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将校营

徐平与王凯和郭谘一起回到了定西城,他们还有许多事要做。自转过年来,徐平便就开始在军中推行武器装备的统一制式,不管是刀枪剑戟,还是军袍盔甲,以至于军中用到的车辆,储存粮草的军仓,全部都有统一的样式,或者分成几种,编列成册。如此一来不管是军队的扩张,还是平时的日常管理,都方便了许多。

从自己真正开始主持一方军政,徐平便就开始致力于军队的正规化、标准化,以及一些关键岗位的职业化。这件事情做成了,以后哪怕自己离开军队,自己做出的努力也会通过各种规例、文件固定下来,不致于让一番心血付之东流。

这些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秦凤路,主要分到了三个人的头上。在凤翔府主管武器装备制造的郭谘,在秦州做随军转运使的王拱辰,在定西城代替徐平监军,主管秦州军日常事务的王凯。没有仗打的时候,其他人可能清闲,这三个人是永远都闲不下来的。郭谘难得到定西城来一次,他们有大量的事情要谈。

韩琦留在了新兵营,徐平虽然说的客气,但让他留两天,却是不能打扣的。同样是一路帅臣,韩琦的地位跟现在的徐平可是天差地远。徐平在朝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当时来到陕西路的夏竦,就连名义上的陕西路都部署夏守赟也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更何况韩琦。

将校营现在是李璋掌管,徐平已经决定让他秋后回至京城去,剩下的日子便是把握住一切机会熟悉军中事务。等到回到朝中,哪怕临阵经验不多,但在知识量上,李璋要成为熟知军情的大将。惟有如此,才能建立威信,能才支持远在西北的徐平。

韩琦以前对军中事务所知不多,说起来其实跟新兵没有多大差别,徐平只让他在将校营里待两天,是足够客气。等到徐平有了足够的权力和地位,说不定会让转职带兵的文官在将校营里待上半年,先学到足够的军事知识再说。

两人骑马向南行了五六里路,到了一处很大的山坳里,李璋对韩琦道:“经略,这里就是秦州的将校营。凡指挥使以上,必须在这里学半年以上,诸般考校都过,才能进入军中实任各级统兵官。在营里军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学到,若要了解军事,这里最好不过。”

此时李璋已经升到恩州刺史、内园使,官阶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但与以前在赵祯身边不同的是,到了西北之后他是凭着军功升上来的,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抛开那个皇帝表弟的身份不谈,就以现在李璋的官职,韩琦也要客客气气。韩琦的官位,全在那个天章阁待制上,论起本官还要低于李璋。

不过韩琦对徐平把自己安排到训练新兵的地方感到极为别扭,虽然不好反对,神情却极为冷淡。听了李璋的话,拱手道:“文明学士用心良苦,到这里我当用心体会,劳烦衙内。”

李璋见韩琦虽然说得客气,神色却不热心,本来的热情便就淡了。他自己系统的军事知识几乎全都是在各个新兵营里学到的,哪个官员来了,就恨不得别人跟他一样,在这里学到足以受用一生的知识。对韩琦也是一样,却没想到韩琦却不是这样想。

将校营其实应该分成两部分,一是将营,在这里作为各级统兵官,边训练边学习。还有校营,招来的是指挥使以下的小军官,在这里作为士卒,归在将营诸将之下。用徐平前世的话来讲,这里就是军校和教导队的结合体,秦州军的各级统兵官,全部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只有经过这样长时间的集中培训,各种规例、制度才能推行下去,军队的正规化和专业化才能做得起来。有这些将校营和新兵营,秦州军便就跟其他禁军区别开来。

做整个将校营的主官,天天跟将校在一起培训、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已经向着一路帅臣转变了。李璋从知识上已经开始向一军统帅靠拢,只是没有实际经验,多是纸上谈兵罢了。以他的身份,这辈子只怕也不会有真正上战场杀敌的机会。

到了自己的帅帐,李璋对韩琦道:“经略,我们先到帅帐看一眼,对这里有个大概的印象。军中日常要做哪些事情,在这里待上一天半日便就有个大概,不能不用心。”

说完,与韩琦一起翻身下马,进了帅帐当中。

一进帅帐,首先映入韩琦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沙盘、地图和各种图表,挂满了三面墙。从整个将校营方圆五十里的管辖范围的山川地理,到各处兵营布置,粮仓位置,兵甲库的位置,以至各处马场,甚至还有种的粮食、菜园,几乎无所不包。在这里看过,对整个将校营就能一览无余。还有整个将校营的编制,各级正副统兵官和僚佐的姓名,他们十日内的安排,以及优劣赏罚,全部都集中到了这三面墙上。

进来看见的第一眼,韩琦就明白了徐平为什么要留自己在这里两日。两天的时间里哪怕不能学会这些,只要留下了大概印象,便就对军中事务有了直观认识。军事管理复杂而繁琐,涉及到的事情方方面面,哪一项不到位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军队的战力。徐平说军事管理比地方州县的政务更加繁杂并不是虚言,只是平常军中放任自流,不去管罢了。真正要把军中事务管起来,可不是高高在上坐在帅位上发号施令就可以了。军令一下,或者是作战或者是移防,具体施行的军队能不能做到?发军令的应该首先心里有数,而不是让属下立什么军令状,做不到如何如何。管理不细致,导致作战计划没有可行性,最后行动失败,就免不了到时候上下推诿塞责。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禁军中很常见,一胜了上上下下欢宴庆祝,却不知道胜在哪里,败了如丧考妣,到处找替罪羊,也不知道败在哪里。这样的军队十年比不是秦州军这里认认真真地做上一年,胜仗绝不是灵机一动打出来的。

李璋任由韩琦四处观看,自己到帅位处理一些日常的公文,并考虑能不能在这两日内安排一场军中演练,让韩琦直观感受一下军中遇到战事是如何行事的。

韩琦慢慢看着墙上挂的各种地图和图表,只觉得头皮发麻。把军中事务管理到如此细致的程度,要花多少精力,用多少人力?而且做这些事情,非专业人才不可,不读书认字的武人是绝对做不来的。难怪秦州军中拼命补入读书人,从落第进士,到乡村学究,几乎来者不拒。这样犹不满足,还不断地军中办各种学样,教人读书写字。

自己到泾原路,能不能做到这种做事方法的几分之一?韩琦的心里突然没了底。他可以把墙上挂的各种地图、表格的格式抄回去,但怎么去填写,让什么人去填,哪里是急切间可以做到的。秦凤一路已经把陕西的相关人才吸收大半,其他路想学又到哪里去找人。

第27章 夜宴第181章 钱明逸第53章 甘谷归附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150章 寓兵于民第55章 合作社第181章 钱明逸第133章 广源州南衙王第117章 门外来了青罗伞第227章 拼桌第195章 荒芜的土地第163章 荣耀之战第210章 有来有往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30章 男儿立功在边关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78章 河南府来人第182章 内部货币第114章 千古佳对第10章 除害第200章 营田务第192章 凿齿蛮第201章 一举两得第239章 该论功过了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60章 釜底抽薪第197章 物理性命第226章 胜则争功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绢第17章 干脆搞大第15章 军改第44章 细盐第37章 逼迫第34章 杂事第106章 败在哪里?第176章 静守岁月第17章 盼盼第119章 断尾求生第114章 千古佳对第287章 祖宗有深意第48章 叛国的附马第205章 蜕变第107章 吓人的钱数第66章 无所建明第14章 赐名第32章 位极人臣第33章 得失之间第50章 牛羊满栏第124章 我是你们学不来的第59章 分歧第46章 谁能一定对?第186章 小人大恶第168章 大新闻第29章 生活不易第63章 放生池第58章 仙人跳第112章 另起炉灶重开张第67章 晾到一边第69章 失意者第165章 试探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147章 称提之术第130章 重度近视第37章 闲散日子第178章 贾宪三角第197章 马肉不好吃?第23章 又想错了第33章 我有秘法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121章 风高放火天(下)第154章 攻城(中)第151章 春狩第303章 我们如此做第169章 砲击军营第70章 风波起第90章 病来如山倒第26章 余波第273章 示威第168章 交权第228章 人事变动第299章 桃园三结义第43章 第一笔横财第96章 改天换地第286章 长兄如父第2章 父老第102章 一针回魂第113章 赤子与行者第101章 新法可验第240章 身后殊荣第223章 军国两张皮(下)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210章 我为什么跟个阉人谈?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183章 演一场戏第99章 刻书准备第308章 战争也要本钱第129章 重贬第33章 公事中没有我觉得第16章 越次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