,而只是记在账上……何灌一笔笔的将这些账目理清,以便日后能将这些钱,交到战死将士的家属手中。

领着这三百余人出了早*——这是环州义勇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习惯——此时包括神射军在内,其余各军的将士都还没有起床。何灌让士兵们回营歇息,等着开早饭,自己则亲自带了几个人去滹沱河边取水。远远的,还没到滹沱河边,何灌忽然听到脚下“咔嚓”一声,他心中一动,弯腰低头看去,却见他的一只脚正好踩在一小块冰上。他拎起一块冰片来,看了看,又抬头望了望西边的滹沱河。码头一带,靠着岸边,密密麻麻停了许多运粮的小船,还有几个人正摸黑朝这边走来。

何灌连忙丢掉手中冰片,迎了过去。那几人见着何灌,都吃了一惊,慌忙朝他行礼。何灌打量他们一眼,识得有一个人是东光来督运粮草的陪戎校尉,因问道:“你们这是去哪?”

那陪戎校尉欠身回道:“回何将军,下官是去何昭武请令的。”

“请令?”

“是。昨晚刮了一夜的北风,河边的水洼都结冰了。老梢工都说这滹沱河结冰也就是一两日的事了,船若不划回东光,便要冻在这儿,哪里也去不了。”

“那你们去吧。”何灌点了点头,他才朝河边走了几步,忽听到身后有快马疾驰而来,他停下脚步,转头望去,却听一个熟悉的声音在马上喊道:“宣节,宣节!”却是他军中的一个亲兵。那亲兵策马跑到跟前数步,便勒住坐骑,翻身下马,小跑过来,禀道:“宣节,昭武召见。”

何灌不敢怠慢,连忙骑了他亲兵的战马,往饶阳城驰去。

他赶到何畏之行辕时,见行辕内外,平静如常,通传之后,进到中厅,也不见何畏之麾下其余诸将,只有何畏之一人背着双手,在看一幅画在丝绸上的地图。何灌参见已毕,便叉手侍立一旁,听何畏之问道:“仲源,来的时候,你可发现今日有何异常么?”

何灌一时也不知道何畏之问的是什么,小心回道:“下官并未发现别的异常,只是方才去到河边,发现河边的水洼已经结冰……”

“你去了河边?”何畏之赞许的点点头,道:“昨夜骤寒,非止是河边的水洼,行辕旁边的池塘也结了一层薄冰。”

“不过河水尚未冰冻……”

他话未说完,何畏之已经皱起了眉头,打断道:“仲源,为将者,切不可刻舟求剑,拘泥不化。”

何灌被何畏之突然一顿训斥,脸上羞红,一时不敢再说话。

何畏之严厉的看了他一眼,语气稍转缓和,又说道:“自从我大军与辽人对峙以来,自宣台以下,众将聚议,皆是以为辽人退兵是迟早之事,而退兵之时机,必要等待河水结冰……”

“仲源你如此想,亦不足为奇。但日后你若独领一军,便要时刻记住,所谓辽人退兵云云,不论多有道理,直到辽人真正退兵之时,这也只是我辈一厢情愿的推测。这天下并无未卜先知的神仙,只要是推测,便难免有意外。若忘了这个意外,便难免要吃大亏。你一人之死,一人之辱,不算什么,然累及国家,到时候就将你千刀万剐,亦无法弥补。”

“昭武教训,灌当牢记于心。”何灌几乎羞愧得无地自容。

何畏之这才点点头,又叹了口气,说道:“以仲源之材,他日必为国家大将。只盼仲源那时能记得,文官忠于朝廷,不过死谏而已,一死则名节全。然武将却不同,身为统军大将,只要兵败,便是辱国。你便战死沙场,不失大节,那也是有负国家。”

“下官一定铭记。”

“以眼前之事来说,辽人便是退兵,这河水冰冻,亦只能是大概言之。辽主与韩宝虽然相距不远,然到底已被我军分割两部,所谓约期退兵,那只能是纸上谈兵。瀛、莫一带,辽人有大批的掳获、辎重,还有数万被掳军民,辽人果真要退兵的话,瀛、莫之辽军必会先走。他既要先走,便不能坐等河水真的结冰。”

何灌已经明白何畏之话中之意,“昭武是说辽主与耶律信可能已经开始退兵?!”

“辽军突然加强精戒,绝非无因。”何畏之断然说道,“不过辽主若果真开始退兵,也瞒不了多久。某不是虑其退兵——耶律信若肯老老实实退兵,于我军倒是一件好事。以大宋如今的能耐,真能吃掉韩宝,便是肚皮也将将要撑破了。况且若真能全歼四万辽骑于唐河之畔,那便是契丹建国以来前所未有之败。如此功业,亦不让于卫霍了。”

何畏之这番话,何灌心里却不甚服气。他此时不过二十七八岁,也是年轻气盛之时,只不过他性格沉稳,又在上官面前,自是不会出言反驳。何畏之却不知他心里在腹诽,他所学虽然也算是纵横家一路,可以性格来说,却也是惜言如金的,不过对何灌怀有惜才之意,才如此多费唇舌。

又说道:“现今可虑者,一是耶律信并不肯老老实实退兵;一是辽主若退兵,章参政与阳信侯贪功追赶。”

何灌不由大感诧异,问道:“昭武是否过虑了?河间兵马精壮,阳信侯虽统兵未久,却颇得众心,纵是与辽主列阵而战,亦未必能吃多大的亏,何况是追击?”

何畏之瞥了何灌一眼,轻轻摇头,长叹一声,道:“仲源如此想,亦不足为怪。岂止是仲源,但是宣台子明丞相,亦是如此想。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阳信侯善抚部众,将士亲附,能得死力,此是阳信侯所长。然阳信侯的短处,却也正是过于仁厚,其能将兵,却不能将将。某对阳信侯知之甚深,其一生领兵,最多不过一营将,如今却统数万之众,要令众将服膺,如臂使指,非其所长。是以其在河间,自保有余,至于进取,则无能为也。”

“纵是如此,河间尚有章参政……”

“章参政虽然亦算知兵,然其为人刻薄严苛,能用法而不能用仁。剿梅山蛮或可,将数万之众,与契丹战,亦非所长。”

“二人不能取长补短么?”何灌问道。

“这二人若能合成一个人,便是一时名将。然两个人便是两个人,倘只有一人还好,二人皆在,河间众将,只会怨章参政,而轻阳信侯。此二人若仅是守成,休说是耶律信,便是韩信复生,亦奈何不得,若图进取……”说到这里,何畏之不由得摇了摇头。

何灌却是将信将疑,道:“既是如此,昭武何不谏之?”

“某劝谏便有用么?”何畏之冷笑一声,“这都总管之任,便是子明丞相,亦不能完全作主。章参政素来刚愎自用,现今又是简在帝心,我何畏之何许人也?其岂肯听我之谏?他方欲立功使皇上知道,此时劝谏,他非但听不进去,反会更加急迫。劝谏之人,亦会招致他的忌恨——旁人忌恨我,某是不怕的,然若得罪章参政,某却没有这个胆子。”

“那阳信侯……”

“阳信侯会违背章参政的命令么?只要不违背他所谓的‘忠义’,便是明知必败,他亦会不折不扣的去执行罢?”何畏之讥道,“仲源日后可莫学阳信侯。武人的大义,是要不择手段,为朝廷赢得胜利。若不能打胜仗,再如何仁义礼智信,又有何用?”

何灌唯唯应着,心里却始终是将信将疑。不过他此时能肯定的是,何畏之与田烈武,的确也算是代表武人两种信念的极端。

何畏之讥讽完田烈武,这才又说道:“河间府的闲事,某管不了,只好听天由命。可耶律信若不肯老老实实退兵,某的麻烦便大了。我饶阳这数万之众,便是为了切断韩宝与耶律信之联系的。结冰之后,韩宝不仅可以北渡唐河,还可以东奔与耶律信合兵,到时候,我军便要挡住他东奔。否则,一切经营,皆成流水。阻挡韩宝还好办,若耶律信遣数千人马,自东而来,与韩宝夹击于我……”

“阳信侯当会牵制……”

“牵制!哼!”何畏之轻哼了一声,“对友军,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若完全不信任,这仗也没法打。可若太过于信任,只怕世上无后悔药可买。”

这个时候,何灌已经隐约猜到了何畏之召见自己的用意。

果然,便听何畏之问道:“仲源知道某为何要你将环州义勇全部召回来么?”不待何灌回答,他又接着说道:“因为环州义勇已经只余下三百余骑,再也损失不起了。我兵力有限,不能分兵去应付耶律信的夹击,这桩大事,便要落在仲源的环州义勇身上。”

何灌心中暗暗叫苦,极勉强的说道:“可下官麾下,已只有三百余人。”

“对环州义勇来说,足矣。”何畏之不以为意的说道,说罢示意何灌凑到地图前面来,用手指着唐河的一条支流——原来其时唐河由太行山发源,流经灵丘、定州、祁州、安平、博野,转而往北,在高阳关北部注入诸水泊与南易水,但此河的流经博野时,却又分出一条支流,连通饶阳以北的滹沱河北流,这一条支流,不仅分出许多的水量注入高河,而且正好便在肃宁的南面,切断了肃宁与安平之间的陆路交通。

“木刀沟几乎不可能*辽骑。”何畏之说道,“要*韩宝,能凭借之地利,惟有唐河。真宗皇帝时,为防御契丹,在河北采取层层布阵之策,重兵集于大名,前锋便在唐河。当年层层布阵其实并无不妥,只是其时骑兵太少,各阵之间,只能各自为战,凭着坚城硬寨,与辽人周旋,却不能主动出击,与辽人野战,是以到底还是被辽人避实击虚,绕道而过。是以当年唐河无甚大用。不过如今却是时移势转,这区区一道唐河,便可以让韩宝坐困穷途。”

“耶律信若要遣兵来接应韩宝,自然要从此处渡河。”何畏之指着地图上唐河的那段支流,眼中尽是寒意,“平时某遣快舟携硬弩往来巡视,防止辽人悄悄搭设浮桥,尽可能阻隔其往来联系。结冰之后,快舟便不能用了。此时便也阻隔不了辽军往来。因此某要仲源率本部人马,携数日之粮,先行潜伏至此处。”

何畏之的神色变得严峻,语气也转成了不容置疑的命令,“此前某已经报请宣台,令工匠在东光赶制了数千枚炸炮。这些炸炮无甚大用,然使用得当,勉强可以*住这一二十里河段。埋设炸炮需要神卫营,这十余年间,神卫营的人力物力,几乎全用于火炮,便是在各神卫营,擅长埋设炸炮的人,也不会太多,多半都是当年参加过伐夏之役,如今大小也是个校尉了,这些人某便是向宣台讨要,宣台也不会给。而除了神卫营……”

何灌露出会心的笑容,笑道:“除了神卫营,擅长炸炮的,便也只有我们环州义勇了。”

“正是。”何畏之点了点头,严肃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意,“不过这炸炮麻烦之极,一阵雨雪,一大半都会报废。也不能过早被辽人发觉,他们若有了准备,破解起来亦很容易。这数千枚炸炮不止是花了朝廷一大笔缗钱,而且调用这些工匠,等于少造了许多霹雳投弹。若是便这么报废了,或是被辽人轻易便破掉,这仗打完之后,只怕这没么容易撕掳清楚。”

“昭武尽管放心。”有了这数千枚炸炮,何灌此时的底气立即充足多了,心中马上想出一个计策来,笑道:“下官偶得一策,当可策万全。”

河间府。

面积并不算很大的河间城内,如今密密麻麻的,驻满了军队。除了田烈武的云骑军、苗履的宣武一军、张整的铁林军以及驻守河间的神卫第十六营四只禁军以外,还有一支所谓的“河间兵”——这只部队最初只是章惇招募的巡检,在章惇东山再起,再拜参知政事工部尚书兼宣抚副使之后,便循各地之例,改名为“河间兵”,兵力也迅速扩充到一万人,稍嫌寒碜的是,这支“河间兵”只有二百余名骑兵。

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宋朝便一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软胁——他们无法快速的补充损耗的骑兵与战马。而因为社会结构与兵制的不同,宋朝是不可能存在“家丁制”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绝大部分骑兵,都是不可能有所谓的“辅兵”的。这个特点进一步加剧了宋军的损耗。

而他们的对手——辽军传统上不仅每名正兵配备两名家丁,而且这两名家丁中,有一名是可以骑马作战的,当进行攻城作战或者重要的攻坚战时,辽军便往往使用家丁担任冲锋陷阵,因此辽人常常极为得意的自夸他们的正兵很少损失。

虽然辽军的这个传统其实早已崩坏——当萧佑丹重新整顿宫卫骑军制度之时,即意味着辽人的传统早已经不能持续——但辽军的家丁制,仍然部分的保留了下来。尽管在辽国,生活习惯与社会结构同样正在发生无法逆转的巨变,哪怕继续维持一个可以骑马作战的家丁,也已经不可能做到。事实上,萧佑丹能够成功改造宫卫骑军制度,使其重新复活,便已经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奇迹,任何人都无法要求更多。

但是,正如在历史中无数次出现过的那样,传统仍然具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生命力。在一些个别的宫分军中,仍然拥有能够骑马作战的家丁。即使在传统已经崩坏的宫分军中,家丁的意义,也不仅仅是提供骑马轻装步兵或者后勤运输人员,他们是一种更全面的辅助兵种,不仅平时可以令其主人得到更多的休息,以专注于作战,在关键时刻,家丁们还能保护他们的主人免于战死、受伤,或者更快的康复。

而对于宋朝来说,这却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军事制度,而是要求宋朝改变其骑兵部队的社会阶层——既便如此,可能也还不够。因为在宋朝普遍实行的是契约奴婢制度,除了一些例外或者是品官阶层,奴婢对主人的依附性已经普遍降低。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家丁制”,而在于宋朝有限的骑兵兵源与战马储备。尽管这方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都不可能达到辽国的水平,可在绍圣七年的时候,宋朝这方面的状况几乎可以称得上窘迫。

这个软胁令得短时间内,石越竟然无力补充骁胜军的兵员,更加无法重建拱圣军。

而在河间府,更是对比鲜明。

宣武一军与铁林军虽然在辽军的作战中也有不小的损失,却总是能够迅速的就地补充兵员——甚至不需要降低他们对身高等等各方面的要求。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宣武一军与铁林军薪俸优渥,其最普通的士兵的收入,也已经足够维持一家五口在汴京的温饱生活,按绍圣初年最终确定的兵制,普通节级士兵十到十五年后必须退役,到时即使不愿意去朝廷安置垦田的地区,十几年下来,只要节省一点,也能攒下一笔钱来,回河北购置几亩薄田,绝不成问题。更何况宣武一军与铁林军财大气粗,只要被其征募,当即便发给总价达到数十贯的粮食与财物,做为安家之费用。这对于河间府内那些朝不保夕的逃难百姓来说,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但这显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同在河间的田烈武的云骑军想要征募新兵却困难重重。云骑军的薪俸虽然要低一些,但河间府的物价也远不及汴京,加入云骑军亦不用背井离乡,倘若云骑军只是一只步军的话,其吸引力绝不应在宣武一军与铁林军之下。可现实却是,田烈武想要补充一点兵员,比神卫营还要困难。

困难来自很多方面,而且几乎都无法解决。首先田烈武没有足够的战马。有时候,在战斗中的损失,战马的损失比骑兵更大。云骑军原本是一人两马,如今已经变成了两人三马。并且,他也不能临时征募从来未骑过马的士兵,从头训练。于是,他只能开出赏格,吸引会骑马的壮士带着自家的马来投军。同时高价收购民间马匹。

这样做并非全无效果,但对于想要重建第一营的田烈武来说,失望仍然不可避免。

最终还是章惇帮了他一把,将河间兵的几百名骑兵白送给了田烈武,田烈武这才勉强凑齐了六百人,又从其余四营中抽调了三百人,总算重建了第一营,算是给了李昭光一个交待。

但章惇的慷慨,也令得河间兵成为一只纯步兵,两百余名骑兵,对于一只上万人的军队来说,连最低要求都没有达到。

章惇自然并不在意这些,他无意控制任何一支军队,区区河间兵更加不在他心上。甚至可以说,他对是否能建立军功也并不在意,在他心里面,这些只是朝廷的“鹰犬”们该做的事,而他,却是“朝廷”的一部分,他是替皇帝控制“鹰犬”的人。他需要在河间府立下功业,只是因为他需要向皇帝,同时也需要向与他一样同为“朝廷”一部分的其余人证明,他拥有这样的能力。

他已经是皇帝的一个选择。

他当然不会满足于参知政事工部尚书,他的目标毫无疑问的是左右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主宰政事堂的那个人。

为此,章惇需要更多的筹码。

如果田烈武能够有所作为的话,他又何惜几百名骑兵?

可惜的是,章惇已经十分清楚,田烈武的才具有限。

这位阳信侯已经是河间府知府,但他却并不具备治理河间府的能力。田烈武足够勤勉,也懂得一些民情,甚至在断案上也有一些小才能,但他缺少信心,只要有同僚与他发生争执,他就会退却,往往一桩小事,也要反复讨论。他也常常识别不出官吏的激ān滑险恶之处,易为人所欺。他既少威严,又缺乏智术,对于各种敕令法律,更是全然不通,单是赈济逃难百姓、维持河间府物价,他便已是焦头烂额……在章惇看来,田烈武治民的能力,勉强也就能做好一个中等县的县令而已。

幸好他总算还颇有自知之明,最终听从了章惇的劝告,将一切民政事务交由河间府通判去处理,自己专心去做他的右军行营都总管。

但既便如此,章惇也并不满意。

凭仗着田烈武的信任,都总管司内,自负谋略的张叔夜几乎无事不预。而田烈武所统诸将,苗履乃西军将门之后,其父是王韶部下先锋大将苗授,他自束发从军,屡立功勋,既有才干,出身又好,免不了跋扈刚愎,更难将田烈武、张叔夜放在眼里;张整则是侍卫出身,在东南、西南*蛮夷,屡立奇功,历任陕西、河北诸军,号称名将,章惇深知其人外谦内傲,极难统御……田烈武倘若是个文臣还好,宋朝以文制武,早已深入人心,驾御二人,或还不成问题。但田烈武少了个文进士的出身,其在军中,至战前也就刚刚做到云骑军都校——无论资历、功勋、能力,较之苗、张二人,都差得极远,虽然机缘更好,官做得更大,然而要令二人服气,却是千难万难。

右军行营之中,有了这三个人,田烈武这个都总管,也就是拱手而已。

在章惇看来,若无他在河间坐镇,右路的局势不知道会有多乱。也许真的会如当年君子馆之败时一样,诸军号令不一,招来大败。而田烈武惟一的好处,在章惇眼里,也就只有听话、好支使而已。

也因此之故,章惇这个宣抚副使,俨然便是右军行营都总管司的太上总管。河间城内本有四大衙门——宣抚副使衙门、河北路提刑使司衙门、右军行营都总管司以及河间府衙,章惇为判府事时,河间府衙便已经是第一衙门,而自他再拜执政之后,他不仅是对河间一府的军政民政,事无不统,甚而北至雄、霸、高阳关,东至沧州,章惇都视为自己的管辖范围。对高阳关的柴贵友、赵隆,他自然是严令其只能听从自己的命令;甚至对霸州的蔡京,虽然蔡京也是宣抚副使,章惇也一样视为下僚。在章惇看来,这是理当所然的,即便同为宣抚副使,然而他是宰执,蔡京不过一转运使,二人地位便是天壤之别。不要说是蔡京,便是所谓的“御前会议”,章惇也没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御前会议乃是非常机构,而宰执之重,则是祖宗之法,二者孰贵孰轻,根本不必多说。

章惇的做法,倒也合乎法理规制,大宋朝宰执之贵,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在蔡京那儿,也是的确将章惇视为上官。只是这究竟合不合乎人情,章惇就根本不曾考虑过了。即便是考虑过,他大概也不会太在乎。

章惇并不觉得自己是喜欢揽权。反而,他是认为是蔡京、田烈武辈太过无能,他才不得不亲力亲为。倘若能将两人中的一个换成何畏之,他都会省事许多。

这样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的变化,在章惇的心里,越来越盛。

十九日的清晨,当饶阳的何畏之与何灌商议妥当,开始准备船只与各色军器,计划着何灌的“万全之策”之时,河间城内的章惇,也同样感觉到了气温的骤寒。

对于雄、莫、河间之辽军的动静,章惇可以说是了若指掌。

早在十五日,莫州的辽军便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退兵之举,数万被掳的军民在辽军的押解下北行——这是自战争开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类似行动。因为押解人数不多,当时田烈武便想让高阳关的赵隆率兵伏击这只辽军,但是被章惇阻止。章惇认为在这个时候,在高阳关有一支对辽军具有一定威胁的兵力才是最重要的事。

但田烈武对此颇为不满,十六日两人便共同拟写了一封札子,呈送宣台——这并无实质意义,因此十七日,这几万被掳军民便抵达了雄州,根据其后探马所探知的情况,这些被掳军民在瓦桥关没有停留,而是继续北行,不行如此,自辽国南京道内,更派出了几千兵马,前至界河北岸接应。

然而,在十五日开始的这次行动之后,辽军却又安静了下来。

这证实了章惇的判断,这次行动,既是一次预演,也是一次试探,甚而可能是一个圈套。但不管怎么说,辽人的的确确开始在为退兵做准备。

紧接着,在十八日,章惇知道了安平发生的事情。

尽管他没有将此事看得过于严重,却仍然不禁要怀疑石越能否继续掌控全局——倘若石越失去这个能力,理所当然的,章惇认为自己是当然的继任者。他绝不会坐视大好局面就此崩溃。

同时,章惇又移牒蔡京,严令他一旦辽军开始退兵,霸州之宋军要尽其可给辽人制造麻烦,甚至狙击辽主。石越的胃口很小,韩宝的四万之众便可以令他满足。但若是不能从辽主与耶律信身上咬下一大块肉来,章惇却不会满意。

这与石越部署给他们的战略任务并不矛盾——宣台要求他们牵制住辽主与耶律信,绝不可令其西援韩宝,一旦击退辽主与耶律信,宣武一军与云骑军便要抛弃一切辎重,轻骑急行,分别向博野、保州穿插,从背后梯次狙击韩宝。

这是为了防止韩宝平安渡过唐河而准备的后手,从博野、保州、遂城、安肃军、最后也许还会加上意外出现在容城的吴安国……层层狙击。

但是,章惇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他兵强马壮的近五万精兵,便只能干这点打杂的事。

至少在这一点上,章惇与苗履、张整、张叔夜,还是有共识的。

尤其是张整,他吃过耶律信一个大亏,表面虽然从来不提,但骨子里面只怕是做梦都想着报此一箭之仇。铁林军每日的*练之严,连苗履都有点看不下去。

若是平日,章惇自然不会管这些将军们如何带兵之事,但这日起来,章惇喝了一碗米粥,方信步走到河间驿的后院——为了节省开支,他的行辕便暂设于驿馆——看见院内一口池塘水面结了一层薄冰之后,他便改变了主意。决定应该劝戒一下张整,如今大战在即,无论如何,铁林军都该以养精蓄锐为主,说起来,张整当年还是章惇*简拨的,对章惇一向十分敬重,自己的劝告,张整是一定会听的。

这么想着,章惇便张口唤道:“章礼。”

“小的在。”一个亲兵不知从何处闪了出来,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章礼跟随章惇已经有十余年,已是很熟悉他的脾性,见章惇张了张口,却又皱眉不语,当下只是躬着身子,也不敢多问。

过了好一会,才听章惇说道:“你去请阳信侯与苗履、张整两位将军过来。”

章礼应了一声,方退到后院的门口,便见一个校尉快步跑来,脸色凝重。他识得那校尉是章惇辟任的亲信之人,连忙退到一边,让那校尉进院。

那校尉也不客气,快步走到章惇面前,行了一礼,低声禀道:“参政,辽人退兵了!”

章惇愣了一下,旋即大声喊道:“章礼,快,快去备马!”

前文亦称高河。

按,在当时的时代,家丁制必须以某种奴婢制度为基础,这是不言自明的。或者也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一切家丁制或者类似于此的制度,最后都不可避免的会转变成为某种奴婢制度。《》.

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壮(二)第24章 天下自古无能才第10章 下第21章 云重阴山雪满郊(三)第10章 上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壮(二)第9节 汴京新闻(中)第22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15 汴京杭州5第11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五)第三章第28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第30章 自古和亲诮儒者第20章 关河迢递绕黄沙第六节第18章 封疆尽是春秋国第9章 上第六节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一)15 汴京杭州1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七章15 汴京杭州2第17章 安汉当年一触龙第28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第22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第19章 黄金错刀白玉装第30章 自古和亲诮儒者第7章 下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六节第十八章第二十一章第13章 一夜大雪风喧豗(二)第六章第2节 上第7节 拗相公中(01)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二十章第八章第6节 下第21章 云重阴山雪满郊(三)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32章 雪压飞狐城第5节 学术与政治(中)第二 卷尾声第34章 谁其当罪谁其贤第4节 上第二十二章第10节 上第13章 一夜大雪风喧豗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三)第六章第13节 婚姻大事(中)第十八章第17章 安汉当年一触龙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20章 关河迢递绕黄沙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二)第15章 天机云锦用在我第2章 上第4章 书生名利浃肌骨(二)第24章 天下自古无能才第27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第28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第25章 河潼形胜宁终弃第31章 与昔一何殊勇怯第16节第27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第7章 江上潮来浪薄天(四)第一章第三章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一)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一章第1节 上第1章 下第六章第4章 上第3节 终南捷径中(02)第10章 上第15章 天机云锦用在我第2节 上第14节 匪斧不克(中)第10节 上第4节 上第13章 一夜大雪风喧豗(三)第5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二)第10节 吕氏复出上(01)第2节 声名鹊起上(01)第3章 上第26章 真刚不作绕指柔第19章 黄金错刀白玉装第10章 下第31章 与昔一何殊勇怯第二十八节第八章第3章 下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