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绝不妥协

待我冷静下来后,回思登基后执行的种种政策措施。发现原来今日殿上的矛盾冲突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大臣们认为我在突破他们的底线。虽然我自认为这几年实行了不少新政,但实际上来说,真正让他们无法忍受的还没有!

约束宦官这本就是大臣们所希望的,他们自然不会反对;削减皇家宗室的支出,这也不是我崇祯朝提出来的,早在嘉靖年间就有过;官绅一体收税,开放海禁,甚至是让田弘遇走私,弄彩票店,开银行,他们都能忍受!这个默许是在朝廷财政困难的重大压力下通过的,因为他们没办法解决,所以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当然还有一点,所有的措施都没有过分冲击到他们士大夫的阶级利益,他们仍旧是大明朝廷里的主流。现在不同的是,我允许官员里最下层的胥吏可以为官,技术人员可以为官,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他们不允许在科举外再设一条入仕之路。

而我对科举制度一向都很有意见,看过《儒林外史》,就知道现行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才实在是有问题。即便朝廷录取的是其中翘楚,但也要看到那些广大的童生。最终读书一辈子,若是考不中,就成了一无是用的书呆子。这对朝廷跟社会都是负担,同时也是一种人员浪费。

况且现行的官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很多技术部门比如钦天监,火器司等等,都是从进士,举人里边调取有兴趣的人员加入。这无疑对科研限定了一个很高的门槛,很多天才发明家说不定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淘汰掉了。再者就是胥吏问题,大明建立地方政府的时候,为了减轻朝廷负担,往往设立些低薪甚至是无薪的职位,而这些人员的薪酬由自己解决。比如催税的,打官司的,往往尽量敲诈百姓牟取钱财。他们在处理地方政务上都是一把好手,但是由于没有提升的机会,所以他们都把心思放在了收敛钱财上,这对朝廷还是百姓都是一大祸害!

为士大夫所追捧科举是学而优则仕,但十年寒窗教出来的书呆子,就是当了官也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学习如何处理政务。何况甚至有些人除了书本什么都不会,让他们主理地方,只会搞得一团糟,难怪那些胥吏们不服气。作为选取官吏的主流——科考制度,进行改革是必然的。改革的方向肯定是参照后世的现代模式,提倡全面教育。

而解决科研的问题,是要建立天工学院这样专门传授自然科学的学校,然后在提拔能力突出者进入研究院。赋予研究员官职,可以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也给他们相应的荣耀。这样才能让有志学技术的人看到希望,渐渐形成风气。胥吏的弊端更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单靠严刑峻法。他们这些人久任地方,论能力足以当任一方父母。所以不应该从出身上来压制住他们,而是将他们纳入官职体系中,给予升迁的机会,从而使得这些下层胥吏能够得到良性发展。最终要使大明的官员队伍不仅仅从科举中来,而是以科考为主,天工学院,胥吏升迁为补充。在官员中加入各方各面的人才,这样才有利于大明的施政。

虽然这些事情我早就有了想法,但我也知道时候还未到。有一点需要承认,如果不是这些大臣死硬的顽抗,我也不会当场提出要改革科举。我也知道既然是从上到下的改良,就只能慢慢来。但事已至此,明日还要商议天工学院的事情,如果就这个问题再跟大臣们弄僵是没有意义的。如何让大臣认同我的作法,实在是件头疼的事。我不禁长叹:难道只有铁血的强硬政策才能改革吗?!

这一天晚上,不单是我一个人失眠,夜色中还有许多人都还在忙碌着。我站在窗前,看着外边冷清的月光,放弃了去坤宁宫的想法,直接回了乾清宫。

第二天,内阁首辅韩鑛眯着布满血丝的眼睛从轿子上下来。今儿还要商议天工学院的事,他是首辅不得不有所准备。但他刚一落轿,成基命就匆忙围了上来,只见他神色慌张的说道:

“首辅大人,事情不好了!昨日皇上同我等商议的事情不知怎的泄漏了出去,弄得满朝文武都知道。今儿一大早,上百名官员上奏折,要求皇上撤销天工学院,恢复科考。”

“什么?”韩鑛一个趔趄几乎没有站稳,慌的成基命连忙架住他。

韩鑛挣扎着起来道:“不要管我,奏折呢?那些奏折还在通政使司吧?快点把它截回来!”

成基命苦笑道:“奏折早就让通政使吕图南送到了内宫,即便没有送走,下官没有圣旨也截不下奏折。”

韩鑛才知道自己一时情急说错了,通政使管理奏折,做臣子是无权拦截的。现在奏折递到了皇上那里,事情可就麻烦了。皇上会以为这是群臣为了阻止皇上而故意泄漏出去,让百官来施加压力。此事都还在商议中,皇上昨日虽然态度坚决,但毕竟还允许再商议。现在一下子传了出去,皇上岂能不恼火。在盛怒之下,皇上那是什么道理都听不进去了。不仅科考的事情谈不了,就连那些上折的大臣也会遭到皇上的严惩。

韩鑛跌足叹息道:“这可如何是好?”

正当两人愁眉不展的时候,钱龙锡也带着六部官员过来。从彼此面上忧虑的神色知道,这件事情已经传开了!钱龙锡拱手向韩鑛道:

“首辅大人,昨日没有注意,应该嘱咐大家不要将事情泄漏出去了。现在午门外等候早朝的官员,准备今日便谏言天工学院的事。事情恐怕要闹大!”

郑三俊可不管这么多,他吭声道:“反正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咱们再商议也是无能为力,该来的总会来。事情闹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让皇上知道百官们的态度。”

郑三俊的话虽说有些莽撞,但也是大实话,立时就有官员附和。韩鑛知道郑三俊一向都跟他不合,这个不合的根源在于首辅的位置。郑三俊在南京很有官声,历来在地方也做得有声有色,施政经验丰富。而韩鑛从中进士后就进了翰林院,从未放过外差,郑三俊自然对韩鑛任首辅不服。在论及政事的时候,有意无意的要抢风头。

韩鑛还未答话,钱龙锡就无不忧虑道:“郑大人,此事岂可儿戏!皇上要是龙颜大怒,上奏章的官员可就糟了。就是我等也脱不了干系,是谁泄漏出去的,皇上也会要追查!”

郑三俊不以为然道:“自古武死战,文死谏!我等尽一个臣子的责任罢了,在下坦荡荡面对就是!”

韩鑛现在没有心思跟郑三俊扯,他沉声道:“事情到底如何,现在不是争吵的时候!各位内阁大臣随我去求见皇上,争取将今日早朝延迟,先跟皇上商量出一个结果。”

既然首辅这么说,其他人都不好再讲什么了,便随着韩鑛齐齐来到午门,准备让小太监入宫禀告。正在此时,只见午门突然开出一条小缝,一个太监闪了出来。韩鑛一看,正是方正华。

“方公公,我等内阁大臣求见皇上,有劳公公通报一声。”韩鑛见到来人正好,马上招呼道。

方正华行礼道:“各位大人,皇上差小人过来就是给大人们宣旨!”

“哦!”大臣们连忙跪下!方正华站正了身子才道:“奉皇上口谕,宣内阁大臣及六部尚书,侍郎往乾清宫觐见!”

“臣等遵旨!”

韩鑛听到是这个旨意后,稍微心安了一点,众人在百官的议论中进了午门。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望着下边跪着的臣子,嘴里充满着苦涩。这些人都是我登基以后选出来的,也是我自认为可以辅助我一把的臣子,没有想到今日他们却联合起来跟我对抗,而且还发动了满朝文武。可笑我昨日还想着怎么缓解君臣之间的矛盾,看来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改革总是有人要死的,我没有必要手软。

待我定下决心后,神情反而平静下来:“起来吧!”

“谢皇上!”几人在我的注视下显得有些心虚,他们大概也知道惹怒我后果是很严重的。

“知道朕在早朝前召你们过来是为了什么嘛?朕今日一早就接到几十份奏折,说的就是昨天的事情。你们怎么看?!”

殿内一片寂静,下边没有人说话,就连那喜欢驳我的郑三俊也只是站在那里。最后仍旧是韩鑛站出来道:“皇上,这可能是有人无意漏了口风。”

我冷笑道:“是吗?!无意!你们都是二品的重臣,难道不明白昨日朕跟你们说的是什么吗?难道你们就不知道泄漏出去是什么样的情形?现在都有官员上奏折要朕连天工学院都废了。”我将案台上的奏折一扔:

“这个是不是你们想要的效果啊?!”

“皇上恕罪!”所有人都跪了下来!

“哈哈,要朕恕罪,恐怕你们是要朕向你们请罪吧!联合这么多大臣,逼朕来了!是不是朕不答应就要满朝文武都罢工啊?”

“臣等不敢!”

“不敢?你们要是不敢就不会这么做了!”

贺逢圣出来叩头道:“回禀皇上,此事诸位大臣实在不知,昨日出宫后,微臣还会同各位大臣约定不可妄言妄动,等今日商议结果。微臣也是今日早朝来时听闻的,皇上若是不相信,可以询问上奏折的官员,便可知道是谁无意透露了出去。”

我凝视了贺逢圣一阵,仔细分析他的话,内心觉得此人不可能骗我。罢了,再给他们一个机会,看看事情如何发展。

“既然如此,朕也不问是谁透露出去的先。现在这个情况,你们说说吧,如何处置?”

韩鑛犹豫了好一阵才道:“皇上,老臣以为还是顺从官员的谏言,这样可以迅速平息朝野的议论,也可以让学子们安心。如今消息只还是百官知道,不出几日,所有读书人便会知晓,以讹传讹,老臣觉得应该先行平定这些潜在的动乱。”

“顺从谏言?!”韩鑛的回答让我一时又火起:“是啊,真是想得周到,居然想连读书人都煽动起来,是不是朕不答应,所有的学子就要出来造反啊?!朕改革天工学院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要是能够为朝廷发明有用的东西,朕一样给他们官职。朕就不明白你们反对什么,他们没有贡献吗?火枪,火炮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没有他们,前线能守得稳?!你们只晓得……”

“皇上……”正当我还要怒斥群臣的时候,居然给人打断了。我就要把这人骂得狗血淋头,但抬头看到方正华小跑着进来。我冷着脸道:

“什么事慌慌张张的?!”

方正华可能被我的阴戾的神色给吓到,小心的回奏道:“回皇上,在午门外突然聚集了一批学子,说是有要事禀奏皇上。他们都跪在外边,而且越来越多人。曹公公见不是一回事,就让奴才来回禀皇上!这是他们递上的万言书!”

万言书?!我拿过一看,满满写了一大章纸。头头尾尾的看了一下,不能不让我心惊,同时也让我哭笑不得。这万言书是一个叫沈迅的书生主笔,满篇写的是科举的由来,用处什么的,最后要求我不能废除了科考这项祖制,否则就有礼教不兴等等一堆后果。文章最后是密密麻麻的签名。

大略的看完,我感觉自己胸口就憋了一把火。我将万言书一扬,厉声对下边的大臣道:“你们看看,这就是你们说的无意泄漏?朕看你们是完全有居心的!方正华,拿下去给诸位大臣们看看外边的学子再说什么!”

方正华小心翼翼的把万言书递给下边的大臣,韩鑛他们见皇上发怒,连忙拿过来看。各个看后,都面色惨白。

“皇上,此事微臣跟诸大臣真的不知道!”

我根本就不相信,冷笑着道:“才过一日,就算有流言也未传出京师,以讹传讹也不是传成这样的。朕难道说过要取消科考吗?方才还说着读书人要闹事,他们现在就跪在午门外了!”

“皇上,这并非微臣们的意思!出现这样的局面,微臣难辞其咎,请皇上降罪!”韩鑛知道此时再多说什么都没用,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学子在午门闹事。但他是首辅,出了问题他总要出来承担责任。

面对大臣们的冥顽不灵,此时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丝杀意:“你们就懂得一昧的推卸责任,朕就不明白怎么有学子说朕要取消科考,而且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难道这不是有人故意安排的?你们就想凭借这样来让朕屈服,想都不用想!朕是不会妥协的!”

“请皇上三思!”

“哼!方正华,去叫谷刚进来!”我已经站起身,准备让谷刚去调禁军。

“皇上,请听微臣一言!”温体仁膝行出来跪奏道。

“你又有什么话要说!”

“皇上,微臣敢以阖家性命担保,此事绝非事先预谋!外边传出科考的流言,只怕是某些听墙根的闲人断章取义得来的。殿内的臣子都是皇上一手提拔,微臣等身受知遇之恩,即便有不同政见,也不会妄自发动群臣上奏折劝谏,更不会乱说废除科考之事!”

我冷声道:“朕凭什么信你所说?”

温体仁又叩了一个响头道:“微臣本就赞成改组天工学院,只是昨儿皇上盛怒之下,微臣不敢言语!这是微臣回府后写的奏章!”说罢,他从袖中拿出一封奏章,恭敬的垂首呈上。

方正华看到我示意,走下去拿了上来。我打开一看,这温体仁倒没有说谎,里边居然都是颂扬改革天工学院的言辞。

温体仁见我看了奏折,又一边道:“皇上,古语常言:‘有容乃大’。天工学院的研究员虽未经科考,然他们所负责的研究亦是头等大事,昔年袁崇焕便是靠着红夷大炮才能击毙敌酋。陕西赈灾,他们又出力极多。所以微臣赞成设立研究院。”

“启奏皇上,温大人所言极是!远的不说,就是钦天监可以授予官职,那研究院也可以授予官职!微臣也觉得天工学院选拔学子进研究院任官无可厚非!”这次出来说话的是礼部右侍郎王应熊。

“微臣虽在兵部,但也支持天工学院改革!微臣知道,前方将士兵器之利,少不了研究员们的努力改进。将士杀敌尚且封赏,研究员们也应该授予相应的官职予以奖励!”兵部右侍郎梁廷栋也出来如是说。

我还没看完温体仁的折子就有些愣了,这几个大臣里边还是有几个反对派嘛!难怪我昨天还在纳闷他们这么多大臣怎么会这么团结?原来温体仁三人跟他们不是一条心,那么眼前这些事就非大臣们集体对抗了。大臣里边还有不少支持我的人马,这下事情就更好办了,我仍旧可以强硬的推行我的改革!

第175章 皇子监国第221章 升空第211章 战意第314章 提审第272章 热闹第190章 兵临城下(上)第301章 意第135章 再议条件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33章 要保的内阁第43章 宁静辽东第84章 南北对峙(下)第237章 组建第8章 南粮北运(下)第174章 傅山归来第204章 计划有变第133章 方案图纸(上)第55章 压力第136章 网开一面第167章 围城第23章 眼泪的威力第76章 知己难求(下)第21章 勇者为胜第28章 正副失和(下)第2章 是梦非梦第292章 心里话第275章 争夺(上)第106章 京师调兵第225章 围困布点第198章 屠戮(下)第268章 不化之人第281章 问题(上)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68章 京察(上)第190章 最后的对话第314章 提审第109章 启蒙老师第43章 西回第30章 论才,论财第22章 女真对策(中)第4章 巡视三营(下)第226章 调动第189章 何处寻君第143章 新建船厂第140章 有点意外第133章 方案图纸(上)第293章 发明第77章 皇后理事第151章 将军第145章 围困第6章 额哲归国第177章 朕不许你死第193章 破城(上)第71章 变数第130章 盘山选址第7章 新皇登基第29章 忧天杞人(上)第27章 出航第251章 会师第107章 奇怪的旨意第214章 有进无退第238章 条件第95章 平沈战前第45章 募捐第101章 万世之法第181章 会盟之行第23章 女真对策(下)第207章 接应第105章 非我族类第321章 应允第59章 归来辞去第173章 听案(下)第24章 朝鲜局势第182章 两头敲打第198章 屠戮(下)第116章 意外耽搁第15章 两方责难第188章 借用第262章 军数第146章 合纵之策第85章 女真内政(上)第97章 二审定案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52章 亲征第171章 听案(上)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52章 进退两难(下)第50章 会兵城下第56章 烦人的兵制改革第236章 转机第118章 热闹诗会(中)第76章 风雨欲来第259章 独角戏第58章 为难第147章 论谁对错第71章 两位巡抚第43章 宁静辽东第47章 通州之行第126章 人尽其材第65章 唯一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