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军数

在场的孙承宗却别有一番感受,他今年已经七十又三了,人到七十古来稀,到了他这个年纪应该回家饴孙养老了。但是皇上的挽留让他很是感动,所以他决定在留下来帮皇上完成兵制改革的事宜。从朝中的大臣来看,也没有多少人能够适宜做这件事,得罪人的事情旁人躲都躲不及。孙承宗当然不会计较这个,而且他也知道皇上的一贯作法是不会让他吃亏的!

皇上说完之后,接下来是孙承宗开始汇报总的驻兵改革事宜,这个奏议每个内阁大臣手里头都有一份,但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其他众多问题,所以要拿出来探讨,同时也是要面对众大臣的质疑。

“在四年的时候,老臣主持兵制改革,在武昌,桂林,成都,南京,凤阳,青海,福州,外加九边重镇都驻有五万左右的兵力;每行省设立六卫,将士三万三千六百人,守于各要道州府。当时辽东事急终究未能尽善尽美,今日女真已灭,需重新议定驻军,使之大明根基巩固。”

说着孙承宗摊开大明的地图,贴出各处驻军所在位置,然后一一指道:

“如今辽东已经平定,沈阳需要重新驻军震慑辽东,所以在此另加十卫人马!中都凤阳是我大明龙兴之地,但从军事来看,驻军跟南京相近重合,是以老臣认为设定一卫人马即可,驻军迁至济南为佳。另外近几十年来,陕西动乱频繁,如无人马预备始终不妥,因此西安需驻兵十卫。甘肃之地有蒙古人窥视,自然也要驻兵,原本甘肃镇就属九边,是以驻兵与此镇二合为一,同样驻兵十卫。青海全土尚未划入大明治下,所属卫所先暂由神武军节制,是否驻兵日后再做计较。江西南昌再设立十卫人马,以稳定南方的局势。另外九边中的宣府,蓟州,山海关,将重新设为三万人马的驻兵。”

贺逢圣道:“广东、福建、浙江不设驻兵是否可行,毕竟这些年番人多有骚扰!”

孙承宗道:“这三省之所以不设驻兵,那是因为这些省将设立水师,水师不仅可以海上作战,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登陆作战,所以就无需另外设驻兵了!”

贺逢圣听罢连忙点头,看来孙承宗是考虑得很周全。

旁边的李标却是盯了地图好一会,才板起手指数着道:“按照孙大人的方案,只有沈阳,济南,西安,武昌,桂林,成都,南京,兰州,福州九个地方设立四十五万人马,宣府,蓟州,山海关共九万人马,加上余留下的九边二十八万,京军的十万,那么驻兵人数是在一百零贰万。如果十九个行省有五十四卫所,那么人数也在二十七万间,那么我大明兵卫总共就一百二十九万。加上水师,漕丁,上直卫人数已达一百五十余万。这总军数与我现在军马人数大致相当,我有两个问题问孙大人,第一京师的兵力是否过弱?第二这驻兵是否要屯田?若不屯田,粮食从何而出?”

李标说完,其他人都沉吟起来,可以说李标虽然不大管军事,但这两个问题问的相当有水平。要想军队改制,那么这两个问题就要解决好。

孙承宗顿了下道:“嗯,李大人说的这两个问题,我也正要回答。按照我大明初制,京师人马云集百卫,兵力达六七十万之多,然人数过多,战力低下,且北地物产贫瘠不能供养,单靠南方输送恐不能及。况且我大明京师自从英宗之后,兵力一直处于十二万间,皇上新建京军之前,实际人数更只有五万。因此,京营额度保持十万之数也是合适的,战力之高低不在乎于人数,且在于民心、正统、装备。京师之地有四方守卫,

若有不测只需登高一呼,勤王者云集,因此常备兵力无需太多。”

李标听完没有提出异议,因为孙承宗说的是事实。虽然历来京营的兵额有这么多,但实际人数却少的可怜,几百年都是如此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动乱。再者现在的京军是精锐中的精锐,皇上必然优先装备,将其打造成虎狼之师,这是地方军队无法比拟的。

这一条大家算是点头默认了。

“至于屯田,我与不少大臣都交流过,认为现在就停止屯田似乎过于太早,地方也难以供养数十万大军,因此除去京军外,卫所与驻兵都需要屯田,只是屯田的分数将会酌情考虑,因为卫所的卫兵将负担地方事务。”

李标听到这想知道详细一点的情况就问道:“那敢问孙大人,这具体分数如何确定?”

“按旧制来算,每军授田五十亩为一份,每卫所共计两千五百顷。如果以四分屯种,六分操演,每卫所耕种一千顷!”

这是曹珖突然出言道:“祖制,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孙大人这样已然减少军屯产粮,如今军屯尚不能自给,何况再削减!”

孙承宗如实道:“如果不够只能是朝廷补给!”

“问题是朝廷能够负担得起吗?”

“根据核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现在种植的玉米、番薯较之以往的产量有了很大的上升。同时地方卫兵将减少乡兵,民壮,那么地方上的支出要少很多,这部分的俸禄同样可以补给卫所。而且大明的兵力以后将会进一步裁减,此时划定军数是因为现行军马有这么多,贸然裁军将不利于朝廷的稳定!”

“还要减少人马?!”

几个内阁大臣心里都吓了一跳,现在朝廷的人马比之明初可是少了很多,如果再降低能否够兵力镇守四方呢?钱龙锡瞥见在场只有皇上跟傅宗龙神色不变,看来是早有商议过的。孙承宗这么说,也就是代表了皇上的意见,所以钱龙锡尽管很是疑问也没出声。

反而是贺逢圣先出言道:“孙大人,如果这样一旦朝廷要用兵,岂非无兵可用?”

孙承宗解释道:“并非无兵,这是跟兵制环环相扣,如今朝廷征集士兵将采用十年义务兵制,十年之后,退役的兵士也达百万,一旦有战事便召集回队,瞬间可得百万将士。这便是藏兵于民!”

“好主意!”贺逢圣忍不住出声赞道。

李标道:“此法虽善,可一旦成乱民反成心腹大患!”

孙承宗摇摇头道:“李大人所虑固然如此,但我军征兵皆为有家有户之人,若非家破人亡必然不会冒险做那株连九族之事。只要官员清正廉明,百姓何来造反!”

这话让李标无从反驳,一想也却是如此!

孙承宗接着道:“为了京师的安全,京师的有空余之地将会优先安排退役的京军,或者安排至上直卫,从而确保京师能够有足够的人员征集。同时义务兵制的年限也会进一步降低,十年之期只能让朝廷征集百万之人,因此将年限设置在六年,从而使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能征集三批军士。如此以足够兵力用于四方!另外还有一些关于互调地方征兵,军粮仓库等等的设置在方案后页,各位可以参详!”

大臣们审阅过后,知道孙承宗不仅设想详细,而且后边还涉及到了几个重要的改革举措。那就是将设立参谋将军一职,将原来只属于各总兵官、副将们的幕僚们正式纳入到朝廷的官职。五军都督府将不再按前后左右来划分地域,而是根据职能进行划分,重新分为枢密府,后勤府,征兵府,稽查府,断事府。

使得五军督府自称一体系,跟兵部相合管理天下兵马。按照职能划分,枢密府实际上可以叫做总参谋府,只是为了彰显它的地位,让功成身退的宿将们到枢密府养老,发挥余热的地方。这样才不会使得武官的职位可以升到朝廷政府,而不是一辈子都在地方上。

总兵官的职位也固定了下来,属于从二品。各地驻军总兵官与地方巡抚平级,不受地方节制。驻军总兵官任期三年,同时朝廷为其在京师置办宅邸,三年后将按照表现进行升调。至于不能在本省做总兵官等等条件限制几乎与巡抚一致,可以说巡抚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而总兵官将是军队的一方实力人物。

再往下看,众人才觉得此番改制实际上也是上次的继续。将巡抚一职定下后,都指挥所纳入了地方,同时理顺了地方跟朝廷中央的关系。虽然迫于品级,使得布政使这一级的的文武官员的品级都掉了一级,但是所得的俸禄不减反而加了,是以当时也没有引起什么轰动。由地方到军队,竟是一步步的进行。

这么庞大的改制,不用说就是皇上再后边主持,孙承宗不过是一个出头人而已!钱龙锡跟李长庚老持稳重早想得明白,是以对军队的改制方案算是默认了!

第78章 假红毛番子第87章 鼎立局势第14章 修不完的内政第197章 屠戮(中)第157章 交锋第149章 三败林丹汗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难第182章 比试第22章 余尘未了第242章 劝说(下)第177章 峰回路转第240章 选择第100章 危机四伏第276章 争夺(下)第19章 到宫外走走第214章 有进无退第197章 屠戮(中)第266章 时机第92章 风花雪月夜(中)第33章 要保的内阁第46章 宗族第148章 都是聪明人第182章 两头敲打第66章 大明傅夫人第28章 海战第148章 都是聪明人第124章 身份悬殊第114章 预设奇兵第76章 风雨欲来第183章 君臣暗斗第97章 二审定案第54章 险胜第275章 争夺(上)第117章 热闹诗会(上)第23章 眼泪的威力第180章 图穷匕现第2章 巡视三营(上)第207章 接应第46章 宗族第111章 -兵部渎职第13章 辽东局势第54章 被逼出城第148章 公平交易第10章 官商不法第258章 册封第89章 秋赋时节第184章 再见福晋第155章 改行建庙第34章 秀儿进宫第67章 不进则退第212章 夺气第295章 舆论分化(下)第93章 歃血第158章 天工改组第297章 报纸第51章 进退两难(上)第192章 下任首辅第132章 兼职说客第244章 誓约第41章 辽西大雪第63章 各自息兵第10章 陕西流民第38章 坚守待援第310章 茶乡武夷第282章 问题(下)第322章 展望第144章 水淹盘山第231章 取与舍第129章 对酒当歌第196章 屠戮(上)第187章 不平等条约第148章 都是聪明人第39章 皇太极的打算第90章 收与不收?!第161章 自找麻烦第42章 独断专行第65章 唯一合格第108章 操炮之术第198章 屠戮(下)第120章 另起炉灶第192章 下任首辅第264章 两位国公第301章 意第132章 一场虚惊第300章 转变第191章 兵临城下(中)第276章 争夺(下)第82章 杀惩第99章 难以兼顾第78章 假红毛番子第236章 转机第133章 繁忙九月第135章 都在打算第184章 再见福晋第110章 北国恩怨第94章 调动第99章 广宁之失(三)第280章 出发远行第266章 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