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购置新宅

李璋看徐平的样子,笑道:“怎么不是他?换一个人,谁会下这种札子?”

徐平摇摇头,还是有些想不明白。

“哥哥啊,你是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才想不明白。如今献俘大典在即,你可是打破交趾时的主事人,战功在这里,满朝文武哪一个能比?下这种札子,但凡大典之后京师物价有一点波动,还能在政事堂呆下去?宰执哪个肯做!也只有王随相公,年纪大了,早就上书求致仕,敢如此一搏。说中了,搏一个名声,就是估算得错了,无非是致仕而已!”

听着李璋的话,徐平渐渐有些明白。事情的背后终究还是立着一个吕夷简,他曾经对自己施恩,但施恩是要图报的,自己回来不久就这样与他对着干,他总得有回应。让王随出面,失败了损失也不大,而且与徐平也没有撕破脸面。依吕夷简的为人,这种事情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认自己指使的,事后无非一切都推在王随身上,就当他老糊涂了。

朝中谁不知道吕夷简结党植私羽,甚至与宫内大红人阎文应私交匪浅,但却从来没有人抓住他的把柄。为官当政,这也是罕有人能及的本事了。

徐平把事情想通,笑着摇了摇头。或许吕夷简是为执政太久了,忘了为什么太后和皇上都少了不他,让他长时间地坐在宰辅的位子上。不是因为他多植党羽,而是因为他做事精明,为人圆滑,能够在任何时候都保证朝政不出大乱子。如今这样做,反而是舍本逐末,早晚会因为这种事情倒台。

回京的路上,徐平见过丁谓,知道一个能力超群政绩卓越的宰执大臣在认不清自己的时候,会落到什么下场。僻处边远小州,活着甚至连接近京城一步都不行。在襄州也见过胡旦,状元出身,才气过人,因为结党钻营,晚年是如何凄凉。

身居高位,时间久了难免会藐视天下人,以为天下舍我其谁。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实际上不过是一朵浪花,会被滚滚洪流席卷而下。

想明白了,徐平的心情反而彻底放开。真正让徐平耿耿于怀的不是被打击,而是自己的奏章真地文理不通,这么多年的辛苦不起一点作用。如果只是一次政治上的敲打,那又何必放到心里去,历史的大潮面前,这些小手脚有什么用?自己挟战功回朝,在邕州的政绩都是实打实的,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影响仕途?

与李璋碰了酒,徐平绝口不再提此事,而只说些闲话。

“后天,阿爹就从党项回到京城了,已经派了家仆回来。唉,说起来朝廷的差事就是麻烦,明明已经到了管城县,走快一点一天就回来,偏偏要陪着党项使节多呆一天。”

李璋喝着酒叹气。

李用和这次回来,肯定是要升官的,本来赵祯派他去就是这个目的。李璋也想跟着沾沾光,升升官,在外面谋个职事干。閤门那里虽然在皇宫里离皇上近,又是清贵职事,但规矩实在太多,让人束手束脚。而且这个年代閤门官员升职也没有特别的优待,跟外面的武臣比起来升得实在不快,不是多么让人留恋的地方。

但皇上身边的人,一放出来官职就提上去了,这才是閤门这里吸引人的地方。

党项元昊,哦,现在还叫赵元昊,徐平可还记着呢。不过他前世的历史一般,只记得跟西夏发生战争是在庆历年间,在好远里主持做战的有范仲淹,有韩琦。现在范仲淹还在朝里当着谏官,韩琦带着直集贤院监着左藏库,是自己在三司里的同僚,也不知道西夏哪年反。说起来自己有战功的人,也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扔到那里去。

喝两杯酒,便不再想这些烦心事,心中一动,问李璋:“对了,我记得你前些日子说旧宅子那边有什么事,是邻居要典卖不是?”

“是啊,烦死个人。听说是个两浙商人,做生意赚了些钱,想在京里买个宅院住下来。城里面的好地方他又买不起,便看中了那里,价钱不贵,离着汴河又近,容易照看他的生意。我家那里现在也没想好要不要留下来,哪里肯给他画押?一下换了这么一家,到时我们宅子又不好卖了。你也知道,这种外地商人很烦的,好多人不愿与他们为邻。”

徐平点点头,心里琢磨。

此时典卖房屋,亲邻是有优先权的。要卖房子,先问自己的亲戚有没有要买的,再问四下邻居,都不愿意而且在房契上画押才能卖出去。当然这政策最大的弊端,是有时候官府会强买强卖,尤其是属于官家的房屋,有时候要转让,也懒得找什么承买人,便强行指定邻居收购,你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

想了一会,徐平对李璋道:“那处宅子要是你家决定不住了,不如就转卖给我家。中牟那里还是离京城太远了,一来一回就要一天,我也正要在京城附近找处别业。你家那里正在城门外,来回方便,我买来修整一下,闲来可以过去透透气。”

李璋问道:“太小了些吧?如今你官位到了郎中,再住那样小的宅院不舍适。”

“你不是说四邻也想都要卖房子吗?你先去买下来,然后一起转卖给我家,地方不就大了吗?京城里官员同僚多,有处城外的宅子也好时常聚聚,攒点人脉。像今天这种事情,不能总是要你来说给我听。”

“也是,哥哥你家里钱多,也不在乎把周围邻居的家宅一起买过来,整治一下,就是一处上好的别业。你们读书人,京里现在都流行什么诗社什么的,也有个地方。”

“说得也是,以后在京城为官,多认识点人总是不错。”

徐平心道,说我家钱多,话是不错,但今日已非昔时可比,兄弟家钱也不少了。关键是有那么大一个国库,皇上看在亲生母亲面上,不时就有赏赐到李家,连京城里的新家都是内藏库拨钱买来,然后又拨钱整修一新。这还是李用和谨慎谦让,不然现在李家里里外外早成了京城里的富贵人家了。

说起诗社,这个时候正是兴盛的年代,文人士大夫大多都参加那么一个两个。真正意义的诗社兴起没多少年,前唐时的大多都是文人期集,没有固定时间,没有固定地点,更加没有固定经费。入宋以后,诗社才兴盛起来,都是有固定成员,而且交会费,定时举办的。在京里联络人脉,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第37章 逼迫第20章 定计第150章 各怀心思第181章 陈公永归宋第225章 新消息第42章 方田均税第1章 宰相第125章 终于有事做了第152章 横死第123章 出书第161章 文化往来第172章 夜战第219章 再对天章阁(上)第85章 军权的收与管第174章 公事公办第109章 补天裂第11章 治术(二)第121章 风高放火天(下)第140章 最大债主第311章 全国统筹第82章 不好的预感第127章 大捷第30章 日月当空,洞烛万民第230章 审计司第69章 山雨欲来(下)第12章 知己知彼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长第50章 防秋第258章 有一种态度叫沉默第190章 谷口初战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96章 三司刻书局第54章 买马第41章 串香第64章 不同的生产方式第129章 山雨欲来第36章 酿酒第269章 推开一扇门第128章 有什么诀窍?第2章 准备第181章 我喜欢这个第137章 马踏谅州(上)第69章 山雨欲来(下)第69章 姚黄魏紫第83章 无一石粮入陕西第112章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188章 我就是个土包子第238章 天圣寨攻防第31章 造纸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24章 烦心事第113章 旧时浮浪少年第9章 科举冤家第36章 他乡遇故知第31章 霸王鏖兵处第47章 法外之地第199章 传承第38章 青苗贷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84章 三衙改制第221章 细腰城第31章 造纸第99章 晚生司马光第27章 历史的轮回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83章 炸城门第19章 忠州小衙内第30章 斥责第8章 竟有这种事?第303章 我们如此做第11章 酒精灯第95章 河边的官署第34章 土豪的地盘第59章 分歧第149章 应急措施第80章 起风雷第258章 拆借第222章 恩归于上第37章 中牟主簿第12章 治术(三)第296章 舆论争取第34章 移民第3章 一路千里第201章 提举官第86章 两全其美第57章 原则第74章 无妄之灾第97章 布衣上书第130章 疯狂时代(一)第73章 田二第10章 野味第218章 钱是什么第221章 废折支,发实钱第164章 口袋阵第64章 编修三司条例第107章 以伪收假第16章 还钱第12章 知己知彼第94章 早晚要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