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不和谐的声音,陈袁再会

“那就需要严格的审验机构了。”陈文强用手轻轻叩击着桌子,说道:“政府部门大包大揽并不是件好事,没有竞争,工程造价就压不下来,工作的责任心也不会太强。总之,垄断容易造成腐败和浪费。”

张静江想了一会儿,勉强点头说道:“应该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钱紧哪!”陈文强叹道:“国家百废待兴,处处都要用钱,各地的税收今年是甭想了,明年能好一些,也有限。三年以后或许能有大改观,嘿嘿,也不好说。”

“要是连你都没有办法,这么没信心,别人怎么办?”张静江见陈文强开始哭穷,感到很有趣,“你投资的眼光无人能敌,还擅长资本运作和金融手段,又与美德两国财团有着联系,方方面面,政府的财政总长一职非你莫属。”

“那些外国资本还是少用为妙,太过贪婪。”陈文强深有戒意地说道:“一旦借外债,列强之间又会因为竞争而横加干涉,只能尽量自己解决,才能多少堵住他们的借口。”

“是啊,利权不能再丧失了。”张静江深有同感地说道。

“孙逸仙先生那个,可有别的见教?”陈文强突然开口问道。

张静江愣了一下,随后说道:“那倒是没有。②,..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以为孙先生是回国争权夺利的。其实孙先生胸怀广阔,一心为公,绝不在意官职高低。”

“是啊,孙先生是高风亮节,但有些人却”陈文强似笑非笑地摇了摇头。

其实,陈文强与北辰就在前些日子刚刚在南京进行了一番长时间的交谈。使他对北辰又有了新的认识。

北辰在言谈中确实谈及了自己的铁路之梦,十年内筑铁路二十万公里,并就资金来源等问题说了自己的设想。

不讲实际,缺乏普通常识,对于倡议的事业缺乏基本的概念……陈文强得出了这样的判断,但并不会阻止北辰去争取铁道部部长的职位。在陈文强看来。铁道部部长作为一个官职,并不一定是个铁路专家,但他必须有铁路专家、财政专家组成的幕僚或顾问。

领导是好当的,一个好的领导未必是专业人才。只要他有自知之明,有容人之量,能够虚心听取意见,不是不懂装懂地指手划脚,那他就能够干成一番事业。也就是说,好的领导必然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至于陈文强所说的某些人,便是指的同盟会中的一些顽固分子,因为失落或其他的原因,总是想制造点麻烦。比如汪精卫、胡汉民。

张静江其实与同盟会成员并不熟悉,但现在到底属于同一团体,好话还是要说几句的。

“他们并无对抗临时政府之意。”张静江解释道:“只是对于和谈等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陈文强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南北和谈是已经确定的事情,甚至连和谈的条件都已经拟定完毕。破坏和谈或者是想借和谈捞取利益,都不会得逞。因为谈判也是双方实力的角逐。同盟会,不行。

就目前国内的政治势力来看,以复兴会为首的革命派,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派,以国内的张謇、国外的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这三种力量表面看去有不同的道路,或革命,或组织军队,或倡导改革与实业救国,但最终的目的却是殊途同归。有和谈的基础。

袁世凯代表的是实用,选择的是出将入相之路;张謇、梁启超们所选择的是稳健;复兴会比较激进,更激进的则是同盟会。

复兴会虽然激进,但长久以来的经过陈文强、宋复华的灌输教育,也不是要引发一场无限革命,而是有原则,有节制的。

清廷退位,建立共和政府,战争即告终这样一个有限目标,只是要把帝国变成民国,把王朝变成共和。它只是一场政治革命。正是政治革命,便成了三派达成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和平谈判,彼此妥协、退让、博弈,不是哪一派全赢,也不是哪一派全输。这样的方式付出的社会代价最轻,成本最低。但有些人往往不愿意这样解决问题,中国历史向来有暴力逻辑,有“痛打落水狗”心态的人也不在少数。

比如同盟会,调子就越唱越高,叫嚣着大举北伐,犁庭扫穴,以建全功。他们没有看到,或是假装没看到南方光复各省的乱象,临时政府拼尽全力所作的工作(赈灾,编练新军,遣散民军,剿匪缉盗,维护治安等等),财政紧张等等状况。

革命到底的调子喊得高,同盟会却鲜有能帮助临时政府的地方。尽管这些激进而盲目的口号并不是从北辰嘴中说出的,但他的默许态度却还是暴露了心理活动。

同盟会这种独行其事的风格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反倒是激起了本来就与它矛盾很深的革命团体的反感。比如光复会,陶成章和章太炎便写文批评,要同盟会与临时政府保持一致,哪怕是暂时的,北方的袁世凯才是目前最主要的对手。

宋复华也发表了文章,声称要使这次南北和谈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开一个先例,并应该成为后世的一个传统。人们应当懂得并记得,达成共识的民智基础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关键在于时势,在于选择;流血越少的革命、改革,越显得荣耀,因为它珍惜人的生命。而在清帝宣布逊位后,宋复华还刊文赞扬了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识大体、恤民情的明智之举,并重申了善待旗人的政策。

而到了现在,和谈不仅仅是复兴会所倡导、主持,还得到了联合阵线中大多数团体的支持,以及宪政派的赞同。迅速恢复国家稳定,转入和平建设。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宪政党人虽说是党人,但他们似乎是松散的志同者,他们的理想是推进宪政,而在实践中则更注重和实力派的革命党、袁系合作。不仅是宪政党人,还有很多革命团体也期望着和平,比如光复会的章太炎就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意思是,既然革命成功了,那么那些革命党就该取消了,否则就会成为利益集团。

和谈是大方针,但对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一职,当然会有很多的非议。袁世凯本身是一个没有接受民主思想的封建官僚,他能够适应在民主体制下对他的权力的束缚吗?这或许是人们共同的疑问。

好制度和好皇帝,二者不能兼而有之时。复兴会联络、沟通了多数党派,退而选择前者。

革命之后的种种乱象,确实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宪政作为艰难而长期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于共和国来说却是必要的,即使有残缺的宪政,也比赤裸裸的废弃要好。

陈文强不知道袁世凯是否能够遵循共和,或者说是始终能够遵循。但他相信制衡的力量。妥协是肯定的,但革命党联合立宪党。力量要能控制袁世凯的野心,使袁世凯始终处在制度的羁绊下。

………

最后的和谈,是两位高层直接的面对面。时隔多年,陈文强与袁世凯在天津英美租界再次见面了。

大头,陈文强一眼便看到了醒目的标志,满脸笑容地加快了脚步。

“袁先生。劳你久候了,真是抱歉。”陈文强抢先伸出了手,笑着说道。

“文强舟车劳顿,为和谈如此奔波辛劳,袁某迎候是应当的。应当的。”袁世凯堆起笑容回答道。

“推翻满清,袁先生功不可没。”陈文强很客气地说道:“而且,袁先生的经验和阅历,正可为陈某等年轻人提供有益之指导和帮助。”

袁世凯晃着肥大的脑袋,苦笑道:“我已经六十岁了,满身是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看着你们大展拳脚了。”

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看这话要颠倒过来说才对,陈文强腹诽着,不过脸上还要挂着真诚的笑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先生身体壮实,正是为国效力之时,岂能功成身退?”陈文强松开了手,将目光转向袁世凯身后的几个人。

袁世凯急忙给他作介绍,杨士琦,胡惟德,赵秉钧

嗯,这家伙是赵秉钧?陈文强不由得停了下来,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位眼镜先生。

“……智庵参照东西成法,拟订警务章程,创设警务学堂,并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袁世凯没有留意陈文强的举动,继续介绍道:“此次鼓动天津巡警参加革命,于稳定天津局势功不可没。又率五百巡警赶赴京师,协助维持治安。”

陈文强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原来是一位警务专家,正是国家稳定急需的人才。袁先生,你倒是找了几个好帮手,看来是准备要大展宏图了!”

“哪里,哪里。”袁世凯谦逊地摆了摆手,说道:“政府唯才是举,用与不用,要由政府决定才是。”

“是人才,焉有不用之理。”陈文强见这边的已介绍完毕,笑着说道:“咱们还是先离开这里,等到了住处,我再给你介绍诸位同事。”

“也好,也好。”袁世凯巴不得这样,赶忙伸手相请。

马车早已准备停当,陈文强走到车前,笑着回头,说道:“袁先生,可愿与兄弟共坐一车,随便谈谈心。”

“文强相邀,袁某求之不得。”袁世凯急忙笑着走过来,单独商谈,这也是应有之意。

车内两个人细语倾谈,却心思不同。而且两个人在许多方面,比如家庭出生、教育背景、个性气质、行事风格等等,都是截然相反的。

陈文强所受的基本是现代教育,或者说西式教育;袁青少年时期读过一些儒家经典,但总的来说,学识是弱项。陈文强走的是一条特殊之路,长久潜伏,以推翻清廷为目标;袁世凯投笔从戎,效力于政府军中,步步高升。

边说话,陈文强边重新打量和思虑着这位枭雄,力争从外表到内心,重新进行估量和评价。

袁世凯是典型的中原人,雄壮沉稳,大音细声,长于行动。袁世凯干练果决,工于心计,少言多做,尤其擅长事务。袁世凯务实刻板,重视纲常准绳,生性多疑,城府极深,精通驭人之术。袁世凯对新事物往往是谨慎的欢迎,大多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说实话,袁世凯并不喜欢革命,他注重维持社会秩序,强调纪律,但在体制内可以使用手段、通权达变。袁世凯平生基本上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志满意得,只在后期遭到了一些挫折。现在呢,迫于大势和自身的利害关系,要和谈了,他最在意的是大总统无疑。

“国家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盖内力日竭,外患日逼,断非一时所能解决。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袁世凯缓缓说道。

“要救国,必须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物力,同时改善民生。然政治亦不可缺,当同步进行为好。”陈文强说道:“没有清廉精干的官员队伍,没有施政为民的思想,则惠民政策也会变成害民之举。没有压力,何有动力?正因为国家内忧外患,才更容易唤起全民意志,以举国之力行复兴之事。”

“精僻,新意。”袁世凯对陈文强的态度是亲切、诚恳、百依百顺,正如历史上他曾对孙中山、黄兴所做过的一样。而与孙中山彻夜抵膝长谈,腹中没有足够的治国安邦的“干货”,谈话是无法继续下去的,更别说有十几次之多。

陈文强对袁世凯的态度并不感冒,尽管袁世凯对时局的看法和见识十分高明,与自己也很是合拍,几乎有相见恨晚之感。但他心中的警惕丝毫不减,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远不是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的对手,可现在是自己在主导和谈,自然要另当别论了。(。)

第24章 结死梁第282章 提前准备的中日战事第20章 红头阿三,阿猫跟踪第290章 阴你一把,战争爆发第262章 澳葡惊慌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174章 感同身受的龙济光第221章 逼宫,中英会谈第13章 乐极生悲第9章 接客,卖唱第11章 出头解围,同坐?第191章 无题第177章 潜伏,里挑外掘第31章 信任?第129章 身处其境的改变,筹款竞争第218章 诱惑,朱尔典的困难第62章 甬商关注第204章 滇西南新布置第198章 兵贵神速,不战而胜第186章 同盟会内讧,龙济光复出第88章 提前避祸第55章 摊牌(二)第188章 赴鄂,贪官第281章 载誉而归,海南建设第246章 湖广变数第130章 一揽子合作,紧跟和猛追第284章 大敌——日本第179章 展望:既艰苦又乐观第2章 博览会之感第252章 分化拉拢第77章 势力扩张,抢发明第41章 亲热第27章 身跨青红第171章 法越冲突第283章 农民和土地,证券交易所第268章 收手,谈判第172章 援越之议第235章 改组政党,筹边第26章 第一桶金第84章 黑吃黑的序幕第179章 深谋,革命成功的第一条件第54章 一切顺遂第277章 巧舌如簧第206章 你拿我没辙,军火贩子第273章 访德第176章 越人急躁,撤退的条件第102章 一枪第217章 最后的全力支撑第214章 粤汉铁路攻坚,革命大不易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镇第224章 钱,都紧张第26章 只要一个第36章 道德的坍塌第161章 不捞好处谁干哪?第192章 各处的准备第291章 交还青岛,无理挑战第182章 同盟会的孤注一掷第158章 纵横捭阖,新的革命基地第177章 潜伏,里挑外掘第120章 狙杀,施恩惠民第193章 这样打似乎不对第225章 标本兼治,明暗结合第172章 援越之议第259章 战端开第70章 双花洪棍第17章 触痛,招聘第82章 各有感慨第61章 陷阱,等待第87章 坚强决心,苏报第250章 总统入京,国会多数第286章 战前大借款第163章 威压,赈济第99章 刮目相看的“一盘散沙”第35章 酒宴第64章 各有不同两女子第180章 离去,秘会第252章 避责巡海第91章 赴日第33章 远方客商第254章 美国的判断,日人碰壁第29章 迫走地痞第92章 天涯海角第230章 东北形势第30章 挨打缘由,经历第25章 绑架第195章 战略转变,重回广州第123章 大革命家,刺杀,伏击第259章 战端开第183章 开辟滇南,首个突破第199章 武昌第54章 一切顺遂第64章 各有不同两女子第58章 安排托付第197章 集结号,风起第76章 商团的前景第80章 徐锡麟的见闻第278章 都是利益第18章 商机,愁怨第170章 入川之议第67章 革命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