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回 东吴被灭 三分归一统

一、东吴换恶主

吴主孙休,闻司马炎已篡魏,知其必将伐吴,忧虑成疾,乃召丞相濮阳兴入宫中,令太子孙【上雨下单】出拜。

吴主把兴臂、手指【上雨下单】而卒。

兴出,与群臣商议,欲立太子孙【上雨下单】为君。

左典军万彧言:【上雨下单】幼不能专政,不若取乌程侯孙皓立之。

左将军张布亦言: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

丞相濮阳兴不能决(所托非人!),入奏朱太后。

太后言:众臣斟酌立之可也。兴遂迎皓为君。

皓字元宗,大帝孙权太子孙和之子也。

当年七月,即皇帝位,改元为元兴元年,封太子孙【上雨下单】为豫章王,追谥父和为文皇帝,尊母何氏为太后,加丁奉为右大司马。

次年改为甘露元年,皓凶暴日甚,酷溺酒色,宠幸中常侍岑昏。

濮阳兴、张布谏之,皓怒,斩二人,灭其三族(天不佑吴!)。

廷臣缄口,不敢再谏,又改宝鼎元年,以陆凯、万彧为左右丞相。

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

陆凯上疏谏言:愿皓省百役,罢苛扰,简出宫女,清选百官,则天悦民附而国安矣。(忠言逆耳利于行!)疏奏,皓不悦。

又大兴土木,作昭明宫,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又召术士尚广,令筮蓍问取天下之事(以占卜论天下事,自欺欺人也!)。

尚对言:皓筮得吉兆: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

皓大喜,谓中书丞华覈言:休纳覈之言,分头命将,沿江一带,屯数百营,命老将丁奉总之。皓欲兼并汉土,以为蜀主复仇,当取何地为先?

覈谏言:皓宜修德以安吴民,乃为上计。若强动兵甲,正犹披麻救火,必致自焚也,愿皓察之。

皓大怒言:皓欲乘时恢复旧业,覈出此不利之言!若不看覈旧臣之面,斩首号令!

叱武士推出殿门,华覈出朝叹言:可惜锦绣江山,不久属于他人矣!遂隐居不出(洁身守道;不同世人陷乎邪)。

皓令镇东将军陆抗部兵屯江口,以图襄阳。

二、李牧之风

晋主闻陆抗寇襄阳,与众官商议。

贾充出班奏言:炎可诏都督羊祜率兵拒之,俟其国中有变,乘势攻取,东吴反掌可得也。

炎大喜,即降诏遣使到襄阳,宣谕羊祜,祜奉诏,整点军马,预备迎敌。

自是羊祜镇守襄阳,甚得军民之心,吴人有降而欲去者,皆听之,减戍逻之卒,用以垦田八百余顷。

其初到时,军无百日之粮,及至末年,军中有十年之积。

祜在军,尝着轻裘,系宽带,不披铠甲,帐前侍卫者不过十余人。

一日,部将入帐禀祜言:哨马来报:吴兵皆懈怠,可乘其无备而袭之,必获大胜。

祜笑言:部将众人小觑陆抗耶?陆抗足智多谋,日前吴主命之攻拔西陵,斩了步阐及其将士数十人,祜救之无及。陆抗为将,祜等只可自守;候其内有变,方可图取,若不审时势而轻进,此取败之道也。(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众将服祜论,只自守疆界而已。

一日,羊祜引诸将打猎,正值陆抗亦出猎。

羊祜下令:祜军不许过界。众将得令,止于晋地打围,不犯吴境。

陆抗望见,叹言:羊将军有纪律,不可犯也。日晚各退。

祜归至军中,察问所得禽兽,被吴人先射伤者皆送还。

吴人皆悦,来报陆抗。

抗召来人入,问:其主帅能饮酒否?来人答:必得佳酿,则饮之。

抗笑言:抗有斗酒,藏之久矣,今付与来人持去,拜上祜:此酒陆某亲酿自饮者,特奉一勺,以表昨日出猎之情。

来人领诺,携酒而去,左右问抗:抗以酒与祜,有何主意?

抗言:祜既施德于抗,抗岂得无以酬之?

众皆愕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来人回见羊祜,以抗所问并奉酒事,一一陈告。

祜笑言:抗亦知祜能饮乎!遂命开壶取饮。

部将陈元言:其中恐有奸诈,祜且宜慢饮。

祜笑言: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虑。竟倾壶饮之,自是使人通问,常相往来。

一日,抗遣人候祜。

祜问:陆将军安否?来人言:抗卧病数日未出。

祜言:料抗之病,与我相同,祜已合成熟药在此,可送与服之。

来人持药回见抗,众将言:羊祜乃是吴敌也,此药必非良药。

抗言:岂有鸩人羊叔子哉!众将勿疑。(公开与强敌引为知己,危矣!)

遂服之,次日病愈,众将皆拜贺。

抗言:祜专以德,抗专以暴,是祜将不战而服抗也,今宜各保疆界而已,无求细利。

众将领命。

忽报吴主遣使来到,抗接入问之。

使言:皓传谕抗:作急进兵,勿使晋人先入。抗言:使者先回,抗随有疏章上奏。

使人辞去,抗即草疏遣人赍到建业。

近臣呈上,皓拆观抗疏,疏中备言晋未可伐之状,且劝吴主修德慎罚,以安内为念,不当以黩武为事。

吴主览毕,大怒言:皓闻抗在边境与敌人相通,今果然矣!

遂遣使罢抗兵权(自毁长城也!),降为司马,却令左将军孙冀代领抗军。

三、“李牧”惜死

群臣皆不敢谏,吴主皓自改元建衡,至凤凰元年,穷兵屯戍,上下无不嗟怨。

丞相万彧、将军留平、大司农楼玄三人见皓无道,直言苦谏,皆被所杀。

前后十余年,杀忠臣四十余人,皓出入常带铁骑五万。

群臣恐怖,莫敢奈何。

羊祜闻陆抗罢兵,孙皓失德,见吴有可乘之机,乃作表遣人往洛阳请伐吴。

其略言: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

司马炎观表,大喜,便令兴师。

贾充、荀顗、冯紞三人,力言不可(嫉贤妒能乎?),炎因此不行。

祜闻上不允其请,叹言:今天与不取,岂不大可惜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至咸宁四年,羊祜入朝,奏辞归乡养病。

炎间言:祜有何安邦之策,以教寡人?

祜言:孙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战而克。若皓不幸而殁,更立贤君,则吴非炎所能得也。(良言也!)

炎大悟言:祜今便提兵往伐,若何?

祜言:祜年老多病,不堪当此任,炎另选智勇之士可也。

遂辞炎而归。

是年十一月,羊祜病危,司马炎车驾亲临其家问安。

炎至卧榻前,祜下泪言:祜万死不能报炎也!

炎亦泣言:炎深恨不能用祜伐吴之策,今日谁可继祜之志?

祜含泪而言:祜死矣,不敢不尽愚诚:右将军杜预可任;劳伐吴,须当用之。

炎言:举善荐贤,乃美事也;祜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

祜言:拜官公朝,谢恩私门,祜所不取也。(公私分明也!)言讫而亡。

炎大哭回宫,敕赠太傅、巨平侯。

南州百姓闻羊祜死,罢市而哭,江南守边将士,亦皆哭泣。

襄阳人思祜存日,常游于岘山,遂建庙立碑,四时祭之。

往来人见其碑文者,无不流涕,故名为堕泪碑。

四、终下决心

晋主以羊祜之言,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

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读左丘明《春秋传》,坐卧常自携,每出入必使人持《左传》于马前,时人谓之“《左传》癖”。

及奉晋主之命,在襄阳抚民养兵,准备伐吴。

此时吴国丁奉、陆抗皆死,吴主皓每宴群臣,皆令沉醉,宴罢之后,各奏过失,有犯者或剥其面,或凿其眼(非人也!),国人大惧。

晋益州刺史王濬上疏请伐吴,濬疏言: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主,则强敌也;濬造船七年,日有朽败;濬年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矣,愿炎无失事机。(英雄所见略同!)

晋主览疏,遂与群臣议言:王濬之论,与羊祜暗合,炎意决矣。

侍中王浑奏言:更迟一年以待吴疲,方可成功。

晋主依浑奏,乃降诏止兵莫动(如此无主见乎?),退入后宫,与秘书丞张华围棋消遣。

近臣奏边庭有表到,晋主开视之,乃杜预表也。

表略云:往者,羊祜不博谋于朝臣,而密与炎计,故令朝臣多异同之议。凡事当以利害相校,度此举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今若中止,孙皓恐怖,徙都武昌,完修江南诸城,迁其居民,城不可攻,野无所掠,则明年之计亦无及矣。

晋主览表才罢,张华推却棋枰,敛手奏言:炎圣武,国富民强;吴主昏庸,民忧国敝。今若讨之,可不劳而定,愿勿以为疑。

晋主言:华言洞见利害,炎复何疑。

即出升殿,命镇南大将军杜预为大都督,引兵十万出江陵;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大将军王浑出横江;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各引兵五万,皆听预调用。

又遣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浮江东下:水陆兵二十余万,战船数万艘。

又令冠军将军杨济出屯襄阳,节制诸路人马。

五、大胜报捷

早有消息报入东吴,吴主皓大慌,急召丞相张悌、司徒何植、司空膝循,计议退兵之策。悌奏言:可令车骑将军伍延为都督,进兵江陵,迎敌杜预;骠骑将军孙歆进兵拒夏口

等处军马。悌敢为军师,领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引兵十万,出兵牛渚,接应诸路军

马。

皓从之,遂令张悌引兵去了。

皓退入后宫,幸臣中常侍岑昏问其故。

皓言:晋兵大至,诸路已有兵迎之;争奈王濬率兵数万,战船齐备,顺流而下,其锋甚锐:皓因此忧也。

昏言:令王濬之舟,皆为齑粉矣。皓大喜,遂问昏计。

岑昏奏言:可打连环索百余条,长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于沿江紧要去处横截之。再造铁锥数万,长丈余,置于水中。若晋船乘风而来,逢锥则破(孩童之智!),岂能渡江也?

皓大喜,传令拨匠工于江边连夜造成铁索、铁锥,设立停当。

晋都督杜预,兵出江陵,令牙将周旨:引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长江,夜袭乐乡,多立旌旗于山林之处,日则放炮擂鼓,夜则各处举火。

旨领命,引众渡江,伏于巴山,次日,杜预领大军水陆并进。

前哨报道:吴主遣伍延出陆路,陆景出水路,孙歆为先锋:三路来迎。

杜预引兵前进,孙歆船早到,两兵初交,杜预便退。

歆引兵上岸,迤逦追时,不到二十里,四面晋兵大至。

吴兵急回,杜预乘势掩杀,吴兵死者不计其数。

孙歆奔到城边,周旨八百军混杂于中,就城上举火。

歆大惊言: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急欲退时,被周旨大喝一声,斩于马下。

陆景在船上,望见江南岸上一片火起,巴山上风飘出一面大旗,上书:“晋镇南大将军杜预”。

陆景大惊,欲上岸逃命,被晋将张尚马到斩之。

伍延见各军皆败,乃弃城走,被伏兵捉住,缚见杜预。

预言:留之无用!叱令武士斩之,遂得江陵。

沅、湘一带,直抵广州诸郡,守令皆望风赍印而降。

预令人持节安抚,秋毫无犯,遂进兵攻武昌,武昌亦降,杜预军威大振,遂大会诸将,共议取建业之策。

胡奋言:方今春水泛涨,难以久住,可俟来春,更为大举。

预言:昔乐毅济西一战而并强齐;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势,皆迎刃而解,无复有着手处也。遂驰檄约会诸将,一齐进兵,攻取建业。

龙骧将军王濬率水兵顺流而下,前哨报:吴人造铁索,沿江横截,又以铁锥置于水中为准备。

濬大笑,遂造大筏数十方,上缚草为人,披甲执杖,立于周围,顺水放下。

吴兵见之,以为活人,望风先走,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余丈,大十余围,以麻油灌之,但遇铁索,燃炬烧之,须臾皆断。

两路从大江而来,所到之处,无不克胜。

东吴丞相张悌,令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来迎晋兵。

莹谓靓言:上流诸军不作提防,莹料晋军必至此,宜尽力以敌之。若幸得胜,江南自安。今渡江与战,不幸而败,则大事去矣。

靓言:莹言是也。言未毕,人报晋兵顺流而下,势不可当。

二人大惊,慌来见张悌商议。

靓谓悌言:东吴危矣,何不遁去?悌垂泣言:吴之将亡,贤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无一人死于国难,不亦辱乎!

诸葛靓亦垂泣而去,张悌与沈莹挥兵抵敌,晋兵一齐围之。

周旨首先杀入吴营,张悌独奋力搏战,死于乱军之中。

沈莹被周旨所杀,吴兵四散败走。

晋兵克了牛渚,深入吴境,王濬遣人驰报捷音,晋主炎闻知大喜。

六、一鼓作气完胜

贾充奏言:宜召军还,再作后图。(统一天下对充不利乎?)

张华言:若轻召还,前攻尽废,诚可惜也。

晋主未及应,贾充叱华言:华不省天时地利,欲妄邀功绩,困弊士卒,虽斩华不足以谢天下!(为己私利丢天下之功,当斩也!)

炎言:此是炎意,华但与炎同耳,何必争辩!报杜预驰表到,晋主视表,亦言宜急进兵之意。

晋主遂不复疑,竟下征进之命。

王濬等奉了晋主之命,水陆并进,风雷鼓动,吴人望旗而降。

吴主皓闻之,大惊失色,诸臣告言:北兵日近,江南军民不战而降,将如之何?

皓问:何故不战?众对言:今日之祸,皆岑昏之罪,请皓诛之,众臣出城决一死战。(传言:宋徽、钦二宗之所以受奇耻大辱,非二宗无能,乃奸臣所致!为帝王遮羞耳!)

皓言:量一中贵,何能误国?(冥顽不灵、顽固不化,该当灭之!)

众大叫言:皓岂不见蜀之黄皓乎!(无刘禅为主,有黄皓耶?)遂不待吴主之命,一齐拥入宫中,碎割岑昏,生啖其肉。(泄私愤也!)

陶濬奏言:濬领战船皆小,愿得二万兵乘大船以战,自足破之。

皓从濬言,遂拨御林诸军与陶濬上流迎敌,前将军张象,率水兵下江迎敌。

二人部兵正行,不想西北风大起,吴兵旗帜,皆不能立,尽倒竖于舟中,兵卒不肯下船,四散奔走,只有张象数十军待敌。

晋将王濬,扬帆而行,舟师言:风波甚急,船不能行,且待风势少息行之。

濬大怒,拔剑叱之言:濬目下欲取石头城,何言住耶!遂擂鼓大进,吴将张象引从军请降。

濬言:若是真降,便为前部立功。象回本船,直至石头城下,叫开城门,接入晋兵。

孙皓闻晋兵已入城,欲自刎,中书今胡冲、光禄勋薛莹奏言:皓何不效安乐公刘禅乎?(帝王气节何在?)

皓从之,亦舆榇自缚,率诸文武,诣王濬军前归降。

濬释其缚,焚其榇,以王礼待之。

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官五千余人,皆归大晋。

大事已定,出榜安民,尽封府库仓禀,次日,陶濬兵不战自溃。

琅琊王司马伷并王戎大兵皆至,见王濬成了大功,心中忻喜。

次日,杜预亦至,大犒三军,开仓赈济吴民。

吴民安堵,惟有建平太守吾彦,拒城不下,闻吴亡,乃降。

七、三国归一统

王濬上表报捷,朝廷闻吴已平,君臣皆贺,上寿。

晋主执杯流涕言:此羊太傅之功也,惜祜不亲见之耳!

骠骑将军孙秀退朝,向南而哭言: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濬班师,迁吴主皓赴洛阳面君,皓登殿稽首以见晋帝,帝赐坐言:炎设此座以待皓久矣。

皓对言:皓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炎。帝大笑。

贾充问皓:闻皓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

皓言: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

充默然甚愧(久居高位无进取之心,莫不如让位也!)。

帝封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宰辅皆封列侯(传言: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分封太多,权力分散严重!)。

丞相张悌阵亡,封其子孙,封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其余各加封赏。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

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后来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

年,皆善终。

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曰: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

楼桑刘备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诸葛亮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
第一百五回 日久见人心第六十回 送蛋糕 诚对贼第五十八回 后生可畏第五十三回 东边日出西边雨第六十一回 明争暗斗 内忧外困第一百六回 功成身退 大权独揽第九十九回 计胜兵未胜 四次出师第一百十八回 扶不起的阿斗 大胜后的祸患第五十二回 得人取地第九十四回 外援无望 “大患”重启第七十七回 人亡神不灭第十二回 天自有公 第十三回 命途多舛 人心善变第八十回 变天第五十二回 得人取地第二十一回 义士脱困 人死物移第八十九回 再擒放孟获第七十四回 脓包毁敌手 关公巅峰刻第二十一回 义士脱困 人死物移第二十七回 情义无价 目无王法第七十九回 内部清理第七十二回 人倒霉了 喝凉水都塞牙第十二回 天自有公 第十三回 命途多舛 人心善变第九十一回 消长无常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获第七十一回 小聪明大智慧 配合妙无双第六十九回 高人典范 书生造反第一回 天下大乱 英雄出山第一百十三回 做大事需大智慧 人心齐泰山移第一百六回 功成身退 大权独揽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七十回 莽夫有智 老而弥坚第六十八回 勇猛将士 称王反被戏第九十三回 收人收城 文战计斗第三十五回 一个好汉三个帮第一百十六回 合力伐蜀 蜀中孤撑第七十三回 经典套路 虎威仍在第一百十六回 合力伐蜀 蜀中孤撑第十二回 天自有公 第十三回 命途多舛 人心善变第八十一回 仇上加仇 后生可畏第二十七回 情义无价 目无王法第八十二回 说服成败 后浪凶猛第三十一回 再而衰 灭后院之火第六十八回 勇猛将士 称王反被戏第八十七回 定大局 智计降敌第十二回 天自有公 第十三回 命途多舛 人心善变第一百二回 六出师 败少胜多第一百十八回 扶不起的阿斗 大胜后的祸患第一百五回 日久见人心第二十四回 天意难测 第二十五回 降汉 高光第五十七回 此消彼长第八十七回 定大局 智计降敌第七回 拉人打架 第八回 志莫能小第三十三回 得人心者得天下第七十七回 人亡神不灭第一百六回 功成身退 大权独揽第五十七回 此消彼长第四十五回 杀机四伏第二十一回 义士脱困 人死物移第八十二回 说服成败 后浪凶猛第十二回 天自有公 第十三回 命途多舛 人心善变第十九回 生死之际 见本性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获第一百十四回 半途而废 再做曹操第九十四回 外援无望 “大患”重启第九十七回 再次出师 胜负参半第八十二回 说服成败 后浪凶猛第四十六回 计来计往第十六回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一百十八回 扶不起的阿斗 大胜后的祸患第九十二回 上兵伐谋第八十一回 仇上加仇 后生可畏第二十八回 离营脱身 人才齐聚第十六回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第七十九回 内部清理第九十八回 安全撤退 三兴师初胜第五十四回 要账不易 锦囊妙计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获第一百七回 以弱胜强 大话打脸第七回 拉人打架 第八回 志莫能小第十九回 生死之际 见本性第九十八回 安全撤退 三兴师初胜第二十七回 情义无价 目无王法第六十四回 人品不及命运第四十八回 胜负无常 第四十九回 计高良心差第四十七回 准备就绪第五十三回 东边日出西边雨第三十九回 江东暂安 孔明建功第二十一回 义士脱困 人死物移第五十一回 先礼后兵 礼尚往来第一百十八回 扶不起的阿斗 大胜后的祸患第五十七回 此消彼长第七十一回 小聪明大智慧 配合妙无双第九回 乱世见人性第七十六回 徐晃神威 关公末路第十六回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第七十七回 人亡神不灭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八十七回 定大局 智计降敌第二十二回 英雄较量 小丑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