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七章 斯文人骂人的艺术

科举改革的意义,在于选何种才和选才方式。

更在于主要从哪个群体选才。

常言道,得人才者得天下,选中的人才能否为皇帝所用,或者说只为皇帝所用,这关系到帝位的稳固。

从世家豪族选才,不可能真心为皇帝所用。

因为他们从一出生就打上了家族的烙印,自始至终就不曾真正忠于皇帝,更不会真正忠于国家。

他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家族的利益。

当然,不是说寒门和贫家子弟就能不顾及自家的利益。

而说的是寒门和贫家子弟他们生来就没有靠山,就没有家族的牵绊。

他们只有一个靠山,那就是皇帝。

所以说,科举改革在李沐心中,非常重要。

比后世的国考重要多了。

因为它选的不是普通公务员,而是真正进入朝堂的储备人才。

都说培养一个官不容易,那培养一个重臣,就更不容易了。

从外放县令至州府,牧守一方,再位列朝堂,入内阁,这时间没有十七、八年,恐怕难以胜任。

而武臣就更夸张了,如果说低层军官,象队率、伙长还可以选拔方式择优取之。

那校尉、郎将以上的军官,不率军队去杀个几百、几千人,谁敢让他独领一军?

常言道,没杀过人的将军,就是个纸糊的将军,就是又一个赵括。

问题是,世道渐渐太平,哪有那么多的人去供他们杀?

科举改革分为文科、武举。

●Tтkǎ n ●c ○

文科考三类:明经、明算、时政。

武举也考三类:军技、兵法、战略。

李沐颁布诏书,新旧划断,从科举制度改革起始,大唐各县主官、军队郎将、校尉、队率之职皆须从科举进士中选用,同时废止举荐、门荫制度。

也就是说,官员的世袭、门荫、举荐制,被彻底打破。李沐留了一丝缝隙,就是各县县丞、县尉之类的辅职,可供官员们安置子侄之用,这也是为了缓和既得利益团体的情绪,同时也为了旧政新政之间的过渡。

将门的世袭,也形如空置,好在李沐总算给将门也留了一丝颜面,队率以下还有更低级军官,那就是伙长和什长的职位。也就是说,将门还有这两个位置可供家中子侄安置。

这种留白,是极具意义的。

它最大程度地化解了皇帝与臣子之间的矛盾,使得双方都保留了颜面,彼此之间不会太过狰狞。

先不说普通人家选拔的子弟,远没有将门子弟那种耳闻目染的觉悟,加上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往往在什长、伙长的任用上,将门子弟确实先天就胜于普通人家子弟。

而文科就更加不堪比较了,官宦人家和世家豪族掌握着天下最大部分的书籍。

纸贵、书更贵。

寻常人家负担不起书籍和纸张的耗费,这才是世家掌控天下人才的真正原因。

这种差距在很长的时间里不可能被消除。

但文科、武举从制度上,给了天下人才一个公平较量的平台。

所以,朝野上下,从开始的震惊中,慢慢就平和下来了。

他们都认为,寻常人家的子弟,不管文科、武举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对将门、官宦无法造成真正的威胁。

在他们看来,皇帝此举只不过是在做秀,收买人心。

科举制度于是被顺利地推行下去。

……。

“已经三天了,陛下召见孔颖达和国子监众学士,不知意欲何为?”

政事堂内,内阁大臣、刑部尚书刘德威嘟哝道。

房玄龄一副事不关己的死板脸。

从李沐登基之后,他便是如此了,除了恪守本份外,他更多时候,就是这一副样子。

唯一一次例外,就是李世民发动宫变那晚,房玄龄做出了他的选择。

可也正因为这次选择,房玄龄失去了原本在拥戴李世民的那批旧臣中,超然的地位。

房玄龄现在的处境很尴尬,左右不是,左右不适。

所以,他虽然身为内阁首辅,但很多时候,都不表示意见。

兵部尚书刘弘基翻着白眼道:“咱们的陛下总是天马行空,标新立异。还能做什么?老夫想啊,陛下无非是想对科举改革作些变动呗。”

吏部尚书唐俭摇摇头道:“依老夫看,不见得吧。陛下若要对科举制度做出改动,又怎会不召集我等,只传召孔尚书和众学士呢?”

刘弘基阴阳怪气地说道:“那可说不准,谁叫咱们几人是新归附的呢,不象有些人,仗着姻亲裙带之功,竟入了内阁,与咱们平起平坐了。”

这话指向太明了,户部尚书韩瑗大怒道:“刘弘基,你欺人太甚。”

刘弘基怼道:“老夫的话虽然不中听,但说得是事实,对着陛下老夫也敢这么讲。韩瑗,对于令尊,老夫还是钦佩的,可你一个区区户部侍郎,竟一跃入了内阁,其中缘故,不言自明。”

可怜韩瑗一个文弱书生,虽然已经年近不惑,可从小到大都是在顺境中泡大的,哪有这种言语针锋相对的经验。

一时间,气得脸色赤红,手指着刘弘基连话都说不出来。

这就是差距。

人老成精,刘弘基骂人不吐脏字,而且在话中首先避去了对皇帝的不敬,甚至将韩瑗父亲韩仲良也择了出去,就是针对韩瑗。

就算韩瑗将原话向李沐告状,刘弘基也没有什么错处,甚至刘弘基还能辩解成替韩仲良管教韩瑗,因为刘弘基与韩仲良是一辈的同僚。

这就是斯文人骂人的艺术。

房玄龄开口了,他打圆场,“都是同殿为臣的同僚,何必出恶言相诛。陛下自有陛下的打算,我等为臣者,又何须私下妄加揣测,还是静待陛下诏令便是。”

首辅既然开口了,韩瑗、刘弘基也就耐住了性子。

刘弘基也不再针对韩瑗,只是嘴巴里还在嘀咕,“科举制从前隋就有,至今推行了数十年,也不见有何成效。再者说了,这天下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连字都不识几个,怎能参加科举?想来此举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

第二百十二章 诚意?第九百二十八章 朕要是崩了呢?第一百七十章 神秘之人第七十章 李泰情急第二百十三章 狗咬狗,一嘴毛第五百四十一章 房玄龄入宫第三百五十二章 候君集骤然发难第九百七十二章 出走第一百三十三章 伴君如伴虎第三百七十一章 目标是李沂第六百四十八章 新年第一朝落幕(加更)第七百九十章 抽丝剥茧(一)第九百二十二章 营啸第六百八十八章 定襄县主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才少女许青云第五百九十七章 图穷匕现第九百零五章 臣愿进宫第八百九十二章 倭国灭亡第三百五十八章 如此结果最合适不过第八百五十章 李恪很谦卑第三百十八章 妖娆似狐狸第一百七十七章 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百十四章 不臣之心第七百六十六章 想做刘禅第六百四十四章 崔尚醉翁之意第二百二十七章 请付束脩第二百三十五章 遭遇刺杀第六百十二章 别开生面的谈判(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反击(一)第八百二十章 该杀的一个不放过第八百八十五章 一言而废第八百四十四章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第五百十七章 五品?无品!第二百十七章 逼李沐就范第八百七十二章 小别胜新婚第二百十五章 变成乖宝宝的小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身世初现第九百六十二章 功成身退第四百七十四章 吴越军校第七百二十四章 怎么打?谁去打?第六百七十六章 民部左侍郎第一百五十七章 马周的野望第八百七十二章 小别胜新婚第九百九十二章 金胜曼托孤第一百八十三章 未开始便结束的初恋第六百七十四章 荥阳之行(四)第一百一十章 震慑(第五更 求订阅)第五百五十四章 李勣竟是辅臣之一第五百三十九章 大战逼近第七百六十一章 高藏王要降唐第八百三十五章 宫变进行时第五百零八章 梁仲业可不可靠?第四百一十章 火烧牟支第六百三十九章 李师成了小舅子第九百五十五章 还可以做的更完美一些第四百零九章 李沐与薛礼部会合第一百八十七章 本该是欢乐的夜晚啊第七百六十七章 李治不傻第一百九十九章 五姓异动(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是怪臣背主求荣吗?第八百六十八章 被征辟的唐僧(二)第五百五十七章 长孙无忌起复第八百十九章 苏定方被排挤第二百十八章 常玉暴露第八十章 吓尿了第八百九十一章 那就捏捏吧第七百九十四章 这就是胜利吗?第六百九十七章 乱泼脏水第一百六十四章 刀,有了自己的思想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靖的隐忍之道第三百七十三章 即兴演说第九百七十二章 出走第六百九十七章 乱泼脏水第一百零七章 募兵规则(第二更 求订阅)第十六章 撒谎是门艺术活第八百三十八章 结局往往是意外第十四章 李大亮的善意第五百九十六章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第一百零六章 侯君集出征(第一更 求订阅)第三百二十二章 长孙无垢的恳求(加更)第七百二十五章 各怀鬼胎第九百十二章 比你识趣多了第四百七十一章 李沐的底牌(二)第七百八十八章 带甲入宫第四百八十章 长孙无忌的阴谋第一百二十章 祥瑞(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马周的野望第三百二十九章 鲁县子的跋扈第七百七十二章 军心可用第二百二十二章 欲擒故纵之计第五百六十五章 以杨氏为人质第七百九十四章 这就是胜利吗?第二百四十三章 常玉被捕第三百三十二章 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第三百九十六章 人口剧增第五百四十九章 争夺军权第二百四十八章 要人(一)第四百八十章 长孙无忌的阴谋第四百六十三章 可怕的吞金兽第四百五十九章 敲竹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