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繁琐杂事,清廷的两难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辜鸿铭轻轻抚掌,赞道:“民以食为天,若是无缺食之忧,岂不国泰民安。”

“琼州,为何不在湖南建厂?”张之洞略有些不满,“湖广是粮食输出大省,正是适用之地嘛!”

“在琼州只是试验性地生产,工艺熟练后自然会在全国各地建厂生产,湖南是首选之省。”陈文强停顿了一下,岔开了话题,“其实,要说更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德皇对我国的态度……”

这回张之洞听得认真仔细,不时询问几句,等陈文强说完,不禁沉思半晌,才缓缓开口说道:“文强,与德美联盟倒是颇合我意,你觉得成功的希望大吗?”

“我觉得德国方面似无问题,关键还是在美国。”陈文强斟酌着字辞,认真地说道:“若只中德结盟,恐怕不得其利,反倒令英法日等列强徒生敌意。若是拉上美国,才算是势力平衡。”

“嗯,你说得不错,光只一个德国,恐怕势力是不及英法等列强的。”张之洞轻轻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地说道:“还是得从长计议,慢慢筹划啊!可惜朝廷诸公,有此眼光、能力的寥寥无几。若是由他们去办,恐怕必然败露,事不成反招自损。”

“大人高见。”陈文强头称是。

“你们在上海成立了宪政会,显是要团结起来推动立宪,朝廷也给各省督抚发来电报,商议立宪之事。”张之洞停顿了一下,似乎有些尴尬,“各省督抚得电后,纷纷复电表示赞同。唯有本部堂认为仿行立宪绝非轻而易举之事。”

“大人所见也无不妥。”陈文强并没有什么惊讶之色,微笑着说道:“且不说国情、民智等问题,便看欧美各国之宪政,哪一个不是经历了上百年才逐步完善起来的?可话虽如此,若是畏难而一步也不向前,却也不是进步之道。”

“文强这话说得有道理。”辜鸿铭赞同道:“大人之意呢。亦不是反对立宪,而是认为立宪事关重大,须详慎参酌,不可草草定案。”

“大人之意,文强明白。上海宪政会成立,大人去电祝贺,出钱赞助,宪政会诸同仁皆感念于心。”陈文强拱了拱手,以示感谢。话锋一转,接着说道:“然朝廷空言立宪,官制改革却行加强皇权、削弱地方之实,实在令人失望。”

张之洞嘿然不语,神情却有些落寞。

“朝廷此举确令人失望。”辜鸿铭皱着眉头说道:“只恐这不是最后结果,而是收权集权之开端。”

“难道朝廷还敢对湖广伸手?”陈文强有些诧异,望着张之洞问道:“大人一举一动,关系重大。牵扯极广,不可不慎啊!”

“本部堂知道你担心什么。”张之洞手中的扇子向陈文强了。似乎示意他不要着急,“铁厂、枪炮厂,还有铁路,被你经营得很好,岂有半途而废的道理?投了那么多钱,借了那么多债。本部堂也断不会坑害于你。放心,该怎么干还怎么干,本部堂即便有调动,也会安排好一切的。”

看来,这是朝廷有风声了。陈文强了头。脑子却迅速转着,判断着这其中的利弊。

张之洞坐镇湖广十几年,威望无人可比,陈文强虽然有在武汉三镇发动起义,完成腹心革命的计划,但只要有张之洞在,他还是不敢放手施为。从这方面来看,张之洞若调离湖广,倒算是件好事。

但陈文强也有些顾虑,在湘鄂的产业和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张之洞的支持。若是换了人,失却了政治上、官场上的靠山,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还要看张之洞如何安排。

“西南动乱,国势不稳哪!”张之洞带着忧虑的神情,说话也低沉起来,“乱党能屡败官军,皆因旧军已不堪战,练成之新军又太少。再有就是朝廷财政紧张,屡屡向地方加码索取,以致民众怨恨,为乱党所蛊惑。”

“大人说得极是。”陈文强貌似感慨地说道:“琼州万宁民乱,便是官府出尔反尔,使会党有机可乘,民众蜂起响应。”

“抚民哪,万宁民乱最后不是以安抚平息了?”张之洞重重地叹了口气,“湖北新军被抽调过半,然西南之地瘴疠丛生,士兵水土不服,伤病颇多,将领已多次来信诉说种种困难。朝廷呢,却还要催调,真是——”

“湖北新军乃大人竭心尽力方才练成,又是南方新军编练之根基,岂能屡番抽调、异地作战?”辜鸿铭有些忿忿不平地说道:“滇、桂、粤、黔,再加上川、赣,六省军队、数万之众,食粮拿饷,却皆不堪战,谁之过也?”

“旧军不堪战早已明了,所以才要大力编练新军嘛!”张之洞苦笑一声,摇头道:“然朝廷无钱,地方又能拿出多少资金?新军,实在是太耗费了。”

“旧军既不堪战,便当全部裁撤,省下钱财编练新军。”陈文强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大人,西南动乱可否以安抚之策平息呢?若能暂时安稳,也算是一个缓兵之计,为新军编练腾挪出时间。”

“此乱非彼乱,怕是很难啊!”张之洞沉吟着说道:“复兴会可是革命党,是要推翻朝廷、取之代之的。势不两立,如何能安抚呢?”

“那停战议和呢?”陈文强试探着说道:“给复兴会一块地盘,可名为‘自治’或‘特区’。只要争取到时间,以全国之人力物力对一隅,岂有不胜之理?”

辜鸿铭眨巴着眼睛,看了看陈文强,若有所思。

“很难,很难。”张之洞摇了摇头,岔开了话题,“粤汉铁路的进度很快呀,听说再过半月。武长线便可贯通?”

“应该是没有问题。”陈文强自信地笑道:“这以后呢,在湘省怕是看不到成千上万的民众大修路基的景象了。”

“也不见得。”张之洞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粤汉铁路修完,还有川汉铁路呢!看起来,川汉铁路若是不由文强这样精明强干之人去主持修筑,是没有筑成之日啦!”

“川汉铁路公司的水太深太混。我是不太敢接手的。”陈文强苦笑着摇头,“还是集中精力把粤汉铁路先修完吧!”

“也好。”张之洞也不勉强,沉吟了一下,说道:“文强啊,本部堂之前曾许诺,把铁路巡警编成一标新军,以减轻铁路公司的财政压力。现在呢,恐怕还要你多出力,再编练一标新军。以保湘鄂两省之稳定。”

“钱呢?”陈文强一摊手,诉苦道:“大人是练过兵的,定然知道这新军的耗费,即便是平时的维持,也需巨款支撑。大人许给我的一标新军尚没有眉目,这又加一标,我实在是没有办法。”

“若你肯出力相帮,等新军练成。对你也是一种保障嘛!”张之洞循循善诱,轻轻摇着扇子。看着陈文强。

“大人在说笑了。”陈文强狡黠地一笑,说道:“编练的是新军,又不是私军,说调走就调走,还不是朝廷和官府说了算。对我来说,又何来的保障?”

“这个——可以稍做变通嘛!”张之洞老脸一红。急摇扇子,“那你有什么要求呢?湖北兵力不敷,万一湘鄂有乱,你也要遭到损失嘛!况且,这也是本部堂为你日后着想。所做的安排呀!”

“那得容我仔细想一想,现在可答复不了。”陈文强摸着下巴,并不肯轻易表态。

“可见你还是有力相助的,只不过——”张之洞微微撇嘴,“就是个不吃亏的性子。”

“大人哪,我现在可是负债经营。”陈文强叫苦道:“铁厂的赢利差不多全投进铁路了;枪炮厂呢,只是微利销售;还要扩大生产,购置设备,新建工厂,用钱的地方太多。要是没有银行支持,我早就破产了。”

“那你在上海的药厂呢,纺织、制衣厂呢,还有琼州的产业。”张之洞语重心长地教导道:“这天下要是大乱了,你的这些产业经营不全都要毁之一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你要明白,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小家子气嘛!”

陈文强苦笑不答,心中却不以为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理是不错,可他的产业是依附于满清,需要维护满清统治才能存在并兴旺的?显然,张之洞是错得离谱,根本不知道陈文强已经附在了革命的“皮”上。

“这个,你若出资编练,这个新军可以用别的名号,并由你推荐军官。”张之洞边想边缓缓说道:“你不是与德人交好吗,聘请德国教官很方便;枪炮厂呢,正好为军队提供装备,也可以节省很多。”

“不仅要出钱,还要搭上枪枝弹药。”陈文强笑得更苦,“大人哪,您不给政策?这个地方不分担?”

“当然不会让你全包。”张之洞见有转机,笑得畅快,“地方会出一部分,政策呢,也会有的,咱们可以商量嘛!”

“那容我回去召人研究一下。”陈文强看似有些无奈,“毕竟这不是个小花费。而且,而且这是没有什么赚头的生意。”

“为国为民,就不要把钱看得太重。”张之洞大义凛然地教育陈文强,“何况,这是长远利益。社会安定,对工商经营是长远的好处。我相信你的眼光,你的品格,你的……”

陈文强听得直咧嘴,不停头称是。等张之洞说教完了,才正色问道:“大人,朝廷要调您回京城,这消息确实吗?”

张之洞一下子沉吟起来,辜鸿铭并不确定地回答道:“只是有些风声,朝廷中枢可能会有人事变动。但这还未确实,文强也不必过于担心。”

陈文强摇了摇头,低沉地说道:“朝廷虽标榜不分满汉,但在官制改革后的十三个部院的长官中,满人占据的大都是要害部门。若再调总督大人入中枢,满人亲贵收权之举便昭然若揭。这样一来,满族亲贵化的趋向不但没有扭转,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立宪岂不是假的,是在掩人耳目。”

“还不能这么看。”张之洞赶忙打圆场,“文强啊,你可莫要鼓动宪政会胡闹。国家多事之秋,还是要谨慎稳重才好。”

陈文强想了想,说道:“大人若是托辞不走,想必朝廷也没有什么办法吧?”

“这个——”张之洞犹豫了一下,模棱两可地说道:“到时候再说,总之是不会让你没着落的。”

……

无论改革和新政会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还是相当困难的。他们不仅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

这最终的结果便导致了一个两难困境。新政启动之后,清廷既无力阻止变革的运行和深化,又无法有效应对变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但要试图回归到传统的统治秩序中去的话,那更是自寻死路,加速死亡。如此一来,清廷既没有勇气继续推行宪政,又无力重走老路,新政和立宪的结果反而是引火烧身后的双重煎熬。

所以,清廷一方面在朝野呼声和内忧外患中实行宪政,一方面呢,满人亲贵又想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而作为地方督抚中最有影响和权力的,非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莫属。况且,这两人都是汉人,更让满人亲贵感到凛惧和不安。

看来风声很可能会变为现实,谁让满人亲贵那么自私、短视、愚蠢呢!如果不是他们之后的一系列举动让立宪派灰心丧气、怒不可遏,立宪派又怎么会倒向革命,或者说是乐成革命成功?

陈文强一路思索,慢慢捋出了头绪。

……

第29章 暗杀团第173章 被逼无奈的反正第88章 提前避祸第226章 狂风暴雨的清乡第1章 奋斗的意义第33章 团体?政党?第269章 暂时的结束,出访第271章 自强,抵英第20章 搭救第174章 炮兵编制第209章 战局变换,再会张之洞第65章 海上第65章 理工人才,整合帮派第175章 实力,跋扈第215章 密信扒底第183章 底线?第235章 无题第83章 伯荪来访第84章 辩论还是解释第107章 竞赛选拔,弟兄第178章 将以有为?当头棒喝第246章 湖广变数第135章 商谈,忽悠第252章 分化拉拢第268章 重创,英法的态度第229章 战局逆转,战略转向第107章 竞赛选拔,弟兄第193章 这样打似乎不对第31章 信任?第177章 生不逢时,西南剧变第20章 搭救第192章 归途杂想,不可避免的革命第66章 碰壁的革命苦行僧第231章 风风火火来改革第121章 切身经验第51章 无题第59章 何为杀手,罗登的烦恼第25章 绑架第116章 排水救人论第216章 南返,政潮第205章 清廷应对,排兵布阵第170章 内线外线,摧枯拉朽第64章 各有不同两女子第245章 敲打,入京第62章 甬商关注第183章 开辟滇南,首个突破第115章 冰冷现实,感触第218章 诱惑,朱尔典的困难第51章 商团,试枪第104章 大浪淘沙,提督李准第10章 出堂差,偷孩子第92章 天涯海角第258章 海陆布署第12章 麻皮的忿怒第202章 无题第194章 建设与革命,筹钱第186章 无题第266章 谈判,拖延第41章 亲热第175章 激励的目标,在人不在枪第167章 革命大不易,整装出发第14章 冲突起第25章 绑架第242章 威胁、末落之势难挽第43章 安顿第84章 黑吃黑的序幕第234章 人心,大布局第203章 党派之争,交涉第213章 国际形势第70章 长期攻略第215章 密信扒底第36章 礼物,不知所措第78章 赏罚分明的堂规第20章 搭救第193章 谋划深远第188章 赴鄂,贪官第69章 工会设想第222章 联合阵线,兵痞闹事第131章 感触光荣,一枪狙杀第101章 马上见分晓第275章 中德会谈二第148章 喧宾夺主,袁大头爽约第192章 各处的准备第187章 急攻进取第208章 经济、金融战争第122章 谋划设想,回归第197章 猛烈展开,北上会袁第265章 朱尔典的分析第237章 定辽东第234章 人心,大布局第228章 和谈策略的调整第204章 独立,独立……第64章 生日邀约第283章 农民和土地,证券交易所第38章 争论妥协第225章 不和谐的声音,陈袁再会第55章 摊牌(二)第213章 编练新军,再谋官职第212章 军心之胜,暗杀影响第244章 大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