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

原经略司判官田况调为宁朔军副都指挥使,徐平上书要求朝中新派判官来,并推荐了曾公亮。赵祯经过权衡,最终答应了徐平的请求,派曾公亮任秦凤路经略司判官。曾公亮在朝中编兵书,算是知军事,而且兼任天章阁侍讲,为赵祯讲解经义,算是他熟悉的大臣。

做皇帝的,总是免不了向边地派出自己熟悉觉得信得过的臣僚。沿边数路中,其他几路赵祯很难这样做,文臣经略的属官是他们自己辟的,武将根本就排斥文人参与军事。只有徐平这里来者不拒,还会主动要求朝中配属官,赵祯的亲信便就大多塞到这里来。

徐平在西北,打胜仗灭党项是目标之一,战争中重整军事文化和制度是目标之二,他要的人才是有高的文化水平的人,其他都在其次。不会打仗,那便去学,只要用心在这里总能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新的军事文化和制度也就宣扬出去了。而且以现在徐平的地位,也不用担心官员到了秦州悛怙难制,现在朝中除了几位老臣,没人敢在他这里撒野。

徐平在朝中的基本盘,本来是以三司官员为主的财政专精的文臣,到了秦州之后又多了新军制中成长起来的将领。随着战事的进行,秦州管辖的事务越来越复杂,这两部分官员开始有交叉,他们将来会成长成什么样子,徐平的心里也没有底。

曾公亮的到来,使秦州军的正规化再进一步,各种制度开始系统化,并形成成文的条例。或许将来的兵书中,秦州的新军制将成为重要的部分。

紧接着,徐平新辟原任凤翔府通判的同年梁蒨为秦凤路主管经略司公事,负责帅府的日常杂务。徐平自己则从日常事务中脱身出来,对陇山以西的军政、民政重新梳理。

随着战事的进行,经略司的属官编制比以前开始增加,以适应新制度下,边疆军事民政越来越向经略司集中的趋势。秦凤路经略司,现在应该是判官两人,主管公事一人,勾当公事一人,机宜一人,还有由副都部署兼任的经略安抚副使一人。此时桑怿由于军功升迁,以秦凤路副经略使兼副都部署,兼宣威军都指挥使。在编制上,徐平的帅府还少一人勾当公事,徐平还没有想好合适的人选。秦凤路的帅府五司各有职掌,虽然主持各司的多是武将,但也明白吏事,并不急着把缺的人选补进来。

徐平不在帅府的日子,军事上的决策权交给桑怿,日常事务的处置权则交给王凯。经略使的军事权力,实际上来自兼任的都部署,特别是指挥作战的权力。王凯则是秦州的监军,在现有的制度上权力有限,一切都来自于徐平的授权。徐平在秦州的军改,慢慢已经涉及到了边路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各自的权力。由于还在试行,在制度上秦州帅府与制度设计有很多冲突的地方,一时改不过来,靠着徐平的直接授权在运行。

秦凤路能够如此运行的核心,还是赵祯没有收回去的便宜行事之权。这道诏书只要还在徐平的手里,很大程度上他就可以绕开枢密院和三衙,以自己的意志在秦州行事。而连续几次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徐平的权力,只是临时性的授权终究不牢靠。

大宋的军事制度在设计上分权厉害,犬牙交错,很难形成一个人独断专行的局面。哪怕同一个时间,边路帅臣和边路帅臣的权力实际也是不相同的,要看兼任的官职,还要看临时给予的权力大小。现在的西北沿边五路当中,徐平的权力最大,鄜延和环庆两路的帅臣权力最小,军事上他们上面还有一个陕西路都部署夏守赟。

经过数个月的磨合,秦凤路在军事制度上的运行才正常起来,虽然还缺少制度上的保障,但已经足可以适应现在的局势。进入夏季,徐平在定西城的日子越来越少,更多的时间是在秦州,军中的日常事务他已经很少插手了。

这一天,徐平在秦州帅府召见石延年、范祥、王拱辰以及新任秦州都监赵滋议事,讨论一年多来并帐为村、编户齐民的成果,以及未来制度施行的原则。

石延年道:“自一年前在秦州周边并帐为村,现在陇西县以西,天水县以北,均已经完成。原本以为会引起蕃人不满,多生事端,一年下来,却没想到事情反了过来。现在离着秦州近的地方,不时有蕃落要求州衙在他们那里施行并帐。只是现在州里官吏不足,人手稀缺,只能拖下去。如今陇西已经设县,要想把并帐推行的地方再广一些,必然还要设更多的县镇。只是秦州地处西北,朝中官员多不愿来,此事麻烦。”

王拱辰道:“蕃人的眼皮浅,他们愿意并帐,不过是眼红并过帐的地方蕃户,从官中得了好处。秋冬季节,草木枯黄,并过帐的地方,由官府赊给他们牧草粮食,到了开春之后剩的牛羊就多。千百年来的规矩,牧场就在那里,谁家的牛羊多,吃的草就多,就越是能赚便宜。见了这好处,才有那么多蕃落要求并帐为村。不过,他们并帐了,我们就要赊给他们牧草粮食。赊出去的东西,可不一定收得回来,总是有风险在。我记得在京西路的时候,经略便就不同意施行青苗法,赊草粮食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定西县就是古渭州,那里隋之前为定西郡,唐时废定西郡时改为渭州。后来没入吐蕃之后,屡经反复,州治暂寄于平凉,后来便改平凉为渭州,就是现在大宋的渭州。那一带施行并帐为村之后,重新设了定西县治,隶秦州之下。大规模地并帐为村,编户齐民,必然导致秦州的民政事务变得越来越繁杂,现有的秦州编制已不能适应。

秦州在并帐为村时,同时伴随的是经济扶持。特别是过去的这个冬天,在王拱辰所辖的营田务支持下,对并帐的牧民无息赊给了大量牧草和粮食,避免了他们的牲畜大规模地减少。这便造成一个问题,并帐之后的牧民牲畜远远多过了往常年,他们便在对牧地的争夺中占了上风,引起尚未并帐的蕃落眼红。而现在大规模地推广并帐措施,秦州现在的人力物力有些难以支撑了。

徐平想了想道:“此事急不得,我会给朝廷上书,多向这里派些官员来。没有好处,难免有官员畏惧路途坚险,不想到边地为官,此事还是要跟审官院商量,无非是让边地的官员减少磨勘。地方打下来,总得有人守才行,想来朝廷不会为难。”

第134章 假于阗国第115章 奇观第101章 抽血第55章 药银第115章 徐昌听到的消息第165章 试探第71章 少取多予第266章 我们等得好苦!第205章 货币短缺第126章 柳三变的烦恼第4章 风雨邕州路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27章 西南边事第147章 此事极易为第180章 转机第18章 春忙第21章 欧阳修的疑惑第188章 我就是个土包子第186章 刻摆错了第198章 钝刀割肉第114章 千古佳对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14章 赐名第63章 工场第122章 烈火烧城第133章 杀人不见血第29章 攻略(一)第15章 对抗第100章 小人难防第54章 家贼第38章 军法第45章 孟州李迪第2章 准备第126章 不是盗贼的盗贼第198章 钝刀割肉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32章 各怀心思的同僚第16章 活在洛阳第33章 科举第一步第196章 三角城第195章 大变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282章 桑怿归来第186章 世道要变第151章 春狩第185章 初稿已成第29章 政本初心,从民所欲第89章 借口还不好找第48章 下忠州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第67章 选择第30章 烈士暮年第215章 合伙第212章 争功心切第69章 光耀门楣第143章 推卸责任第163章 荣耀之战第305章 他们怎么来攻?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92章 余波未了第22章 清路第135章 边民的选择第202章 兵临城下第331章 东头西头?第76章 税改第234章 龙游浅滩被虾戏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127章 这届言官不行第199章 传承第298章 试用期第30章 端午(中)第12章 私下商量第151章 抓捕第96章 三司刻书局第59章 致太平(一)第170章 早晚会反第160章 谁的官大?第171章 大战将起第1章 钱能通神第75章 僵局第271章 恶劣至极第205章 货币短缺第235章 天机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141章 永宁侯不得意?第48章 做假货的第200章 各怀心思第14章 边乱第25章 追捕逃亡第228章 欧阳修论钱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58章 步步为营第33章 得失之间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开始第90章 猛虎入狼群(八)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绢第110章 广发邀请帖第273章 示威第46章 外戚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