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朱尔典最后的一句话,当然是一种威胁。

事实上作为一名英国驻华公使,他确实有这样的底气说这样的话。毕竟在远东地区,英国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美国人的话就差的太远了。

不过……

“呵呵。”

回复朱尔典的,只有约翰那冷冷的一笑。

在朱尔典怒气冲冲的离开了别墅之后,约翰稍稍平息了一下心情,立刻便招来了自己在远东的几个重要下属,然后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未来三年时间里,全力支持中国工业和教育发展,他将会命令美国总部给亨特拉尔银行远东分行注入最少五千万美元巨资,在中国建设大批工厂,包括纺织、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甚至军火!其中某些产业更是要重点发展,比如利用中国产猪鬃的制刷工厂,以及合成氨工厂等等;而亨特拉尔洋行的话,必须全力配合银行的计划,协助从美国进口大量质优价廉的机器设备!

对于他们,约翰将会全力支持。

五千万美元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如果约翰愿意拿来支持某一方势力的话,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中国的实力对比。因此可想而知,把这五千万美元投入到江浙地区的话,将会催生出多少工厂,新建多少所学校!

即使强大如约翰,拿出这五千万也不容易。

时间已经来到了1912年,约翰在北美的产业也都在飞速扩张之中。可以说掌控了历史脉搏的情况下,约翰强硬命令旗下的产业不遗余力的扩张,尤其是几大造船厂、海运公司、矿业公司、贸易公司、化工公司和武器制造公司等,凡是和战争有关的产业,如今都在大规模的贷款,拼命的收购资产、扩大产能。

扩张的速度,让美国经济界都有些恐惧了。

1912年的亨特拉尔财团,绝对是个真正的庞然大物,年营业早就超过了十亿美元,旗下员工更是高达数十万,而且还在急速的增加之中。但是如果以现在这样的速度发展,用不了三年,亨特拉尔财团的规模至少可以增加一倍!

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

美国市场的容量确实在急速扩大,但是还没有大到足以容纳如此庞然大物的程度。至于说欧洲和其他海外市场,除了美洲之外美国人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亨特拉尔财团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去?比如说几大造船厂拼命增加产能,生产的那些巨大货轮,很快就会填满大西洋的海面,再比如说那些矿产、化工产品、卡车和货轮等等,实在是让人想不通啊……

稍有点儿常识的人都知道,生产过剩的后果是什么!

美国人刚刚才从危机中缓过来没两年,生怕亨特拉尔财团把它们陷入到另一场危机当中去。虽然目前还不至于,但是大家都知道,如果亨特拉尔财团不受限制的继续扩张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影响到的。

只不过……

哪怕美国总统亲自出面,也不能打消约翰坚定的态度。而且就眼下来看,得益于其他兄弟公司的飞速发展,亨特拉尔银行和保险公司落了大好处,规模越发的庞大,影响力甚至开始直追摩根财团的金融系统了……

……好吧,回到正题。

正是因为北美的各家公司都在飞速扩张,所以约翰拿出五千万美元真心不是太容易。好在这几年制药公司一如既往,汽车、农用机和飞机公司等新产业发展良好,每年都有大笔分红入账。再加上亨特拉尔银行资本雄厚,抽调五千万美元倒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不过即便如此,亨特拉尔洋行进口的那些设备约翰也没打算用全新的,而是已经把主意打到了北美自家公司的旧设备上面他计划提前让自己旗下的工厂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亨特拉尔财团诸多实验室的飞速发展,让这件事情变成了双赢。

亨特拉尔财团的诸多公司中,研发投入最高的无疑就是那些实验室。比如说机械设备方面,约翰每年都会投入大笔的资金,研发最新的电力工业设备。只不过设备更新的速度,明显不可能跟得上研发的速度,毕竟成本太过高昂了。而对中国的投资正好是个机会最近的技术应用于北美,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总体实力,淘汰下来的设备运来中国,一方面可以回收部分资金,降低更新换代的成本,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降低中国工业发展的成本……

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这个方案当然得到了下属们的热烈拥护,亨特拉尔银行远东负责人就连连点头道:“没错先生,您的建议实在是太正确了!中国人的工业刚刚起步,虽然有很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精英,但是工人素质毕竟比不得那边,而且管理方式、技术积累等方面更是差距较大,全新的设备还真不太适合他们,用二手的都稍显复杂了点儿……”

“呃……”

听了这番话之后,约翰的脸色顿时一黑。

不过虽然听着不舒服,但是约翰也没说什么,因为或许比起这些人来,约翰更清楚中国的根底。

不过……

“哼,咱们过些年再看!”

有些不太高兴的瞥了下属一眼,约翰暗暗的撂下了一句话!

他用骨子里的中国人灵魂发誓,一定要让这个家伙亲眼看看十年后的情形!就像未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年一样,从连人家二手、三手的设备都玩不转,到成为世界工厂,进而创造一项项工业奇迹,总共才花了多少年?

起步越早,追赶的越快!

如果说六七十年后的科技相当于博士的水平,那么1912年的科技最多也就是小学生的水平。中国的起点虽然很低,低到和未来开放前天差地远,但是从文盲到小学生水平,至少比初中生到博士生水平要容易得多吧?

而且说到底,中国有着庞大的发展潜力。

哪怕约翰能做的事情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还是太少太少,但是别忘了,他每年资助数千名留学生,十年下来就是数万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理工科的;而在中国投资的大学、中学和小学,未来更是会源源不断的培养理工科的人才!

在这个时代,这将是一股庞大力量。

要知道中国的现代教育本就落后,而自费或者公费出国的人中,学习法律、政治等文科的占据大多数,国内情况更加严重,学习学习文法艺术的文科生独占鳌头,竟然达到了学生总数的90以上!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大学里攻读工科、农科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连商科都没啥人,讲这些课程的教授也很少。只有医科稍微强一点,但也好得有限。

一方面是传统观念使然,一方面是因为工业的极度落后。

所以一边大兴教育,约翰一边疯狂的建设着各种工厂,为的就是给那些留学生和大学生们寻找出路,不然哪怕回国或者毕业之后,他们也只能无奈地感叹生活艰难,有志难酬……

扯远了。

不过中国毕竟是大国,远不是小国能比的。

日本人拼命发展了那么多年,哪怕曾经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中国,就国力而言在1912年依然是不值一提,也就是美国人的三十分之一。而仅仅江浙两省,再加上一个安徽,地盘就和日本差不多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他们能先一步发展起来,就将会起到无比巨大的作用!

只不过……

“唉!”

送走了自己的下属们之后,约翰的脸色迅速阴沉下来,回到沙发上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再有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约翰当然有信心彻底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但是他同样知道,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最为混乱的时代,江浙地区虽然不比中原,但是也曾多次经历战争的摧残,因此如果想要保证达到约翰预期的目的,或许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第四章第69章 转向第4章 最优秀的第9章 艾玛第38章 机会第50章 大方第六章第8章 辞呈第4章 过去和未来第36章 转让第7章 无题第21章 另一种新药第19章 提前的一幕第23章 王子第42章 1900第39章 vitamin第13章 看得到未来第5章 援助第21章 免除第11章 未雨绸缪第37章 清创术第37章 加入第28章 打算第12章 干涉第32章 洛厄尔第28章 堕胎者第16章 利润来源第22章 脑膜炎第42章 信任第17章 奇迹第18章 集齐第3章 阻碍第30章 外科医师的禁区第14章 老板娘第76章 决定第23章 最好的那一个第30章 出版第45章 心肺复苏第52章 车与房第23章 作用第44章 传奇之旅第1章 中国厨师第十五章第3章 发展第29章 讲座第31章 亨特拉尔大学第12章 恐惧第38章 议定第40章 噩耗第56章 超级订单第三十五章第74章 依据第6章 怪物第43章 血库第40章 科赫与菲尔绍第5章 惊喜的礼物第19章 惨剧第52章 投资未来第59章 欢迎加入第22章 庞大的数量第54章 拜耳第48章 重磅交易第46章 翻脸第23章 两位大佬第41章 第一篇论文第1章 成了第27章 宴会山的邀请第13章 电池第37章 加盖一层第24章 孤独第13章 讲述第46章 兴奋第41章 护士服第34章 阿司匹林第17章 研究生院第10章 X线第20章 形势第20章 有钱了第43章 血库第3章 对抗第47章 大人物的兴趣第42章 名与利第4章 最优秀的第34章 出售第63章 巴尔的摩第9章 邀请第41章 1886第29章 愤怒第10章 X线第12章 H&B第26章 爪哇岛的试验第3章 对抗第46章 孩子和信第29章 同行第21章 另一种新药第25章 梅契尼可夫第4章 麻烦第4章 起航第21章 救国之法第10章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