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争论

“不,不!我不同意你的意见!”

在亨氏综合医院研究所的主任办公室里,埃尔利希先生用一种激动的高亢声调大声道:“你应该看看亨特拉尔先生和我编写的免疫学概论,去了解一下抗原、抗体和补体的概念,去观察一下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等试验,你就会明白过来,体液免液才是王道……”

“那不可能!”

不等埃尔利希的话说完,梅契尼可夫同样激动的大叫了起来!

梅契尼可夫当然不可能同意埃尔利希的说法,因为自从发现了吞噬细胞的作用之后,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这上面。哪怕遭到了法国之外几乎全欧洲的反对,梅契尼可夫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想法。

细胞免疫的代表人物,怎么可能屈服于体液免疫的开创者?

“呼噜……”

舒舒服服的靠在沙发上,一边竖着耳朵听着两位大牛的争吵声,约翰一边喝着埃尔利希的秘书专门为他泡制的中国茶,浑然不觉得这争吵声有多么难以忍受。

这种情况,约翰?亨特拉尔先生早就预料到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梅契尼可夫和埃尔利希是同年获得的诺贝尔奖,而获奖的理由就是他们各自在免疫学领域的伟大成就。19世纪末是免疫学的起步时期,而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时间里面,欧洲渐渐形成了两大学派:细胞免疫学派和体液免疫学派,而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正是梅契尼可夫和埃尔利希!

细胞免疫学派的观点很明确,认为人体的抗感染免疫是由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决定;而体液免疫学派认为血清中的抗体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时间里面,梅契尼可夫和埃尔利希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当然。和大多数的学术争论一样,相互攻击的过程中现代免疫学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的发展着……

所以说,约翰一点都不着急。

现代医学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其中免疫学无疑是最让后世医学生们头疼的科目之一。约翰的记忆中,上辈子读书的时候免疫学就让自己和同学们非常的头疼。挂科率仅次于生物化学等少数几门课程。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免疫学本身的庞大,未来进入分子领域的免疫学实在是太复杂了;而另外一方面的话,也是因为这门课程太过于抽象,不像解剖、组胚和微生物学等课程那样直观。

不过谁都无法否认,免疫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梅契尼可夫和埃尔利希虽然是现代免疫学无法忽视的两位开创者,但是因为时代的限制,他们对免疫学的认识都太过于简单了。不过作为后来者的约翰也没有强行把一个学科拔高的打算,在提出并完善了抗原、抗体和补体等概念。并拿出了凝集反应等研究方法之后,剩下的工作交给两位免疫巨头不是更好的选择么?

“如果梅契尼可夫先生愿意留下的话,那就最好不过了。”

品尝完了一杯咖啡之后,约翰也不去管两位大牛吵架,自顾自的陷入到了幻想之中。

如果两位都能够留在亨氏医学院的话,毫无疑问是最理想的一个结果了。而且对于这样的人物来说,相互间学术理念的碰撞更是毕生难求的,再加上有约翰这个穿越者帮忙,可想而知,这里将会成为未来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免疫学圣地!

而且……

如果只看表面的话。两位大牛似乎非常的不对路,有时候甚至吵得脸红脖子粗的,随时都有可能翻脸的样子。但是在全程围观了的亨特拉尔先生看来,这正好是两个人未来能够在一起工作的最好证明!

没有争论,哪来进步?

约翰不知道在历史上这两位免疫学大牛关系如何,毕竟19世纪末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争虽然激烈,但是约翰的印象中是最后几年的事情,而且远不如巴斯德和科赫两人那般水火不容。至于说那两位大佬,其中大部分还是因为普法战争的缘故。但是在这个世界,约翰相信埃尔利希两人完全是可以相互共存的,不然这位坚持细胞免疫理念的俄国人也不会应邀来到纽约。并且与约翰和埃尔利希相见甚欢了。

说到底,这也和两人现在的学术地位的差异有关。

约翰?亨特拉尔本人就不必说了。几年的时间已经把他彻底推上了外科医师的顶尖位置上,在血液生理学和制药等领域也是名气日盛。至于说埃尔利希的话。早年就已经发明了白细胞的染色法,后来和约翰一起发明了白喉抗毒素血清,名气大盛;如今因为跟着亨特拉尔先生一起提出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缘故,同样也是学术界的焦点之。

但是另外一位男主角,境遇就不怎么妙了。

在这个时代,罗伯特?科赫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科赫先生批评的科学家,必然会招致德国人大多数人的蜂拥攻击,这一点和法国的巴斯德非常相似。所以在巴斯德的庇护下,梅契尼可夫虽然依然在进行着自己的研究,表现十分顽强,但是终究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想翻身还要等到免疫学真正发展起来之后……

学术地位差距甚大,怎么对抗得起来?

而且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约翰也有信心来解决两人的理念之争。他脑袋里的免疫学教材很清楚的说明了,无论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都非常片面,同时也远远不能代表免疫学这门体系庞大的课程,作为穿越者的他只要稍微提前拿出一些证据就可以让两者联系起来,证明每一种都是免疫学的组成部分。

水火不容的情况,绝对不可能出现。

不过现在当然还不是时候,毕竟没有实验室的结果来证明的话,两位大牛肯定是不会接受约翰说法的。因此当埃尔利希和梅契尼可夫终于吵得累了,同时把期待的目光看向心中最佳的仲裁者时,约翰顿时忍不住苦笑了起来……

……

埃尔利希和梅契尼可夫的学术争论,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

按照约翰的计划,他打算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多和梅契尼可夫交流一下,相信凭借自己“深厚”的免疫学功底,再加上学校和医院那顶尖的实验室环境,至少让这位未来的面医学大牛心动是肯定没问题的。巴斯德虽然名声极大,但是巴斯德研究所约翰去过,设施也就是那个样子,跟纽约这边肯定是没法比的。

不过就在约翰考虑怎么留下梅契尼可夫的时候,他不久前发表的两篇论文,却在他不知晓的时候引起了一场风暴……(。)

第20章 统一第4章 起航第22章 资助第15章 交易第39章 危机第四十章第34章 ABO血型第30章 出版第38章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第10章 会议第5章 第一个目标第57章 我的医院第18章 想做的,能做的第36章 我的名字第18章 满意第22章 资助第22章 X射线第56章 温暖第30章 福尔摩斯?第12章 尊贵的客人第54章 安排第8章 分院第25章 高昂的收费第12章 说服第54章 建一所医学院?第30章 中国第38章 议定第57章 两篇论文第21章 另一种新药第14章 开端第2章 三轮车和玩具第33章 重病第28章 另一个想法第34章 阿司匹林第13章 电池第55章 无题第72章 请求第27章 消毒与麻醉第15章 最好的时代第36章 新柏林大学第23章 重要决定第1章 冠军第9章 流感第42章 信任第16章 里程碑第36章 发展第30章 疫苗第36章 勃朗宁第14章 进入病房第2章 新俱乐部第33章 海德堡第47章 报价第48章 引荐第21章 实验第33章 重病第34章 阿司匹林第30章 放弃第21章 翻脸第59章 影响第9章 慢慢来吧第5章 传奇之路第30章 疫苗第12章 留下第28章 布里斯特夫人第19章 电力公司上市第8章 到了第16章 无题第75章 认真考虑第40章 切入点第25章 浪潮第26章 半价第47章 橡胶第5章 惊喜的礼物第24章 交换第41章 准备好了第66章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第十五章第25章 梅契尼可夫第57章 两篇论文第22章 越开越好第46章 又有意外?第52章 霍普金斯第20章 转让股份第41章 护士服第30章 美好的东西第21章 另一种新药第4章 戒心第22章 庞大的数量第39章 失望第48章 重磅交易第71章 放手去干吧第57章 两篇论文第11章 怀疑第51章 大学联盟第31章 分拆第12章 贷款第1章 黄金时代第10章 干了那杯霍乱的权威第4章 1895第16章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