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威胁,清除治下的一切IT研究人员,这种做法弊端太多,不宜采纳。
一方面料敌从宽,遍布东北太平洋大区的研发机构中,对NEP大区之统治者(管理员)不满的家伙,必定会有,甚至可能为数不少,哪怕这些人的研究领域并非IT,事实上也还是一种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即便IT领域遍地“同类”,不仅埋伏着许多渴望权力的同行,还必定会蛰伏不少永生追寻者,统统杀光,也会让IT技术出现断层,进而陷入停滞。
在对抗毗邻大区,争取一统盖亚的征途上,IT技术的短板,危害可能是致命性的。
权衡利弊,思索再三,方然决定保留7XX、8XX诸多研发机构中的IT部门,但严格甄别其研究方向。
对“算法分析”、“量子计算”、“超大规模并行架构”等相对安全的分支,予以保留,而“系统通讯协议”、“无线网络空中接口”、“分布式系统控制”等高危分支,则毫不留情的予以铲除。
铲除,不止是研发机构关门,更包括“处理掉”所有的研发人员。
一旦有可能危及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控制权”,威胁,就是确凿无疑的。
面对庞大的科技研发体系,方然并不想耗费时间精力去甄别IT研发机构里的所有人,究竟哪些毫无野心、忠心耿耿,又有哪些心怀野望、蠢蠢欲动。
身为IT领域的一员,事态的本质,他一清二楚:
IT研发工作者,是否会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其是否有犯上作乱(多么讽刺!)的意愿,根本就不重要,没有任何意义,其是否有切实达成这种行为的能力,才是身为管理员、统治者、上帝的唯一判据。
只要有能力,根本无须考虑是否有意愿,杀掉就是了。
即便处决所有IT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或多或少,必然会影响IT领域的科技研发,继而影响NEP大区在盖亚内战中的竞争力,但身为管理员,方然明白,他根本也别无选择。
倘若放手发展IT技术,由此导致一场叛乱,甚至被其颠覆,一切便将就此结束。
在那之后,即便NEP大区有再强的IT技术、在盖亚争夺中占尽先机,这一切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
正仿佛娶了跛行少女的垂垂老者,即便明知这跛行能医,也不会带她去见医生,只因一旦治好这跛腿,则少女十之八九会就此离去,不再甘心与老者度日。
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想法何其阴暗,但,直面的两害相权之现实,却迫得方然必须得这样抉择。
不仅如此,其他管理员的想法,也大抵一样。
IT,发展到今天,在盖亚表面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不管其背后的基础理论研究如何,在应用层面,着实已经发展到接近全盛的程度,从系统架构到协议框架的一切,都已十分成熟,即便没有后来者的钻研,也足以应付现时的需求。
反而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接触核心体系、功能与流程的IT天才,有可能重走掌控当今世界管理员们走过的夺权之路。
用一样的手段,将篡夺控制权的野心家打翻在地,自己取而代之。
这种威胁,篡夺过控制权的IT管理员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又怎可能放任这一切发生。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核战后的内斗期间,不论“天堂军”还是其他武装力量,面对IT研究机构都不会手下留情,至多设法劫夺、控制其建筑、系统、装备等硬件,而将其中所有研究者一概当场格杀。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但凡有威胁自己的可能性,就一定要铲除。
无情的铲除行动,自1489年8月开始,直到北大陆的争斗告一段落、局势恢复平静,在NEP大区的土地上,一切IT领域高危分支的研究者,仍然被“天堂军”通缉、追杀。
相比之下,IT领域中低危分支的研究人员,则暂时幸免于难,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一样软禁在科研机构中,衣食无忧,生活优裕,在十分优越的设备、耗材与算力等保障条件下,为他们素未谋面、甚至不知姓甚名谁的“主人”服务。
科学技术研究,在这时代,已经与验证、重复与演绎过程的所谓“科研”划清界限,只有真正的探索性、创造性工作,才有资格被称为科研。
相比之下,传统的所谓“科研”,绝大部分工作都(只不过)是将已有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工程技术,或者将已有的工程技术,应用到实际项目当中,甚至干脆就只是一些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在滥竽充数。
所有这一些滥竽充数,在IT大潮中,迟早都会被计算机、人工智能所取代。
这样的趋势,正在今天的NEP大区呈现,遍布大区各地的上百处研究机构,每一座的规模都相当庞大,供职者却并不多,事实上以ASA的统计报告,整个NEP大区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数量只有区区一万出头。
上万名科研人员,乍一看,数量还挺多。
但均摊到若干科学技术领域,每一领域的研发人员数量,就只有几十人、甚至十几人。
一万名科研人员,单看数字,似乎NEP大区的科学技术研究力量十分单薄,然若考虑到这上万研究者的工作领域都是理论、学术与技术原理,也就是传统文化氛围里的“科学家”,这数字又变得相当惊人。
以NEP大区的人口数量,一千多万人,其中就有上万名实打实的“科学家”,1/1000的比例是很恐怖的。
退一步讲,这上万人的研究队伍,并不是源自NEP大区今天的一千多万贫苦民众,而是过去若干年来联邦的三亿人口、或许还应该考虑移民人口,从这许多人当中涌现出的人才,这样还说得过去。
不论来源如何,在今天,这都是托马斯*安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对于这上万名研究者,究竟是谁,事务繁忙的男人没办法一一过目。
还是AI的主动提醒,才让他发现,这研究队伍里还有自己熟悉的名字,在伯克利大学的旧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