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贝叶斯主义

托马斯·贝叶斯,英国数学家。约1702年出生于伦敦。和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欧洲人一样,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当然,某种意义上,这类人就算是信教也要信点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说,艾萨克·牛顿爵士虽然信九六教,甚至对圣经文本考据很有研究,但是,牛顿爵士却也因此拒绝承认三位一体,并认定圣经之中存在后续年代混入的伪作,耶稣基督也不是传说中的“弥赛亚”。尽管爵爷话没有说满,但是他留下的手稿之中,字里行间确实隐有“我这么牛逼,我有可能才是传说中的弥赛亚”的倾向。

当然,这一套也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自我认知偏差了。毕竟,与该宗教同宗同源的隔壁,自称“勇者马赫迪”——在世界最后之日救赎人类的“蒙受神引导的人”来发动叛乱已经是常有的事情了。那边已经出了数百个“勇者马赫迪”,甚至还有极端的政府宣称自己是暂代“勇者马赫迪”掌握世俗的权柄。

相比之下,这边再出一两个自称弥赛亚的人,也不是很反常呀!

当然,这种比较妄自尊大的讨论,贝叶斯老兄其实是不喜欢的。他认定,数学可以显示“命运”,显示“神的灵运行于世界的轨迹”,所以他用数学,尤其是概率论来寻找上帝的存在。

当然,关于贝叶斯先生的信仰问题,这里就不做讨论了。毕竟吧,很多人在这个事情上其实没什么选择。而有的时候,一种没有经过思考的“先验”的情感倾向,并不会造成太过严重的后果。

贝叶斯方法的核心,在于他所提出的“逆概率”。

在了解“逆概率”之前,先要简单介绍一下“正概率”。“从袋子里拿出球”的题目,是初中生会去学的的。在个别国家的个别时期,它甚至是小学生课本里的问题。

即“假设袋子里面有N个白球,M个黑球,你随机取出一个球,取出黑球的概率是多大”。

而逆概率,则是一个反过来的问题。

”如果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袋子具体有多少球、黑白球之间的比例如何,而是闭着眼睛摸出一个(或好几个)球,观察这些取出来的球的颜色之后,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对袋子里面的黑白球的比例作出什么样的推测?”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更加通俗的方式解释“逆概率”。

我们刚刚认识了一个人,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这个时候,我们看见他做了一件好事,那么,他是好人的概率就提升了。但是,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这里仍旧存在他是坏人的可能性。

——这就是贝叶斯学派了。

对于广大的物理世界来说,“逆概率”的情况,其实比“正概率”更为常见。对于人类来说,物质世界太过复杂了。人类往往无法把握一个现象之中的全部条件。而就算是做统计,“全面调查”的情形其实也很少很少。

科学家最常面对的,其实是“取样调查的结果”。

也就是“面对一个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球的袋子,随机取出的那些球”。

贝叶斯概率对于世界有着难以想象的深刻影响。

与贝叶斯相对的概率论,被称为“频率学派”。频率学派更接近大众直观认知下的“概率”。频率学派认为抽样是无限的。在无限次抽样当中,对于决策的规则可以很精确,而在一个规则之下进行无限的抽样之后,最后得到的结果,就会无限接近真实的“概率”。

就好像“硬币只要无限制的弹下去,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次数一定会无限接近1:1”。

这就非常接近一个人的天然的直觉了。

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之间的差异,可以简单归结为“认为概率是‘某事件发生的可能程度’”还是“认为概率是‘对某事件可能发生的相信程度’”。

贝叶斯概率存在一个先验的模型,然后根据数据不断修正这个先验,使之贴近现实。

而频率概率则是先创造许多无效的模型,然后根据参数决定哪一个模型更加贴合现实。

科学家一般会讨厌“先验”的东西。一般来说,如果两个模型差不多的严谨,而一个模型对“先验”的要求更高、另一个则更低,那么更低的那个应该就是“更好的”。

超弦这玩意,就因为先验的要求了太多的东西,所以可信度自然是要下调的。

但对于贝叶斯概率……学者们的态度就拿捏不定了。

没有人喜欢所谓的“先验”。但贝叶斯也确实是很接近人类的认知状况——人类不可能把握太多的东西。

贝叶斯先生将一个主观的概念引入了数学之中。当时的数学家,没有人认可他。

而事情的逆转,则到了计算机的发明。

庞大数据的处理,让贝叶斯学派突然爆发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学界都保持着一种“我嘴上认同频率学派,但手上还是很诚实的用贝叶斯学派的方法”的状况。

甚至,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还不是概率论的全部。古典学派、似然学派虽然影响力稍小,但也确实存在。

这也是圣逐并不认为神灵们那个“太阳系内概率论失效”的结论正确的原因——人类尚且知道好几种不同的概率,圣逐漫长的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与发现更多。

而神灵不过是学习了一点点人类的数学,就敢下结论了——这何其可笑呢?

概率或许在平凡宇宙也同样不存在,存在的就只有“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圣逐至今没有对奇迹宇宙达成任何官方定义。

学界长期使用贝叶斯学派的工具,也受到贝叶斯概率思想的影响。

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一场科学范式的革命也确实悄然发生着。

然后就被奇迹宇宙的降临截断。

不过,在那个时期之间,贝叶斯学派的思想已经广为流传。

而贝叶斯主义,也是如今魔法的核心理论之一。不愿意深究魔法本质的法师对此闭口不谈,而为之痴迷的法师则将之视作自己的信条。

当然,这也影响了人们对理论的认知。

通常情况下,科学的发展大多是遵循“这个模型解决了问题”——“发现这个模型解决不了的问题”——“换一个可以解决的模型”这样的。

而以贝叶斯主义来看,这实际上是“新的经验对模型产生影响”的过程。

一个全新的理论,必然可以与经验相印证,而不必被经验证伪——换句话说,一个全新的模型,必然是更够包含过去的所有理论,并且解决新的问题的。

一个证伪的实验,会降低一个理论的可信度。而一个证明的实验,则会增加理论的可信度。

在这个逻辑下,“命题”不再像是“黑天鹅”那样,可以用一个例子全盘否定,只存在“是或否”,而是存在一个“可信度”。

“以太说”破产,降低了牛顿力学的可信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牛顿力学就是错的。

所有支持牛顿力学的证据,都可以支持狭义相对论的成立。而狭义相对论则有比牛顿力学更多的支持。

所以狭义相对论的可信度比牛顿力学更高。

之后的广义相对论,则拥有狭义相对论更多的证据,更少的先验。

而用这个逻辑来分析“夏吾是主角”这一点……

“啊,好吧,完全没有头绪。”米氢琳叹息。

确实,目前已经存在无数的证据证明,“夏吾真的是一个故事的主角”。

但是这些证据也可以指向一个同等的结论——“‘我是主角’的信念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概率魔法”。

两者可信度其实是一样的。所有能够支持“夏吾真的是主角”的证据,都可以用来支持“‘主角属性’这个概率魔法真实存在”。

两者具有完全一样的可信度。

如果完全依照平凡宇宙的逻辑【暂且忽略“只有平凡宇宙的话为什么会存在魔法”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应该请出“奥卡姆剃刀”了。

“夏吾是一个主角”的理论,涉及了一个更高维度,至少需要添加一个“作者”,以及支撑这个“作者”存在的“社会”。这个理论的冗余更多了。

当然,除开一个特殊个体之外,所有能够看到旁白的智慧生物都明白,他们作为“读者”并不属于熟“冗余”。

而奇迹宇宙就莫名其妙的遵循“这样的”逻辑。

可问题就在这里。

两个假设的可信度,始终都是“等价的”。

而夏吾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这样。

任何一个支持“夏吾有自由意志”的证据,都可以指向“夏吾真的就是究极工具人,从来没有自我”。他“追求有利于剧情发展的行为,从空间站出逃”,可以解释成“作者之灵需要他这么做”,也可以解释成“夏吾自己想要这么做”。

你没有任何办法去设计一个实验,来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存在——任何证据逻辑上就同时支撑这两者。

哪怕夏吾真的做出了主角失格的lowB行为,也完全可以解释成“作者水平太次”或者“作者不想写下去了”。

——这个牛角尖是毫无意义的。

【我总算是明白了,小鬼……】米氢琳绝望的靠在光壁上:【像你这个年纪的小孩真的不应该想这么多啊。】

【我这么聪明是我的错咯?】

【不,不是你的错。】米氢琳按住自己的脸:【你说得没错……我根本没办法劝你振作。你一定是知道什么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导致了在你的认知里,“我是主角”的可信度远远高于其他。我没法理解你的态度……你恐怕也已经忘记了我们这种‘凡人’是怎么思考的。】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一旦一个人知道了某个知识,他就无法理解“不知道这个知识的人”在想什么。

一个从没有听说过大海的人见到大海之后,就会无法理解那些不知道什么是“海”的人如何想象海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某些智慧高绝的人,是无法成为优秀的教师的。那些真正的强者会觉得“嗯,这是基础知识,就不用讲了”,而他的学生则会抓狂“为什么这里也不讲一下啊”。

【是这样吗?】夏吾点了点头。

【喏,就像你这样。你没办法理解“为什么一般人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米氢琳抱着脑袋:【你身上的疏离感,就是你最大的毛病啊!我敢打赌你异化系魔法绝对很强!】

“疏离”与“异化”在哲学的语境之中,其实是一个词。

将个体从社会之中抽离,将个性从意识之上剥落。

最后,原本柔软如水、富有生机的精神,便化为了精准的工具。

这个过程也是异化系魔法作用的过程。

夏吾后知后觉的点了点头:【好像还真是的。奥尔格那家伙确实让我跳过涌现系学习异化系……】

【我有个朋友,你也认识的。】米氢琳叹了口气,夏吾就立刻打断道:【你说的这个朋友是不是就是你自己?】

米氢琳用手掌覆盖住自己的眼睛:【都这个精神状态了你居然还在坚持搞笑……小鬼,我现在是真的笑不出来了。听我说完……我有一个朋友,她真的非常,非常讨厌自己出生的地方,讨厌自己原有的人生轨迹。所以,她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慢慢的让自己的轨迹偏离自己所属的家庭。但是,这个人始终认为,她没能彻底摆脱过去。也就是因为如此,她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文化构成的,这个个体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由文化所决定的——她幼年所受的教育,至今都束缚着她。那你觉得,这个人的人生怎么样?】

夏吾思考:【按照你的描述,这里应该说“这种人生本质上很悲惨”,但按照剧情的逻辑,答案应该是“开心得一匹”?】

【嗯,开心得一匹——话说你非得用这么古的修辞手法吗?】米氢琳摇了摇头:【就在上周,我们可还是在某个游戏吧玩了个通宵,然后才被赫胥黎那家伙踢起来的咧?】

【小鬼,人生不是只有你的“真理”啊!那种性格扭曲的老女人都可以都一堆朋友,是吧,你这样孤僻,真的……应该改一改了。】

第一百零八章 归因偏差第一百三十七章 占卜与预言第一百一十九章 但是我拒绝第一百一十七章 还有谁记得这里有个侦探社吗?第七十七章 我很没人性的第一百七十八章 神话重现第一百零七章 墙后的水体第一百二十一章 文学四要素第一百九十一章 分战场比主战场激烈多了第一百七十二章 达成共识第七十五章 Iroko第一百零四章 奥伦米拉第二百零一章 谁赢了?第九十五章 阻挡者第四章 疯子、剧情与疑似失控第九十五章 阻挡者第五十四章 执行体86372514第一百六十二章 奧洛孔之死第一百四十三章 情报与处理第一百六十九章 关于涌现的一点疑问第一百三十九章 宣战第六十九章 寻找夏武第二十九章 “主角”与“理想”第一百九十四章 准备第一百二十三章 为数不多的真实推理第一百三十章 配角光环第二百零五章 为无敌的夏吾献上草率的决战【中】第六十六章 信手拈来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报统合第一百二十四章 坍塌第一百四十一章 消失第一百六十三章 剧情挂而已,常规操作第一百一十六章 外来神话第一百一十八章 支线任务而已第十六章 以星辰之名第三十五章 混乱第一百九十三章 再废的能力,只要不设限制就能破坏故事第一百七十章 亚智慧第一百九十三章 再废的能力,只要不设限制就能破坏故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贝叶斯主义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二十二条守则第四十九章 构筑第四十八章 秃鹫成为猎物第一百零三章 我就是第一百一十六章 外来神话第八十章 爱、憎与嫉妒邪恶第十六章 以星辰之名第三十七章 金融魔法的召唤效果第一百七十七章 奇迹的宇宙,无敌的主角第一百六十九章 关于涌现的一点疑问第一百二十章 作者你在干什么啊第一百零一章 你们人类怎么都这个样子啊第七十九章 疑惑第六十一章 共时性第一百二十六章 误判第一百四十八章 死去活来第一百二十九章 怪事第三十八章 忠诚与谎言第一百八十九章 夏吾的名推理·二段第八十章 爱、憎与嫉妒邪恶第一百六十七章 把消息烧给他们第二十五章 异乡民王子第三十四章 这是基础操作,我亲爱的朋友第一百六十三章 剧情挂而已,常规操作第一百二十三章 为数不多的真实推理第三十四章 这是基础操作,我亲爱的朋友第一百七十七章 奇迹的宇宙,无敌的主角第三十五章 混乱第十五章 总之画风变谐一点就对了,还有记得赶紧跑第四十六章 耳语也变成了真相第三十三章 线索第九十六章 逃命第九十二章 突然锋利的回忆第一百一十八章 支线任务而已第九十三章 生活的反面会是死去还是……第一百二十七章 跑!第四十四章 与神一战第一百一十七章 还有谁记得这里有个侦探社吗?第九十六章 逃命第六十八章 暂得休整第一百七十一章 权衡第一百章 地狱第七十章 圣逐的体验第六十七章 秒收flag第六十章 幸运的助手第四十九章 构筑第十九章 小冲突第一百二十二章 神秘之力第九十八章 人类都是我的朋友第一百八十一章 剧情推动力第十章 冉阿让、沙威和追击第一百九十一章 分战场比主战场激烈多了第七十七章 我很没人性的第五十四章 执行体86372514第六十一章 共时性第二十五章 异乡民王子第二十八章 美丽新世界第九十六章 逃命第十六章 以星辰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