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少取多予

说了一会闲话,徐平又问李觏修路所需的人力。

李觏道:“主要的事情,自然是由厢军去做。都漕要修的路是个精细活,随便征人也不放心。一些零碎的活计,比如挖土铺石,路边栽树,才用到沿路的民夫。”

“南阳县还好,鲁山县民户不多,只怕本地民夫也没有多少。”

听了徐平的话,李觏道:“都漕说得不错,下官想的是从临近的县抽调,主要是方城和叶县,实在不足,才到许州和蔡州调人。”

徐平想了想,才道:“人自然是可以抽,只是我问你,动工正是春夏之交,并不是冬天农闲的时候,征发徭役必然有民户不愿去,又当如何?”

“下官也想过,有两个法子拿不定主意。一是不管愿与不愿,都要征发,让县里看住里正,按户抽人。只是如此做,必然会引起民间的怨气,有些不妥。再一个就是有那不愿意服差役的人家,可以出钱雇人来做,官府只管点齐人头。这样一来做工的就只有贫苦人家,只怕民间也会有非议。两个办法各有优劣,定不下来。”

徐平笑道:“第二个办法好,便就用后一种。”

这就是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雏形,此时不少地方已经采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当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其实大多数措施都经过了实践。不过变法的时候有了太多为国敛财的意图,又急于求成,再加上党争,在实际执行中变了模样。

比如募役法,本来只是普通差役的补充,公私两便的事情。被变法派采用之后,一刀切地代替了原来的差役,为了更快得到更大的政绩,最后走向了极端。比如本来下等户是不负担差役的,实行募役法后免役钱也摊到下等户头上。结果最终民间百姓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只是充实了官方的钱袋子而已。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募役法的条件,征发徭役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徭役的补充,部分实行免役法倒是可以,方便官方,也方便百姓。

至于差役,比如民间谈之色变的里正和衙前,倒是可以用募役代替,最好直接变成公吏,纳入官方编制。实际上王安石变法也是这样做的,只是这样做了之后收免役钱比官府付出的多出太多,成了敛财手段而已。

别说是这个时代,就是千年之后义务工直接折成钱从民间征收,也成了农民巨大的负担,让农村民生凋弊。徐平前世在农村跑得多,明白这中间的细微变化。

李觏当知县的时间不长,对于这些事情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见徐平这样说,自然就一口答应下来。其实在心里,他也觉得第二种方法简便。

徐平又道:“用第二种办法,但有几条我要给你讲清。第一点,原则上凡是征发民夫的各县,则凡是壮丁,都要服此次徭役。你先会同桥道厢军,拟出一个章程来,算好修路的用工量,平摊到每一丁身上,要做多少个工。这算出来的数量,打个八折,则就是服役壮丁每人需要做的工数。到修路的时候,由公吏会同桥道厢军,把要做的事情折成工数,全部登记造册,交到你这里还有本地官府,到时候由转运使司稽查。这每一个工,都按民间雇人每天所需的钱数,折算出钱来,不服徭役的按此数交钱。而愿意做工的,只要超出了自己需做的数额,则按此数由你会同当地官府,给他们发放工钱。记住,不允许不服役的人家自己雇人,否则一旦发觉,加倍罚钱。”

李觏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不允许民户自己雇人?我们只需要点齐人头,有人做工就是了,公私两便的事情。若是官方雇人,又多许多麻烦。”

杨告也道:“都漕,下官也觉得这样多此一举,无此必要吧?”

徐平摇了摇头:“不,很有必要。不要怕官府麻烦,公吏们拿着俸禄,不愿意辛苦做事只管辞职回家,重新募人就是。若是官府只管点齐人头,你知道这人是怎么雇来的?话说明白了,来的这些人大多根本就拿不到钱。比如大户人家允诺来年让他们租好地,或者说是农忙时便宜雇家里的牛,很多农户欢天喜地就去了。等到事了,又是一笔糊涂账。你们以为修路的时候省了心力,却不知道已经埋下了无数事端的种子。”

大多数农村里种地的庄稼人,一辈子就在附近几个村子生活,见识有限,目光自然也就短浅,很容易就被大户人家骗了。去家里一说,来年我的牛借给你用,或者是到时我渠里的水可以让你浇地,要不就是我哪里的好地租给你,他们就欢天喜地去帮人干活了。结果等到活干完了,别人翻脸不认,你找谁说理去?最没办法的,是这种骗局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总有人心甘情愿地上当。

不是农民太笨,而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就是那么单调,生活压力又那么大,心甘情愿用一身力气去换一个虚无飘缈的希望。不想他们上当,那就不要让他们去与大户人家做交易。

官方对乡村越放纵,则大户人家向底层转嫁负担越严重,这个问题无解。

见李觏和杨告两人还是不理解,徐平道:“这次就按着我说的做,李觏,你记住此次做事,一定要事必躬亲,多小的事也要自己过问。凡是有疑问的,多想一想,多问一问,对你日后仕途大有好处。等到事了,写份书状给我。”

李觏知道这是徐平在教自己做事,急忙应诺。

徐平又道:“还有一句话我说给你们听,凡是跟乡间种地的百姓打交道,不管到什么时候,尽量不要从他们的身上收钱。上等户的钱还可以收一收,中下等户非到万不得已,不要直接收钱。宁愿从他们的手里收东西上来,官府去发卖换钱,也不要收他们的钱。这些人家可能有力气,也可能有点土产之类,但却是没有办法换成钱的。乡间种地的百姓,想换一文钱都难,这个道理千古不变。你收他们一文钱,他们可能就要用两文甚至十文钱的东西去换,几贯钱可能就会让人卖儿鬻女,切莫当作等闲。反过来,我们给到他们手里哪怕一文钱,可能就有天大的用处,能够让他们做成想了几年的事情。所以,那些服差役的既然是贫困人家,那就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可以用力气换钱回家。对乡民,要少取多予。”

第125章 终于有事做了第228章 人事变动第31章 造纸第25章 你们不懂第33章 迷惑第108章 对面的人家第223章 军国两张皮(下)第313章 三司编敕第34章 同年欢宴第251章 多争堂除第69章 国子监第37章 中牟主簿第261章 胡风汉风第34章 磨炼第129章 重贬第59章 夜战(下)第172章 提纲挈领第40章 从前第111章 以假伪真第241章 白壁题诗第94章 我遇到了贵人第317章 苟且岂能偷安第295章 强兵策第295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150章 席卷谅州(中)第13章 折支第81章 试探第169章 大块吃肉第35章 诡异的局势第254章 此一时彼一时第189章 心在西北第35章 诡异的局势第51章 绿影亭第12章 私下商量第162章 原来如此第39章 待以客礼第205章 货币短缺第37章 阶级法第25章 对决第181章 钱明逸第136章 近视眼镜第79章 皇帝的后花园第62章 依稀似旧年第284章 告罪使第62章 刘员外第204章 焦虑的林素娘第78章 提携第10章 巡视河道第24章 谈判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28章 唐大姐第21章 旧人第4章 邕州城外第216章 新的货币第144章 阿申归来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165章 连夜回京第63章 官声第297章 伎艺人第200章 各怀心思第81章 臭味相投第25章 追捕逃亡第33章 公事中没有我觉得第10章 生财之道第33章 得失之间第6章 召对第64章 不同的生产方式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开始第5章 报恩第246章 生命在于运动第152章 横死第71章 少取多予第48章 现场演示会(上)第121章过门不入第29章 孙沔的麻烦第184章 大战将起第15章 理政(一)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101章 新法可验第12章 知己知彼第44章 乡下小铺子第47章 一年一考第247章 谁不知我高提辖!第325章 还可以做朋友第100章 小人难防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细行(中)第18章 娱乐与学习第307章 来了就要打仗第274章 邕州军入京第322章 我们一起讲道理第185章 初稿已成第151章 席卷谅州(下)第243章 一日两子第65章 名将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14章 茶法第235章 天机第191章 梁园虽好第200章 各怀心思第317章 财运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