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雁归来

“王公,我想看一看这几钱铸币账目。”

“稍等,”王明道。他立即吩咐小吏将这些年所铸钱币的所有账目一起拿过来。

宋九翻看着。

“宋公,幸好亏了你啊。”

“王公,这里非是在朝堂,莫称呼我宋公,还是称喟小九吧。”对这个王明宋九很看重的,能文能武,还有相当好的经济头脑,可能因为时运不是很济吧,否则此人之能,可以横跨东西两府与三司,三个重要的部门官职皆可以担任。

王明苦笑。

昔日是称喟小九,但今天还有人喊小九吗?可能只有宋九那个剽悍的大姐才敢喊吧。

“要么,称呼易安吧。”

总之,在宋九心中王明是一个长辈,宋公称喟让他感到很难受。

王明明白了他的心,心中微微一暖,但没有在上面纠缠,说道:“这样下去,不用十年,国家大约不会钱荒了吧。”

“王公,错也,你知道仅是我家里就藏了多少钱币,若是大多数衙内皆与我一样,会出现什么后果?”

宋朝大肆铸币是宋九发起的,但没有宋九,宋朝得到江南诸铜坑后,也会大肆铸币,甚至最多一年曾铸币五百多万缗钱。

宋九没能力将铸币量提高到一千万缗,受掣肘的因素太多,诸多铜坑还没找到,人口还不算多,即便他改进了技术,仍不能称为成熟,因此第一年仅铸币三百来万缗,但不能否认宋九的功劳,冶铜技术改进,铸币技术与流程也改得更先进,因此增涨起来很快,去年曾达到五百七十多万缗。这与史上相比,是相当可观的。赵匡义朝在史上一年均铸币仅是八九十万缗。也就是宋九的出现,生生将宋朝的铸币产量增加了近七倍。

王明不知道另一个时空的宋朝铸币量,但能感到宋九带来的变化,还有一个横向的比较,那就是唐朝的铸币量。

这个量还在陆续地增加,那么以后十年时间,铸币总量能达到六千多万缗。若是加上原先的铸币数量。以及以前的铜币,铜币数量能超过一亿缗。

可能会满足货币流通需求了。

然而宋九说的却是另外一个结果。

以前宋九钱前面进来,后面就花掉了。

后来河洲契股交给朝廷,也就没有再变相支援朝廷了。

道理与弥德超诬蔑曹彬一样。

西门庆大官人可以做好事,朝廷甚至会奖励,但宋九与曹彬做好事就得注意了。你们是当朝宰辅,收买民心干什么?

还是花了一些钱,无外乎在那几个岛上砸了一些钱,还有又多造了一些船舶,可这个资金回笼很快。因此宋家财富越积越多,当然不完全是铜币,有金银。有珠宝,有珊瑚,有香料。

仅是宋九一家蓄钱币问题不大,可若是自宋九发起的河洲开发,这些参与的衙内与商人们,这些钱陆续投资,又赚了多少钱,这些人有的继续在投资。于海外,于岭南,或者于其他地方,还有的人大手大脚,奢侈无度的过日子花掉,总体影响不大。可若是个个学习宋九,花掉一部分。存下大部分,那可能就会出大问题了。

甚至整个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都没有这些人财富加在一起多。他们将钱币全部放在家中,然后造成一个结果。整个国家市面上没有铜币流通。除非宋九有惊人的手腕,让宋朝铸币量一年达到两千万缗。

以后是会再增加钱币数量,但人口在增加,财富在增涨,以这个钱币数量远远不足的。

当然它只是一种假设,有几人财富达到宋九这一步,有几人家中有宋家这么多现钱?再说即便没有足够流通的货币,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但真是如此……

宋九继续看着一本本账册。

好一会,宋九才放下一本本账册,吩咐小吏沏上一杯茶休息,王明走了过来,道:“易安,我给你一样东西。”

宋九接过来迅速扫了一眼,大喜道:“谢过王公。”

……

“何苦?”潘怜儿道。

宋九想找一条不苛民的敛财办法,但出乎大家意料,不是去书院搞研发,而是成天赖在三司了。

然而这时候石熙载年数渐高,身体不大好,时间请病假,西府里还有两个宰相,王显人还不错,可才能太差了,柴禹锡与宋九没什么矛盾,可是才能差而且人品不好。

这让宋九悲催了,于是弄得每天很晚才下值。

“怜儿,就这两天。”

“妾身就怕赵普有想法啊。”

三司有三个主事的官员,王明明处是两不帮,但他暗中给了宋九那个好东西,也是一个表态。

赵普毕竟老了……

而且他与曹彬不同,曹彬上位多半要感谢赵普,没有赵普力保,就没有曹彬今天。赵普也推荐过潘美,可是潘美有今天,那是一大堆战功树立起来的。

王明不同,自后周时就有了政绩,在平岭南治岭南,以及平江南时又立下赫赫战功。以他的资历与政绩,权三司足矣。

只是他个性低调,不会高唱着帮助宋九。给了宋九那个东西,已经算是破例。

第二个大臣陈从信更不用说,以前因得罪过赵普,在赵普攻击赵廷美时顺带着拿下。如今再度起用,实际他比侯陟更恨赵普。

第三个官员郝正,不大引人注意。可在处理张望北案子时也能看出他的动向。

何谓对错?袁崇焕凌迟处死时,京城百姓争抢其肉食之。不管袁崇焕是对是错,也不至于让百姓恨到这种地步。

站在统治者角度来说,王安石肯定是对的,站在平民角度来说,王安石对错不大好说,站在豪门地主角度来说,王安石肯定大错特错。若是站在朝廷角度来看,张望北有对有错。

若是站在那几十户苦主角度来看,张望北就是处死了。也不解他们的恨。但站在盂县其他百姓眼中,张望北做得很好。

但最终郝正站在了盂县其他百姓的角度上报。

看似他公正的反映了张望北的做为,可事实是看好了宋九的“未来”。

赵普终是老了。

宋九是赵匡义的旧人,有功绩,有能力,而且三十几岁,有着无限的未来。

可在赵普眼中。三司终是他的奶酪。

所以赵普十分地不悦,便上书一件事,对李继迁招安,允以同华耀坊四州中任意一州观察使之职,非是虚职,而是真正的实职官。

只要你肯投降。这四州任意你挑其中一州,立授其观察使。

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先进京请罪,不得与诸部再来往联系。

有的武将不屑,难道造反还有理了,当真宋朝无能到窃国者候的地步?

不过一群文人喜欢。

宋朝的民族总的是以和为贵,清静。买安,就象去年发生的一件事。银州蕃落拓跋遇投诉本州赋役苛虐,那时在宋九坚持下,定难四州的杂税与两税渐渐减免,可是当年秋税还是上交了,修路筑寨确实动用了当地百姓许多劳役,尽管朝廷发放补贴,不过这些补贴没有十成十到老百姓手中。拓跋遇虽姓拓跋。但非是拓跋李家这一脉近亲,因此摊派得有些多。

再加上遭到其他一些大部族排挤,于是乞移居内地,咱带着族人搬到内地来能行么?

赵匡义担心西北各族发生误会,诏令各守族帐。

我是经营定难四州的,非是削弱你们党项各部的。

赵普这个决策是符合宋朝民族政策的。

也很有诱惑力,起步价就是一州观察使。而且这几州虽不是西北边塞,但皆在陕西,离夏州不是很远。即便是李继捧都没享受到这种待遇。

不过若是李继迁同意了,没有他带头在西北闹事。再加上种种政策,定难四州很快就能安抚下来,这个代价也值得。

当时宋九缄默不语。

若是史上的李继迁,不用说他是不会同意,然而现在李继迁不大好说,宋朝开的代价足够高,经过自己的链式防御,他想要做一番大事业变得更困难,可能还会不同意,可能就会同意了。

若是李继迁真的投诚,宋九也不排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难道李继迁当真天生的反骨?用得好,此人才干还胜过了杨业。

而且何必非等西北闹得不可开交,自己力挽狂澜来证明,那样无疑是在玩火。一旦出了意外,让李继迁成功了,宋朝将无法再与辽国抗衡时占据上风,玉苹可能再也回不来。

但是若让赵普得逞,自己西北那些举措成了什么?那将是一场天大的笑话。

赵普只是轻轻的一个推手,就让宋九陷入进退两难境界。

“他什么时候才能下去啊?”

“相信不远吧……”宋九说道,可是语气有些不自信。赵匡义的那个大儿子赵元佐也闹够了,可是赵普安如泰山,所以宋九怀疑自己产生了误判。

这就让宋九难受了。

因为两人风格不同,赵匡义不会容忍自己玩弄阴谋诡计,可一味被动的防御,早晚自己准得出事情不可。但就是玩阴谋诡计,自己是赵普对手?

赵普让宋九夫妻两人在家整天愁肠百结。

所以才来了今天晚上的一幕。

窅娘终于从遥远的海外归来。

其实海外也没大家想像中的危险。

如船出事故,海上风险肯定比大江大河里风险高,然而两者不同的,现在航海多等季风,一年就来回一次,甚至时间更长。若是去南海,真正在海上的时间,若是顺水顺风,来回时间不足一个月,余下皆在岸上。江河里船来船往,因时间长,两相比较,加上海船技术渐渐提高,彼此出事故率皆差不多。

其次就是土水不服与虐疾。水土不服,也想出了许多土办法,例如带家乡的茶叶,带家乡的泥土放在饮用水中,不知道有没有效果,宋九提示,又吃苹果桔橙维生素含量高的水果,实际很早海客也注意到了,在船舱里种蔬菜,养鱼养猪。有,但只要措施跟上,不是很严重。虐疾这更让人头痛,但与大军不同,军队动辄成千上万人呆在一起,容易感染虐疾,并且容易传播。去海外一艘船上顶多两百来人,少者只有几十人,人数少,到了岸上马上散开。因此虐疾虽有,危害不严重。

但因为传言,未来最富饶的江南成了卑湿之所,宋九做了那么多努力与纠正,岭南依然是瘴疠横行之地,况且是海外。

现在宋朝人口又比较少,宋九不敢做得过份,因此才让窅娘去海外避一避,甚至未来还让他几个儿子去海外磨砺一番,也是用家人做示范,纠正大家这一观念。

老百姓去了海外,几百年后会不会认中国,宋九不会去想,他想的是未来宋朝人口多了,有一个疏通的场所。那么宋朝就是存在五百年,都不会存在因人口增涨而产生土地压力。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他在世时,有数万户百姓在海外建设好一个个定居点。

这不仅是为国家做的,也是为他子孙做的。

窅娘去了海外,而那几个岛屿确实也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也有其他衙内佼仿。

但这时宋九仍不想窅娘回来。

回来可以,必须等赵普倒下。

然而赵匡义说过了,宋九只好让窅娘回来。

并且因为朝局,宋九都不敢高调,刻意让窅娘的船只晚上泊到码头上,悄悄地回来。

天渐渐黑下来。

门外有马车到达,窅娘悄生生地从马车上走下来。与以前相比,她变化很大。

南洋太阳的暴晒,她皮肤变得有些黝黑了,可是比以前看上去更健康。若以前是秋风里的一朵残花,带着死气,现在则是春天里的一朵春花,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不过宋九仍没想好如何安排她。

主要不知道她心中的想法,但回来了,总是一个好消息……

潘怜儿不知是欢喜,还是感伤,说了一句:“小燕子,你终于飞回来了。”

窅娘也是极欢喜,眼中闪过晶晶星光与雾气。

第365章 唯快不破第197章 草帖子第468章 均贫富(上)第350章 狐狸第101章 宇文恺第88章 神灵第69章 神奇(上)第367章 相才第441章 妖星(中)第329章 毒狐第407章 铁血之路(七)第255章 两知州(上)第154章 清明(上)第276章 良臣第143章 事了(上)第514章 三忧第274章 反击(上)第42章 真小人第46章 正八品第107章 最危险的职业(下)第514章 三忧第345章 杀气第504章 开始了第257章 神仙第309章 硕麦(中)第138章 草芥第195章 国舅(上)第483章 奇葩(上)第87章 巡察(下)第207章 游园(上)第217章 夜宴(二)第17章 约战(下)第163章 想不通第101章 宇文恺第252章 宝宝第259章 枪杆子第209章 游园(下)第472章 驱(下)第186章 用(上)第19章 分岐第205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上)第260章 保护(上)第47章 玩大了第176章 真是他第336章 东华门第325章 拜第347章 必死(上)第14章 陌生的小苹第157章 劲弩(上)第115章 流民(上)第470章 将功折罪第486章 南方(下)第98章 建隆三年的那些事(下)第84章 夜郎(下)第354章 谁想不到的第122章 吃肉第9章 歪才第52章 比较(上)第63章 可怕的学生第234章 快乐岛第233章 千古遗恨第417章 一地鸡毛(下)第497章 咸平军第441章 妖星(中)第12章 从此醉(上)第298章 飞虹第341章 傲娇的战友第330章 青蛙的死法(上)第1章 狗血的剧情第519章 病第65章 温度第134章 荒野(下)第13章 从此醉(下)第510章 胶着第134章 荒野(中)第205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上)第371章 那一年第321章 大江(下)第353章 莫明的处罚第450章 良机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416章 一地鸡毛(中)第505章 历史的玩笑第294章 小鱼(下)第205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上)第396章 枭雄的末落(下)三百九十章 封禅下第256章 两知州(下)第348章 必死(下)第62章 我的地盘第164章 新知州第432章 神的黄昏(一)第181章 功名(上)第497章 咸平军第181章 功名(上)第317章 学问第521章 无耻第52章 比较(上)第292章 小鱼(上)第523章 第三十七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