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佛眼看爱情

天力灵示:世间对爱情颇多溢美之辞,如“只羡鸳鸯不羡仙”。 意思是,只羡慕像鸳鸯一样,与爱人携手同老,相伴终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给我,我也不羡慕。

欲界生命都耽著情爱,有一首词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这句话出自元朝词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公元1205年,16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应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人。捕雁人告诉元好问,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另一只脱网而飞,岂料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久久盘旋,最后竟从空中直冲而下,坠地而死。

元好问听后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将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名“雁丘”,并作了流传至今的《雁丘词》。

不仅世间之人都期望得遇这样一位知音:与他(她)生死与共。即使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一切密宗的教主、国王恩扎布德也是如此。当释迦牟尼佛告诉恩扎布德:“国王,如果你要成佛,就要舍弃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学,行持六度。”

国王回答说: “赡部花园极惬意,宁可我成为狐狸,释迦佛位永不欲,愿具妙欲共解脱。”

除了国王恩扎布德,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扮演着一位世俗之人的角色,入于世间。

他的诗有内外密三层意义。从外义而言,它阐述了男女之情,但它的内义和密义,多数人却无从了解。比如,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白色的仙鹤啊

不会去远方

有一天

它会从理塘归来

当时,人们不知道白色仙鹤之义,以为又是一首情歌。后来才发现,第七世达赖喇嘛降生于理塘。所以。仓央嘉措在寺院时,表面上,他一直在思念远方的情人,实际上。他的每一首诗,都隐含着对当时藏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预言,并对未来的变异作了授记。

他在一首流传甚广的诗中写道: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人们可能奇怪,这样的诗怎么会出自一位藏传佛教著名大德之手?事实上,他的这种特殊的显现,对世人具有一定的意义:欲界中人,都难免对异性的贪恋,通过他的情诗。人们被引入他的世界,由此因缘,缓缓种下解脱的善根。”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多少人赞美爱情!为之讴歌。为之伤怀。尤其在人们年轻时,会认为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为之深深向往。

爱的分类

爱有几种,在一切有部的经典中,爱分为贪爱和敬爱;

。贪爱是以烦恼染污的心、以贪欲和渴望来爱一个人;敬爱是对佛菩萨、对法宝、四谛与解脱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经》也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爱有凡夫的爱,又叫饿鬼爱,是充满欲求、永无餍足的爱;还有一种叫法爱。法爱和敬爱相同,是清净、没有烦恼染污的、通往解脱的爱,它是完全的付出,没有丝毫的占有欲,又称之为大爱。

古人说:“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但事实上,爱,究竟是否正直无私?在经历了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后。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

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归根结底,它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乐;它不是正直、温暖的,而是有条件的、痛苦的;它建立在对方对我的行为上,一旦这个前提条件变化,自己的情感就随之变化。

但人们对此视而不见,依然被世间对爱的赞美所迷,徒然追寻着永恒的爱。

按照巴利文和梵文,爱有多层涵义;在藏文中,爱和喜欢难分伯仲。因为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迥异,藏汉两地对爱的观点不同。在汉地一些电视、电影和小说中,将爱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认为如果没有了爱,生命已然失去了意义;而在藏地的传统中,对爱的概念却非常模糊、不确定,鲜少对情爱的赞美,所以由执著产生的痛苦也较小。

从小,人们受媒体的影响,在心中种下深深的、特殊的种子。等他们长大之后,它就会发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整个人生。它就像《俱舍论》中所说的无表色——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色法,唯有通过人们渴望爱的言行,才可以窥视到它在人们的心中存在。

世人真的非常可怜,所谓的爱只是一种虚妄、颠倒的幻觉,一种自心的执著。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爱。

爱的作用,有以下两点:

首先,它让人痛苦。为什么说它让人痛苦?最初,人们彼此迷恋、贪执,这种感情一旦成熟,就会结婚成家。有人分析,“结”的右边是“吉”,左边是“丝”,吉祥一旦被丝缠裹,头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时,就叫“结” 。“婚”是说见到女人头就发昏,头脑已不再清醒,不见真相。

所以,男女成婚,本是吉祥,然而,有诸多执著之丝将其捆绑,情绪和心智受其影响,失去了辨别和取舍的能力。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混混沌沌地过着,直至吉祥和快乐一去不返。

人们最初可能不承认这个事实,他们认为,结婚是人生最快乐、美好、令人憧憬的事。

爱的另一个作用,如佛经中所说:“增上贪欲者,不知利非利。”

贪欲炽盛之人,即使是在三宝面前发的誓愿,他也会抛之脑后;世间基本的伦理道德,他也会置之不理;自己的生活规律和准则,他也会彻底改变。在爱的驱使之下。有些人如梦如醉,浑浑噩噩,不辨是非,不知方向。

现在的有些年轻老师一天到晚都在打电话。有时,就像发疯了一样,跑到教室里,把所有学生都痛打一顿;

。”

学生也反映:“我们的老师这几天不知怎么了,心情很不好。”

有一个护士心情特别恶劣。已经三天了,她的男友没有给她来电。她每天给她男朋友打电话,但一直打不通。即使在给病人配药时,她也在按电话号码。病人们都特别担心,怕她配错了药。配完药,她过来给病人打针。打的时候,恶狠狠地,“啪”地一下扎进去。

很多人和她一样,生活在可怕的噩梦中,但是。他们无力自拔。他们不了解爱的本质。有些人即使理论上知道,但遇到对境时,还是难以把握自己,尤其是年轻人。也许,人到了四五十岁,才知道所谓的爱原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并非如电影、小说中所说的那样。

爱的本质

首先。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

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有业力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离开此世,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与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们虽然信誓旦旦。要白头偕老,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一起争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无常到来。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边扫花,一边唱着《葬花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一首非常好的无常歌。春花初放之时虽然芬芳美丽,到了秋天却枯叶遍地;青年时代虽然红颜貌美,但很快就会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终有一日,会花落人亡。但人们还年轻时,似乎完全忘记了他们会死。

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但世人没有无常的观念,总觉得,你原先对我很好,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样?

从前你青春红颜,为什么现在不复是从前的模样?

从前新车出炉价值昂贵,现在为什么不值那么些钱了?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化现为一个嫖客。第一天,他赐予一位名妓无价之宝;第二天,他付给黄金饰品;第三天,他仅付白银。妓女不服,状告国王。

佛陀说:“她出卖的娇躯,在一天天衰败,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鲜花已经凋零,蜜蜂不再汇聚。人们的爱恋之情也是如此,哪一个人不是喜新厌旧?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生灭的本性。年少翩翩,会被衰老磨蚀,最终,寿命也会被死亡侵夺。万法无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毁坏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恋的女人的身躯,无非是筋络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谁不知晓贪恋女人身体的过失和愚痴?”

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也从此终止了卖笑生涯。

著名摇滚乐歌星猫王说过:“我经历过世间的一切,到最后,一切都不过是仅此而已。”

歌星李娜出家之时也说:“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我拥有过爱情,谈过恋爱,只是没有结婚生子而已。”

的确如此,人到了四五十岁时,才可能基本了解爱的真相;六七十岁时,已经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岁,已经彻底洞穿了它的本性;

。但那时,他已将离开人世。回顾人生,想起他二三十岁时,曾经那么癫狂、那么愚痴,对他年轻时的心行,他可能会深深地悔恨并呵斥。

其次,爱的本质是憎恨。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过:“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人们对所爱之人会有强烈的执著和控制欲?在他们的情感中,对所爱对境的嗔恨之心,也许远远超过关爱之情。如果没有感情的纠结,他们的关系也许平和如水;一旦爱恨交加,则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会堕入痛苦的深渊。乃至他们的关系依然持续,这样的日子就不会终结。

爱和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说:“最亲密的朋友,一瞬间就变成不共戴天的敌人。” 的确,原来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爱的名义,拔刀相向、毁容、把所爱之人变成残疾。这样的新闻,在各个国家的媒体中都时有耳闻。所以说,爱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可怕的憎恨。

这种仇恨,不仅对所爱之人,还会对所有阻止他获得满足的人产生。佛经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被他母亲知道了,不让他去见那个姑娘。他盛怒之下,杀了母亲,造下了死后无间堕入地狱的罪业。

每个人在成长之初,都会暗暗地幻想、期盼他的另一半在人生舞台上出现。可是,一旦那个人出现,充满纠结和烦恼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漫长的生活中,渐渐领悟爱的真谛。

第三、爱的本质是痛苦。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说:“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贪欲作茧自缚,不求真理,不求解脱的彼岸。

年轻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质,以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乐、永恒和具有意义的,其实不然。很多人无法忍受它带来的悲伤、沮丧和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楞严经》云:“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不断淫欲,即使修行,最终,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仅在现世,人们会感受它的痛苦,未来,它还会带给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第四,它是心的幻象。当分别心的执着越来越严重时,本来是虚幻之法,却被视为真实不虚;本来不美,却视为美好;本来是遗憾和缺漏的,却视为完美;本来无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的眼里,却意义非凡。

所以,它是我们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我们的心念一手缔造的产物。所谓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心的真实本性,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了一切概念。我们分别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老密咒士与月亮童子》中,叙述了一个密咒士和月亮童子的故事。密咒士偶遇一位年轻美女,对她的贪爱之心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烧。后来,美女与人私奔,他心里的痛苦和嫉恨无以言表。此时,文殊菩萨化现为月亮童子,出现在其前,带给他无比的荫凉。

月亮童子让他了解,感情是无常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最初的甜蜜,注定会腐烂变质;任何一种情感带来的唯一只有痛苦,而非欢乐;并且,它只是自心的一种执著,而非真实。

第9章 渡2第23章 我心深处第5章 林松解读《西游记》1第18章 清除幼年伤痛的种子第69章 慈悲喜舍(2)第58章 气场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软存活第8章 自我探索之旅之前世今生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51章 超渡自己第12章 渡5第23章 接纳疼痛第83章 四梵行2第106章 与潜意识沟通的冥想第25章 自性本空第112章 生活,只要记得它的好4第25章 除夕第84章 四梵行3第82 章 四梵行1第8章 来到这个世界是我的选择第15章 亲爱的,我们不必取悦别人第27章 处理情绪之痛3第18章 空椅子第22章 神念第二 卷大隐隐于市前言第39章 用减法生活第33章 没有观察者的观察第8章 出于爱去做事2第20章 真相第9章 静享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第13章 操纵也可以这么美3第22章 积极应对混乱时刻第121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2第89章 食以知心地第93章 给孩子安全稳定的关爱第109章 生活,只要记得它的好(1)第34章 布财阵1第32章 共同的约定第18章 清除幼年伤痛的种子第15章 不可忽视的阴性能量2第83章 显化的法则第19章 一切问题本不存在第14章 不可忽视的阴性能量第67章 体重过重来自于心事太重第80章 对生命保持觉知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35章 净土情怀1第32章 太极高手杨师傅第112章 生活,只要记得它的好4第117章 爱的控制1第34章 爱的法则第120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1第三卷二十二章 轮回6第40章 亲子之争战可以优雅地进行第34章 爱的法则第95章 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恐惧开出的花第116章 从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医4第10章 回归自性之旅3第25章 换个角度看问题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8章 新任务第9章 奇梦第25章 处理情绪之痛第23章 五奶奶第6章 尊重一份独立的生命第1章 爱的语言第26章 别让别人的言行绑架了你3第4章 选择第24章 学会爱自己 赞同自己第37章 处罚你的不是神,是你自己第15章 灵魂伴侣(3)第55章 附体现象探秘1第58章 气场第96章 静待花开第26章 梦灵解读吸引力法则第6章 佛陀6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96章 与父母和解第12章 幸福之旅3第8章 后台朋友第24章 进入平和的心境第42章 当依恋型人格遇上孤独型人格第22章 神念第24章 拥抱阴影第17章 爱你的存在第21章 懂得放过自己第4章 谁是伤我最深的人第23章 幸福无需外求第19章 静心打开喜乐之门第7章 渡第48章 负责与允许第27章 儿子喜欢奥特曼第43章 六祖慧能第28章 与生命的本意连接2第24章 别让别人的言行绑架了你第25章 换个角度看问题第21章 轮回5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