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大丰收之年

“二公子,有您的信!”

“搁案上吧!”正在校对书稿的王易抬起头,示意进来的王听将信放一边案上。

王听依言将信放了下来,马上退了出去。

王易将最后一张书稿校对了一遍,站起身,扭了两下有点酸痛的脖子,走了两步到窗户边,看了看院子里一道在练琴的苏燕和王昙还在,又走回到案边,将散乱的书稿整理好。

这部按孙思邈要求写的医学书稿,王易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才差不多写好,当然,动笔的主要是苏燕和王昙这两个女人,王易偷懒,只写了小部分,不过校对的事需要他自己负责。

这部差不多集后世时候内、外、妇、儿等科知识,观点远异于现代医者对疾病认识的医学著作,王易相信会让这个时代及后人震撼的。

后世的王易最引以为傲的一点就是记性特别好,学过的东西基本不会忘记,他在医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这么多年过去,大部都记着,也能把他们写出来,但他也只写那些常见疾病的原理和诊治要点,一些古代不见记载的病,并没有记述。

而且王易也尽量用这个时代流行的语句和写作方法写,这可是件挺费神的事,所幸终于完成了。

在校对完成后,这本书稿就会拿去印刷,以供其他人参考,因此这些天,王易更加忙了。

书印出来后,最先是满足孙思邈的好奇心,让他先拿回去研究一番,这老道早已经预约过了。

在王易写作的过程中,孙思邈就差不多把书稿内容粗粗看过一遍,问了王易不计其数的问题,王易在最初时候很有兴趣回到,到后来耐着性子回答,再到后来有点躲着这老道了。孙思邈的问题太多,许多王易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回答不了的,他只有以他只记着内容,为何这样写并不是很清楚当借口来解释。

一些东西受过后世现代教育的人很容易理解,因为有其他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可以信托,但身处在唐朝时候,许多原理没有办法解释。

孙思邈也知道王易有点怕他追问,到后来也很少去问王易,只要求王易将书校对好,印刷出来后,一定要先让他过目,王易当然是答应了。

巨大的工程差不多完工了,王易心情也非常不错,在将手边的那些已经校对的差不多的医学书稿叠整齐,与前面的书稿放在一起后,才去将信拿了过来。

看到信封上那娟秀的字体,王易脸上露出一点甜蜜的笑容。

这是长孙凌写给他的,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五封信了。

自上次王易与长孙涣那一群人起冲突,把长孙涣打了一顿后,他与长孙凌已经很久没见过面了,长孙凌在派人偷偷给王易送来的信中告诉他,这段时间,她的父亲和两个哥哥对她监看的很严,不让她出府游玩,甚至进宫陪长乐公主的机会都没有,但她在信中也告诉王易,安慰王易,一切都没事的,待过段时间,一切就会好的,她希望在今年的冬天,还要能王易府上来赏雪。

有长孙凌的信送来,王易也都回了信,并在其间赠长孙凌以一词,就是秦观的那首《鹊桥仙》给长孙凌,在七夕时候送给她,长孙凌这小妮子在收到那词后,异常的激动,当即回赋了一首,起誓地表露了情意,在随后,给王易的信越加的频繁,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情意让王易很觉得温馨。

不过因为这段时间感觉到长乐公主的变化,再加上上次酒后李世民曾有过那番胡话,让王易心思也有了不少的起伏,他真怕万一有那么一天,有些事变成了事实,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长孙凌。

王易叹了口气,抽出了信看了起来,信写了好几张纸,除了表述情意,长孙凌还在信中说了一些让她觉得惊喜的事,那就是她的父亲,还有两位哥哥,对她的监看松懈去了,想着过段时间,她不能出府游玩了,长孙凌告诉王易,若她能出府,第一时间就到王易府中,过来看看他。

长孙凌知道这段时间王易很忙,在以前的信中,也一再叮嘱王易,要他注意休息,别累了身子,这封信中也调皮地说,她要来看看,王易是不是因为劳累瘦了很多。

王易看完信,嘴角露出一点温情的笑容,想了一会,也提笔蘸墨,给长孙凌写回信,让王听送过去,交到这段时间一直当信使的长孙平手中,让他转交给长孙凌。

王听按吩咐跑出府去后,王易随后也出了书房,往院子里走去。

时间已经是十月中,初冬时节,风吹来,有些凉了,走出室外的王易感觉到有些凉,也拉紧了衣服,往院中正在晒太阳弹乐的苏燕和王昙所坐之处走去。

比刚来长安时候娇媚了许多的苏燕看到王易过来,赶紧迎了过来,王昙也蹦蹦跳跳跟着过来。

“公子,快过来坐一会吧,想必累着了!”苏燕扶着王易的胳膊,将他按到一躺椅上。

王易也没推辞,一屁股坐了下来后,即斜躺起来,“燕儿,昙儿,你们今日在弹什么乐?”

王昙蹲在王易身边,娇声说道:“二哥,昙儿在和燕儿姐学那《高山流水》,一会我们弹给二哥听听,你评鉴一下,我们弹的如何,好不好?”

“好,今日二哥就不出府了,听你们两人弹乐,”王易捏捏王昙那粉嫩的脸庞,再转向一边的苏燕,“不过你们要弹最好听的曲乐给我听,好不好?”

“公子有兴趣听,我们一定用心弹!”苏燕说着,即位着王昙过去,在王易不远处席地而坐。

随着几声前奏拔弹的乐声起来,王易也闭上眼睛,让自己身体休息的同时,静怕听两女弹乐。

潺潺淙淙的《高山流水》曲乐接着而来,虽然王昙刚刚学弹,稍稍有些生涩,但因为苏燕弹的娴熟,在王易耳中,听着还是很有味,他也渐渐沉迷了进去。

整个下午时间,王易就在府中,听苏燕和王昙弹乐,间或和两女调笑一番,感觉非常的闲适舒服,苏燕也非常满足,王易能在府中,与她这般相处。

这段时间,王易事儿多,即使在府中,也没什么空闲,今日这样是难得。

只不过,这样难得的温馨时光并不多,接下来一段时间,王易又有事儿了。

很快就是隆冬时节,又一个大朝会日,王易随同百官一道,在太极殿参加朝会。

在朝会刚开始时候,王易听到了一个让他激动的声音。

“各位爱卿,朕今日有一个特大的好消息要告诉各位,秋收已经结束,各地的收入都已经统计上报,今年各地上报的收成,远出朕的意外,下面就让民部戴尚书,向各位爱卿通报今年全年的收成情况!”殿上的李世民用中气十足的声音说道。

时间已经十一月中,全国大部地方的夏收、秋收都已经结束,并进行了统计,冬种也都展开了。各地在开始冬种的同时,也按朝廷的要求,将统计好的收成情况,以最快的速度上报至民部。

民部的官员,也在第一时间,将各地上报的收成情况整理完整,交给李世民过目,李世民在看到戴胄所呈交的收成情况后,大喜之下又很是疑惑,一再问询其中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得到戴胄保证绝不会有错后,这才拿到朝会上来向众大臣宣布的。

戴胄因为早很多日子就知道了统计的结果,惊喜的感觉已经过去,因此今日应李世民的令,走到殿前宣布时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情流露出来。

“据各州上报的全年总收成情况统计,今年全国总粮食收入,是贞观三年的一倍多,总产量为…”

随着戴胄将民部所统计的数据报告出来,殿中百官的嘴巴都随着张大,吃惊的神色越来越浓。

戴胄所报告的数据中,全国粮食总产量近三亿石,而贞观三年,才一亿多石,只过了一年,所统计的粮食产量竟然翻了一番,也可以说天下的粮食产量成倍增加了,对于上一年末,还非常缺少粮食的大唐来说,这样的数据如何不让关心朝事的百官惊喜。

三亿石粮食,也就是三百多亿斤,按大唐如今人口约两千余万算,折算到每个人头上,都有一千四、五百斤左右,若这个数据是真实可靠,没有虚报,没有报错的话,那今年百姓的吃饭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了,皇帝和百官再也不用为粮食短缺问题担忧了。

戴胄在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一些特别的州,比如江南道的杭州、越州、婺州、湖州、扬州等地的粮食收成情况,这些地方的粮食收成,相比去年,更是数倍地增长。

这些地方粮食收成能如此迅速地增长,正是因为在这些州府,采取了两季水稻,一季小麦或者其他作物的复种技术,三季的收成,与上一年除杭州外基本是单季的种植模式,再加上这些州是首先推广种植占城稻的地方,收成自然成倍地增加了。

民部所统计的资料是根据各州上报的数据相加的,几个月前,在得到李世民的同意后,以朝廷诏命的形式,下令各州各县的官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将收成情况统计上报,以备民部统计需要。

大唐数百个州,统计数据呈上来,交到民部,再由民部官员校对,数据量并不算很繁杂,但因为统计方法落后,还要核实数据,统计还是挺费时间的,再加上戴胄力求不出差错,更加的费神。

幸好有朝廷的诏令下达到诸州,各地的数据回报很及时,差不多比往年早了一个月左右上报朝廷,那是因为第一年在许多州县推广复种技术,朝廷或者说皇帝李世民急切需要实际的数据,说服朝中官员,还有天下百姓,接受这种新的种植技术,因此在年初就严令各地官员,每季收割后,已经统计数据,以急报的形式上报朝廷,才能在十一月中就得出了全年的收成情况。

并不知其中具体情况的王易非常惊异现在官员的办事效率,特别是民部官员的办事能力。秋收过去才不到两个月,就将全国大概的收成情况统计出来了,但他也知道,如今的统计手段落后,朝廷所得的统计资料并不会很准确,只是一个大概的数据,即使是后世时候,也是如此。

不过以同样方式统计的数据,与往年一比较,那还是有参考意义的,特别是各州县具体数据的比较,就可以基本清楚今年与去年相比,收成增加还是减少了,幅度有多大。

王易在听了戴胄所作的报告后,心中长舒了口气,他在入长安时候,向李世民所提的奏议,在实施一年,并且是小范围实施后,粮食产量就以如此的幅度增长,还真是个奇迹。

在大部田地靠天吃饭的年代,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收成原本就有很大起伏的。前几年天下遭灾,收成下降,今年的天气可以用风调雨顺来形容,利于生产,再加上南方许多州府都广种一年几熟,还推广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诸多有利因素夹杂在一起,收成自然大幅增加。

推广稻麦复种技术的这些州府,粮食收成有这番增长,让朝中大臣们惊叹不已,但王易并不觉得奇怪。正因为以前大多采取单季种植的模式,使得每亩地每年的产量很低,亩产的基数低,粮食大幅增长了,相比较增长率就非常可观了,就如原来每亩一年产量才五百斤,但现在一季就可以收入六百斤,一年三季可在达一千五百斤左右,增长率就是好几倍了,让人听着自然触目惊心。

这是极大的好事,王易从朝臣们那惊喜至极的神情上明白过来,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唐的历史,从民生方面改变着历史。

殿前戴胄已经将收成情况通报完毕,众臣们还沉浸在惊讶中,没有人站出来奏言,这时李世民开口了,李世民脸上一副掩饰不住的喜悦,从御座上走了下来,站到殿前,朗声说道:“诸位爱卿,你们可知道,今年粮食收成为何会如此大幅增长吗?你们可能不一定知道,此都因为是一人提议之故,正是因为他提议的新的种植方式,才让天下出现如此丰产的情况,哈哈!”李世民大笑了两声,再大声地喝道:“朝散大夫王易何在…”。

更多到,地址

第49章 回家真好第43章 吐谷浑内附第17章 奇第61章 第一次亲密接触第7章 李世民的要求第25章 庞大的产业第54章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第42章 警告加诱惑第119章 鬼精灵的长乐公主第12章 再添疑虑第25章 绝代佳人第57章 人生一大悲剧第12章 重逢日第93章 难道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定数第77章 有需要,你们可以随时进宫第43章 身世之迷(下)第40章 事儿不会这么凑巧吧第66章 火上浇油第13章 操了回旧业第90章 围城打援第78章 警告第33章 色诱第56章 这是赔你的东西第47章 世事太神奇第124章 会不会是这个原因第63章 千万不能许婚第21章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第21章 婉言谢绝第16章 改变计划第101章 坐收渔翁之利第125章 兴师问罪第70章 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第73章 暴怒的边缘第134章 臣无颜领赏第73章 暴怒的边缘第55章 你我是酒中仙第84章 真是惭愧第106章 父皇好似并不开心第62章 兵制改革进行时第78章 警告第89章 对历史的假设第82章 很头疼的问题第64章 若想战,朕奉陪到底第134章 臣无颜领赏第8章 怪人第140章 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战斗第10章 仗要如何打第68章 初步成就第142章 朕一定会让你满意的第104章 舌战群臣第122章 许婚第144章 超级丰收的贞观五年第103章 另一个战场第126章 恩威并施第126章 恩威并施第110章 救命,救命第61章 好消息传来第157章 坚决不同意第27章 后续手段第10章 姑娘未嫁第71章 才艺展示第86章 朕输了你一局第139章 要出征?不第153章 少一道程序的洞房花烛夜第128章 盛世将很快来临第86章 大战马上就要开始第83章 女人心,海底针第78章 真的没高人在身后指教你?第76章 盛况空前第94章 只有看戏的份第20章 相请第42章 身世之迷(中)第116章 民族之策第7章 身世如迷第152章 唉,拐骗幼女第105章 朕受益匪浅第88章 你可有中意的女子第112章 多提醒你两句第93章 朕一定要让他做出尽快选择第44章 小子,有两手第27章 后续手段第102章 长安,我回来了第84章 真是惭愧第37章 两个意外的猎手第46章 长安来使第93章 难道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定数第62章 去长安吧第94章 我要马上进宫第26章 这一仗我们打赢了第34章 无法想象了第121章 升官了第44章 让皇帝处置吧第94章 我要马上进宫第76章 盛况空前第34章 霸王硬上弓第一三十一章 挑战者竟是个女人第49章 蜀王李恪第62章 去长安吧第50章 李世民的“内疚”第73章 长孙无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