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左右虞侯

秋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徐平坐在校场旁边的案后,看着贾逵带队与对方厮杀。

越是离着秋后近,徐平就越是觉得心里没有底,他总觉得军制改革还缺点什么。最明显的就是军队各级编制还是定不下来,总觉得不合适。当然,徐平可以根据大家的提议定一个看起来合理的方案,但却觉得说服不了自己,讲不出个道理来。

事务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战争也是一样。

这个年代文人谈兵的极多,是中国历史上兵书出炉最多的时期之一,朝廷组织编写的不算,文人自己编的兵书就有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是徐平的同年阮逸根据历史资料和自己的阐述发挥,托名李靖所作的《李卫公问对》。这书总体是他从各种历史资料中辑录出来的,大致还是代表李靖的军事思想,毕竟这个年代李靖的兵书流传下来的还有。再一个就是科场不得意的梅尧臣,重注了《孙子兵法》。徐平前世《孙子兵法》比较全的版本一般是《十一家注孙子》,梅尧臣就是十一家中的最后一家。

此时这两本书都还没有完全完成,但其中的一些篇章徐平已经看过。作为年少有为的边帅,一些有志沙场的人会把自己的著作寄到秦州来,托名请徐平指教,实际上是想谋一个进身之阶。这是常事,历史上梅尧臣跟范仲淹从亲密朋友到翻目成仇,导火索之一就是范仲淹作帅臣之后死活不肯招梅尧臣入幕,欧阳修从中斡旋都没有用。

现在梅尧臣的心情还没有那么迫切,他叔叔梅询还在是一,再一个他跟徐平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密切,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思。梅询年少的时候喜谈兵,梅尧臣是受叔叔的影响,对军事感兴趣,多次科举不中,让他的心思动到军功上来。当年元昊的祖父赵继迁在灵州叛宋,梅询便建议太宗皇帝,联络河西六谷蕃部侧击党项,并自请出使。有这一个渊源,梅尧臣同样建议联络青唐唃厮啰,背击党项。

讲真话,现在徐平的选择跟历史上范仲淹的选择一样,也不会招阮逸和梅尧臣到秦州来。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双方的思想不合。这两个人都到写兵书的地步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徐平军制的改革和军事思想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同,招人来是做事的,不是来争吵的。

这两人的兵书是很优秀的著作,足以跟先秦诸家的兵书列在一起,但书是如此,时代却已经变了。一千多年的时光,战争早已经不是先秦时候的样子,大的原则有意义,一些细节就大相径庭。历史虽然有反复,但残酷的战争还是使战争实践不断向前,特别是晚唐五代一百多年的混战,催生出了很多实践经验,徐平不需要再走回头路。

最重要的问题,战争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要总结客观规律,按照战争本身的客观规律去改变制度,改变组织形式,改变战斗方式的时候,古典兵书意义已经不大了。

太宗时期对外战事不顺,为了掌控军队,出于控制的目的对军制多有变更,使宋军的军制相对于五代出现了倒退。过去了几十年,不管文武,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为尊者讳,不好讲出来罢了。历史上再过几十年,太宗对宋军军制的变革,破坏大于建设就会成为朝野共识,文武讨论就差直接说太宗是军事白痴了。

徐平现在要做的,是让军中多多演练,特别是对战,从中把失去的客观规律再总结出来。只有掌握了战争的内在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先择,而不是平空想象,空发议论。

贾逵现在是都头,目前编制中最基本的战斗单位,徐平从基本做起,这几天一直观看都一级的对战。贾逵的排兵布阵很有意思,他总是把部队分成三个部分,自己带中军,与前军一起,或进或退,中军总是粘住前军的。

徐平看得津津有味,心中感到已经有些摸到了这基本战斗单位的作战原则。

与前军粘在一起的时候,贾逵永远是处于稍微偏左的位置,而前军永远偏右。随着战斗的进行,前面慢慢就到了中军的正前方。而在这个时候,后军又开始偏左了。

看着贾逵带队不断地重复着这一过程,徐平突然一拍大腿,对身边的桑怿道:“我明白了!先前一直有些迷惑,最近几天看你们的演练,终于解了心中一个难题!”

桑怿有些摸不着头脑,对徐平道:“节帅明白什么?可是想到了对敌妙策?”

徐平摇了摇头:“对敌妙策哪里是这样空想出来的,我想通的是为什么军中会设左右虞侯。自古以来,军阵分九军、七军、五军、三军,兵书记之甚详,但最其本的是五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和中军,再简略一些就是前军、中军、后军。但军中设的却是左虞侯和右虞侯,为什么不是前、后虞侯呢?”

桑怿愣了一下道:“军中自来如此,却没有想过为什么。”

“因为右本就是前,左本就是后,左和右本就包含了前后的意思,才如此设置。五代乱战数十年,他们设左、右虞侯绝不是没有来由的,本朝军制数次变更,虽然留下了虞侯的官位,但却不再匣务,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左、右虞侯之设,则两军对阵,不管本部有军队几多,必分为三军。右虞侯统前军,左虞侯统后军,主将自帅中军,你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秀才你是带兵的人,想一想自己排兵布阵是不是如此?”

桑怿想了想道:“大略如此,只是却不是有意这样做的,只是军阵就当这样布置。”

徐平连连点头:“五代军头虽然大多粗鄙不文,但他们都是在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官位设置从于实战,不是没有来由。实际上右军不一定在右,左军也不一定在左,但右军当敌正面,左军在后掩护总是不错。人大多是右手用力,虽然有善用左手的,总是不多,军阵之中不可能考虑他们。所以正面迎敌,必是在右,当敌的前军,归为右虞侯辖下,才是理所应当。后军为左虞侯所辖,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在禁军中虞侯或是不设,或是虽然设了只是备位,作为官阶升迁而已,就失去了虞侯本应该有的作用。”

原因当然不是仅仅如此,更重要的原因是太宗对军事无知且刚愎自用,最喜欢将从中御的把戏,把军中本来这一灵活性的设置给取消了。禁军出征,太宗经常给阵图,还要派人监视布阵,称为排阵使,使禁军的军阵成了死阵。大军阵势排开,很难移动,甚至到了十万、八万人的大阵,绵延数十里,一动就全军乱了。

从阵图上看,一切都很完美,敌人从哪里来,军阵怎么应对,不管怎么算都没有失败的道理,可算是万无一失。太宗皇帝对这阵图极是自负,被他称为“平戎万全阵”。惟一的问题就是,敌人不按你规划好的出牌怎么办?

(备注:五代和宋朝军队的右军实际上是前军,左军实际上是后军,根据战斗情况会做变化。当然是不是因为人善用右手才这样布置,只是作者的猜测和推理,读者不用太过当真。本书中涉及到军事部分,是参考《战略学》、《战术学》、《军事地理学》等正规的军事教材,和建国以来的军事文选,结合地理条件和当时历史记载做的推演,本就是理论上的想象。一切情节都是在这个范围的想象当中,请读者理解,不在这范围内就超纲了。)

第141章 分头行事第235章 课余时间第285章 军制大改第50章 牛羊满栏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65章 要将功赎罪第43章 第一笔横财第94章 万事俱备第190章 谷口初战第82章 不好的预感第33章 有钱才好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277章 威力惊人第214章 内朝外朝第66章 心中无血,出师大吉!第121章 弹破琵琶第56章 国柄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67章 海外琉璃第130章 刘太师的烦恼第6章 知州第232章 狼烟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260章 赶紧还钱!第234章 导洛入汴第208章 进城走正门第192章 凿齿蛮第323章 雅俗共赏第266章 我们等得好苦!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86章 不要放走党项人第192章 不许调一兵一卒第94章 早晚要刷牙第83章 猛虎入狼群(一)第73章 田二第3章 洞房第68章 别有出路第295章 强兵策第73章 童大官人第244章 愿为天子牧牛羊第236章 新的算学第27章 不羁的黄河第188章 怎么还是如此!第40章 炸山第186章 应对第152章 不可推行第173章 夜对第238章 做事难第73章 废后风波(下)第224章 刘璠堡被围第176章 李迪的转变第78章 要知耻第36章 洞房花烛夜第25章 你们不懂第93章 王师北来第215章 妥协第183章 擒获第217章 银行(上)第15章 理政(一)第182章 再起风云第199章 外任第200章 前方升龙府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167章 情报第200章 前方升龙府第207章 战还是和?第181章 陈公永归宋第86章 考虑问题的角度第10章 新的生意第225章 诱敌之计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266章 走投无路第289章 唐龙镇第82章 不好的预感第80章 按规矩来第177章 风波将起第41章 乱局第64章 编修三司条例第19章 共剪西窗烛第61章 裂痕第142章 审问第19章 游园第26章 不要失职第242章 节制三路第156章 明争暗斗第103章 必要严惩第62章 刘员外第32章 道路所达,便为宋土第65章 因地制宜第4章 炒花生第249章 示之以强第81章 准备迎驾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62章 新场务第90章 病来如山倒第305章 《景祐会计录》第181章 以毒攻毒第217章 追猎第5章 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