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查税

正午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刘小乙端着盆在地上洒了水,可不大一会,便就蒸腾干净不留一点痕迹。只有高大的银杏树遮住一大片阴凉,坐在下面分外舒爽。

李参站在树下,想了好久才叹了口气:“这个童七郎,实在是滑不溜手。他在这里开窖口,赚了大把钱财,却不买房不置地,只是一些浮财,不赋不税。再加上窖里烧的那些仿冒的酒器,在赌场里从不滥赌,可知是个十足的刁民!但偏偏他做的事情按律都不是重罪,不过杖几十而已,这等刑罚如何能够治他?这等人物,以后河阴县没了蒋大有一家对他的掣肘,不是愈发无法无天?”

徐平点头:“去了一个蒋大有,站起来一个童七郎,这不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又奈何?律法森严,下官也只能按律法治他,了不起也只是行杖的时候用些力罢了!待制,你难道就看着这种人逍遥法外?总要想个法子!”

听了这话,徐平不由笑了起来:“说了这半天,我这里倒是想出个办法,就不知道李通判做不做得来!”

“做不来也要做,待制尽管说。不除了童七郎,这河阴县里还是不得安宁!”

徐平在银杏树的阴凉下来回走了几步,才对李参道:“你刚才说童七郎这些年在河阴县不赋不税,那我问你,他不交税那手里的钱财是怎么来的?”

“自然是卖瓷器所得,下官查过了,童七郎在河阴确实没有田产。”

“卖瓷器,卖瓷器就不要交税了?你孟州城里,别说是开窖口,但凡是个开店的哪怕只是卖针线,是不是都要交税?”

“自然,开店做生意,自然是要交住税的。”说到这里,李参突然明白了徐平的意思。“待制是说,童七郎这些年偷逃了税款?”

“难道不是?他制的瓷器总是卖出去了,不卖出去他哪里来的钱?瓷器卖了却不交税,这不是偷逃税款是什么?”

听了这话,李参沉吟不定:“可是,童七郎并没有开店,他的瓷器是如何卖的别人也不知晓。到底是在河阴县卖的,还是在其他州县开的有店,说不清楚。”

这时候商税分住商行商,住商税千文三十,行商税千文二十。但总的来说,是对交易和贩运征税,而对生产并不征税。童七郎是生产者,河阴县这里从来就没有他交易的记录,也就没有交税。

对这种情况,李参也是觉得不该交税的,这也是时代不同带来的思想差异。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只要对运输过程和交易征税了,那么商人会把税的负担自然转嫁到生产者身上,并不需要对生产者专门交税。

徐平有前世不同的思想意识,又身在三司,本来就一直想的是把财政收入慢慢向工商业转移,自然比李参明白这里面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只对交易和贩运征税,像在开封府这种地方,如果大户人家自产自销,把上下游的生产链打通,则就可以避过中间的交易税,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商业行为中的利润和超额利润,地租中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现在的人还没有理性的认识,赋税结构自然也不合理。不对生产征税,在徐平看来是极大的漏洞。

但这种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总不能现在提出来对童七郎的生产交税。徐平想了一会,对李参道:“李通判,其实事情没有那么复杂。童七郎这些年来必定是烧造了不少瓷器,这些瓷器他也必定是卖出去了,只要看他是怎么卖的,若是在其他州县有店便就行文去查,若是没有便就可以认定是在河阴县交易。”

“那又如何知道到底卖了多少?该交多少税?”

“这个简单,只要现在去他的窖口,看他一个月出多少瓷器。如果一个月的查点不清,那便查一两日的,倒推回去就是。”

李参点点头,却总是觉得哪里不妥,想了一会问道:“待制,这样做总是有疏漏吧?或许现在童七郎烧得多,但前些年没有这么多人,没有这么多窖口,他便烧造不了这么多。如此倒推,不是冤枉了他?”

听见这话徐平就笑:“他要是觉得冤枉,自可以拿出人证物证,你管那么多干什么?他偷逃税款,你只管追税,怎么证明是他的事!还有,藏匿货物不税者没收其三分之一,过期不纳税则税款加倍,你可要把账仔细算清楚了!”

李参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觉得头有点晕忽忽的。徐平刚开始说追缴逃税的时候,他还觉得对童七郎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破点财而已。等到徐平把账算完,忽然发现这要是追查下去,把童七郎的身家全部收了,甚至把他连人卖了,只怕都还不完欠的税款。这追税,一不小心就能让人家破人亡啊!

徐平心里却清楚得很,对于商人,或者说以商业活动为生的,手里握着收税查税的大权就握住了他们的命门,想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这个年代还算好的,到了他的前世那种商业社会,只是存在想不想查的问题,查起来一个也跑不了。

对于童七郎这种人,去找他违法犯罪的过错完全没有必要,只要查税就好了。为了做个客户逃避赋税,在本地竟然一点房产田地都不置办,他能够老老实实完税才是稀奇的事。只要不是让他补交税款,而是追究他藏匿货物偷逃税的罪责,那他这些年积攒的财富全部收上来都还不够。

李参长出了一口气:“下官知道该怎么做了。”

徐平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经过了河阴县这两家土豪的事情,徐平对这个时代的一些经济状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乡村的经济,一些以前觉得想不清楚的地方,终于在脑子里开始有了轮廓。用大农庄摧毁小农经济的基础,用工商业代替农业来的税赋收入,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简单粗暴地去做,很可能就会引起社会的大动荡,好事做成坏事,本来的支持者也从而变成反对者。

这个小县,或许可以做为徐平对乡村配套改革制度的试点。

第8章 老朽别无所求第6章 不同的做事态度第33章 你是官了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1章 购物券发行第112章 五军齐出第29章 生活不易第107章 谁会那么蠢?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61章 意外第189章 连锁反应第308章 怪物第68章 山雨欲来(上)第56章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第18章 徐昌定亲第189章 侧翼牵制第133章 无妄之灾第50章 朝廷定了,你做西平王!第206章 兄弟阋墙第162章 枢密院都承旨第253章 收网第122章 甩锅第79章 后苑饮宴第238章 货运马车第1章 宰相第29章 生活不易第42章 酒名第72章 三个关节第162章 你的尴尬我的机会第232章 狼烟第110章 清除后患第2章 这个技术不好细说第72章 三个关节第19章 宣诏使臣第81章 臭味相投第335章 钱粮准备第251章 危机第226章 自助餐第63章 瞎毡来归第320章 一切要讲好第19章 共剪西窗烛第23章 蔡襄之错第34章 磨炼第60章 阳光明媚第1章 购物券发行第201章 提举官第183章 我做三件事第87章 猛虎入狼群(五)第66章 以民为师第67章 晾到一边第139章 朝争第16章 还钱第5章 岁除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259章 要有自己人第292章 兄友弟恭第139章 锄头要挥好第296章 内外有别第190章 新的机遇第316章 大火第182章 再起风云第178章 大获全胜第188章 开战第226章 自助餐第41章 串香第147章 渌州被攻第76章 徐平的愤怒第31章 端午(下)第113章 赤子与行者第197章 遣散出宫第17章 新的产业第187章 攻防第99章 前奏第181章 钱明逸第57章 原则第156章 明争暗斗第44章 细盐第69章 国子监第129章 山雨欲来第163章 恩出公门第69章 财帛动人心第108章 邕州的路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100章 儒者之伪第109章 补天裂第61章 转机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280章 狄青离去第165章 版权费第93章 汝州第109章 代君受过第163章 准备应对第95章 迁隆峒第62章 这有何难?第198章 劳动创造价值第69章 财帛动人心第136章 疯狂时代(七)第145章 自杀的晋州进士第113章 教阅第38章 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