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借以武举定妙计

一处淡水湖畔,还是那个背影,还是件黑色披风,头戴斗笠,面遮黑纱,静静地面向着那同样平静无波的水面。其身后约三米左右的距离有一红衣黑裤男子合着手低着头,半晌不语,似乎在等着那人发话。

呼得清风徐来,水面顷刻掀起一浪又一浪水纹,那斗笠男子眉前的黑纱随之开始左右摆动起来。而那男子这是也微微蠕动了嘴唇,淡淡的说道:“你来啦!蜀中那边可有什么消息?”.

男子的声音很沙哑,感觉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说话时,语气显得很是沉重,似乎对此很是在意。

听那斗笠男子发话,身后的红衣黑裤男子整个身子不禁颤了一下,继而激动的走上前来,低头道:“回主公!根据飞鸽传来报,在李府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属下怀疑……”

“不!绝对不会!”未等那红衣黑裤男子把话说完,却见那斗笠男子赫然接过话来,言语甚是坚定。随即他又转过身来,看着那红衣黑裤男子,继续道:“当年李家一门近乎全数抄斩,惟有宁晋府一门旁系幸免于难。若是没有猜错,李景隆当时一定是把玉笔交给了他们。所以,我绝对相信,蜀中李家一定将玉笔收藏了起来。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就是把李府上上下下翻个底朝天,也一定找出玉笔!”?? 御前驸马13

“是,主公!”

斗笠男子发话了,而且语气还是那般的强硬。即便这红衣黑裤男子有异议也无济于事。上头下达的命令就是死命令,必须得遵从,不得违抗,这是当手下的基本准则。于是那红衣黑裤男子虽然心里犯难。但是还是脆铮铮的答应了下来。

“你下去!”说完,斗笠男子又再次转了过去,面向了水面。

此时,风又停了下来,湖面无纹,叶落无声,四周一片死寂。

正尧突然的一个激动让本来还有些犯难的嘉靖顿时欣然一笑,同样也是激动的看着正尧。温和的说道:“快说,到底又何办法?”

对于处理国家大事,嘉靖一直都是很头疼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愿意二十年不上朝的原因。当然,虽然说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他在潜心“修炼”,以求长生不老,但是其中或多或少他对政事也怀着一种厌倦的心态。毕竟嘉靖本人处事就显得优柔寡断,少有主见。而他对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他也一直秉着河水不犯井水,相安无事的原则,所以这次若是因这本与安南国闹不和,那他真的就不知所措了。

所以。一听到正尧说有办法,他便立即表现出一副找到救心丸似的样子。甚是激动。

正尧将《三府铁券》放到了面前的桌上,然后指着里面的内容道:“根据皇上所言。这缺失的几页都与炼丹制药有关,而且此乃是安南的国,相信安南的炼器师,炼药师,或者是大夫对这些应该都有一定的认知,如此,这件事就好办多了。”

“那就行!明日,明日上午上殿之前可行?”

嘉靖现在才不想知道好不好办,他只想知道,到底能不能够马上办好,他注重的是结果。因而,在问正尧的话的时候,他直接说的是明日之前可否完成而不是该怎样完成。

正尧见嘉靖如此激动,不由地轻轻一摇头,脸上多是无奈之意。

看到这里,嘉靖不禁疑惑道:“怎么了,难道哪里还有问题?”

见正尧一会儿可行,一会儿又不可行的表情,嘉靖不禁也开始面色突变,露出了君王威仪的一面,旨在震慑正尧。

正尧不敢继续随意,立即道:“回禀皇上!此事只可慢,不可快!”

“什么可慢不可快的!你给朕说清楚!”

显然嘉靖已经有些许不满了,毕竟现在已经火烧眉毛了,正尧还想要慢慢来,这点实在说不通。

“皇上且听我一言!”正尧随即收回了放在《三府铁券》的手,然后道:“其实可慢不可快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皇上可曾想过此次安南使节来大明到底是不是只是简单的想要来复刻一本十年前就进贡给我大明的《三府铁券》?第二,在短时间之内,想要将本完好无缺的还原,相信在大明少有人能够做到,毕竟那缺失的几页,内容谁都没有看过。如果贸贸然的为求图块凭空的添加一部分内容进去,到时候安南使节一旦发现,大明与安南很有可能闹出矛盾,且大明的面子也没了。”

正尧数出了两大原因,旨在令嘉靖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当然,正尧并没大明怕了安南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意思,毕竟正尧是顾全大局,不想两国关系过早的瓦解,引来不必要的战争,造成更大的损失与伤害。?? 御前驸马13

“那正尧你的意思是?”嘉靖突然改口正尧,倒是显得特别的亲切。

“现在,武举临近,相信安南国使节也没有见过我们大明这种特殊的武举,皇上不若让安南国使节在京城多呆几日,看看我们大明新科武举是怎样的一番盛景。不知皇上意下如何?”正尧开始卖关子了,并没有直接回答嘉靖的话。

不过正尧说话的时候,目光仿佛在跳跃,那狡猾的眼神似乎在告诉嘉靖听我的没错。

嘉靖依然对正尧的计划一无所知,表出心有不甘的样子,于是道:“正尧你究竟意欲何为?”

正尧嘴角欣然泛起一丝笑意,道:“回皇上,皇上您且以武举之名让安南使节在大明多留几日,到时候,正尧便自有办法解决《三府铁券》的问题。”

看着正尧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嘉靖有理由相信正尧说的是实话。只不过他还是很疑惑,心里始终有块疙瘩,疼痒难耐。

“让他们在此多留几日看武举也未尝不可,不过正尧你得告诉朕,你都有些什么计划,朕好歹也是一国之君,总不能什么都不知道!”

一个皇帝,虽然不是什么明君,但也不至于昏庸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自然有自己的想法,而正尧若是一味的扮神秘,吊胃口,显然嘉靖会很不乐意的,即便正尧的方法可能真的有用。

所以面对这一切,正尧的关子也算是卖到头了:“嗯,皇上所言极是。正尧想要借武举留下安南使节,其实有三个目的:其一,便是缓兵之计,现在我们是绝对交不出完完全全的《三府铁券》的,所以能够多争取一点时间,对于修复缺失部分是很有必要的!

“其二,乃是慑人之计,近来,北疆蒙古猖獗,南方倭寇肆虐,西有西域蠢蠢欲动,我大明今时可谓是危机存亡之秋也!然安南等小国虽不至于有威胁,可他日若真与蒙古倭寇交战,这些小国势必趁机想要分一杯羹,到时候四面楚歌,国更危矣。而我主张皇上叫安南使节去看武举,就是想让安南使节知道,我大明天朝之邦,能者辈出,个个骁勇善战,这足以令他们不敢有任何的非分之想,如此,便为日后平定蒙古,驱逐倭寇消除了一道障碍!

“其三,就是疑人之计。所谓疑人乃是我怀疑安南使节此番造访另有所图。趁他们在京城多留的一段时日,我们可以对其深入观察监视,明确动机之后,或许更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现有的难题。如此三目的,对我大明对皇上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正尧又洋洋洒洒的高谈阔论一番,比之之前在殿前说的那番慷慨激昂的话更加的质地有声。以武举留住安南使节的三大原由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令如梦游的嘉靖也瞬间感到一阵清爽。如同炎热夏季之时欣然吹来的一袭凉风,直沁心间。

“好!正尧有如此想法,实在让朕身心大为畅快!有如此三目的,朕便可以清楚的看出安南小国到底有何意图,更加能够通过安南小国之口,传达我大明将士如何的骁勇善战,痛快!真是痛快!”

或许嘉靖很久没有如此激动过了,又或许长期服食所谓的“神丹妙药”令他的神志一直不甚清楚,因而此刻一听到正尧所想出的计策,一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顿时大为叫好,拍手称快。而整个人飘飘然的样子甚至比服食了“神丹妙药”之后的感觉还要强烈。

第44章 新娘震怒掀桌闹第21章 初临蒙古丰州川第50章 青青竹笛羊皮卷第21章 装疯卖傻黄钰儿第47章 京东商行一帮会第39章 金家地下密道中第51章 又见西域一点红第17章 船舱之中显身手第67章 作诗写赋论东西(下)第76章 一纸血书十八年第42章 何记海味牛腩面第15章 张贴皇榜寻名医第36章 血玲珑出欲擒贼第48章 靖王邀约过府叙第46章 飞云八式三连击第3章 一份密诏复科举第26章 犋牛金毛引难题第61章 四面夹击袭敌营第21章 施针解穴厢房中第13章 借以武举定妙计第60章 黑玉扳指现异象第92章 偶入密室有迹寻第36章 丹妮任性堕楼梯第21章 冤家路窄总相逢第49章 严氏父子显身手第26章 神医怒指欲发难第79章 靖王自诉当年事第53章 后院旮旯来偷听第54章 战前营中遇奸细第109章 一本经书引风波第102章 疾风追云来取胜第55章 中秋月夜凉亭中第47章 神秘西域一点红第54章 山林河边有人家第31章 援兵一到把贼擒第21章 残破棋局竞相逐(二)第57章 世宗抱养需驱邪第97章 言说利害欲回京第69章 一怒一吓把人诓第22章 春意无限情难耐第15章 张贴皇榜寻名医第42章 送君归去树林外第31章 援兵一到把贼擒第38章 轻解罗裳销沁魂第17章 两口欲辨已忘言第2章 飞天狐狸欲偷宝第39章 重返故地无名谷第5章 初次交锋未有输第3章 临别送行寄嘱托第8章 大宝医馆柜台前第25章 门前谈话意味深第26章 正尧笑谈转局势第38章 京城来信欲回还第34章 刑部公堂审严嵩第50章 闲聊攀谈揭秘闻第28章 神医不休欲收监第89章 山下岩洞黑衣人第72章 地窖空坛杂粮酒第50章 齐至少华救驸马第47章 机关铁闸困正尧第46章 县衙公堂遇关震第39章 重返故地无名谷第52章 醒来卧房细详谈第17章 夜探别院引争斗第19章 既是冤家路自窄第17章 大会正浓出意外第16章 胡扯乱侃惊四座第35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第92章 偶入密室有迹寻第24章 戮战兵临太和门第56章 久别重逢泪潸然第45章 拔刀相向来威胁第44章 蹴鞠场上再冲突(五)第24章 戮战兵临太和门第22章 青梅镖局三兄弟第49章 公堂辩驳引无语第82章 真相大白太和门(一)第55章 指挥佥事刘显到第34章 上云梯抢凤冠帔第54章 语破谎言道实情第46章 汪柏翻脸有预谋第23章 宸妃宫又生事端第44章 河边生事引群殴第47章 京东商行一帮会第32章 使节午门欲比武第55章 息事宁人欲试探第40章 地牢探望布鲁尔第71章 待到金榜题名时(下)第13章 借以武举定妙计第10章 朱家有女初长成第27章 细说原委解疑惑第32章 梁玉出马借草绳第39章 大明安南一家亲第79章 靖王自诉当年事第32章 一幅素描难众人第45章 京城东郊废院中第61章 四面夹击袭敌营第16章 海云医馆袁丰堂第63章 太学楼科举会试(三)第75章 碧绿玉佩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