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学堂

自从在1901年拟行新政后,各地官绅纷纷响应清廷的兴学诏书,设立了不少新式学堂,这些学堂或自立章程,或转抄酌改他校章程,程度、课程、年限参差不齐。同时,纳科举于学校也被提起公议。

在这种情况之下,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学制系统来确立标准,加强规范,消除分歧,已成为清廷和办学者的共同愿望。

于是清末开始颁布的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

随着这些教育章程的出现,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而袁世凯更是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于是在北洋一系的的力推和诸多边疆大吏的支持之下,朝廷终于在1905年的五月份下达了取消科举的谕令,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王宾不得不临时将改革的方向做出了一些变动,将学堂教育这件事情给提上日程。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学堂4年、寻常小学堂3年、高等小堂3年。规定儿童从6岁起入蒙学堂,毕业后方可升入小学堂学习,小学堂宗旨“在授以道德知识及一切有益身体之事。”

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7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4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设政、艺两科);大学堂3年(设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共七科,各科下又分若干专业);大学堂之上设大学院,年限不定,以研究为主,不立课程,不主讲授。

这个在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的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但是主持制定“壬寅学制”的张百熙以偏护新学遭批评,同时因为该学制制定仓促,存在一些不足,公布后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壬寅学制”公布后未能得到实行。

随后清政府重新公布出了由张百熙、荣庆等人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

这个学制之所以说更为系统详备,主要是提出了“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童”,“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学的内容比之前的壬寅学制多出了重点之初,强调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

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施中的问题,癸卯学制颁布后又作过一些补充和修正,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在学制中开放了“女禁”。

在这样的大浪潮之下,王宾也不得不将学堂的事情提到了军制的前面。

在日俄开战之前奉天的教育情况还是不错的,各个府县都有小学堂,但是在日俄开战之后由于奉天地区很快的就成为了战场不少的学堂顿时就不再上课了,许多人都忙着逃难哪里来的闲工夫去考虑教育的问题。

所以在王宾成为盛京将军之后,在奉天地区已然是没有一个学堂了,但是在辽西地区的学堂还是在王宾的维稳下勉强开课。

对于教育行政王宾也相应作出了改革,先是设立了提学使司作为各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并且由自己亲自担任提学使表示对教育的重视,还在提学使司下设省视学6人,专门负责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

对于自己辖区内的学堂王宾也开始对其进行划分,分别分成小学堂、中学堂、以及大学堂对于学堂的建设当地的乡绅自然是极为支持的,在清末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况且出现建设学堂也是可以让自己拥有不错的名声,所以王宾在提出建设学堂之后,这些乡绅自然是无比的支持的。

在来自这些乡绅的支持之下,王宾很快就完成了学堂的建设计划,各地负责建设小学堂,但是中学堂和大学堂将会有王宾亲自接手,没个府各建立一个中学堂来招收小学堂的优秀学生,在建设学堂同时王宾还接手了原来奉天大学堂的师生以及原本在奉天地区的各个学堂的老师和学生。

在有了这些老师和学生之后,学堂很快的就建立了起来,但是这光有不少的学堂却没有老师也是不行的,于是王宾又在锦州城内建设了一个锦州师范学堂,专门招收那些秀才和读书人进行培养,在经过培养之后再由提学使司对这些完成培养的老师分配到各个学堂。

小学堂的话,目前有各地的乡绅和县府的支持,花费上面到是不需要考虑太多,但是中学堂就不一样的了,中学堂的耗费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王宾为了能让学生上的其特意提出了让每年由各府解决一半的花费,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学生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学费。

至于大学堂的话,目前只是搭出了一个架子学生和教师都是比较少只能慢慢的等中学堂的学生步入大学堂了。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目前的教育改革完全是王宾一手出钱的,所以对于财政压力还是很重的根据熊希龄的报告这样的教育办下去的话,每年都要支出一笔不菲的银子,以目前的财政状况来说是无法支撑太久的。

所以在官办教育的基础之上,熊希龄又向王宾提出了私人建设私塾的办法,可以极大的缓解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对于熊希龄的建议王宾也是接受了,提出了私人建立私塾的方法。

虽然现在的教育才刚刚开始,但是王宾相信在两三年内就会看到教育的成果了。

第272章 那年那人(上)第315章 东平州的危局第270章 强朝阻日第201章 谈判第20章 交易第179章 黄雀捕蝉,螳螂在后(二)第49章 招安(一)第257章 日本政府的决定第176章 佐藤一郎的阴谋第61章 那个计划(一)第194章 复制军火(续)第69章 军事会议(二)第274章 战后琐事第168章 阴谋(三)第79章 三方会谈(二)第66章 迫击炮的威力(二)第148章 税收第141章 朴次茅斯和约第2章 叔侄第190章 泄密第107章 再一次的交易第271章 青霉素第98章 141的建立(二)第318章 投降主义第8章 平步青云路伊始第235章 失算的立见尚文第155章 骤变第135章 来自朝鲜的请求(二)三十五章 反手一击一第128章 幕僚(二)第103章 旅顺,旅顺(一)第219章 立见尚文的异动第282章 慈禧病重?第97章 141的建立(一)第168章 阴谋(三)第266章 签订协议第83章 找日本人的麻烦第299章 防务(续)十六章 下马威二第242章 朝鲜大起义第234章 立见尚文的反击第234章 立见尚文的反击三十二章 锦州学堂第272章 那年那人(上)第60章 无题第205章 图穷匕首见三十章 募股建厂二第152章 密谈(二)第125章 驻军奉天(一)第75章 差距悬殊的战斗(三)第197章 会议(一)第176章 佐藤一郎的阴谋第173章 佐藤一郎的阴谋(一)第139章 心服口服三十二章 锦州学堂第207章 各方反应第219章 立见尚文的异动第96章 事后第304章 南清的谋算(上)第202章 分歧第239章 帷幕第232章 阴你一波(一)第113章 盛京将军第298章 防务第224章 虎山大捷第131章 合作(二)四十一章 无题第262章 毫不松口第267章 签订协议(续)三十六章 反手一击二第166章 阴谋(一)第250章 一探究竟(二)第153章 密谈(三)第232章 阴你一波(一)第238章 段祺瑞的誓言第157章 慈禧的后手第306章 异动第125章 驻军奉天(一)第220章 虎山之战第95章 乱民结局第220章 虎山之战第249章 一探究竟(一)第84章 袁世凯的视察第94章 镇压(二)六十四章 新兵们的进攻第265章 消息传来第105章 二零三高地(一)第46章 历史的拐点(二)第309章 战端启第306章 异动第73章 差距悬殊的战斗(一)第214章 撤退三十三章 拉拢第62章 那个计划(二)第211章 安平渡口攻防战第240章 无题第225章 俄国人的反应第18章 我也不知道该叫什么标题第187章 小动作(续)第76章 战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