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承、小平,你们今天到我这里,带来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彭德怀一看到刘伯承和邓小平,就兴致勃勃地问。
刘伯承笑着说:“不是好消息,但也不能算是坏消息。我们是来向你汇报工作来啦。”
邓小平进一步说:“我们来向你汇报冀南军区的情况。”
“哦,冀南的形势怎么样?”彭德怀关切地问。
刘伯承:“目前,冀南军区的形势异常严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冀南根据地大幅度缩小。一九四二年以来,在敌人的疯
狂进攻下,冀南根据地被严重‘蚕食’、分割。有许多地方,八路军部队被迫退出来,变成了敌占区。在最近的对敌斗争中,冀南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部队战斗减员六千多人,牺牲旅级干部六人,伤七人;牺牲团级干部七人,伤十人。地方游击队损失更为严重。
日军乘隙大量发展伪军、伪组织,并派遣大量特务进到
根据地搞破坏。他们窜到农村造谣蛊惑,敲诈勒索,当地群众深受摧残。许多地方的群众人心恐惶,思想混乱。
冀南地区的自然灾害空前严重。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一九四一年秋天,由于天旱无雨,小麦未能及时播种,有的未能出土,缺苗断垅较为普遍。入冬后又未降雪,严重影响小麦生长。一九四二年春,大面积的严重干旱,致使夏粮收成无几。有些地方甚至连种子也没收回来。春旱持续发展,又使许多地方大秋作物无法下种,严重影响秋收。这次旱灾受害面积之广,灾情之重是空前的。”刘伯承说完,心情沉重地低下了头。
邓小平接着说:“据冀南的同志介绍,去年冀南区的庄稼几乎没有收成,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现在又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许多老百姓都被迫到外地逃荒要饭。”
彭德怀问:“你们跟我汇报这些,是什么目的。说点实际的,你们想要怎么办?”
刘伯承说:“我们打算把冀南的主力部队,往别处调一部分。这样冀南老百姓的负担就会减轻一些。”
邓小平说得更直接:“冀南老百姓的生活极端困苦,许多人被迫到外地逃荒。说得难听一点,他们已经养不起那么多军队啦。”
彭德怀低下头沉思一下,然后点点头:“嗯,我同意。说说你们的具体方案。”
刘伯承说:“我们的方案是:把冀南军区的骑兵团和第二十一团,调到冀鲁豫军区。军区特务团只剩下两个连的兵力,建议把他们并入二十一团,取消特务团番号。把第二十团、第七七一团和第十团,调到太行军区。”
邓小平接着说:“另外,我们还计划将冀南区的指挥机关,调到太行山里来办公。”
彭德怀诧疑地问:“这样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吗?他们怎么指挥部队呢?”
刘伯承:“我刚才说过,冀南的环境极为恶劣。指挥机关几乎是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他们每天都有大仗、恶仗要打。有一天,他们一晚上换了三个地方,最后还是遭到敌人的合围袭击。把他们调到太行山来办公,肯定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对他们指挥部队带来很大的不便。但总比他们被敌人吃掉要好一些吧。”
彭德怀经过思考,最终还是点了头:“好吧,我同意。”
……
两天后,陈再道接到了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的紧急通知。通知全文如下:
陈再道、宋任穷、王宏坤、王蕴瑞:
经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共同研究,做出如下决定:一、冀南军区抽调一批县、区级和军队团、营级干部组成“后梯队”,到北方局党校参加学习。二、将冀南军区的骑兵团和第二十一团,调到冀鲁豫军区;将第七七一团、第十团、第二十团,调到太行军区。三、为了保证冀南指挥机关的安全,决定让你们迁到铁路以西办公。现在征求你们的意见。如果同意,我们马上就安排。
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
陈再道看完后,立即召集宋任穷、王宏坤、王蕴瑞研究此事。宋任穷看完通知,说:“这第一条和第二条,我们坚决执行。问题就在这第三条。首长为了保护我们,打算让我们撤到太行山去办公,并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应该怎么办?”
陈再道说:“是啊。现在大家就讨论一下,我们是撤还是不撤?”
王蕴瑞感动地说:“让我们撤到路西办公,这是首长对我们的爱护和关怀,我心里很感动。但是,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守阵地,决不能往后撤。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这可不是我们共产党的作风。”
宋任穷也说:“是啊。前一段时间,群众有畏难悲观情绪,我们千方百计地为群众鼓劲。现在群众的情绪高涨了,决心跟我们一道抗日。可我们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缩脖子往后撤了。这实在说不过去啊!”
王宏坤也说:“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坚守阵地,决不能后撤半步。如果我们走了,就会影响下级干部和群众的情绪。只要我们留在冀南,留在群众之中,就是对群众的鼓舞,就能坚定群众生产自救的信心。”
……
“好。”陈再道高兴地说:“那我就根据大家的意见,回复总部和一二九师的首长。”
几位首长接到回电,同意了他们不西撤的意见。
……
随后,他们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开始大刀阔斧地压缩政府机关和精减整编部队。将司令部的通讯科、训练科、作战科合并;队务科与管理科合并。政治部宣教和民运部门合并。军区和各军分区撤销后勤科。冀南区党委严格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各群众团体和各级党委的工作人员具体人数。
留在冀南的主力团所属连队,都独立分散在各地活动。与团的领导机关联系很困难。因此,团的领导机关指挥作用减弱。军区决定除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十一团保留短小精干的团部外,其余各团撤销团部,但团的名义仍保留。分散活动的各部队由县大队领导统一指挥,其建制仍归各军分区。
同时,他们还在冀南掀起了改造村形、挖修地道的群众运动。
冀南地处平原,缺少山区那样的自然条件。而且既少森林,又无湖泊,除青纱帐起来时较易隐蔽外,其余季节部队活动容易暴露。尤其是根据地被分割后,有些村庄离敌人据点远者四五公里,近者甚至抬头可见,敌人随时可以组织进攻、袭击。
因此,八路军几乎每天甚至每时都可能与敌人发生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冀南军民发明了“改造村形”的斗争方法。
所谓“改造村形”(群众称堵街口),就是把一个村子内的几个方向的街道口或胡同口堵起来,另辟通道,并将村内的一些院落贯通,在适当地方构筑隐蔽的射击口。这样,一个村子就变成了一座地上“堡垒”,便于开展村庄院落伏击战。敌人进村、出村只能走一条路,敌人进村后,人生地不熟,村内几个方向的出入口都堵死,不仅使敌人行动极为不便,甚至辨别东南西北都比较困难。村内群众则人熟地熟,各家各院畅通无阻。
距离据点较近的村庄,“改造村形”需要和敌人斗智,得到敌人的允许。例如,肥乡县五区的王庄,离敌人据点只有半公里左右。若在敌人眼皮底下把村子的街口堵起来,肯定会引起敌人的怀疑。于是,群众想了一个办法。由革命两面派村长到敌人据点报告说:“村里昨天晚上遭到盗匪抢劫,请求皇军捉拿盗匪,并派兵保护村子。”敌人当然不会派兵保护村子。日军头目说:“你们不会多派民夫打更护村吗?”村长说:“村里人少街多,而且破乱不堪,派不出那么多人打更护村。”日军头目说:“只留一个街口,把多余的都堵起来,不就好看守了。”于是,把街口都堵起来了。
改造村形与开展地道战结合起来,是冀南群众在对敌斗争中的一个创造。冀南区开展地道战比冀中地区要晚一些。开始,为了防止敌人抢掠,群众不得不挖洞藏粮。从挖洞发展到挖地道,从各家单一的密洞发展成户户相通的地道。特别是冀南第二、第五军分区接近冀中地区,学习了冀中地区开展地道战的丰富经验,由地上的斗争转入地下的斗争,并将地上、地下斗争结合起来,有力地打击敌人。
一九四三年春,军区首长号召大家突击开展修地道运动。要求所属各部队每个班要有两个地洞,由地洞再发展成地道。开始由于缺乏经验,挖的地道在秋季大雨中,部分被水冲垮。雨后认真吸取了教训,从地道的入口、出口和通气孔以及深度、土质等加以改进,使所建地道坚固了。有些军分区的领导机关先后转入地道,建立了地下办公室。各村庄的地道也都搞起来了。衡水地区在一九四二年夏季就已经有五十多个村庄挖了地道。衡水县北谢漳、彭家庄、回龙庙等二十四个村庄,地道总长达二十二公里。在滏阳河东,还挖了以彭家庄为中心、与周围几个村庄相通的联村地道,一村有敌情,几个村的民兵游击队互相接应,配合作战。到一九四三年地道建设不仅数量增多了,质量也大大提高了。肥乡县第四区的二十四个村子,除与县城很近的六个村子外,其余村与村、户与户都挖通了地道。其中有八个村子的地道联成了一体。
这些地道,易进易出,能打能守。其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形的、椭园形的,也有“井”字形的、“T”字形的、“S”形的等。每条地道有通气孔、了望孔和射击孔。地道入口另设有卡口和陷阱,以防敌人放毒、放水和进入地道。通道大部是弯的,可防敌人直射。有些较大的地道内设有会议室,民兵队部。大部地道都设有三个备用出口,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敌人堵住。
(本章完)