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皇帝的后花园

富弼陪着刘六符出去,自有北京留守晏殊安排,徐平一众宰执不再去管。

皇帝北巡,北京留守的地位非常重要,并不比宰相低。朝廷政务是宰执们在处理,而行营相关的事务全都归晏殊管,包括大名府附近的驻军。这个道理,就跟契丹的南京留守地位特殊,一般不比枢密使和宰相低一样。正是这个职位如此重要,才由晏殊辞相,专门来做。现在晏殊是大名府地主,又是文学大家,他一出面,刘六符就舍不得走了。

送走了刘六符,徐平与几位宰执商量了一下政务,便一起去见赵祯。按规矩,契丹使节见过了宰相,应该由皇帝接见。不过没谈拢,刘六符住了下来,便可向后安排。

赵祯不在皇宫,最近他的心思都在忠佐司新设的将校营上。国政军务,特别重大的事情赵祯才会参与议论,一般事务都放给了宰执。

特殊时期,宰执们联手封死了赵祯手诏发出来的可能。前些日子因为一个小黄门持手诏到市面上和买食物,都被执行了杖刑,这么严厉以前很少见到。皇宫采买,必须经过殿中省,中书同意,这是制度。只是以前给皇帝留面子,执行得并不严格,这个时候一点口子都不敢开。出巡在外,必须断绝一切意外,防止宫中内侍假传手诏闹出事来。

制度执行比在开封府严格,赵祯本人也能理解,并没有表示异议。不过一些小的政务赵祯就放手了,约束太过,皇帝的参政积极性也不高。相应的,军权是皇帝的,特别是忠佐司这个培养将校的新衙门,宰执们很少过问,基本是赵祯一手操办。

大名府的外城很大,城墙之内依然有大片空地。忠佐司便就在皇城的东安门外圈了一片空地,作为自己的营地,约在皇城北面的禁军大营二里之外。

出了皇城北门靖武门,几人骑马转向东行,不多时便就到了忠武司营地之外。

依着徐平的建议,最好在这里建营房,弄出正式军营的样子。等到忠佐司离去,这些营房可以转给地方官府,向外出租补贴收入,或者转为学院。这是徐平在西北的办法,军人的空闲时间多,自己建房,算是给地方的好处。赵祯不同意,坚决按照行军之制,全部帐篷扎营。用他的话讲,就是军人随时适应打仗的环境,一切从实战出发。

这种分岐很难说谁对谁错,赵祯是皇帝,这种事情他说了算。清理了散乱民宅和菜地之后,忠佐司便就把这里变成了一座大军营,比旁边的禁军大营还正规。

忠佐司的费用,三司是有拨款的,不过赵祯从自己的内库里,按照此数又加一倍。本来忠佐司就是比照上四军发俸,如此相当于双俸,待遇优厚得吓人。

徐平实在看不过去,与一众宰执联合上奏,让把三司拨来的钱全用到选上来的将校的吃穿用度上,内库拨过来的作为俸钱。不如此,从忠佐司出去,大多数人做了军官,俸禄还不如在忠佐司做小兵多,会让出去的将佐心怀不满。吃好穿好住好,在皇帝身边没人说出什么,拿的钱多也没人说什么,但出去做官还不如小兵钱多,积极性从哪里来?

通禀之后,徐平与几位宰执到了军营后面,一片巨大的空地。这里不是校场,校场在另一边,离着城墙不远。赵祯在大名府无聊,选进来校佐的学习,他也喜欢在一边看,这片空地便就是一个大教室。

赵祯在一棵大杨树下正襟端坐,身后立着两个卫士,甚是严肃。

徐平与宰执上前,行礼如仪,道:“陛下,适才契丹使节翰林学士刘六符到中书,说起盟誓立约之事,议论多有不合。臣等让他在大名府暂住,候契丹有信来,再行商议。”

赵祯点头,看了看远处一堆一堆学习的校佐,道:“此地不是谈话的所在,你们到那边院里等候,我稍候便来。”

徐平等人行礼告退,赵祯心中暗松了一口气。他在这里看着,并不轻松。要特别注重行止,一定要严肃,不能有丝毫放松轻浮,不然远处的将士看在眼里,会起轻视之心。

如此郑重,赵祯并不是非要把军权抓在手里,没有这个必要。而是将校营新建,皇帝也有个摸索的过程,参与的少了,担心变成另一个三衙。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可以找出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制度上要留意,哪些环节皇帝必须参与。现在忠佐司,跟以前的将校培养完全不同,一切的规矩要赵祯探索出来。

赵祯做具体的事情或许有很多不足,但做皇帝得心应手,不是好糊弄的。徐平西北的将校营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脉络,真正形成完整的制度,还有许多要完善的地方。

站起身来,赵祯吩咐把远处的王学斋唤来,让他留意各营。忠佐司是由从西北回来的王凯掌管,李璋辅助,这两人曾经掌过陇右诸军的庶务,做起来得心应手。但跟在赵祯身边,执行赵祯指令,上通下达的,却是王学斋。王学斋做事仔细,在陇右军中从最底层做起来,诸事明白,很得赵祯赏识。而且王学斋本来是京东灾民,得朝廷救活全家,忠诚绝对靠得住,又在军中无根无底,是个合适的人选。

从决定把忠佐司作为训练军官的衙门,以持军权之柄,短短的时间,赵祯已经安排出了一套合适的体系。什么人按制度做事,什么人是自己的亲信,怎么把控局面,怎么了解具体事务,赵祯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王学斋就相当于以前徐平军中李璋的职位,算是主管忠佐司公事,只是制度上还没有确定下来。

对于忠佐司事务,徐平只是从定制度和政策上参与,人事和具体事务不过问。现在宰相的权力已经够大了,再参与这些事情,就有把皇权架空的嫌疑。赵祯对外朝政务不过多干涉,徐平对属于皇帝权力内的事务也同样如此,各司其职,才能相安。

依着徐平的性子,各军学习绝不会如此安排。远方的各营,实际上是在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是王凯从在陇右军中的经验,加上历朝兵书和制度总结出来的。怎么指挥,怎么行军,怎么扎营,怎么作战,编成了各种教材。教材很简陋,随着实践慢慢丰富。徐平的习惯是,学这些就编成各种班,选进来的将校一方面按要求学,另一方按兴趣自选,必然是有各自教室的。赵祯就不一样,让他们全聚到这里来,隔成一群一群学,他在一边看着。

第111章 根源第173章 再起波澜第111章 根源第83章 无一石粮入陕西第12章 空调第291章 两路会师第142章 话已说尽第64章 三路出击第64章 善后第280章 狄青离去第20章 市场的车轮第18章 娱乐与学习第67章 挖三司墙角第20章 早朝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99章 就松不就严第74章 再坚持一下第324章 党项叛宋第66章 心中无血,出师大吉!第53章 万民云集第81章 臭味相投第168章 立万世法第69章 国子监第31章 攻略(三)第325章 系统性失职第170章 曲线挽留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147章 破绽第315章 结个善缘第1章 太后崩殂第3章 洞房第59章 合谋第178章 重商理所当然第69章 失意者第117章 门外来了青罗伞第208章 老花镜第51章 三路布防第183章 中书条例第163章 准备应对第34章 期集第192章 凿齿蛮第41章 中间派第61章 官吏斗法第51章 新的消息第173章 夜对第3章 人之将去第167章 血肉屠场第162章 风波骤起第35章 我有三策第42章 酒名第126章 选差外州第258章 拆借第1章 宰相第249章 示之以强第36章 酿酒第77章 你倒霉第59章 洞若观火第195章 简在帝心第54章 解散佛社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195章 反攻第169章 应急安排第43章 熊二焦五第252章 惊梦第20章 匪讯(下)第299章 桃园三结义第47章 生意第92章 给我们看诚意第62章 政坛动荡第66章 文臣武将第105章 思想分歧第207章 战还是和?第59章 合谋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266章 走投无路第301章 谈的人来了第62章 这有何难?第81章 谈不拢第149章 伏閤夜对第207章 战还是和?第14章 欧阳修认输第252章 诡异的格局第165章 政令分掌第144章 机动利器第94章 早晚要刷牙第97章 流年第121章 风高放火天(下)第44章 增兵第239章 马帅第71章 废后风波(上)第172章 能战方能和第173章 夜对第117章刀锋下的小山村第22章 两个小孩第115章 徐昌听到的消息第169章 大块吃肉第166章 前线指挥第201章 猛虎掏心第175章 火海第105章 大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