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暗波涌动

认错是一件很没有面的事情,特别是给自己的臣,所以我没有打算这么做。第二日早朝我也是含糊其事的说了一通,然后再总结性的来了一句:“朕看了江南的奏报,既然都说要防洪,那朕就听取多数人的意见,江淮一带就修堤防洪吧,现有修池工程一律停下。”

六个内大臣见我这么说都喜动颜色,只不过他们看到我不爽的样不敢大肆表现出来。我知道他们心里肯定在洋洋得意,肯定自诩自己是国家栋梁,又或者说朝廷离开他们还是不行,大事还得他们拿主意什么的。 哼,我偏不让他们称心,我顿了顿又接着道:

“不过,杭州府的修池引水不能停下来,用不着那就用来养鱼好了,朕自会有旨意给浙江巡抚许誉卿。”

“皇上……”

“不得再议!”我一锤定音。

早朝后,众大臣出了文华殿,便各归各部办事去了,内大臣们摇头短叹的去了内大学士堂。

近来皇上圣心难测,让辅韩鑛心里凭添了几分担忧。特别是近几日,皇上容易怒,有时会因为些小事情呵责大臣。这都是几年来没有过的,韩鑛想来想去,委实不明白其中是何缘故。

这日下得朝来,轿还尚未进韩家大门,就在外边遇到了一帮平日比较亲近的大臣。韩鑛不想他们是来一起拜会自己的,便招呼着进去。

来的官员都与韩鑛相熟,刑部左侍郎钱士升,户部主事冯元飙都共事多年的老下属了;左庶丁进,工部主事李逢申还是韩鑛的学生;外加了一个在礼部挂了个员外郎闲职的王洽,可以说都是亲近的自己人。

众人按着官阶辈份坐好后,韩府的丫鬟们送上香茗。韩鑛是主人,而且又是里边资格官阶高的,所以他没有多客气,换了便服坐在太师椅上招呼他们。

“怎么都今日一起来找老夫啊?要是御史们知道了,还不参奏你们一本!”

王洽笑嘻嘻道:“大臣之间互相走动,那是皇上都允许的,咱们光明正大的过辅大人这吃杯茶,御史们知道了又能怎的!”

自从上回韩鑛认下这个世侄后,王洽就经常来韩府走动,跟韩家混得极熟稔。原本王洽想去南京补户部右侍郎吕维祺的缺,但没有想到,韩鑛一下升作了辅,他就铁下心来不走了,干脆在礼部挂个闲职等待机会。

钱士升一边喝茶一边笑道:“就是,嗯,这茶可是上好的乌龙。”

韩鑛微笑不语,相比之下冯元飙直接得多,他闷声道:“御史知道了又怎样,下官就是来跟辅大人诉诉苦的。”

“哦,是为了何事?”韩鑛心中微惊。

工部主事李逢申不待冯元飙说就接口道:“老师,他是跟内郑大人生气。”

冯元飙气愤道:“如今郑大人是三头六臂,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前几日皇上曾旨意要运一批海外粜来的大米直接到杭州,刚好李原吉侍郎遣人来报,说有苏禄运来的大米将要靠岸。下官就打算将这批直接往杭州,钱大人也同意了。偏郑大人有意见,说南京地震后需要救灾,要先往南京,下官辨不过只得只得办了。不想昨日皇上陡然问起,知道粮食还未送往杭州,便狠狠训斥了下官一顿。”

韩鑛一听知道原来是这么个事。其实冯元飙说的这件事他是知道的,只是碍于情面,所以他没有跟郑三俊摊开来讲。再者钱龙锡都没有出声,皇上也没有限定何时运往杭州,他就觉得还是以和睦为重,便没有去过问。

“那你怎么没有跟皇上说明情况啊?既然是内郑大人准的,怎么会怪到你头上?”

冯元飙一脸无奈道:“当时皇上龙颜大怒,下官哪还敢出声,就算那时说出来,皇上也会以为你推诿责任。”

韩鑛听了后,过了一会表态道:“算了,也不是什么事情,皇上不就骂了你一顿嘛,雷霆雨露皆君恩!近皇上情绪不太好,不要说你了,就是内大臣也常有被皇上训斥的时候。”

王洽还是笑呵呵的样:“那是,你老兄我在清水衙门,就连想给皇上骂都没有机会。骂上一骂,至少天心中记得你这人。”

王洽的插科打诨一下就让沉闷的氛围一扫而空,钱士升指着王洽笑道:“你啊,就是舍不得那份清闲,上回南京户部右侍郎出缺,若是王老弟去补,论资历能力,老弟是可以稳拿的。你倒好,在礼部挂了个只要点卯的差职。”

“别说我,我王洽懒人一个,比不得各位大人啊!不过……那个郑大人也多事了些,原先孙大人在时多好,各管其职,从来没生过这些事情。”

李逢申也道:“冯大人这顿骂也算白替人挨了!”

左庶丁进接着道:“世兄说得是,这郑大人在南京指手画脚惯了,只怕进了内也不安分。他也不看看……”

韩鑛还没等丁进说完便打断道:“住口,内大臣岂是你们能够在背后议论的。元飙的事我清楚,有什么老夫也会代为解释。你们在老夫府邸攻讦其他内大臣,致老夫于何地!”

身为弟的丁进当下就不敢出声。

来客中钱士升为年长,又在刑部,郑三俊的所作所为他是知道的,韩鑛于他亦师亦友,自然要好意提醒下自己的师友,他站起来道:“辅大人,下官觉得有些事好防范于未然,上下次序不可乱。否则任其坐大,不利于朝廷。辅大人是四朝老臣,前几朝党争不断,大明深受其害,大人也是经历过的。皇上如今将辅设为官职,不再由资历深者担任,这便是内定下的规矩。辅大人何不点醒下迷糊中人,以免大臣们出现纷争。”

韩鑛神色凝重的思虑了钱士升的话,内心做了番比较,郑三俊跟他资历相近,所差的是没有入过内。不过郑三俊在南京独挡一面多年,能力上应该说还是有的。如今他初进内,必然是想大展身手,说不定他还以辅自诩。对于这种挑战,不仅关乎官位,也关系到面。想到这,韩鑛心中有了定见,不过他没有直接表露出来。

“抑之所言,老夫心中有数。既然是皇上定下的规矩,也就没有臣能够违抗。这事就不要再讲了,来,随老夫到后花园,看看老夫种的兰花如何?”

既然见韩鑛避开政事不谈,也就随他去了韩府花园,只讲些风花雪月谈诗论对,到了傍晚散去。

第二日点卯后,韩鑛来到内,见里边其他五人都在,韩鑛略一思虑便有了打算。他缓慢走到正堂的席上,咳了一声后道:

“各位同仁,老夫今天有几句话跟大家说。”

听到这话,正在忙的五位内大臣全停了下来,他们心中虽有些惊奇,但都没有出声,而是静待辅大人讲下去。

“老夫这几日经常听到六部的官员们说内政令不清,经常出现混乱,皇上对此也有些微词。我这作辅的,不能坐视不理。皇上既然已经将内作为大明官制,就应该有他的规矩。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避免以后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夫提议,以后各位同仁管好本部事务,有异议的事情统一由我这辅禀明皇上处理,老夫不在的时候,就由次辅钱大人负责协调。这样便可使得政令出于一门,下边的官员也不会误事。大家以为如何?”

五人听了也是一愣,韩鑛说的其实就是原先的惯例。若是皇上交代下来给内的事情,一般都是由辅拿主意。现在韩鑛要将它明朗化,作为规矩定下来。后还是张惟贤先表态:“辅大人说得极是,这样简单明了不易误事。”

成基命跟贺逢圣两人也接着表态,钱龙锡自然没有意见。韩鑛见郑三俊没有答话,便道:

“郑大人有什么意见嘛?”

郑三俊先是皱着眉,听韩鑛相问便微微一笑道:“那辅大人既然说了,下官没有意见!”

韩鑛见达到自己的目的,便道:“咱们内为百官之,自然要给官员们作个榜样。好了,呆会要去乾清宫陛见,你们都准备下,看有什么折要上奏给皇上的。”

五人听了都各自去做准备,韩鑛自己也收拾了一下。正待他刚理好折,只见张惟贤走到他面前。

“辅大人,下官这有两份折,昨天收到。是陕西两处闹匪情的捷报,呆会还是由辅大人统一上奏给皇上听吧。”

这两份奏折并没有什么异议的地方,张惟贤主动让出来,自然是方那番话起的作用。韩鑛原不想夺人之美的,但见英国公如此殷切,又想立个榜样便将奏折接了过来。他打开一看,果然是捷报,两处流寇都给打得四处逃窜,已经不成气候。

“果然是好消息,走,面圣去!”

听到韩鑛念的奏折,我果然‘龙心大悦’。原先高迎祥跟张献忠两人闹起义的时候,把我吓得不行。没想到他们两个这么不禁打,一下就给周遇吉跟左良玉打跑了。看来历史真的在变,大明将不会再给农民起义搞乱,这实在太好了。大明不乱,我就可以调动全部的精力去应对女真人。

“那两个匪呢?怎么样了,有没有抓到?”

韩鑛被我的情绪感染,虽然是看第二遍仍然喜上眉梢:“回皇上,奏折上说,左良玉已带着人马在追击高迎祥,此地由宁夏卫,延绥卫包围,料来高迎祥无处可逃。左良玉确是带兵良,未打先围,使得高迎祥只得往宁夏卫逃跑。宁夏卫的贺虎臣早已布置人马,只怕捷报正在途中。”

“恩,那就好,决不能让他跑了。那张献忠呢?”

韩鑛看了下奏折道:“回皇上,张献忠的乌合之众已被周总兵打散,张献忠已由边界逃窜到湖北边境。周总兵也已率兵追去。”

我听了一愣,张献忠居然还跑了,这个周遇吉搞什么鬼,千万别又弄成流寇。“下旨给周遇吉,一定别让张献忠跑了,能活捉就活捉,不行就给我当场击毙。”

“微臣明白!”

总的来说,战报还不错。看来当初英国公推荐左良玉是对了,闯王的招牌还没打出来,他高迎祥就完了。不过可惜一点的是,周遇吉没有将张献忠给围住。嗯,看来这周遇吉打战谋略比左良玉差上一筹。这个左良玉以后好好打磨打磨,消了他的跋扈,以后说不定是个能用的将。

打垮农民军让我这皇帝喜悦异常,当天就摆宴庆祝,虽然百官都不知道为什么打散了两伙小流贼,皇上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但皇上高兴总比皇上不高兴好。当天是喝得无醉不归,搞得第二天早朝都免了。

但这份‘龙心大悦’没有保持多久,就给一场大雨给浇灭了。而且没有想到,这大雨一直断断续续从五月下到了六月还没有停的迹象。顺天府已经上了几次折说,城外百姓遭灾,庄稼被淹,房屋倒塌。这些消息让我在这隐晦的天气里凭添了几分郁闷。

原本我还以为只不过京师有雨灾,没想到接连收到陕西,山西,河南的奏折,都说当地大雨。一时间,我不禁紧张起来。如果这几个地方都是大雨的话,黄河可就要泛滥了。此时下旨给黄道周已经为时已晚,在这个时候,黄道周也明白黄河的危险,应该已经动人上堤了。我只希望千万别决口,不然这河南可就真的是河难了。

大雨一直下了一个月,差点逼得我就要去龙王庙了。我去龙王庙自然不是去祈求停雨,而是要去拆它的庙。等到六月底,大雨总算停了。可我的心还一直提在嗓眼上,河南还没有回报到,我能不急嘛?!

“皇上,河南还没有奏报,那说明是好事!皇上不必着急。”说话的是秀儿,今日刚好过来看她。

我疑惑道:“为什么?”

“要是黄河决堤,那是多大的事情,接壤的山西各府还不马上回报。现在京师已经停雨,想来河南那边也差不多停了。黄大人没有及时回报,想来人都在堤上,因为雨未停,不敢擅自回报。”

我点了点头:“不过还有这十来天,不知那边情况怎么样?令朕担心啊!”

秀儿宽慰道:“一个月都过来了,应该不会有问题。黄大人尽职尽责我们在河南也是看过的,皇上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嗯,秀儿说得也是,要是黄道周在堤上防洪,黄河都决口,那只能说是命数,换了别人也一样。”

秀儿微笑道:“好了,皇上就不要再想这件事了。今日就请皇上陪臣妾到花园走走,这个月可把我给闷坏了。”

我还未答话,她就拉着我出门了,我哪敢反抗一个肚老大的,只好跟着她去逛花园去了。

过了几日,河南终于了奏报。果然如秀儿所说,黄河堤岸没有出现大决口,开封一带算是保住了。不过我高兴过后,却现后边仍有几份奏折弹劾黄道周。原来孟津口危急,黄道周紧急中调用开封府各卫驻兵,斩畏惧逃脱者大小将校三十二人,就连开封卫的指挥使都给他干掉了。虽然黄道周是巡抚,但擅杀三品大员也是有罪。河南道御史据实上报,弹劾黄道周。

这黄道周真有几分胆色,居然敢杀人,还真不像一个文弱书生。不过也难怪,他手里有我赐下的尚方宝剑,那些白痴是自己找死。只是我怎么处置这些弹劾的奏章呢?虽然黄道周是为了抗洪调动军队,但毕竟大明律法中并没有说要士兵上堤的条文,而且大明数百年也没有过让士兵当河工的情况。这些地方上的兵老大说好听点就是保一方平安,打打寇匪,抓下盗贼什么的,剩下的就是种田养活自己。说得不好听,自己就是强盗,兵匪一家。

黄道周我是要保的,毕竟保住了今年黄河没有决堤,不能让他吃这个亏。我看还是给他来个功过相抵好了,赞赏的话给一半,挨批的话也给一半。这也让御史们没有话说。

黄道周有我罩着没事,但我就实在没有面了。五六月份,江北,东南一带都四处报有雨情,偏我在年初到五月都在说有旱灾,还让江淮一带做好抗旱准备。要不是内大臣们劝谏,只怕江淮一带出现水灾,我这皇帝的名声,能力可就大有问题了,不过就是现在我这个丑也丢大了!到底是谁害我啊?明史怎么可能记错呢?我记得明明是有旱灾的……

的,崇祯四年绝对是流年不利,在去年十一月的事情居然让我这皇帝就跟救火员一样,哪里出问题,我就扑向哪里,根本就没有给我喘息的机会。这都大半年了,还没有个消停。唉,做皇帝跟做平民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钱做什么都不行。不要说什么政了,我得想想办法,弄点钱行。

第140章 有点意外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8章 南粮北调(中)第135章 再议条件第43章 宁静辽东第179章 马有失蹄(下)第188章 借用第114章 第二次演习第186章 疑云重重(上)第34章 秀儿进宫第190章 最后的对话第226章 调动第240章 选择第34章 秀儿进宫第134章 中央银行第255章 探视第40章 北伐第102章 竭力应对第287章 重心在南(上)第288章 重点在南(下)第132章 兼职说客第74章 噩耗第319章 待命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146章 辽东换帅第211章 战意第315章 铁案第98章 愈演愈烈第146章 合纵之策第202章 算计(上)第108章 两个阴谋第5章 亲自挑选第317章 坐等第149章 三败林丹汗第200章 另类策略(中)第237章 组建第98章 愈演愈烈第84章 钉子第7章 新皇登基第204章 计划有变第117章 未雨绸缪第43章 西回第123章 要的是钱第238章 条件第211章 战意第2章 是梦非梦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10章 官商不法第197章 屠戮(中)第238章 条件第44章 皇子第150章 注定的缘分第166章 苦等第297章 报纸第8章 南粮北调(中)第180章 图穷匕现第102章 处理结果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156章 君臣相争第252章 布置第104章 发回重审第236章 转机第167章 围城第213章 阴招第94章 决不简单第8章 阉党尽除第117章 未雨绸缪第75章 知己难求(上)第34章 秀儿进宫第160章 同盟之盟第186章 明荷战争(下)第245章 详情第153章 载人热气球第32章 没事瞎转第30章 论才,论财第172章 谁在得益第2章 巡视三营(上)第82章 杀惩第220章 恶斗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246章 远征第137章 两向夹攻第48章 糖衣炮弹第136章 网开一面第150章 注定的缘分第11章 年前第276章 争夺(下)第167章 今日免朝第164章 福晋的决定第1章 谋而后动第129章 对酒当歌第14章 越俎代庖第189章 通州之乱第120章 另起炉灶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173章 听案(下)第120章 另起炉灶第131章 混水摸鱼第29章 忧天杞人(上)第124章 身份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