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别让别人的言行绑架了你2

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讨好者为“寄生依赖者”——企图凭借外在的人和事来提升自我的价值。

也许,你在工作上是一个全心投入的人,而且几乎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主管交给你的任务,你从来不打马虎眼;要求你额外超时加班,你也毫无怨言;同事拜托你的事,不管是不是你分内的职责,你总是不忍拒绝。其实,你早已忙得分身乏术,焦头烂额,但你还是强打精神说:“没事!没事!”没有人知道你累得半死,但是,你就是不愿开口对人说“不!”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碍于情面而不敢说“不”,或者因为不好意思说“不”,结果很多原本明明不该是自己的事,统统落在自己头上。要不就是所做的事大大超过自己的能力负荷,让自己面临崩溃的边缘。

做老板的都喜欢全力拼搏的员工,但你可知道,如果你一心讲究牺牲奉献,处处想讨好别人,做一般人心目中的模范员工,最后你可能会丧失自我。

最明显的现象莫过于:你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你并不想做的事,即使有不满的情绪,你也强忍去做。你认为别人把这些事情交给你做,是因为看得起你,信任你的能力。如果你一旦拒绝,别人就会怪罪你,批评你不善于与人合作,使你产生一种罪恶感。总而言之,你不希望你的印象被别人大打折扣。

在一个团体中,这种“讨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心理学家称这种举动为“寄生依赖者”——企图凭借外在的人和事来提升自我的价值。然而,行为心理专家发现,绝大多数寄生依赖者都不快乐,他们内心很容易焦虑。这种人往往过度依赖别人的期望,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渴求别人赞美来寻求自己的定位。如果不能得到好评,他们就会自责,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根据分析。很多“工作狂”都是寄生依赖者,他们每天工作动辄超过十几个小时。就连节假日也不放过,他们兢兢业业,牺牲了个人的休闲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在他们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之际,却日渐疏离了与家人的关系。这种过度依存于工作的工作狂,就像是沉迷于赌博或宗教信仰一样,行为完全被控制。

对工作狂而言,一旦不必工作,拥有了自由。就好像是遭人遗弃。所以,任何事他都想一手包办,那样可以让他觉得被人爱戴,代表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你劝他:“何必那么累?有些事可以交给别人做嘛!”他会用更坚定的语气回答你:“我不做不行!除了我,还有谁能做?”表面看来,工作虽然是束缚,捆绑他动弹不得,其实反而让他觉得安慰,令他产生被人关心、被人需要的满足。因为他相信,当他工作卖力的时候。别人才会注意到他的一言一行。

还有的人,则是缺乏自信,担心拒绝别人。好像就表示自己太懒惰,太不通情理,会遭受责骂。他们害怕别人的权威,为了博取好感,维持与别人的关系,即使是无理的要求,也只得点头说“好”。

心理专家同时指出,比较起来,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成为寄生依赖者。因为女性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听话”“温顺”。当别人有所要求时,“拒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很多女性长大以后,周旋在丈夫、儿女、公婆、老板之中。她们极力扮演好各种角色,处处讨好别人,一旦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就会陷入极度沮丧的情绪中。

事实上,我们常常过度在乎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我们常常听到调侃别人的一句话:“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责任,妄想完成每一件事,这根本是在自找苦吃。你真正该尽的责任是,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你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价值观的优先顺序,确定究竟哪些对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绝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对自己的认同。

你虽然赞成这种说法,可是觉得还是有些为难,你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不”。真有那么困难吗?其实那是我们人的本能。心理学家说,人类所学的第一个抽象概念就是用“摇头”来说“不”。譬如,一岁多的幼儿就会用摇头来拒绝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这个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当你说“不”的时候,就等于说“是”,你是一个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勇敢说“不”,这并不一定会给你带来麻烦,反而是给你减轻压力。如果你现在不愿说“不”,继续积压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极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面对难以收拾的残局,别人可能会反过头来不谅解地问你:“你为什么不早说?”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点,有时候,你可以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记住,你不必内疚,因为那是你的基本权利。

抛弃掉这个错误信念:只有讨好别人才能让自己感觉到安全。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与精神障碍特别是神经症的关系,提出安全感的定义。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换句话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y)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但她特别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观点,她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诚的指导;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负担过多的责任或不负责任;偏袒、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视、不守信用;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结果导致儿童把敌意投向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使儿童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并进而转化为基本焦虑。

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沙利文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依照沙利文的观点,人类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是受社会制约的,儿童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有些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不是父母所赞许的,儿童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父母的标准,以获得安全。随着儿童的成长,不仅父母,教师和其他一些社会力量的代表如“警察”等会使儿童体验到不安全感,而且其追求满足的要求可能被社会拒绝也会使之体验到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或被称之为焦虑。(未完待续)

第33章 打开自己内在的力量第40章 虚与实第44章 给孩子正能量第13章 灵心疗法2第13章 灵魂伴侣第1章 佛陀(1)第27章 谋划人生从自己的兴趣开始(1)第6章 天力给我的灵示第69章 慈悲喜舍(2)第2章 何处不是水云间第62章 童年创伤疗愈第28章 菩提果第29章 狗屠夫第15章 苏格拉底之死第84章 发现内在的力量第21章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第26章 处理情绪之痛2第95章 不生不灭第81章 做有爱的能力的家长第9章 回归自性之旅2第82 章 四梵行1第79章 心净国土净1第11章 谦卑的修行第41章 内心强大的孩子第99章 当下,即为美好第8章 来到这个世界是我的选择第79章 心净国土净1第38章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第42章 心理咨询师心中的道第38章 定期清理心灵垃圾第89章 食以知心地第25章 他心通第2章 成为心理咨询师第4章 活在当下第9章 神性的使者第23章 我心深处第90章 废物是放错地方的宝贝第20章 爱的教育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83章 四梵行2第25章 处理情绪之痛第30章 人间好时节第23章 接纳疼痛第87章 把关系中的伤害减少到最低1第36章 净土情怀2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60章 星光体第121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2第92章 简快心理疗法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第42章 心理咨询师心中的道第55章 过度教育等同于掠夺第49章 理想国第26章 处理情绪之痛2第75章 心灵环保1第21章 好大一棵树---系统排列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25章 不再评判第27章 处理情绪之痛3第10章 星云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第12章 灵心疗法第79章 心净国土净1第88章 切换自卑第96章 与父母和解第62章 敌对共生的夫妻关系第88章 切换自卑第39章 天地人合一第47章 微笑 感恩和游戏第110章 生活,只要记得它的好(2)第17章 绝不能让枯燥进入课堂第23章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3第34章 爱的法则第73章 灵魂伴侣与缘分第27章 与生命的本意连接第39章 天地人合一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9章 亚斯伯格综合症第74章 性与金钱第16章 谁该负起拯救灵魂之责第8章 终归大海作波涛第6章 活在当下3第10章 渡3第9章 笑看风云淡 坐对云起时第30章 人间好时节第66章 命运掌控在谁的手里第30章 灵性觉察力第46章 父母是祸害?第37章 合作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2章 悟后才是真修第5章 画在纸上的花第91章 进入当下有意识的觉知第124章 智慧母亲的修炼第3章 他为何总是**第8章 后台朋友第110章 生活,只要记得它的好(2)第93章 给孩子安全稳定的关爱第7章 牌坊林的秘密3第15章 苏格拉底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