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就是“放弃”,自由就是“枷锁”。
——冯仑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给社会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为市场改革和文明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出无数新一代的建设者。民营经济丰富多彩的创业故事、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既是民营企业的骄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进步的真实写照。
小倒爷与大企业家
民营企业从代际的划分上看,这28年来可以说已经经历了三代了。
第一代是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时期可以称之为“前公司时代”。当时社会上做生意的主要特征就是个体户+官倒,个体户又叫倒爷,基本上都是做简单的贸易,或者是开个餐馆、钉个鞋子、卖个衣服(最典型的是广州高弟街)。大的就是官倒,倒钢材、倒批文、倒汽车。他们以垄断的方式从事贸易。我最近也去过朝鲜,朝鲜刚刚开放,现在也是这样,全是做小买卖的个体户和少数特牛的官倒。
那时参与个体经济活动的绝大多数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劳改释放犯、政策落实了没事干的人和大批返城知识青年。这些人是被社会抛弃的边缘人,为了生存,于是就自己去想办法。自我生存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做生意了,能做的生意,就是上面讲的小买卖。当时申领的营业执照都是个体经营性质,因为当时没有公司法规,所以很少成立民间公司,而且私人还不能成立公司,只能够叫做个体经营者、个体户。
另外一部分人就是所谓的公子,或者叫做“干部子女”。干部子女成立公司,但是他们成立的也不是私人公司,表面上是国家公司,实际上个人从中捞取了巨大好处。他们的公司主要从事倒买倒卖,叫官倒公司。
所以,80年代主要是两类人参与所谓市场经济的活动,从事类似于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一类是个体户,另外一类就是干部子女。前者是社会的边缘人口,后者却是社会核心的领导者的亲属,也正因为他们的牟利倾向,在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形态向市场的转移。我记得1985年到武汉带职下放的时候,我在经委做事情,碰到很多所谓的干部子女,他们都在当地控制着一些公司,倒卖,做生意。
这个阶段应该说是非常原始的市场经济阶段,民间的商业活动更像是跑江湖,所以这个时代也可以叫做“江湖时代”,而不是公司时代。个体户做生意,行为方式多依循江湖规则。
江湖是什么意思呢?江湖就是指社会的边缘地带,“江湖”一词最初就是指一个城市里面的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属于那种四六不靠没人管的地方。所以古人有处江湖之远、居庙堂之高的说法,所谓江湖之远就是远离体制的地方。所以江湖就指远离体制、属于规范的管理和不规范的地方之边缘地带,人群身份也比较杂乱。整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一段,所有的买卖人大概的心态和所处的位置都属于一个江湖状态。
江湖形态对做生意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它会形成一种江湖道义,促使你扮演一种好的角色,它会推动人往好的方向走,变成一种侠、一种圣、一种英雄。你要变成侠、变成英雄,江湖道义的道德标准与做生意的要求是吻合的。比如“重然诺”,就是答应的事要办;“明恩仇”,就是有仇必报;“救急难”,就是别人有困难得要救助。在江湖上的这些品质对做生意来说有利于形成一个很好的生意文化。
另一方面,江湖当中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一些人堕落之后就变成了匪、入了盗、成了贼,掠夺、不稳定、残忍、残暴。在民营企业的江湖时代,往往会听说一些不幸的故事。
“傻子”年广久
在被邓小平点名后,年广久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个只会写五个字(分别是“年广久”和“同乙”——指“同意”)的小贩被誉为“中国第一商贩”。在随后的十多年里,每逢改革风云变幻,他的际遇便会随之跌宕摇摆。
1986年春节前,傻子瓜子公司在全国率先搞起有奖销售,并以一辆上海牌轿车作为头等奖,三个月实现利润100万元。但好景不长,国家下文停止一切有奖销售活动,年广久阵脚大乱,公司血本无归。1989年底,私营经济再度成为灰色名词,芜湖市突然对年广久的经济问题立案侦查,罪状是他在与芜湖郊区政府联营期间“贪污、挪用公款”。年广久是一个文盲,看不懂按会计制度制作的规范的账本,于是企业里的财务自是一本糊涂账。他说过:我只知道进腰包多少钱,出腰包多少钱就行了。这个案件一直拖了两年,1991年5月,芜湖市中院判决,年广久的经济问题不成立,却因犯有流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三年。据年广久自己说,在法庭调查中,法官问他:你是否以解决工作为名,奸污过10名女工?他回答:不是10个,是12个。他后来对记者说:你给我凑足大满贯,我不如给你凑一打。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一点他的名,一个月后他就被宣布无罪释放。
年广久结婚四次。1987年,50岁的他同一个20出头的年轻女大学生第四次成亲,演出了一幕惊世骇俗的情感剧。在当时,他的婚姻成为人们鄙视暴发户的一个公证。年广久有了钱后,很希望邻里乡亲社会公众另眼看他。他想通过仗义疏财换取社会对他的尊重。在儿子上中学时,经班主任介绍,他准备给学校捐一笔奖学金,当学校就此进行讨论时,许多老师提出异议:给优秀学生颁发“傻子”奖学金,这不是往学校脸上抹黑吗?
年广久一直习惯于家庭作坊式的劳作,一直到50多岁,他都打着赤膊亲自上阵,在烧得通红的大铁锅前炒瓜子。当市场一大,他就忙不过来。瓜子不够卖时,他就到其他作坊收购,装入自己的包装袋,结果因为质量参差不齐而品牌大损。
1998年,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南风窗》记者多方寻访,总算在芜湖市再次找到61岁的年广久,他们用下列文字描述这位当年的“中国第一商贩”:他有些蓬乱的头发明显留着仓促起床的痕迹,一身藏蓝色的西装也不见平整挺括,被烟熏得发黄的手上留着长长的指甲,一颗硕大的金戒指在干瘦的手指上显得分外惹眼,瘦削的脸上透着市井生意人特有的精明。
年广久对自己的评价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许多跟他有过往来的人则说他:小事精刁,大事糊涂。
2007年6月我见到年广久,和他聊了一会儿,仔细打量着这个个体户的活化石,完全印证了媒体对他的描写。
民营企业的第二代我称之为“公司时代”,实际上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所谓公司时代,就是自打有了《公司法》以后,所有的创业和经营活动是以公司形式展开的。这时个体户已经不吃香,由于民间注册公司越来越容易,所以大家都是以公司的形态开始做生意。而之前个体户、万元户都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的。
90年代初,有一个浪潮叫做全民经商,人们纷纷下海办公司,于是开启了“公司时代”。公司时代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了很多,业务形态既包括传统的简单服务业,又包括大规模的内贸外贸,甚至个别的走私。有炒房地产的,有做期货股票的,有做制造业的,也有从事其他的经营活动的。由于进入公司时代以后,经营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宽,市场化的要素也越来越多,比如土地也变成了市场化的生产要素,还有其他领域,包括有价证券、银行也越来越商业化,金融业也在慢慢开放。
这时,参与市场经济的人发生了很大变化。前面提到的两种人当中的个体户还存在,实际上现在数量还很多,但大家已经不重视他们,因为他们在经济当中的分量越来越轻。再大的个体户,也不顶你一个公司,一个公司盈利可能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而多数个体户基本上只是维持个人生活,不能够积累财富、快速发展。
干部子弟这时也不太吃香了,官倒已经没了,为什么没了呢?因为现在所有的政府垄断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资源已经市场化了;权力以及权力拥有者的亲属也没有太大优势了,加上做生意也越来越需要创业精神、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这些东西很多干部子女是不具备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干部子女就变成了第一阶段残留下来的一些富人,有钱了,但无缘成为企业家。在公司时代很少看见干部子女了。
这个阶段出来经商的主要就是下海的机关干部,乡村能人、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海外留学归来的人,这部分成为整个公司时代企业经营者的主体。这些人更懂得政策,组织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竞争意识更强,风险承担的意识也更强。所以,公司时代迅速淘汰了个体户和官倒公司,同时也催生出一大批成规模、上水平的好公司。
吴晓波在研究当代企业史时写过这样一段故事:“受南巡讲话的影响,在政府的中低层官员中出现了一个下海经商热,后来他们管自己叫‘92派’。香港《亚洲周刊》引用辽宁省委组织部的数据说,该省在1992年前后有3.5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另有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去创办企业。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当年度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其中最为知名者,是元老薄一波之子、时任北京市旅游局局长的薄熙成,他于7月辞职下海,创办了一家酒店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