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不化之人

在大明这几十年中,能够平辽就是最大的功绩,也同时能够证明施政策略的对错。我带领京军亲征将女真人平定,已然证明我的政策可行,我就是要用平辽来带领大明往我设计的方向前进。这许直却认为我的做法还是不妥,这种睁眼说白话让我心里隐隐生出怒气,脸上反而平静了下来道:

“朕有什么不妥,你倒说说看!”

到了这个时候,许直豁出去了,脸胀得通红道:“那微臣就直言了,皇上登基之后虽然内剪阉党,外平女真,但却非皇上一己之力,皇上固然天资英纵,但亦靠众朝廷大臣凛然正气不畏权阉,是以一呼百应,阉党烟消云散。平辽中诸位大臣皆先帝简拔,如孙承宗、袁崇焕天启年间已督师辽东,满桂、祖大寿、赵率教乃其麾下大将,只因阉党为乱以致人事更替。皇上将他们官复原职亦是遵循先帝旧制。是以大明中兴只须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皇上一意改革,却有山东之乱,黄道周巡抚河南,满省学子皆哭,扶立朵颜却成虎狼之势,南解海运却是尾大不掉,许直虽为小臣,但见众大臣附和皇上本末倒置,是以不得不言!”

好家伙,一席话说得我这个皇帝登基十年,一点功劳都没有了!剪除魏忠贤靠大臣,平辽的功劳还落在天启帝身上。许直仍旧是站在下边,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下头的大臣什么表情都有,更多的是作壁上观看我怎么处理这个胆大妄为的许直。

“你的意思是朕不改制,这女真仍旧可以平复?!”

“正是!”

“哈哈”我仰头一声长笑道:“想不到朕御极十年,这沽名钓誉之风还未刹尽,尔不过七品小吏怎知朝廷大事,难不成朕亲帅十万雄狮平定辽东之功会因你一言抹杀?!各位九卿大臣,许直的说法你们怎么看?”

关于皇上的功劳,钱龙锡作为最资深的内阁大臣心里当然明白。事实上没有皇上的高瞻远瞩,现在大明朝政已经败坏的不知成这么样子了。当时九边欠饷长达一年,士兵哗变就迫在眉睫,内乱一生便是大厦将倾。这些钱都是皇上自己拿出来的,但内库总有一天会空,其后田赋、驻兵、海运无一不是为了解决大明财政问题,扶立朵颜是为了遏制女真,这些决策钱龙锡都是经历过的,而且从目前来看都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重建京军更是不用多说,女真最后还是靠京军平定的,崇祯元年京军十二万额度,结果只有六万人在,能够操练的只有一万人。万历末年到天启七年都整顿不了,若不是皇上亲自坐镇,那些京军里的勋功子弟哪有这么好相与。重建后的京军不仅平定了辽东而且还保证了京师对地方的震慑。

许直虽然是言官,但这话说得有失公允。钱龙锡见皇上面色不善,又恐皇上一怒之下将许直拖出去斩了!钱龙锡又想起那天老友南居益跟自己说的一番话,这许直的话虽然无理,但也代表了一部分臣僚的心思。这许直是自己出来说的,还是给别人推出来探路的棋子呢?钱龙锡身为首辅,不想此事闹大,首先站出来道:

“皇上,这许直言语虽狂乱了点,但他本是吏科给事中,纠察审核是其分内之事,出言是在于尽责。善言则采之,谬误则去之,亦是朝廷设置六科之本意。”

我点了点头,钱龙锡的意思很明白,言官们最喜欢用特异的言论来搏出位,他们说话对就采纳,不对就不用放在心上,跟他们较劲无异于让他们出名。

我正想挥退许直,谁知道这许直不领情,昂然道:“小臣所言句句属实,何来狂乱?!小

臣还要弹劾首辅钱龙锡,身为首辅不持正议,阿附皇上,纵使皇上率性而为。今国家方宁,皇上又想西进乌斯藏,北吞蒙古,如此兵祸连连,百姓如何安生。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且兵战之道难以料胜负,此两处皆绝荒之地,强行用兵数十万,粮饷数千万,所得能有几何?是以占之无益!太祖以开国之强势尚且不能吞此二地,此时太仓已空,诸事待兴,皇上何以支撑?!小臣虽陋知,也明息兵,养民方是正道。”

许直又是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段,顺带着将钱龙锡也绕了进去。钱龙锡此时的脸色不好看,原本他说那番话是两边都维护,给皇上一个台阶下,让许直免于受罚,不想此人不知好歹,竟一个劲的跟皇上磕上了。这个时候钱龙锡也不好说话了,温体仁虽然想插话,可也顾忌不少,这许直如此大胆拂逆皇上,摆明了是不要小命。这样的事情在万历年纪发生过很多回,往往出头帮皇上的臣子很容易给攀咬到。温体仁自己的底子可不是很干净,只好缩着脑袋躲在一边,跟他抱有同样想法的大有人在,想出头又没胆!

我听着许直的话,心里有些不对味了。进攻乌斯藏跟吞并蒙古的事情我似乎只跟几个心腹大臣说过,而且这些计划还在布局当中,这个许直怎么就知道呢?!难道是我亲信的大臣里边有人泄露了出去,还是这许直见识了得,也看破了这点!不,如果许直真的有这么聪明,只怕就不会作这个出头鸟!

文震孟啊文震孟,想不到你死了后还给我留下一个学生来唱反调!我该怎么处置他呢?杀了嘛?我登基之后是极少杀臣子的,何况以言问斩不是明君所为;放了他呢,就会让后来人肆无忌惮,胡乱诋毁朝政,这样不利于统一人心。

我环视了殿下众大臣一圈后,心里有了主意,沉声道:“朕之是非功过自有后世人评说,今日许直大放阙言,朕本拟惩戒,但此法不足以让他明白,也无法让众臣子心服,所以朕有了个主意。许直方才不是弹劾钱首辅嘛?现在内阁中书舍人还差一个职位,许直你就调任中书舍人吧,专司钱首辅的文书奏折!”

在殿中的大臣没有想到皇上会这样处置,这个旨意可以说处罚也可以说没有处罚,没有处罚是因为这中书舍人是从七品,给事中也是从七品,这样算是平迁!说有处罚的是,这中书科的舍人是分两殿两房的,文华殿跟武英殿的中书舍人是由进士中挑选,掌旨撰写旨意、册宝、书籍等事,容易跟皇上接触,仕途虽然比不上翰林院的编修们,但也容易外迁科道。而内阁诰敕、制敕两房中书则是从监生、生儒、布衣中挑选来的,只是负责奏折文书的堪合书写。进士哪有进两房的,所以这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惩罚!

“皇上,如此设置只怕不妥!”出来反对的是钱龙锡。

“钱爱卿,有什么意见?”

钱龙锡赶紧解释道:“老臣的意思是皇上将许直调入中书科并无不妥,只是专司老臣,这这不太妥当,内阁不设属官!”

大明开国取消了宰相一职,从而保证了皇权的威信。虽然内阁首辅在私下大家也会称呼为阁相,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了。皇上如果让首辅重设属官,那么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就会重蹈旧制。钱龙锡断然不敢第一个吃螃蟹,所以出言反对!

“呵呵,钱爱卿不用担心,这中书舍人一职本就是辅助内阁处理杂务,只是在细节上未免不上心,朕暂时提许直给你,就是让他明白一下大明朝政之艰难,其后朕再将他调

出去。以后嘛,内阁大臣都是要配个专职的舍人,用以帮大臣处理杂务、跑跑腿,这样你们也不用这么辛苦。至于这舍人来源,内阁事关机密,朕看就从内官派出,这样大家都放心点!”

这种折中的提法让众大臣眼前一亮,而且这个办法也不是没有先例可循,以前中书舍人也是由内官担任的。现在皇上这么说,许直更是涨红了脸,原来说跟监生、布衣同列已经很没面子了,现在还跟阉人一起,士可杀不可辱,许直刚要开口,我就拦住他道:

“怎么你不乐意调到中书科?你就不想看看到底谁人对错?朕还想靠你来说服天下人!”

被我一激,许直的书生意气就出来了:“那微臣就去中书科!”

“好了,那等你证明你对了朕再来采纳你的奏议,今日巡抚之事就这么定了,吏部发公文任命,散朝!”

第89章 秋赋时节第90章 说服第165章 演戏第145章 围困第137章 突围而出第181章 风平浪静第49章 王京大火第28章 海战第179章 马有失蹄(下)第263章 变革之年第69章 京察(中)第37章 学生,老师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179章 马有失蹄(下)第94章 决不简单第265章 分工第104章 发回重审第181章 风平浪静第103章 再建二军第168章 斗法第13章 意外惊变(下)第45章 募捐第225章 围困布点第50章 迂回策略第130章 醉有应得第251章 会师第138章 悉心运作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113章 演习开始(下)第114章 第二次演习第51章 进退两难(上)第187章 疑云重重(下)第318章 双管第23章 女真对策(下)第135章 再议条件第156章 出发赤峰第172章 听案(中)第114章 第二次演习第301章 意第92章 风花雪月夜(中)第238章 条件第280章 出发远行第289章 官商第155章 改行建庙第214章 有进无退第88章 等待归来第235章 成效第218章 又见陷阱第264章 两位国公第145章 简单任务第221章 升空第12章 意外惊变(上)第212章 夺气第20章 战前风云第132章 兼职说客第17章 皇权造势(上)第61章 提前的叛乱第109章 启蒙老师第36章 一度失利第132章 兼职说客第41章 辽西大雪第192章 兵临城下(下)第122章 暗波涌动第250章 反复第87章 朝鲜使者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120章 红颜似知己第165章 演戏第152章 再据优势第249章 消息第148章 都是聪明人第272章 热闹第131章 混水摸鱼第8章 南粮北调(中)第312章 将计就计第279章 决裂(下)第27章 出航第240章 选择第76章 风雨欲来第141章 发配东南第229章 该给的才给第6章 再回宫中第130章 醉有应得第104章 虚位让贤第136章 网开一面第38章 坚守待援第58章 为难第190章 兵临城下(上)第85章 女真内政(上)第251章 会师第84章 钉子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151章 将军第164章 争权第88章 公主第44章 进犯朝鲜第67章 臣子的无奈第195章 破城(下)第144章 水淹盘山第5章 亲自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