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大头在后面

三司自然知道河南府欠钱最多的是京西路转运使司,不过他们下意识地把王尧臣和徐平两人看成一体,这债自然也就不是债了。哪里知道徐平根本就不会这么算,京西路所有州军,不管是谁,债务必须清清楚楚,这是一年一考的重要依据。

徐平对棉布生意寄予的希望不是要赚多少钱,而是要用这一次机会冲击原有的经济体系,大破大立,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跟这一条违背的,都是徐平所反对的。

棉布这一条产业链,骨架在京西路治下,徐平要充分利用起来,理清新的经济制度的很多问题,让每一个人都明白。每一个环节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独立核算出来,绝不可以稀里糊涂地糊弄过去。把这一条产业链理顺了,对于很多有心的官员来说,便就有了未来将来发展经济的蓝图,这比赚到手的钱重要得多了。

王博文见王尧臣的神情很认真,不似作伪,不由小声问道:“伯庸,难道漕司还会向河南府追债?徐龙图与你是同年,不会做出这种事吧?这就逼迫得过了——”

“怎么不会追债?漕司最先追债的就是河南府!自入冬以来,漕司每天都有公文行下来,每项细列。而且还限定了时间,最晚到冬月的中旬,过期再不清账就要收利钱了!王副使,三司不把我的飞票清了,这一年就相当于白干,河南府的官吏会闹上京城去!”

王博文没想到徐平会这样做,面露难色:“可是河南府手里收到的飞票太多,三司到里找那么多铜钱给你?自徐龙图主持盐铁司,确实每年收的铜钱多了不少,但是也是在徐龙图的手里,官吏兵将俸禄不再折支,一律发实钱,这又多支出了许多。一加一减算下,三司库里的铜钱也没多出多少,实在力有不逮啊——”

王尧臣摇头:“那是三司的事情,我是河南府的通判,管不到那里。反正发出飞票的州军必然是收到钱了,我这里收飞票就必须要收到钱。这次不给河南府兑了,以后飞票还有哪个州军敢收?太祖在世时,对飞票兑付管得极严,当日不能兑付就要严惩。有太祖成例在,商人拿着飞票过来,哪个敢拖着不兑?”

王博文沉默不语,太祖皇帝当政时理清了全国的飞票系统,也规定了相应制度,其中一条就是各地官府必须当日兑付商人手里的飞票,砸锅卖铁也不能拖。有这制度在,河南府见到飞票必须兑,相应地也就要求三司必须无条件地清算。

正在这时,公吏进来通禀:“都漕官人徐龙图到!”

王博文出了一口气:“徐龙图来了就好,我们当面慢慢商量。”

王尧臣起身:“既然都漕到了,我们便就到后花园开筵吧,不能让官员久等。”

“好,边吃边说,边吃边说。”王博文起身,与王尧臣一起出了会客花厅。

迎到徐平双方见过了礼,王博文拱手道:“我到西京城来,未去漕司拜会龙图,甚是失礼。公务在身,不得自由,龙图莫怪。”

徐平笑道:“哪有三司副使拜会漕节的道理,不过仲明到西京来,不发一封书给我,有点不厚道啊。虽然我现在京西路,一年前可还坐在三司衙门里。”

“来得匆忙,考虑不周,龙图莫怪。你是盐铁司老长官,不比别人,一切包涵。”

三人一边说着,一边到了后衙花设宴的地方。

河南府和留守司的一众属官早已经等在这里,纷纷起身见礼,闹了一会。

分宾主落座,王尧臣吩咐上了酒菜,领着喝了三巡,便命歌舞上来。

王博文心里有事,没有心情欣赏洛阳小娘子的歌喉,与一众属官寒喧一番,便对徐平和王尧臣道:“龙图,伯庸,我们借一步说话。”

到这个时候,徐平隐隐猜到了王博文的来意,也不说话,与王尧臣一起到了旁边凉亭。

初冬的夜晚凉风剌骨,王尧臣吩咐公吏端了炭来,三人围着炭火坐下。

王博文在火上烤着手道:“看来今年又是一个寒冬,不好过哦——”

徐平道:“天冷了加棉衣就是。自上个月开始,营田务便开始运籽棉到西京城,城里场务压过弹过之后,便开始向外发卖,现在已经开始卖棉衣了。对了,今年京西路官员的冬衣不发丝绵了,统一制了棉袍发下去。”

王博文好奇地问道:“龙图,籽棉是什么?与先前的棉花有什么不同?”

“哦,籽棉就是沾在棉籽上的细小碎棉,不好纺纱,只好拿来做棉服棉被。你看棉花采摘下来是白白的一大坨,实际上轧过之后,只有一小半适合纺纱织布,称为皮棉。剩下的这些只能别作他用,最大的用处就是御寒了。”

王博文愣了一会,才道:“我以为棉布卖完今年棉花的行情就结束了,听龙图的意思是冬天还有一波?能制出来的棉衣多吗?”

“多,本来很多棉布积压着没卖,就是等着制棉衣呢。不瞒副使,前面卖棉布只能算今年棉花收入的一小半,大头还在冬天呢。”

听了徐平的话,王博文久久不语。这前面卖棉布造成的窟窿就已经朝堂震动,三司上下束手无策了,怎么后面还会有个大头?这是要把天下的铜钱都吸到河南府来?

王尧臣见了王博文的样子,以为他是没见过棉衣,转身吩咐公吏去取一袭新做的来。

不大一会,公吏取了棉衣来,王尧臣对王博文道:“副使,这是新制的棉衣,准备作为冬衣发下来的,你试一试。棉衣虽然比丝绵笨重,但好在厚实保暖,很是不错。特别是刮大风的天气,穿着这个比丝棉暖得多了,算是兼得丝绵和皮裘的好处。”

王博文将信将疑,取了棉衣,度着披在身上。整理好了,王博文站起身走了几步,跺了跺脚道:“果然好物!笨重是笨重了些,但挡风御寒,又比丝绵强了。”

实际上王尧臣说的棉衣兼具丝绵和皮裘的好处是夸张的说法,换句话说,就是兼有两者的短处,怎么也不能跟那两者比的。棉衣最大的好处,其实还是量大便宜。

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担当!第46章 意料之外第21章 旧人第62章 算计第67章 晾到一边第2章 中子贵且显第239章 该论功过了第150章 连你也说我?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215章 合伙第308章 战争也要本钱第71章 战场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300章 闲着也是闲着第209章 送礼第180章 重召旧部第184章 为什么呀?第217章 王拱辰开店(下)第58章 怪人知县第329章 私下奏对第61章 入社第145章 自杀的晋州进士第112章 黑吃黑第10章 秦州纳质院第87章 地方耆老第2章 中子贵且显第50章 牛羊满栏第22章 试学士院第154章 好借好还第75章 人质第46章 我们只收钱第183章 擒获第3章 人之将去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第66章 金光洞第194章 进退之间第30章 日月当空,洞烛万民第115章 诗文精进第262章 应对之策第77章 岁币不须再提第110章 过河拆桥第82章 水淹三军第197章 物理性命第53章 查税第78章 要知耻第73章 报信的嗢末人第207章 战还是和?第48章 现场演示会(上)第12章 空调第27章 小隐君第102章 首告第157章 手艺差了些第64章 善后第218章 钱是什么第210章 我为什么跟个阉人谈?第33章 公事中没有我觉得第54章 家贼第30章 攻略(二)第142章 勿谓言之不预第42章 方田均税第74章 埋伏第213章 速回庆州第131章 疯狂时代(二)第228章 人事变动第72章 最后处置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51章 各有去处第65章 要将功赎罪第85章 你理解错了第163章 恩出公门第141章 甲峒低头第206章 学士入东府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85章 来的都是猪吗!第133章 无妄之灾第35章 活字第209章 杨文广第10章 野味第10章 巡视河道第158章 高丽商路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02章 首告第50章 京城故人第61章 入社第57章 千里西来第59章 洞若观火第322章 齐鲁豪杰第127章 堵门要账第64章 归来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4章 针尖对麦芒第78章 刘小妹的愿望第119章 审问第3章 秀秀(下)第73章 地方反应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324章 各扫门前雪第200章 谨守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