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危机四伏

京城的十月末,天寒地冻的,百姓都窝在自家的炕头上,城里城外都不见什么人影。贺逢圣刚出大明门,迎头寒风吹来,浑身一阵哆嗦。他不禁扯紧了身上的官袍,朝六部廊房走去。昨晚下了场大雪,内阁大学士按例免朝,但南书房总要有人守值。六位大学士中,除了贺逢圣,其他人都德昭年高,一旦天气恶劣,总有许多不便。入冬来,孙慎行就在病中,首辅刘鸿训身体也不大好,时常咳嗽。贺逢圣以自己后进之辈,资历最浅,便主动回宫承担了守值。这不,他刚整理完奏折,就出来巡视下六部各院。

因为是照例的巡视,贺逢圣就没有进去打搅,只是在院外看了下,不过他特地去了一趟户部。

月初的时候,程国详报了母丧回家丁忧守制,尚书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户部掌管着大明财政,本部主堂官不能长期缺着,于是文武百官廷推大臣接任,但结果却是不佳。户部尚书是正二品的大员,朝中并非没有人眼热。只是如今大明财政仍旧入不敷出,四处都嚷着要钱。皇上自然是要求户部拿出解决财政问题的章程,但几百年的积弊哪容易这般理清。无论动哪里都不可避免的要得罪一批人,可要是无所作为,便会给皇上看轻,后果更加糟糕。这个尚书正是处在风浪尖口上!不少人都推测,程国祥就是由于两边受堵,才乘着守制的机会把这烫手的芋头抛了出来,否则他也不会再三坚拒皇上夺情的旨意。这几年为了应付各方,程国祥这里抠那里扣的,没少遭人骂!现在虽说没了官职,但三年之后回来,以他的资历,至少也能补任个六部大臣!程国祥是乐得离开户部一阵!朝中不少人都明白这点,有资格给廷推的那些不敢上,想上的恐怕是被权势蒙了眼,还没有被廷推的资格!所以一连推了几次都不太理想,最后是吏部尚书李长庚推荐致休了的三朝老臣毕自严才定了下来!

毕自严是万历二十年的进士,早年一直在地方理民政,万历四十七年出任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出督辽饷,天启年间又任过户部尚书。后来是因为不愿与魏忠贤狼狈为奸才引疾而归,可以说是理财的一把老手了!李长庚见朝中无人愿意出任,便将这个老搭档拉了出来。此时毕自严尚未到京,由左侍郎侯恂暂摄部事。

贺逢圣到了户部大院,因为也没有什么事,他没让差役四处去通报了,自己一人转了进去。贺逢圣原想着今日停朝,他们堂官又不在,内堂里边没有什么人,打着帘子就进去了!不想刚跨过门槛,只见火炉旁坐着两人,因为他突如其来的闯进来,都不禁抬头的望着他。贺逢圣见有人也是一愣,坐在稍里边那个是户部侍郎侯恂,次座的是户科都给事中解学龙。显然两人先前正在议事,自己这么一来把他们给打断了。

“原来两位大人在此议事,真是打搅了!”贺逢圣说得相当谦虚有礼,虽然已经是从一品衔,但他从不在各部老大人那摆官谱。

侯恂见是贺逢圣,知他为人谦和,但上下礼制不可废,连忙起身相迎:“下官见过贺大人!”

解学龙也跟着行过礼,三人才围着火炉坐了下来。贺逢圣笑呵呵道:“毕尚书还没到任,我也是顺着过来看看。有侯大人在,倒是多此一举了!”

侯恂在这个左侍郎位置上呆了数年,若说没有想做尚书那倒是假的。只是在这种风头火势下,不敢轻易去毛遂自荐。左右掂量了一番,他决定顺其自然,用他就上,不用就算。后来皇上提了毕自严出来,那是他的老上级了,他也没有什么不服气的。

“贺大人说哪的话,这是下官职责所在啊!”

贺逢圣见在旁的解学龙没有出声心中不由一动:户科给事中专门稽查户部财政实施,补缺拾遗的。若是户部有人贪赃枉法出了纰漏,解学龙直接弹劾就是了。今日他过来找侯恂商议,恐怕这商议的事情就有些不同寻常了。难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吗?!想到这,贺逢圣开口道:“不知两位大人先前在商议何事?”

贺逢圣所想倒也没有差的太远,解学龙来找侯恂确实有一件不得已的事情。自崇祯元年起,陕西一直来都有朝廷的拨款,今年便是解学龙到下边去跟这件事。等他到了陕西,他才发现尽管陕西已经连年赈灾,又免了两税,但陕西全境的情况仍旧不容乐观。陕西地界大,部族又复杂,再加上天灾**的,巡抚杨鹤虽然不辞辛苦,但也只能保到西安几个大府一带。陕西说到底现在还是一个钱的问题,皇上每年拨发的米粮仍旧是不够。

解学龙跟杨鹤之子杨嗣昌私交甚好,而侯恂又是杨鹤的故交老友,所以解学龙这次回来是受人之托,来找侯恂想想办法增加点拨款。虽然杨鹤曾言自己将会上奏折给皇上,但此时事情还未明朗。贺逢圣一问,他倒期期艾艾的说不出来了。

侯恂见贺逢圣相问,灵光一闪,有了个想法。增加陕西拨款的事他虽有心去争取,但户部实在挤不出那么多钱。这几年的财政赤字都是皇上从内库补发,但如今皇上已经开始收紧内库的支出,要想说服皇上增加拨款,难度相当大。四月份的时候,程国详给碰了一次钉子,若不是英国公跟几位大学士谏言,今年户部就有两百来万的缺口。所以怎么跟皇上开口,能不能要得到,候恂心里没有一点底。现在贺逢圣既然主动问起,就把这个问题抛过去,若是他能应承下来,事情会好办很多,毕竟他是内阁大臣又是皇上身边的红人,比他这左侍郎来得有分量。

候恂见解学龙支唔便截口道:“方才下官同解大人是在讲陕西的问题,现在陕西的局势也是令人堪忧啊!”

这话倒惹起了贺逢圣的好奇,陕西的折子不是都说形势在好转,怎么会马上又令人堪忧了呢!他疑惑道:“陕西有杨鹤老大人在,朝廷连年拨款赈灾,难道还有不妥的地方吗?”

侯恂彷佛知道他心里所想,低着声音解释道:“贺大人有所不知,皇上励志革新,朝廷许多举措为的就是一改颓势,下边的人哪个不想做出点政绩来迎合皇上,大抵都是报喜不报忧!即便有什么难处,做臣子的怎好事事都报上来让皇上忧心。早些年黄道周在河南,多少制肘啊,又是缺钱缺粮的,一伙的宗人吵着他要俸禄,把他的巡抚衙门围了三天。李原吉刚到南京,撂在那任是没人理,连个兵都指挥不动。若不是他还有熊文灿支持,海关哪这么容易建得起来!这些事都是在苦挨过来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得难处,官员们也是有苦难言,说得多了还显得无能。陕西连年都有朝廷的赈灾款,比起其他地方来还算好的了。但陕西自元年起就是连岁旱荒,土瘠民穷,赈灾也是有限啊。加上陕西地域宽广,杨大人即使有分身之术也不能一一尽到。西安等大府虽治理得不错,但象延安,庆阳等地就不尽人意了。解大人刚从陕西回来,对下边的事情知之甚详。”

听罢这一番话,贺逢圣的面色微露出惊讶来。他自登科来都是在京作官,还没有放过外任,今天经侯恂一说,才知这里面有这么多弯道,一怔之下没有说出话来。解学龙收到侯恂打的眼色,哪能不明白,便接着说道:“延安那边民风彪悍,又靠近塞外。百姓常是朝廷赈灾一到,他们便成了良民,一旦发完粮食,他们又成了马贼,土匪,特别是安塞城,马贼扰得那边一带都不得安宁。庆阳府干旱连年,百姓所住穷乡僻壤的,杨大人分发下去的番薯种子,还没有种下,就给他们吃得干净。若没有什么灾情也罢,否则就控制不住了。”

贺逢圣不想陕西有如此凋敝地境,便道:“即便如此,杨鹤大人应该首治这两地才是!”

解学龙摇了摇头道:“贺大人莫忘了,陕西也是我大明牧马之所,辽东铁骑全赖有此支撑,否则靠着马市能有多少。此乃重中之重,杨老大人怎敢轻怠。延安,庆阳只能是勉力维持,只有待西安府自足后,方能再推进北面。下官跟杨侯两位大人也是担心出什么乱子,才想着商议如何能多拨点银子到陕西。”

贺逢圣叹道:“此事确实不宜再拖,要是闹起乱子来,陕西的北面就成糜烂之地。”

侯恂抚掌道:“正是如此!”

解学龙点了点头却道:“只是现在户部艰难,除了常规支出,辽东开战,犒军的赏银总是要备下;年初的时候皇上又许下河南治河的银子;还有从红毛番那买大炮的钱……陕西的银子还不知从哪出!”

贺逢圣知道这是实情,不禁皱起眉头来,半会才道:“为今之际,只有上折子请皇上发内币才行。这事还得杨老大人上奏折禀明所需追加的款项,解大人审核后,我便向皇上进言。”

侯解两人相视一眼后都行礼道:“多谢贺大人!”

贺逢圣拱手回礼道:“不敢当,这都是咱们做臣子的本分!”

当下贺逢圣又仔细询问了陕西其他各处的情况,坐了好半会才回南书房。他并非不知侯恂是想借他之力向皇上要银子,只是陕西的事情是重中之重。皇上曾私下跟他们内阁明言,陕西切不可发生内乱,否则大明将流贼四起,动摇社稷根基。当时皇上说这话,大臣们都一头雾水,但皇上的意思却是再明白不过。皇上登基之初,第一件事就是让杨鹤巡抚陕西,可见陕西在皇上心中的占极大的分量。贺逢圣受皇上提拔之恩,自然想着为皇上分忧解难。加上他相信皇上会拨出银子来赈济陕西,所以才爽快的答应侯恂他们帮忙进言。

回到内堂贺逢圣刚坐定,随即又想到:“侯恂如此热心帮杨鹤,自然两人关系不一般。自己莫给人哄了,不然就是皇上也是面上无光!”他想到这,也不敢大意,直接让中书舍人把这几年陕西的档案搬来,一人在书桌前翻翻写写。

正当贺逢圣专心致志查询资料的时候,突然见一个人跌跌撞撞的跑了进来。贺逢圣定睛一看,竟是兵部尚书王永光。此时王尚书跑得气喘吁吁,官帽也歪在一边。他见到贺逢圣,张大嘴巴嗬嗬了几声任是说不出话来。贺逢圣忙把他扶到椅上,又倒了杯温茶,才道:“王大人,什么事让你急的,来喝口茶缓下气!”

“怎…怎么…孙大人不…在啊?”王永光一边扭头,一边断断续续的问道。

“今天是我在守值,大冷天的,皇上有恩旨,孙大人他们不用过来了。”

“哦!”坐下后,王永光气顺了过来。“贺大人,快让人叫孙大人跟其他内阁大人回来。…出大事了!”

贺逢圣一听也急了,忙问道:“出什么事了?”

“刚才我接到职方部的六百里急报,辽东兵败,广宁失守了!”

“什么!?”贺逢圣给这消息吓了一跳,不禁失神的一屁股坐在椅上。愣了一会,他才想到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要赶快禀告皇上。贺逢圣又忙站起来对王永光道:“王大人,此事要赶紧禀告皇上才是,走,咱们赶快进宫求见!”

王永光摆了摆手道:“贺大人,出了这泼天之祸,陛下知悉后,马上就要召开朝议,拿出善后的章程。此事朝中大臣们尚未得知,得把他们聚齐了才好进宫觐见。”

“也是,也是!”贺逢圣毕竟不及王永光经验老道,他走了两步道:“那好,王大人先在这坐着,我马上派人去通知!”

乾清宫,“~~~”

我也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打哈欠了,溢出的眼泪模糊了双眼,把手中的折子扔在桌上,紧接着又是一个哈欠,方正华乖巧的把绸巾递了过来。

我擦了下脸,按了按眉头道:“这些巡抚啊,老是上些歌功颂德的折子。方正华,你呆会把这些折子拿过内阁去,让他们拣些有用的上来。”

“是!”

“已经过了三日了,怎么辽东还没有战报回来吗?”

“回皇上,还没有!”

“要是王承恩的情报早点传回来,朕也不会那么快就准袁崇焕去攻沈阳,现在倒好,皇太极率了所有人马来攻广宁,袁崇焕集结重兵去打沈阳。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方正华一边收拾绸巾一边道:“皇上不必忧心,袁大人守在广宁,那鞑子见有这么多大兵,只怕半路就退回去了!皇上这几天还是多注意休息,否则皇后娘娘问起,奴才们又要挨骂了!”

“唉,朕若睡得着才怪!朕担心袁崇焕的队伍在半路上遇见皇太极,那样我大明军就没城可守了。辽东军是我大明最精锐的人马,他们若是输了,大明将士的士气可真是一落千丈啊。”

方正华听我说的是些军国大事,也不好出声答话,只是站在一旁。我想起有两天没有见到秀儿了,便问道:“慧妃这几日在做什么,朕怎么老看不到她的?这小妮子越来越不把朕当回事了!”

方正华笑嘻嘻的回道:“皇上怎又忘了,先头不是让慧妃娘娘打理大内吗?这几天慧妃娘娘带着曹总管把二十四监都巡了个遍。还赶了几个惹人恨的老太监出去,把那些头头吓得不行。”

我听了呵呵一笑道:“嗯,看来朕找的这个管家婆还不错,日子过得精打细算的。这可是她的长处!想起当初遇到她的时候,有谁知道一个灰不溜秋的臭小子居然成了朕的妃子。朕记得当时你也在场吧!”

“奴才当时陪着皇上出宫视察明情,在家小店偶遇了慧妃娘娘。还是皇上明见,让慧妃娘娘整治内宫,原先在宫里就是奴才们要吃只鸡也要一两银子,现在御膳房的人太黑心了,现在慧妃娘娘从北口菜市那重选了几家老店供货,一只鸡最多一分银子,个头还是特大的。”

“这事早该办了,慧妃改的好,这么一来,皇宫一年又可省下一笔银子!几百年的陋规总要改改,朕是想着该给你们的,朕会给,但要是中饱私囊,朕就要他的脑袋!对了,你记得跟慧妃说下,慈宁宫那边就不要缩减了,还有些皇家应有的规仪可别给这妮子削掉了。”

“奴才记下了!”

我抬头看了看天色,离午膳时间还早。今日听朝,大臣们都没来,我也躲在被窝里睡一会好了,免得给皇后看到了我眼内的血丝又唠叨个不停。

“皇上,众多位大臣求见!”我还没想完,一个内侍急急跑了进来跪下。

我心里咯噔一声,暗道不好!

第252章 布置第140章 初有成效第72章 冷处理第184章 再见福晋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298章 应势(上)第211章 战意第59章 损兵折将(中)第6章 再回宫中第136章 皮岛开始第181章 风平浪静第288章 重点在南(下)第115章 吃亏买卖第157章 交锋第115章 吃亏买卖第162章 法不责众第262章 军数第263章 变革之年第208章 紧急军情第196章 屠戮(上)第82章 杀惩第111章 攻占双方第290章 难处第75章 逼迫第148章 都是聪明人第74章 青楼才女第148章 公平交易第10章 陕西流民第170章 惊天计划第303章 手段(下)第170章 惊天计划第201章 另类策略(下)第107章 奇怪的旨意第11章 年前第292章 心里话第153章 载人热气球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50章 迂回策略第301章 意第285章 构建平衡第4章 巡视三营(下)第8章 南粮北运(下)第16章 另设太学第192章 兵临城下(下)第229章 该给的才给第82章 杀惩第32章 初闻战报第92章 风花雪月夜(中)第53章 血战遵化第8章 阉党尽除第261章 驻兵第183章 君臣暗斗第273章 反应第153章 五点要求第124章 敛财大计第175章 皇子监国第150章 逼敌来攻第182章 比试第182章 比试第5章 皇帝病了第191章 兵临城下(中)第110章 北国恩怨第75章 知己难求(上)第103章 一箭双雕第316章 试探第142章 水师参军第36章 角逐第319章 待命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139章 呼啸而来(下)第236章 转机第182章 两头敲打第22章 余尘未了第216章 强行拦截第78章 假红毛番子第90章 收与不收?!第180章 放假&演戏第61章 提前的叛乱第232章 扶持计划第196章 屠戮(上)第175章 遇见第87章 鼎立局势第33章 要保的内阁第321章 应允第211章 战意第31章 到收网的时候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13章 辽东局势第296章 下一步第43章 宁静辽东第243章 协议第315章 铁案第276章 争夺(下)第32章 初闻战报第232章 扶持计划第88章 等待归来第173章 再起争执第82章 夏季攻势(下)第189章 何处寻君第308章 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