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钱到处都有

邓宝珊被延安请来当这个省长其实也很忐忑,自己虽然不反共却也不能接受共产党消灭有产阶级的理想,他很担心会跟控制着陕西军事力量的共产党发生原则上的冲突。民国以来都是军事力量雄厚的一方决定地方事务,官府由军队组建、为军队谋利益。

可惜陕西早已没有了自己的军队,连驻扎进来的国军也在日本军队面前一败涂地,几个军被打散逃往汉中,幸存的不是被改编就是被收编,自己的新一军、马占山的游击纵队成了警备旅驻扎在甘肃陇东,团以下指挥员全部换成八路军,不再接受省政府的直接领导。

以陕西本地人为主、以国民党将领为首的民主政府虽然得到国民政府的认可,正式发布公告予以批准,可他们都清楚,政府不驻军队、不负担政府开支其实就是放弃了陕西,共产党才是民主政府的大后台,民主政府的施政纲领、地方建设必须得到共产党的支持。

朱老总过来表示中共中央支持民主政府开展行政工作,决定拨出两百万元用于政府开支和地方建设,从张掖、包头派出一千多名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在各县乡镇推动政权、农业、商业、教育、后备兵员训练等事业的发展,派出一个工程兵师帮助关中地区搞建设。

现在关中由八路军的四个旅镇守,贺晋年、谭希林警备一旅驻防宝鸡、甘肃天水并向汉中、陇南扩展。文年生、张达志警备三旅驻防潼关并向陕南、豫西山区扩展。阎红彦、习仲勋警备二旅驻防西安向秦岭以南扩展,这三个步兵旅补充了不少溃散国军中朴实强壮、有一定军事素质的陕西籍士兵,达到一万人的超大编制旅,全部换装了日军装备。

朱瑞、杜平军委炮兵旅换装了日本重炮旅团的105、150野战重炮前往山西八路军总部,萧劲光又抽调各旅炮兵营使用战场缴获的大量鬼子山野炮重建了炮兵旅驻防渭南加紧训练,把换装下来的、缴获鬼子的、收缴国军的迫击炮全部配属到各步兵团组建了炮兵营。

飞虎师在阎良利用缴获的国军、日军30多架飞机组成西安航空学校,派来近百名飞行教官和学员跟随飞虎师一个大队边训练边备战,据说还要把马丁飞机制造厂迁到这里。

萧劲光魄力很大,收拢溃兵、流民组建了四个工程兵旅,扩建阎良机场、修建扩建宝鸡到天水、宝鸡到平凉、宝鸡到汉中、泾阳到庆阳、铜川到延安、延安到庆阳等省级公路。

把离散的铁路工人召集回来。跟随绥远铁道兵师一个团抢修被蒋鼎文破坏、战火损坏的路基、桥梁、场站、信号线路,修复损坏的机车、车皮,陕西境内的陇海铁路已经恢复运输,兰州、平凉囤积的苏联援助的抗战物资开始正常转运。在宝鸡、西安向洛阳、武汉运送。

共产党看来是下了很大功夫要把陕西建成自己坚固的大后方,推行陈海松在张掖、绥远实行的各种政策,虽然会给山西民众带来好处,自己能有多少实际权力还真不好说。

几天来他都和朱德、叶剑英、林伯渠等人交流沟通,了解延安对陕西民主政府有什么明确要求,提供多少资金、粮食、兵员和其他物资,到底采取怎样的管理制度。

结果几位都是很笼统地说社会各阶层利益不变,你就放开手脚地干,以恢复经济、安定民众、扩大粮食产量为主要任务,像张掖、绥远那样搞建设、搞教育、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只要不封锁延安、不限制共产党、不投降鬼子、不欺压百姓、不贪赃枉法就行。

今天听了陈海松的详细阐述他明白了共产党不准备在陕西搞土地革命、工农运动,希望陕西社会稳定、商贸兴盛、教育发展、农村消除严重的剥削现象、提高粮食产量,其他的工业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工程等建设会得到北边的大力支援很受鼓舞和启发。

放下心来的邓宝珊不再踟蹰,开始琢磨省政府工作的启动:“绥远、张掖我都去过,比陕北强不到哪去,到处是荒漠戈壁、人烟稀少,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工商也不是太发达,你们一年多就达到这样的程度很让人钦佩,开始是不是也很困难。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陈海松知道这些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虽然对蒋先生的国民政府很失望,但一下转变成为共产党的拥护者也不可能,共产党必须展示出不损害各阶层利益宽阔的胸怀、为民谋福为国谋利高远的理想、踏实肯干清正廉洁崇高的品质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配合,转变他们的认识。

他耐心地回顾起创业的历程,希望这些官员能找到治理陕西的有益方式:“的确是这样。万事开头难,必须有明确的规划。循序渐进优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考虑经济发展。

首先是张掖,被马家军野蛮统治了十几年,人口锐减、民生凋敝,好在那里地方大荒地多、水资源丰富,是发展农业、畜牧业的宝地,我们组织马家军俘虏修水渠、修路、盖房子、烧砖瓦、烧水泥、植树,组织部队和当地民众扩大种植面积,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

巡回演出时我与西安、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的工商业者、市民座谈请他们抓紧迁往大后方、最好是迁到张掖来,结果流落到西安的东北流亡民众、华北的战乱离民、不少的大专院校、几百个民族工业企业,近百万人陆续来到张掖,带来了人口、资金、工业基础。

我们提前修好了房子、搭好了帐篷、准备了充足的粮食、出台了低税率的工商鼓励办法。帮助商人们利用当地的土特产品生产轻工商品。销往甘宁青新,获得了很大的利润。生活安定、有吃有穿吸引了北方各地更多居无定所、温饱难求的民众来到第二个根据地绥远。

绥远主要靠山西、河北、平津的民众支撑起来的,我们发动绥远战役、平津战役都把大批不愿做亡国奴的工人、学生、市民迁到河套地区,还有从太原、大同、张家口缴获的许多工矿设备,东北南满战斗我们又从沈阳、大连迁来数万技术工人和先进设备。

虽然人口成倍增加,好在民主政府一直没有放松农业建设,垒坝修渠、引水灌溉、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了两倍以上、单产增加近一倍,大量的粮食稳定了社会秩序,换来了很多机器设备。带动了畜牧业、食品加工业、轻纺业的快速发展。

别看两地做了那么多工作,政府开支的规模却很小,官员、教师、医生、警察、法官等基本是军队人员担任实行配给制不付报酬。基本建设都是俘虏、工程兵部队在做,他们实行军事化管理也不需要付报酬。各大学的师生觉悟很高也跟政府官员一样实行配给制。

陕西恐怕不能这么做,政府运行还需要大笔资金,所以尽快恢复工商业、吸收储蓄很迫切。但当务之急是把农田水利建设搞上去、把荒芜土地利用起来,有粮心不慌、吃饱好干活。

一千万人现在是全省的数字,很快会变成关中一地的人口数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我军控制区域正在有计划地组织贫苦农民向西北迁徙,关中也会过来数百万人。”

看邓宝珊、李虎臣面色沉重起来,陈海松赶紧解释:“大家别紧张,他们不会争夺关中的土地资源,大部分将从事矿山采掘、石油钻探、食品医药、棉纺服装、铁路公路的建设和生产。也就是说他们将成为脱离土地从事工业生产、创造更大社会财富的产业工人。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活,要想富裕、要想为国家增强实力就要依据本地资源发展现代工业,铜川的煤炭、商洛的铁矿、延长、庆阳的石油天然气,都是发展现代化工的基础,需要大批的劳动力来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粮食。”

“我的个天那!搞这么多建设项目,粮食不算得花多少钱呀!”王子元有些震惊。

“是不少,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勒紧裤腰带也得建设。张掖绥远的民生建设、工业建设主要靠建设银行吸收的长期储蓄、前线缴获的敌伪资产来解决的。

除了民族资产内迁带来一些生产设备,大部分设备是从敌占区缴获的。其中很多像太原兵工厂、沈阳兵工厂、石景山铁厂、张家口铁路修造厂、大同煤矿是国民政府遗弃的。

购买原材料、新设备的资金三分之二是从天津、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青岛、上海等地的日本银行抢来的,他们掠夺咱们,咱们全要给他抢回来,让他无法以战养战。

还有不少外资企业是独资、合资经营的,由外商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指导。政府提供土地、初级工人,保障交通运输、电力、水利、原材料的供应。优先购买他们的合格产品。”

“这么看来张掖、绥远两地的民主政府搞那么大的摊子几乎就没怎么花钱?”

“政府不能不管,却也不能什么都管,管也要管出水平,钱到处都有,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聚集到自己面前、能不能把它用好。

政府不要直接投资办厂,根据需要和资源特产确定建设哪些行业、划定建设的区域、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进行宏观控制,剩下的就是热情地为商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解决运输、能源、材料、劳动力等实际困难,帮他们尽快建成投产。

商人都是追逐利润的,只要有利可图、基础设施齐备、货物运输便捷、社会安定有序、没有苛捐杂税的盘剥,他们自然会来的,带动本地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的兴旺。

据说张掖包头的很多罐头、肉食、粮食、服装、皮具、五金、机械、造纸、水泥制造企业、山西商会等商家准备在西安、宝鸡建立分厂和经销店,就近向西南大后方销售。”

邓宝珊和李虎臣、林伯渠商量了下,兴奋地表态说:“行,有张掖、绥远两地的政府、商家的支持,咱陕西一定能发展起来。我们这就开始制定计划,争取在中旬就把招商政策、禁毒政策、减租减息政策、开垦荒地、修建水利的工作部署下去,通告全国。”

陈海松看大家有了明确的思路很高兴,他最后说:“陕西是陕西人民的陕西,他的发展还是要靠陕西人民的努力奋斗,共产党派了一些干部,在座的林伯渠、南汉宸、徐特立、汪峰、军队的萧劲光、阎红彦、习仲勋,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来抱着陕西发展的愿望来的。

双方要精诚团结,抛开党派、地域的差别,打消顾虑,围绕着陕西的发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睦共事,本地人人脉广、有影响力,外来干部有吃苦精神、有建设经验,大家在一起发挥所长、相互补充才能把各种政策制定完善、落实到位、干出成绩,让陕西人民受益。”

他看了看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几个知识分子,很是敬重地说:“很高兴看到徐院长、辛校长、杨校长成为省政府委员,说明新的民主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这是很有远见的。中国的贫困虚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的落后。

体现在经费不足、校舍不足、师资不足、教学设施不足、专业课程设置偏少、教学内容陈旧、对外交流太少。尤其是在农村、山区,几十里没有一所学校,这将制约陕西的发展。

我希望政府一方面发展经济积累资金,一方面要用这些资金发展免费义务教育,为愚昧的历史还债,村有小学镇有初中县有高中,让所有的适龄儿童有学上有书读。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要把陕西命运的改变寄托在教育上、寄托在孩子们身上。

高等教育是陕西的骄傲,可是现在大部分迁到了汉中条件很艰苦,我希望省参议会、政府拿出诚意和吸引人的优惠政策联络知名人士去做校长、师生的工作,劝他们整校迁回或部分师生回来,安心教学、安心科研、安心生活、为陕西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才。

我建议办学重点放在师范、历史、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煤炭、石油、化工、农业机械等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吸收各内迁学校的师生并入各校,合理分配资源,走出人才培养的误区成立培养周期较短、实用性强、社会需要大的职业技术学校。

王先生、辛校长主持的西北农林学院就很好,教学之余培育出了陕农七号、兰芒麦等优质品种,很好地提高了单位产量,应该坚持这样的学以致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

张掖的河西大学、培黎学校、包头工学院、农学院聚集了大批一流师资,在产学研方面做的很好,提议陕西各高校加强与他们的学术交流、互相聘用教师、合作攻关。”。。)

第176章 还得靠他第209章 飞翔在宝岛上空第635章 海军摇篮第66章 永合村外第166章 委座耍赖第469章 地空配合第333章 留希科夫第617章 注目海疆第631章 屠杀海盗第496章 指望不上的法国第24章 谈心第304章 拜访林森第597章 依法处置第321章 磨刀霍霍第191章 南粤英豪第560章 拦截火车第479章 请君入瓮第603章 文体事业第324章 也有隐忧第1章 事故第323章 执政经验第15章 山西局势第218章 两岛合作第398章 激战官场村第49章 准备决战1第15章 连夜行动第49章 深山练兵第339章 瞒天过海第635章 海军摇篮第332章 俄国爱国同盟第62章 部队编制1第125章 顶过这一周第54章 出兵代县第20章 中固镇第305章 蒋先生的烦恼第59章 威服悍将第487章 紧急备战第44章 惊动延安2第224章 澎湖基地第114章 第四飞行团来了第88章 斯大林的疑惑第13章 马踏东野第177章 小艇大炮第602章 恩威并用第330章 陆上雄狮第372章 小野偷袭第543章 跃跃欲试第134章 挥出铁拳第614章 国军回来了第413章 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咽第55章 收编晋绥军第200章 正主现身第21章 繁忙的一天5第655章 军工建设第167章 继续膺惩第216章 琉球父老第71章 规劝张主席第403章 民众楷模第31章 陈兵羊投崖第465章 进攻遇挫第525章 华南起烽烟第529章 捕捉战机第284章 天太冷了第73章 日军的准备第151章 英王府第457章 大难不死第47章 八路军的73师第81章 王柱子的首战第332章 俄国爱国同盟第492章 低调处理第454章 总部支援第266章 明抢暗偷第387章 桥本群的对策第496章 指望不上的法国第433章 整肃风暴第80章 红军改编第453章 战术检讨第228章 谋划琼崖第655章 军工建设第344章 苏醒第481章 有些可惜第80章 蝴蝶翅膀第551章 坚守玉山第388章 逼出来的毒计第355章 愤怒的手榴弹第576章 日军新战略第102章 庐山4第66章 永合村外第213章 新来的指挥官第595章 血债累累第654章 日军后撤第483章 白总长走了第7章 夺寨第42章 劝说2第118章 大小狐狸第68章 土地的争论第533章 借机勒索第87章 国际友人第440章 四战区整编第571章 东紧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