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洪武变局】

正当满朝上下都在为皇长孙的诞生而欢欣雀跃时,前方又传来捷报,却是卫国公邓愈破了吐蕃,大明又往西开拓了大片版图,已隐隐有跟李唐盛世一教高下的势头。洪武皇帝得了捷报后难得的高兴,立刻快马传旨加封邓愈为右柱国。双喜临门,朱元璋难得地召集群臣在御花园举行了洪武朝第一次盛大的朝宴。

想来是因朱元璋历来便不善饮,此番在御花园多饮了几杯,加之晚间风凉,第二日便病倒了,停朝十日,这在洪武皇帝登基以来可是从来没有的事。

直到了第十一日,朱元璋重开早朝,身体却已明显大不如前。偏这第一日早朝收到一本奏折,竟是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联名弹劾翰林学士宋濂侍宠而骄,且皇帝病时也未有入宫问候,乃是大不敬之罪。

奉天殿内,历来深沉的朱元璋拿着这本奏折也不禁犯了踌躇。这御史大夫陈宁向来是与左丞相胡惟庸走得近。胡惟庸又与李善长颇有渊源。而李善长则与宋濂是莫逆之交。如此按常理推断,这陈宁本不当与宋濂为难才是,怎的会忽然弹劾起宋濂来了?更何况是跟胡惟庸曾经的死对头汪广洋联名上奏?

右丞相汪广洋早年倒有清名,很是正直不阿。只是近年来突然不理朝堂政事,浑浑噩噩以度日。如今他又怎么会跟陈宁联合起来了?而且还是去弹劾一个与自己毫无恩怨的有功老臣呢?这太不像汪广洋那装疯卖傻、明哲保身的做派了。

“莫非他们是针对淮西势力下手了?”朱元璋心中一动,眉棱骨跳了跳。

淮西势力多是朱元璋早年打天下时留下的功臣旧部,其中文以李善长为首,武则以徐达为首,势力极大,随时都可以左右朝局。近年来见太子羸弱,为了扶助太子能顺利即位,朱元璋狠下杀手,已经铲除了不少淮西势力。淮西旧臣们死的死,走的走,只留下邓愈等一些忠勇武臣仍旧在四处征伐,守边拓土。而朝内势力则多被胡惟庸所把持,谋权有余,办事不足。且如此一支独大,并非长安之策,更非朝廷之福。

今日这事,怕便是这胡惟庸暗中使的手脚,要将宋濂参倒。只是碍于李善长才让曾经的死敌汪广洋出头,如此胡惟庸则完全可以撇清嫌疑了。

但是只要知情底的人都知道,汪广洋与胡惟庸斗了三年,在两年前忽然就泄了气似的,日日装疯卖傻起来。人人都揣测着怕是这汪广洋的什么把柄落入了胡惟庸的手中。如果真是如此,胡惟庸能支使汪广洋上一个奏折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想及此,朱元璋已是有了主意,合上奏折交给一旁侍立的太监庆童,冷冷一笑道:“拿给翰林学士看看罢”。

宋濂接过奏章一看,顿时气得血气上涌、须发乱颤,横了一眼站在一旁的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和御史大夫陈宁,上前一步跪倒怒道:“请陛下明鉴,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微臣去岁奉命修着《洪武圣政记》,至今初成,然则尚有余暇有待考证。十日前微臣便已告了一月的假赶赴中都考据。微臣近日并不在京,待在中都得知陛下卧病、龙体欠安后便立即连夜赶回京师请安。微臣如此行为,难道尚属大不敬么?”

“十日前就告假了?朕怎会不知?”朱元璋不禁诧异。

宋濂听皇帝说不知情,也是一愣,怅然望了望太子。

太子朱标忙上前叩首,冷汗不自觉便往外冒,满脸紧张:“父皇恕罪,翰林学士十日前确曾......确曾至儿臣处告假,儿臣当时也是准了的。只那些日子吕妃待产,儿子心乱如麻,忘了禀告父皇,还请父皇治罪!”

眼见这事最后竟又牵扯到太子头上,众人不禁都是一愣。朱元璋一双阴鸷的眸子闪了闪,想要发作,却又是忍了,端起案上的那杯六安瓜片喝了一口,强压着怒火淡淡道:“太子担心朕的皇孙,一时乱了分寸,处事稍欠周密,这是人之常情。情有可原.......情有可原。太子不需自责,你且起来罢。”

眼看蓄谋多时的一本奏折又要轻飘飘地过去,御史大夫陈宁岂会甘心?想着如若对宋濂这个老臣一击不倒,那等他回过颜色来,加上太子为他撑腰,哪里还会有自己的好果子吃?连忙上前又奏,不依不饶道:“皇上明鉴,大学时所言不禁令微臣疑惑。微臣且请问大学时,为何陛下偶感小恙,消息便会立刻传到远在中都的翰林学士耳中?微臣疑惑......微臣惶恐......莫不成翰林学士在暗中探听宫闱消息?”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哗然。朱元璋也是心中一动,嘴角不易察觉地抽动一下,却不说话,只死死盯着宋濂。

宋濂情知不好,暗暗叫苦不迭,又是急又是气:“陛......陛下......微臣岂敢?微臣岂敢啊?只因微臣次子宋璲位居中书舍人,在朝中得知陛下龙体不适,心中焦急,方快马报我啊。微臣并无不轨之举,陛下明鉴.......陛下明鉴啊........”

说话间,历来以谨慎缜密着称的一代老臣宋濂竟嚎啕而泣,场面凄惶,满朝人人心中都觉不忍,暗骂陈宁过于恶毒、无端攀咬。

“既然老学士的次子宋璲知道陛下身体有恙,为何不见他代父探望?”御史大夫陈宁忽然冷笑起来:“哼哼,就算老学士家教不严,宋璲不知礼数。可他既为中书舍人,朝廷命官,为何也不见他以臣子之道应有的忠敬之心前来探视?如此......那便是宋璲大不敬了。”

说着陈宁又朝朱元璋重重磕了磕头:“请皇上治宋璲大不敬之罪!”

宋濂见事情竟又牵连到自己的幼子身上,已是急气攻心,老泪纵横,竟忽然有些癫狂地站了起来,指着在一旁幸灾乐祸的陈宁,颤声道:“你......你......”言未及出,已是昏厥了过去,搅闹得朝堂一片慌乱。

看着一代老臣竟被气得如此不堪,众人都暗暗心痛,对陈宁也不禁怨恨。

朱元璋神情间颇为伤感,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沉吟了许久,断然道:“翰林学士乃是有功之臣,奈何年迈。立即除宋濂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府赞议大夫等职,贬为庶民,永不叙用,交其孙宋慎送回金华赡养。每年......每年入宫觐见一次,抚朕思念之情。”

众人听了旨意,忙叩首称是,心中却都五味杂陈。宋濂作为开国功臣,却遭陈宁这等宵小糟践,本来是一件令人嗟叹之事。可皇帝如此处置于他,已经是许多功臣梦寐以求的退身之法了,也算得上有一个极好的结果。更何况皇帝每年要他入宫觐见一次,这可是多大的交情才能有的荣宠?人人都想着若是自己能得到皇帝这般眷顾,那便是死了也是值得的,不禁又艳羡起来。

正当人人以为早朝便要此事终了而结束时,朱元璋却闪着眼打量着一直沉默不语的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忽然又复下旨道:“朕已年迈,朝务纷杂,精力不济矣。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皆是朝廷功臣,素来贤明、人品端方,乃朕之股肱之臣也。自即日起宣李善长、李文忠入朝,但凡军国重事,与中书省共同协理处置。”

正当朝臣们都在品味这道圣旨的深意时,朱元璋圣旨又下:“燕王修书曹国公李文忠修缮北平燕王府以备来日驻守北平、抗击北元之用,朕已自曹国公处获悉。燕王忠诚沉稳,朕心甚慰。望诸王皆能效仿燕王,以为我大明江山的柱石之臣。即日起加燕王护卫、侍从一千五百人,以示荣宠。”

如此当着满朝百官被皇帝夸奖恩赏,诸皇子中尚无先例。朱棣顿时激动得满脸通红,跪倒叩首,高声谢道:“谢父皇隆恩!”心中却不禁对那道衍和尚又添了几分敬畏,似乎自己每次依他计谋行事便无有不中,每每必得皇帝赏识,也真是奇了,莫不成这道衍真是个能掐会算的神仙?否则他怎能如此洞悉皇帝的思维?

二卷35章 【降职疑云】二卷42章 【角山设关】第一章 【古寺奇遇】五卷20章 【夤夜陛见】四卷30章 【太庙遴选】第三十八章 【洪武变局】第四十二章 【小试牛刀】四卷12章 【深谋远虑】第十二章 【父子相疑】五卷33章 【秦王出局】第四十章 【师徒别离】四卷47章 【历史之谜】五卷第12章 【偏妃邓氏】第五卷25章 【太子死因】四卷31章 【道衍随行】三卷9章 【纨绔子弟】三卷15章 【谋之以诈】四卷28章 【计议离京】第二十一章 【东宫论道】五卷第6章 【油壶茶香】五卷35章 【大雪封山】五卷19章 【太子回宫】四卷27章 【龌龊不堪】四卷19章 【升帐点将】五卷23章 【北平得信】四卷30章 【太庙遴选】第五卷25章 【太子死因】四卷20章 【大战前夕】四卷25章 【燕王哭灵】四卷12章 【深谋远虑】第三十八章 【洪武变局】二卷27章 【巧言设谋】五卷49章 【朝廷设谋】四卷第4章 【朝廷邸报】四卷47章 【历史之谜】第四十七章 【雌雄难辨】二卷24章 【暗箭难防】四卷第11章 【深夜来访】五卷第5章 【清茶怪味】五卷第5章 【清茶怪味】三卷32章 【大功得成】二卷3章 【借力打力】三卷15章 【谋之以诈】第二十章 【皇帝提亲】三卷21章 【夜闯茹府】第二十三章 【离家出走】二卷24章 【暗箭难防】二卷30章 【群匪夺宝】五卷32章 【宫外雪人】第四十三章 【相面安心】三卷2章 【帝王心术】五卷14章 【不似人间】五卷20章 【夤夜陛见】三卷8章 【飘雪居内】第三十二章 【天定良缘】五卷第5章 【清茶怪味】四卷38章 【烧鹅传说】三卷8章 【飘雪居内】五卷55章 【一举两得】二卷16章 【调兵遣将】五卷39章 【后起之秀】五卷33章 【秦王出局】四卷12章 【深谋远虑】四卷20章 【大战前夕】五卷37章 【燕王大捷】第十七章 【江湖奇人】第十七章 【江湖奇人】三卷12章 【才能出众】四卷第9章 【翁婿重逢】五卷54章 【设计擒王】二卷18章 【奇招解困】二卷4章 【硬闯行舟】第二十六章 【杨府灭门】五卷39章 【后起之秀】五卷14章 【不似人间】四卷46章 【理财奇人】第十二章 【父子相疑】四卷第9章 【翁婿重逢】第二十七章 【客栈恶斗】三卷35章 【忠心耿耿】三卷38章 【大厅搅闹】四卷32章 【同门情重】第三十八章 【洪武变局】三卷29章 【分头行事】第三十八章 【洪武变局】五卷第3章 【潼关跋涉】四卷33章 【敕立世子】五卷第11章 【追查王府】五卷29章 【皇帝出迎】第十七章 【江湖奇人】第二十七章 【客栈恶斗】二卷20章 【老将争雄】二卷37章 【巡视居庸】五卷53章 【谋夺九门】二卷38章 【关城翘楚】第十六章 【栖霞私邸】第十三章 【太庙重逢】三卷53章 【太子抢功】第二十七章 【客栈恶斗】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