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以德为本治理方略论(二)

第96章 以德为本治理方略论(二)

卞仲亨规规矩矩地向程德行了一礼。

程德点头以应。

“回禀将军,学生卞仲亨以为,就经济方面而言,还想再补充一条。”卞仲亨沉声道。

程德笑道:“好,你说。”

卞仲亨:“开港招商。”

程德心中一震,看向卞仲亨,感到有些惊讶。

开港招商, 他之前本就有这样的想法,但目前还没有到时候。

只是,让他比较意外的是,这卞仲亨竟然有和他相同的考虑。

这不得不让他不敢小觑任何人。

再想到,这卞仲亨与卞元亨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而卞元亨本就是经商的。

或许, 这卞仲亨在经商方面, 有着过人的天赋。

而开港招商,正缺一个负责人筹办此事。

眼下, 似乎这卞仲亨便是现成的了。

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

他还想更多地考察一下这卞仲亨,尤其是品性方面。

听到卞仲亨的话,在场众人纷纷若有所思。

但有些人脸上当即写满了不屑。

在这些人看来,士农工商,这商无须如此重视。

开港招商,也就没有那个必要。

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想,做决定的还是将军。

而程德此时心中也早有一番计较,看着卞仲亨道:“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不过, 就眼前我泗州军的处境而言,不是合适的时机。等过段日子,我会予以考虑的。”

卞仲亨点点头,他心中也没有多少失望。

而且,就刚刚将军的态度而言, 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番猜想。

这开港建商, 将军或许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卞仲亨退至人群中, 便不再多言。

而人群中年轻鼎盛的姚广孝,却有些着急了。

他有些担心,要是自己进入不了将军的视线。

这仕途之路恐怕有些不好走,平添了一些坎坷。

他有一颗不安于伽蓝的心,他的志向从来都在庙堂。

所以,才会放弃原先决定的嵩山寺游学修行。

于是,姚广孝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程德看向姚广孝。

发现此人:面貌清秀,目光有神,气场如一柄待抽鞘的宝剑,横扫一切。

姚广孝端正拘谨地朝程德恭敬地行了一礼:“学生姚广孝,拜见将军。”

程德脸上一滞。

姚广孝?

历史上大书特写的一个名人。

这让程德看向姚广孝的目光,带着一份古怪。

这么有名的人,都到了自己泗州军治下,实在是颇为惊喜。

但程德脸上却表现得很平静,淡淡地瞥了姚广孝一眼:“你有何对策,姑且一一说来。”

姚广孝心中虽然激动,但面上不露丝毫:“学生就政治方面, 有几条对策,正要呈献于将军。”

程德正襟危坐:“你仔细说说看,大家也都好好听听。”

姚广孝先是心中一喜,接着,又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姚广孝望向程德,目光露出睿智的光芒:“一是要保证继任者的唯一性。起于漠北的蒙古族用蒙古铁骑踏出一个大大的疆域,但袭用传统的统治方式,导致元朝政局不稳。皇族集团争夺皇位,大臣之间争权夺利,引起了政治的极度混乱。稳定的政权,无论是对百姓,还是对所有做官的人来说,都极为重要。学生以为,往后泗州军可吸取此教训。”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望向姚广孝的目光,带着一份惊愕。

此人,胆子可真大。

将军现在如此年轻,你就敢说这件事,头可真铁。

难道不怕被将军所厌恶吗?

历来掌权者,最讨厌的莫不是有人在此事上指手画脚。

现在,你就这么勇,将来指不定更勇。

只可惜,这么做,可不明智。

路,也走不长远的。

许多人,在心中对姚广孝一阵惋惜不已。

他们猜测,待会儿将军肯定会不待见姚广孝的。

这点,他们胸有成竹。

然而,程德可不是心胸狭窄之人,而且他的思想也没有那么大的局限。

他只觉得姚广孝此言,很有道理。

但关于继任者如何选举,一是“立长不立贤”,即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二是立贤不立长”,即不考虑儿子本身是否是嫡出还是庶出,也不看年纪的长幼,只要具备足够的贤能,便可以被选为继承人。

不过,他也猜得到姚广孝之意,应当是嫡长子继承制。

至于立贤不立长,就不得不说清朝实施的秘密建储制度了。

但秘密建储也有着它的缺陷。

首先从本质上来说,秘密建储制度依然是沿袭王朝最高权力子孙后代皇位的传承,当然也是统治国家的工具之一,因此它和嫡长子继承制度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区别。

更何况,这一制度本身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施行过程中,就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想到这里,程德觉得这个问题,自己想的有点远。

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选举继任者,他将来都不会将所打下来的基业拱手让给其他人,更不会搞后世的民主共和一套,让将来得到的那个位置受到诸多限制。

在程德看来,在古代这样弄,只会适得其反。

毕竟,要想这样弄,就得启发民众思想,而启发民众思想变得先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再说了,倘若他真的那样弄,将来他的后世子孙,怕是每天都问候他上百遍,他在地下都不会睡得安稳。

抛开脑中这些杂绪后,程德的视线落在了姚广孝身上,平静地说道:“你继续往下说。”

程德的表现,落在众人眼中。

他们都很惊讶。

这都没有发怒,这个姚广孝运气可真好。

同时,他们对程德的胸怀宽广,感到有些敬佩。

他们在心中都觉得,要是跟着这么一个老大做事,也挺好的。

而姚广孝则是心中有几分激动,果然,将军没有让他失望。

也是,敢第一个喊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之人,又岂是一般心胸气魄呢?

姚广孝稳了稳心神,继续说道:“二是精简行政机构。以元朝为例,元朝在统一全国后,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机构,而且吸收了金、西夏、南宋的一些机构,导致机构重叠,职责混乱,在处理事件时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官员间争权夺利,政治愈加黑暗。这一点,相信在座有识之士,都深有体会。要不然,元朝也就不会出现现在这种局面了。”

这次,众人没有反对,都觉得很有道理。

而程德也是点点头:“你继续往下说。”

姚广孝得到程德眼神的鼓励后,便继续道:“三是重开科举。这次我还继续以元朝为例。首先,元朝官员的选拔任用方式,可以决定官员队伍的低劣品行及官场的黑暗。而元朝官员选拔注重根脚,沿袭血统政治。其次,元朝官场上下贪污成风,腐败更是横行。各级官吏唯利是图、官官相护,极尽贪污受贿,根本不知廉耻为何物。当过元朝官吏的人,想必也都清楚。在元朝当官,这要钱的名目五花八门,下属第一次拜见长官的钱叫‘拜见钱’;无事想要勒索的钱叫‘撒花钱’;逢年过节的钱叫‘追节钱’;过生辰的钱叫‘生日钱’;升官补职叫‘好案窟’等等,这些官员‘漫不知忠君爱民为何事也’,更别说让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而重开科举,则会改变这个局面。”

姚广孝这个重开科举的建议,倒是让在场不少人心思都活络了起来。

尤其是以李善长和吕不用两人为首的,更是如此。

早在之前,他们就商议过,建议将军重开科举。

但却是被将军以时机不到为理由,而拒绝了。

现在,姚广孝再次重提此事,他们想要再听一听将军的想法。

若是将军能够改变之前的态度,那就好了。

在场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到程德身上。

程德神色平静,淡淡地说道:“这一条对策,我心中有数。早在之前,李主簿和吕主簿两人就商议过提出此条对策。当时,我也表了态。今日,也是如此。重开科举一事,目前时机未到。等到了合适的机会,这科举一事会重开的,大家也不必感到失望。”

听到程德的话,李善长和吕不用各自心里头,感到一阵失望。

重开科举一事,将军口中所谓的时机未到,具体是指什么呢?

李善长和吕不用他们心中想不明白,在场其他人,也没有想明白。

姚广孝听了程德的话后,他没有失望,反而还颇有些期待。

随后,姚广孝站回到人群中,没有再往下说。

因为他该说的都已经说了。

下一刻。

胡惟庸从人群中缓缓走出,恭敬地向程德行礼道:“属下胡惟庸就姚广孝刚才所言政治方面对策,正好有几句话要进行补充。”

程德没有丝毫犹豫:“你说。”

胡惟庸正色道:“如今泗州军士兵,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而将军在军中也没有对他们进行区别对待,属下以为这点极好,但做的还不够好。”

胡惟庸说到此处,抬头打量了一眼程德,发现程德面色依然平静,才继续道:“一是属下以为无论是蒙古人、色目人,只要有才能,都应当重用。可以先从泗州军军中的蒙古人、色目人入手,他们的家人或许也有饱读诗书的,或者其他才能的,将军也当进行一番考察,然后予以相应职位任用。这样一来,这些蒙古人、色目人的心愈发忠诚,有助于泗州军军心更加稳固。”

“二是属下以为应当在泗州军之下,全面取消元朝等级制度。元朝为了很好的巩固统治,把整个社稷划为四个等级:蒙古人最尊贵,其次是色目人,而第三等为汉人(金统治下的汉人、女真、高丽人、契丹等民族),最底层为南人(南宋统治下的各民族)。众所周知,元朝对汉人贱称为‘汉子’,而对南人贱称为‘蛮子’,他们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倘若将军在泗州军治下取消这个,则百姓归心,夹道欢迎,而将军治下原来高等级的百姓更不敢胡为作乱。”

程德听到这里,觉得之前是自己疏忽了。

无论怎样,胡惟庸这点倒是说到他心坎了。

程德用眼神示意胡惟庸继续说,而胡惟庸也没有让程德失望。

“三是泗州法律若完成,则治下无论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当同等对待,依律处理。”胡惟庸看向程德说道。

程德抬手示意胡惟庸继续往下说。

胡惟庸:“四是在泗州军治下不实行婚姻隔离。甚至,为了治下百姓,当出台一些政策,促进不同民族与汉人融合,如此则不同民族也相处融洽,而将军治下的百姓也会心向将军。”

程德沉思须臾,笑道:“善。”

胡惟庸满意地回到了人群中。

而胡惟庸这番话,也引来在场许多人的关注。

尤其是李善长、吕不用、宋濂、施耐庵、刘伯温、姚广孝等人。

程德环顾众人一眼道:“刚刚胡惟庸所说,的确很有道理。当然,我刚刚也想到了一点。无论是我泗州军中的蒙古人、色目人,还是我治下百姓中的蒙古人、色目人,若是有才能或立功的话,我会给这些人赐汉姓、取汉名。”

“将军英明。”众人齐道。

程德望着在场众人,说道:“这政治、经济方面,都有人献策了,而文化方面,可有人献策呢?”

至于军事方面,程德不会将这个拿到这里说。

反而,会与冯国用、李三七等人商议。

宋瓒面色严肃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宋濂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他。

看到自己孩子上场了,宋濂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神色。

若不是场合不合适,他指不定要在李善长、吕不用、施耐庵等人面前炫耀一下了。

宋瓒朝着程德行了一礼,出声道:“有关文化方面,学生宋瓒有话说。”

众人纷纷将目光看向宋瓒,而程德的视线也落在了宋瓒身上。

“一是重视汉文化。元朝自建立起,元朝贵族便一直对汉文化坚持轻视的态度。就连元朝皇帝忽必烈就曾发出疑问——‘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学生以为泗州军治下当重视儒学,反观元朝儒学地位一降再降,学生以为是科举不开和儒士地位下降的原因。”

在场众人心中暗暗称赞宋瓒,大都表示赞同。

而程德沉默了。

在程德看来,他心目中的科举,是开儒科、理科、武科的,而不是只单单是儒学。

再者,重视汉文化,不一定等同于重视儒学,两者并不等同。

程德的态度,让在场众人纷纷错愕。

程德并没有就此点表态,而是开口道:“宋瓒所言重视汉文化,在我看来是可行的。我建立泗州学院,便是有此种深意在内。而且,科学院的建立,也是有此种深意在内。甚至,泗州军事学院,也是如此。将来,泗州学院、科学院、泗州军事学院,都可以为汉文化传承与弘扬,培养诸多学子。泗州学院、科学院、泗州军事学院,各个学院所教授的科目不同,培养的人才也不同。所以,科学院、泗州军事学院,李主簿和吕主簿可要记得抓紧办。”

程德的话,落入众人耳中,使得在场为之一静。

他们暗暗猜测着,程德建立泗州学院、科学院、泗州军事学院的用意。

尤其是科学院。

他们不明白。

但他们知道,关于重视汉文化这点,将军有自己的思量,而且也已经布局了。

而李善长、吕不用则是连忙躬身应道:“是。”

宋瓒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希望将军能够在泗州治下能兴盛儒学,但从将军刚刚的话中来看,儒学将军要兴盛,但兵家,甚至那个科学院,也都要兴盛。

也即是说,将军不会单单侧重于一方。

他也不知道将军这样做是不是好事。

但唯一能得到安慰的是,起码将军是同意了兴盛儒学的。

于是,宋瓒平复了心绪,继续道:“学生以为第二条对策,是重视教学,而开科举取仕。随着将军的地盘越来越大,将来将军也会开科举,但在开科举之前,各地士人可优先选拔,将优秀的士人全部送到泗洲城,而供将军府考察选用。如何选拔便成了关键?学生以为可以在各地建立学堂,选择博学通晓经义的大儒,担任学堂山长,负责考察各个学子,从而选出优秀的学子。”

程德又是一阵沉默。

他希望的是,泗州学院、科学院、泗州军事学院能在各地建立各个分学院,并且以地名为名的分学院。

当然,他也知道,这个实现起来所需花费很大。

但他相信,等将来攻下日本,那么多钱,就可以完全办好这些事情了。

而且等到攻下日本的那一日,他觉得人口也会增长了不少。

完全可以全力而为。

但是,现在可是没有那个条件。

因为没有那么多钱。

宋瓒说完后,看到程德没有回应,便知道自己提出的对策,想必将军是有自己的考量。

他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点,让将军不同意。

而在场其他人,也没有说话。

他们也不知道宋瓒所提出的这条对策,到底是哪一点不符合将军的期望。

但是,在场之人中,到底还是有几人猜到了几分程德的想法。

刘伯温、李善长、吕不用、姚广孝,还有一个是施耐庵。

程德察觉到在场气氛有些安静,便打破眼前的局面,开口道:“关于宋瓒第二条对策,我可以肯定的是,将来肯定是会实施的。但是,有关第二条对策,我还有自己的一些补充。但这些,我先不说。等将来我泗州军拿下金陵城后,再进行商议。”

众人闻言,顿时他们的心便是一松。

将军既然如此说,想必也没有多大问题。

随后,在场其余士人纷纷各自发表了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看法,而程德也都听了进去。

但大都是之前几位提出的前提下,补充的一些细枝末节。

最后,程德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他看向在场十五位士人,尤其是看到刘伯温时,他心中还是有些失望的。

刘伯温全程划水,不开口说一句。

但关于刘伯温的安排,倒是有了计较。

而在场十五位士人,也都将目光看向程德,等待着程德关于授予职位的宣布。

程德望着众人说道:“众位所言,我觉得非常可行。刚刚你们所说的,就让宋瓒全部汇总成一篇文章,就叫以德为本治理方略论。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我认为它能够改变元朝遗留下来的官场和社会风气,也可以加强道德教化,当然也要重视政策保护,形成我们泗州军治下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最后,有关在场十五位士人的官职任用,我在此宣布——”

程德故意停顿了一会儿,而在场十五位士人,除了刘伯温,其他士人都心中有些紧张,等待着程德的任命安排。

(本章完)

第166章 沔阳的先手布置,少儿军主将蓝玉第183章 剑指金陵第248章 黄州大战(一)第26章 天下无饥第280章 所谓君臣一心第165章 泗州城科举试点选拔第154章 程莹夜下夺宿迁,马秀英深夜召泗州第67章 刺杀余波第49章 濠州之殇,初闻噩耗第264章 朝会布置,灭张灭方第180章 罗茂遭刺杀有惊无险第152章 论历史定律与周礼,崔莹归心泗州军第280章 所谓君臣一心第263章 罗燕遇刺而身亡,程德悲痛杀心起第36章 治蝗绸缪,火铳布局第83章 闻悲声不悲第145章 哈麻:陛下是千古未有之皇帝第254章 黄州大战(七)第218章 追封泗州郡侯第16章 回村第105章 从今往后,我就叫朱元璋第6章 杨威投靠第22章 冯家寨收英才第102章 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第184章 兵分四路第134章 李善长与吕不用交锋败,《泗州律法第15章 邓友德第16章 回村第247章 深夜训傅友德第152章 论历史定律与周礼,崔莹归心泗州军第109章 《泗州日报》第138章 李孝慈主动提出学兵法,淮安路八百第154章 程莹夜下夺宿迁,马秀英深夜召泗州第32章 终得濠州,锦衣卫登场第89章 韩伯高低头第247章 深夜训傅友德第75章 施耐庵拜见上位第239章 吕不用的转变第24章 贾鲁围定远第48章 东明之围,蝗灾初现第160章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第148章 请征虏将军三思第86章 喜报连连第236章 分权第242章 对外国策雏形第283章 醉后吐真言,善农吴喜农第169章 科举各科主考官第131章 拿下江都缺粮困境解,一番安排后返第228章 安庆之战与《大明日报》第218章 追封泗州郡侯第24章 贾鲁围定远第118章 冯国用舍生忘死,终下滁州城第51章 千载一时,不可失也第243章 虎口关困境第61章 坐镇淮安李三七,金湖先锋常遇春第20章 救治第76章 谏言十疏第24章 贾鲁围定远第254章 黄州大战(七)第186章 一步好棋第263章 罗燕遇刺而身亡,程德悲痛杀心起第41章 洪泽之殇第258章 夺取陈汉地盘布置与班师回朝第121章 李善长调任吏部主簿第88章 胡惟庸的正确用法第100章 破局的关键——洪泽城第113章 罗茂赞程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第231章 联周抗明第91章 孔家子弟来相投,誓摘孔圣公名头第251章 黄州大战(四)第31章 滁州败,濠州谋,马秀英现第245章 程德:眼下有个扬名天下的机会第114章 安东州告急第48章 东明之围,蝗灾初现第76章 谏言十疏第33章 王霸之基第147章 汝中柏心中的野望,淮安城惨烈的攻第20章 救治第156章 大周勤政殿君臣论忧愁,刘仁决定继第112章 冯国用的心病第194章 泗州军炮火的可怕第198章 朱元璋的野心青史留名第144章 龚伯遂:既然丞相无情在先,那么就第18章 人心难测,不如不测第102章 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第121章 李善长调任吏部主簿第113章 罗茂赞程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第203章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第99章 战无强敌,攻无坚城第1章 重生在元末第202章 何九四之子何基第191章 彻里不也欲重掌军权第195章 和州终克第63章 濠州士子,闹将军府第16章 回村第6章 杨威投靠第267章 陈友谅亲属处理,水军增至二十万第58章 初谈科举,未来孤臣第253章 黄州大战(六)第216章 内阁之用与马车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